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乳柴油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谢新玲 王红霞 张高勇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5年第6期353-356,共4页
对由柴油、水及乳化剂组成的微乳柴油进行了电导率、粘度、粒径、稳定性及腐蚀性、密度和凝点等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微乳柴油体系为牛顿型流体;温度升高,体系粘度降低;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增大,粘度也逐渐增大;粘度的变化同水量的变化规... 对由柴油、水及乳化剂组成的微乳柴油进行了电导率、粘度、粒径、稳定性及腐蚀性、密度和凝点等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微乳柴油体系为牛顿型流体;温度升高,体系粘度降低;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增大,粘度也逐渐增大;粘度的变化同水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粒径均在100nm左右;腐蚀性、密度和凝点均符合国家标准;室温时稳定期在6个月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柴油 电导率 粘度 粒径 腐蚀
下载PDF
微乳柴油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吴可克 王海颍 徐龙全 《节能技术》 CAS 2003年第6期14-15,21,共3页
本文介绍了微乳柴油的组成 ,确定了柴油、水、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的质量配比 ;对制得的微乳柴油进行了粘度、稳定性、节油率、尾气分析和烟度测试。研究结果表明 :表面活性剂含量为 3%、助表面活性剂为 0 2 8%、含水量为 10 5 %... 本文介绍了微乳柴油的组成 ,确定了柴油、水、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的质量配比 ;对制得的微乳柴油进行了粘度、稳定性、节油率、尾气分析和烟度测试。研究结果表明 :表面活性剂含量为 3%、助表面活性剂为 0 2 8%、含水量为 10 5 %时 ,制得微乳柴油的粘度符合燃油国家标准。该微乳柴油在5~ 6 0℃温度范围内 ,稳定性在半年以上 ;在各种工况条件下微乳柴油都具有节能作用 ;与 0 #柴油相比 ,微乳柴油尾气排放CO降低 8 3%、HC降低 9 5 %、NOx降低 2 8 5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柴油 柴油掺水 制备工艺 化油 性能 节能
下载PDF
斯潘-吐温复配制备微乳水柴油
3
作者 马丑维 王雅弘 +3 位作者 苏霄霖 王艺默 陈大超 于永鹏 《广州化工》 CAS 2024年第12期130-132,共3页
微乳燃料油排放温度极低,烟度显著降低,不仅可以实现节能,还具有极高的环境友好性。对其进行研究,并进行正交实验,以确定其最适合的工艺和使用试剂的最佳比例,以达到清洁效能的效果。综上,微乳化柴油是一种有潜力的清洁燃料,斯潘-吐温... 微乳燃料油排放温度极低,烟度显著降低,不仅可以实现节能,还具有极高的环境友好性。对其进行研究,并进行正交实验,以确定其最适合的工艺和使用试剂的最佳比例,以达到清洁效能的效果。综上,微乳化柴油是一种有潜力的清洁燃料,斯潘-吐温复配制备微乳水柴油可以为柴油车的环保性能提供技术支持。但是,目前微乳化柴油的工业化生产和市场应用还存在许多挑战,如成本问题、稳定性问题等,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柴油 超声 优化 时间 燃烧热
下载PDF
基于柴油微乳液的铝电解阳极炭渣浮选分离优化
4
作者 张宁宁 武美圻 +4 位作者 李朋玉 石忠钰 韩瑞 朱张磊 李振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7-145,共9页
铝电解阳极炭渣富含炭和电解质,两者的浮选分离中存在烃类油捕收剂分散性差、耗量大等问题。以云南某电解铝厂的阳极炭渣为研究对象,分别以普通柴油和由Span 80与CTAB改性制得的微乳柴油为捕收剂进行浮选效果对比,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 铝电解阳极炭渣富含炭和电解质,两者的浮选分离中存在烃类油捕收剂分散性差、耗量大等问题。以云南某电解铝厂的阳极炭渣为研究对象,分别以普通柴油和由Span 80与CTAB改性制得的微乳柴油为捕收剂进行浮选效果对比,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微乳捕收剂的浮选过程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铝电解阳极炭渣样品磨矿时间为20 min时浮选效果较好;柴油微乳捕收剂平均粒径62.22 nm,在水中较柴油具有更好的分散性;单因素浮选得出微乳捕收剂用量400 g/t、矿浆浓度15%、搅拌转速1 800 r/min、充气量0.15 m^(3)/h时,碳回收率为75.28%、浮选完善指标为66.80%;响应面优化分析得出当捕收剂用量252.47 g/t、矿浆浓度27.94%、搅拌转速2 200r/min、充气量0.19 m^(3)/h时所得碳回收率与1 200 g/t常规柴油浮选时相当,捕收剂节约率达78.96%、柴油节约率达94.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电解阳极炭渣 浮选 柴油 捕收剂 响应面优化
下载PDF
棕榈油-甲醇-柴油微乳液的制备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王立英 李春虎 +2 位作者 冯丽娟 侯影飞 于英民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2期54-57,共4页
