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传感器阵列多通道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 被引量:39
1
作者 李美花 闫卫平 +4 位作者 王颖 朱慧超 唐祯安 付强 赵阳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11-317,共7页
为提高气体传感器信号采集的实时性和精确度,利用MSP430设计了基于微传感器阵列的数据采集、传输、显示和存储系统,能够对多路微传感器信号进行采集,经信号衰减、A/D转换、串口通信传送到上位机进行接收和存储,并以折线图的方式进行实... 为提高气体传感器信号采集的实时性和精确度,利用MSP430设计了基于微传感器阵列的数据采集、传输、显示和存储系统,能够对多路微传感器信号进行采集,经信号衰减、A/D转换、串口通信传送到上位机进行接收和存储,并以折线图的方式进行实时显示。利用静态配气法配制了2.5×10^(-2)~2.5×10^(-1)mg/L乙醇气体,进行了连续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连续、稳定地对多路传感器信号进行实时采集,平均测量误差为0.2%,具有实时性强、精度高、界面友好和成本低廉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传感器阵列 多通道数据采集和显示 静态配气法 串口通信
下载PDF
基于微传感器阵列的蜂巢温度监测与分析系统 被引量:9
2
作者 李想 江朝晖 +2 位作者 陆元洲 潘炜 余林生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2015年第11期63-65,68,共4页
为了研究蜂巢内温度分布和变化规律、揭示其恒温调控机理,设计了一种基于微传感器阵列的温度采集、可视化显示和动态分析系统。采用SHT21微型温湿度传感器和Zig Bee无线通信技术,实时采集蜂箱内立体均匀分布的30点温度和箱外环境温度,应... 为了研究蜂巢内温度分布和变化规律、揭示其恒温调控机理,设计了一种基于微传感器阵列的温度采集、可视化显示和动态分析系统。采用SHT21微型温湿度传感器和Zig Bee无线通信技术,实时采集蜂箱内立体均匀分布的30点温度和箱外环境温度,应用Matlab GUI构建多通道数据接收、可视化显示和动态分析软件。将蜂巢和监测系统放在冷库中进行自然温度至-25℃间的降温和升温实验。结果表明:数据采集性能稳定,可直观显示蜂箱内各点温度与分布,当环境温度剧烈变化时,蜂巢中心保持在34.8℃左右,而边缘温度变化较大,中心点周围、蜂巢边缘位置间的相关性较大。本系统可应用在蜂学研究、蜜蜂养殖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巢 温度 微传感器阵列 监测 分析
下载PDF
基于微气体传感器阵列和神经网络的VOCs的辨别(英文) 被引量:4
3
作者 吕品 唐祯安 魏广芬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712-1716,共5页
六个由贵金属Au,Cu,Pt做添加剂的SnO2气体传感器构成了微气体传感器阵列.首先研究了这六只传感器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敏感特性,本文中的VOCs指VOCsmixture和甲醛(HCHO)气体,其中VOCsmixture是10 ppm甲苯、1 ppm丙酮、5 ppmα-派烯... 六个由贵金属Au,Cu,Pt做添加剂的SnO2气体传感器构成了微气体传感器阵列.首先研究了这六只传感器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敏感特性,本文中的VOCs指VOCsmixture和甲醛(HCHO)气体,其中VOCsmixture是10 ppm甲苯、1 ppm丙酮、5 ppmα-派烯和10 ppm乙醇的混合气.然后采用BP神经网络对所获得的传感器信号进行了分析、识别.结果显示微气体传感器阵列与BP神经网络相结合不仅能有效地识别低浓度的单成分VOCsmixture和甲醛气体,而且也能有效地识别两元气体中的VOCsmixture和甲醛气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传感器阵列 VOCS 神经网络
下载PDF
微气体传感器阵列及神经网络的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邓俊泳 冯勇建 吴青海 《传感器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44-46,共3页
简要分析由MEMS工艺制成的新型微气体传感器阵列的原理及其优点 ,在此基础上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对气体传感器阵列的输出进行模式分类、识别 ,实现对单一或混合气体的有选择性探测 ,识别率可高达 95 %。
关键词 应用 MEMS工艺 气体传感器阵列 人工神经网络 气体探测
下载PDF
10~5g压阻效应阵列式加速度微传感器硅悬臂梁结构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谢元睿 刘晓明 《电子机械工程》 2004年第6期54-56,61,共4页
在已有105g压阻效应阵列式加速度微传感器版图设计的基础上,应用有限元理论及相关软件,对版图中的硅微悬臂梁进行了模态分析和结构动态计算。将宏观理论应用到微观结构分析中;并对该种结构的加速度传感器的样品进行了冲击实验,得到实验... 在已有105g压阻效应阵列式加速度微传感器版图设计的基础上,应用有限元理论及相关软件,对版图中的硅微悬臂梁进行了模态分析和结构动态计算。将宏观理论应用到微观结构分析中;并对该种结构的加速度传感器的样品进行了冲击实验,得到实验曲线。对计算分析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指出并分析了误差可能出现的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列式加速度传感器 模态分析 结构分析 有限元 沙漏效应
下载PDF
基于微间隙阵列电极传感器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方法初探 被引量:1
6
作者 杨丽霞 邱华丽 +1 位作者 周金沙 邱志鹏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7年第8期3151-3155,共5页