主要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绿色有机替代燃料,即以价格低廉的棕榈油、甲醇为主要替代原料,替代部分柴油。以中等碳链脂肪醇为助溶剂,乳化甲醇、棕榈油、柴油混合燃料,配制成W/O微乳液。实验分别考察了棕榈油的增溶作用和正丙醇、异丙醇、正... 主要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绿色有机替代燃料,即以价格低廉的棕榈油、甲醇为主要替代原料,替代部分柴油。以中等碳链脂肪醇为助溶剂,乳化甲醇、棕榈油、柴油混合燃料,配制成W/O微乳液。实验分别考察了棕榈油的增溶作用和正丙醇、异丙醇、正丁醇、异丁醇、正戊醇的助溶效果,同时考察了温度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实验表明,植物油的加入使得油与甲醇的互溶性增加,异丁醇的助溶效果最好。助溶剂和温度是影响甲醇/植物油/柴油混合燃料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随温度变化,形成热力学稳定的微乳液所需要加入的助溶剂的量不同。CoCl2试纸检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微乳液均为W/O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代燃料 甲醇 柴油 棕榈油 微乳柴油
下载PDF
制备工艺对微乳化柴油稳定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尹兴林 贾文 +1 位作者 于唯 董元虎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1年第17期25-28,共4页
为了考察制备工艺对微乳化柴油稳定性能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变化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安排试验,系统分析了制备微乳化柴油时的温度、搅拌速度、搅拌方式、试剂的添加顺序以及各工序搅拌时间对其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为25~35℃,搅... 为了考察制备工艺对微乳化柴油稳定性能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变化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安排试验,系统分析了制备微乳化柴油时的温度、搅拌速度、搅拌方式、试剂的添加顺序以及各工序搅拌时间对其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为25~35℃,搅拌速度为300~500r/m in,添加顺序为乳化剂和柴油先混合,再加入水,最后加入助乳剂,各工序搅拌时间均为5m in时所制备的微乳化柴油稳定性好。结论为制备微乳化柴油时温度、搅拌速度、搅拌时间以及添加顺序对其稳定性能影响较大,搅拌方式对其稳定性能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柴油 正交试验 制备工艺 稳定性能
下载PDF
微乳甲醇柴油在柴油机上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段敏伟 杨维成 +3 位作者 谭树波 马坤 乔拟春 罗勇 《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 2015年第5期85-88,93,共5页
通过在4100QB-Z型柴油机上分别燃用0#柴油和标号为M15、M30微乳甲醇柴油,研究不同燃油燃烧的稳定性、经济性、动力性及排放性等特征指标。结果表明:输出功率恒定时,标号M15、M30相对于0#柴油的油耗增率介于-1.32%~4.66%、1.21%~13.29%... 通过在4100QB-Z型柴油机上分别燃用0#柴油和标号为M15、M30微乳甲醇柴油,研究不同燃油燃烧的稳定性、经济性、动力性及排放性等特征指标。结果表明:输出功率恒定时,标号M15、M30相对于0#柴油的油耗增率介于-1.32%~4.66%、1.21%~13.29%,说明甲醇促使燃油油耗一定幅度的升高,但综合甲醇价格优势,微乳甲醇柴油经济性优于0#柴油;且燃用M15的输出功率及转速均大于燃用0#柴油,微乳甲醇柴油动力性能优势明显;排放性方面,微乳甲醇柴油的常规排放(CO、HC、NOx和烟度)明显低于0#柴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柴油 柴油 稳定性 经济性 动力性 排放性
下载PDF
助表面活性剂醇对柴油微乳液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陈中元 谷晓昱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96-400,共5页
采用几种不同碳链长度的醇为助表面活性剂、油酸单乙醇胺盐为表面活性剂,制备了柴油微乳液。考察了醇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ζas)和醇的种类对微乳化作用的影响,对不同碳链长度的醇制备的柴油微乳液粒径进行表征,计算得到了醇由连续相(c... 采用几种不同碳链长度的醇为助表面活性剂、油酸单乙醇胺盐为表面活性剂,制备了柴油微乳液。考察了醇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ζas)和醇的种类对微乳化作用的影响,对不同碳链长度的醇制备的柴油微乳液粒径进行表征,计算得到了醇由连续相(c)转移到界面层(i)的标准自由能变化(ΔG■c㈠→i)。实验结果表明,只有碳原子数大于3的中长链醇才能形成柴油微乳液;随醇碳链长度的增加,柴油微乳液的最大增溶水量、界面层中醇的含量及柴油微乳液平均粒径均减小;ΔG■㈠c→i与醇碳原子数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制备柴油微乳液较佳的助表面活性剂为正辛醇,ζas值约为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 表面活性剂 助表面活性剂 油酸单乙醇胺盐 醇转移 标准自由能变化
下载PDF
甲醇柴油微乳燃料 被引量:1
9
作者 祝云燕 赵德智 +2 位作者 朱英娣 酒巧娜 张哲鸣 《石化技术与应用》 CAS 2011年第3期228-230,共3页
以生物柴油-正丁醇-异戊醇(三者质量比为1∶1∶1)混合物为微乳化助溶剂,将其加入到甲醇柴油体系中,可制备甲醇柴油微乳燃料。结果表明,甲醇柴油微乳燃料最佳配方(质量分数)为:甲醇10%,0号柴油72%,微乳化助溶剂18%(生物柴油、正丁醇和异... 以生物柴油-正丁醇-异戊醇(三者质量比为1∶1∶1)混合物为微乳化助溶剂,将其加入到甲醇柴油体系中,可制备甲醇柴油微乳燃料。结果表明,甲醇柴油微乳燃料最佳配方(质量分数)为:甲醇10%,0号柴油72%,微乳化助溶剂18%(生物柴油、正丁醇和异戊醇各占6%)。制得的甲醇柴油微乳燃料几乎不受机械力和温度的影响,属于热力学稳定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柴油燃料 生物柴油 正丁醇 异戊醇 化助溶剂 稳定性
下载PDF
正构醇的碳链长度对柴油微乳液组成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吴珣 鲁长波 谷晓昱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68-1072,共5页
在复合表面活性剂SPAN80和Triton x-114的微乳液体系中,以碳链长度为1~8的正构醇为助表面活性剂,研究了正构醇的碳链长度对柴油微乳液组成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只有碳链长度为2~6的乙醇、丙醇、正丁醇、正戊醇和正己醇可形成... 在复合表面活性剂SPAN80和Triton x-114的微乳液体系中,以碳链长度为1~8的正构醇为助表面活性剂,研究了正构醇的碳链长度对柴油微乳液组成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只有碳链长度为2~6的乙醇、丙醇、正丁醇、正戊醇和正己醇可形成透明稳定的微乳液。绘制了这5个体系相应的拟三元相图,并计算了各体系的微乳区面积;考察了正构醇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对微乳液中增溶水量的影响;表征了柴油微乳液的黏度、粒径及其分布。实验结果表明,以正戊醇为助表面活性剂的体系拟三元相图中微乳区的面积和最大增溶水量均最大;随正构醇碳链的增长,体系黏度增大,粒径减小,粒径分布变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柴油 正构醇 拟三元相图
下载PDF
柴油微乳体系对生物油增溶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闪星 袁兴中 +5 位作者 冷立健 王雪丽 朱仁 付丽欢 李辉 曾光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83-791,共9页
利用鼠李糖脂(RL)为表面活性剂,不同碳链长度正构醇为助表面活性剂构建柴油逆胶束体系,进而研究了该体系对模拟生物油的增溶性能.以单位柴油逆胶束增溶生物油的量为评价指标,研究了生物油和柴油的体积比B/D、醇的种类、醇与表面活性剂... 利用鼠李糖脂(RL)为表面活性剂,不同碳链长度正构醇为助表面活性剂构建柴油逆胶束体系,进而研究了该体系对模拟生物油的增溶性能.以单位柴油逆胶束增溶生物油的量为评价指标,研究了生物油和柴油的体积比B/D、醇的种类、醇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C/R及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对生物油增溶性能的影响,并对最佳增溶条件下获得的生物油/柴油微乳体系进行了性能分析,包括元素分析、傅里叶红外分析、热稳定性和燃料产品指标分析等.当生物油与柴油的体积比B/D为3:7,RL浓度为15g/L,助表面活性剂选用正庚醇且醇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C/R为2.0时,柴油微乳体系增溶生物油的量最大,性能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李糖脂 模拟生物油 柴油体系 正构醇
下载PDF
烷基糖苷的制备及其乳化性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芳 施祺儒 《塑料助剂》 2018年第5期31-34,共4页
采用转糖苷化法合成了淀粉烷基糖苷,对合成的产品进行红外光谱表征,确定该产品为糖苷类表面活性剂。此外,将烷基糖苷与常用乳化剂进行复配,通过实验得到最佳的复配体系:m(烷基糖苷)∶m(OP-10)∶m(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7.15∶1.75∶2.1,... 采用转糖苷化法合成了淀粉烷基糖苷,对合成的产品进行红外光谱表征,确定该产品为糖苷类表面活性剂。此外,将烷基糖苷与常用乳化剂进行复配,通过实验得到最佳的复配体系:m(烷基糖苷)∶m(OP-10)∶m(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7.15∶1.75∶2.1,其乳化力为5066 s。将该体系用于制取微乳柴油,结果表明该微乳柴油的最大加水量为柴油质量的6%,测得该微乳柴油的质量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糖苷化法 烷基糖苷 化性能 复配 微乳柴油
下载PDF
醇对柴油微乳体系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冷立健 袁兴中 +5 位作者 曾光明 黄华军 王雪丽 段严 祝慧娜 李辉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601-2606,共6页