目的建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法快速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微间隙阵列电极作为基础电极,运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反应和酶催化银沉积反应实现分析信号放大,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结果该方法特异性良好,对非目标菌株无交叉反应,对... 目的建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法快速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微间隙阵列电极作为基础电极,运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反应和酶催化银沉积反应实现分析信号放大,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结果该方法特异性良好,对非目标菌株无交叉反应,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限为10~5 CFU/mL,线性范围为10~5~10~8CFU/mL,传感器的电导率与副溶血性弧菌浓度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r^2=0.955。增菌6h后,只需2h即可完成检测。结论该方法具有检测速度快、操作简便、检测成本低等特点,为副溶血性弧菌的快速检测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隙阵列电极传感器 副溶血性弧菌 酶催化银沉淀
下载PDF
浓缩机絮凝沉降检测分析系统设计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卫东 任伟 +1 位作者 孙军涛 孙远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5-27,共3页
针对浓缩机药剂添加自动化闭环控制需求,设计了一种浓缩机絮凝沉降检测分析系统。当浓缩机中煤泥水浓度低于5%时,该系统采用CN141浊度计检测絮凝沉降效果,浊度计直接输出4~20mA的电流信号送微处理器处理;当煤泥水浓度为5%~35%时,该系... 针对浓缩机药剂添加自动化闭环控制需求,设计了一种浓缩机絮凝沉降检测分析系统。当浓缩机中煤泥水浓度低于5%时,该系统采用CN141浊度计检测絮凝沉降效果,浊度计直接输出4~20mA的电流信号送微处理器处理;当煤泥水浓度为5%~35%时,该系统采用微电容阵列传感器检测絮凝沉降效果,检测结果经放大滤波后送微处理器处理。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能够准确、及时地检测出浓缩机絮凝沉降效果,实现了浓缩机絮凝剂添加的闭环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缩机 药剂添加 絮凝沉降 煤泥水浓度 电容阵列传感器 浊度计 电极
下载PDF
边界层分离点实时检测方法 被引量:2
8
作者 齐勇 马炳和 +1 位作者 邓进军 苑伟政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9-61,共3页
微型剪应力传感器以尺寸小、时空分辨率高的特点在边界层分离点测量中表现出了突出的优势。通过分析用于检测流体参数的微型热敏剪应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设计了柔性热敏剪应力传感器阵列和恒流驱动电路。使用DAQPCI6024E及LabVIEW软件... 微型剪应力传感器以尺寸小、时空分辨率高的特点在边界层分离点测量中表现出了突出的优势。通过分析用于检测流体参数的微型热敏剪应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设计了柔性热敏剪应力传感器阵列和恒流驱动电路。使用DAQPCI6024E及LabVIEW软件完成数据采集与实时信号处理,并提出采用均值变化量判断分离点的位置。风洞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行有效,可精确确定边界层分离点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应力传感器阵列 分离点 恒流驱动电路 实时处理
下载PDF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传感检测方法研究
9
作者 杨丽霞 《食品安全导刊》 2019年第13期62-63,共2页
本文的目的是建立一种运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快速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方法。该传感器采用微间隙阵列电极作为基础电极,运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反应和酶催化银沉积反应实现分析信号放大。该方法特异性良好,对非目标菌株无交叉反应,检出限为... 本文的目的是建立一种运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快速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方法。该传感器采用微间隙阵列电极作为基础电极,运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反应和酶催化银沉积反应实现分析信号放大。该方法特异性良好,对非目标菌株无交叉反应,检出限为10~4CFU/mL,线性范围为10~4~10~8CFU/mL,传感器的电导率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较好,线性相关系数R^2=0.947。本研究证明,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快速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法具有检测速度快、操作简便、检测成本低等优点,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快速检测工作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隙阵列电极传感器 金黄色葡萄球菌 酶催化银沉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