采用AOT为表面活性剂,不同碳链长度正构醇为助表面活性剂,通过稀释法制备了AOT/柴油/正构醇/水微乳体系。考察了醇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r)和正构醇的碳链长度对柴油微乳体系的影响,对不同条件下制备的微乳体系的电导率(δ)、界面张力(... 采用AOT为表面活性剂,不同碳链长度正构醇为助表面活性剂,通过稀释法制备了AOT/柴油/正构醇/水微乳体系。考察了醇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r)和正构醇的碳链长度对柴油微乳体系的影响,对不同条件下制备的微乳体系的电导率(δ)、界面张力(γ)及运动粘度(μ)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正丁醇时,微乳体系会出现渗滤现象。采用其他醇时,微乳体系的最大增溶水量(W0)随碳链长度增加而减小,随r增大先增大后减小;随增溶水量(W)增加,δ增大直至达到稳定,γ减小,μ增大;随醇碳链长度增大,δ减小,γ、μ增大;随r增大,δ增大,γ、μ减小。采用正戊醇(r=0.4)时,微乳体系的W0最大,γ、μ均较小,柴油微乳液体系的性能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OT 柴油体系 助表面活性剂 正构醇
原文传递
基于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柴油微乳体系构建与性能研究
14
作者 段严 袁兴中 +3 位作者 曾光明 黄华军 冷立健 王雪丽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4586-4592,共7页
以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RL)为表面活性剂,中长碳链正构醇(正丁醇、正戊醇、正己醇、正庚醇及正辛醇)为助表面活性剂,采用滴定法制备RL/柴油/正构醇/水柴油微乳体系,并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用量(K m)、助表面活性剂醇的种类及用量(δas)... 以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RL)为表面活性剂,中长碳链正构醇(正丁醇、正戊醇、正己醇、正庚醇及正辛醇)为助表面活性剂,采用滴定法制备RL/柴油/正构醇/水柴油微乳体系,并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用量(K m)、助表面活性剂醇的种类及用量(δas)及离子强度对柴油微乳体系最大增溶水量(W o)的影响,并对不同条件下获得的柴油微乳体系的运动粘度(μ)和表面张力(γ)进行了表征。通过荧光法测得RL在柴油中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7 g/L。当生物表面活性剂与柴油的质量比K m为0.02,助表面活性剂选用正庚醇且醇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δas为0.1,NaOH溶液质量分数为0.06%时,柴油微乳体系的μ和γ较低,W o最大,性能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表面活性剂 柴油液体系 助表面活性剂 正构醇
原文传递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Diesel Oil Microemulsified Acid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赛玉 王芳 +2 位作者 陈彦东 方波 卢拥军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87-291,共5页
The microemulsified acid system composed by diesel oil, hydrochloric acid and emulsifier was investi- gated in this paper. The stability of microemulsified acid and the phase behavior of the microemulsified system Wer... The microemulsified acid system composed by diesel oil, hydrochloric acid and emulsifier was investi- gated in this paper. The stability of microemulsified acid and the phase behavior of the microemulsified system Were studied. The size distribution and the corrosion inhibition performance were also observ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esel oil microemulsified acid system possessed small size and good stability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The tolerance to CaCl2 reached 80 g·L^-1. Compared with the same concentration hydrochloric acid solution, the corrosion inhibition performance of the diesel oil microemulsified acid system was remark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emulsified acid emulsified acid acidizing fluid corrosion inhibi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