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8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水柱微体生物壳体中氨基酸、氨基糖与糖类物质的检出及意义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建芳 陈荣华 +2 位作者 M.G.Wiesner 郑连福 唐运千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96-603,共8页
对 1 994— 1 995年南海中部时间系列沉积物捕获器收集的微体生物壳体进行了氨基酸与糖类分析。结果表明 ,微体生物壳体中含有的氨基酸与糖类物质大致与颗粒物全样相当 ,其氨基酸与糖类组成基本保持了活体浮游生物的特征 ,而与颗粒物全... 对 1 994— 1 995年南海中部时间系列沉积物捕获器收集的微体生物壳体进行了氨基酸与糖类分析。结果表明 ,微体生物壳体中含有的氨基酸与糖类物质大致与颗粒物全样相当 ,其氨基酸与糖类组成基本保持了活体浮游生物的特征 ,而与颗粒物全样有所不同 ,推测氨基酸与糖类物质一是作为壳体本身的组成部分存在于壳体中 ;二是被包裹在有孔虫房室及放射虫、硅藻壳体纹饰或筛孔中 ,因而可以很好保存。上述结果表明生物壳体本身也是有机质从海洋表层向下输送的良好载体 ,而且生物体内氨基酸与糖类组成的原生信息可以很好地保存于壳体内 ,这对于利用壳体中的生物标志物来追索原生的有机物来源、演化及其它环境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 糖类物质 南海 微体生物 氨基糖
下载PDF
东秦岭北坡中元古代晚期微体生物群——一个早期生命的新窗口 被引量:12
2
作者 尹磊明 袁训来 +1 位作者 边立曾 胡杰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3,共13页
山西南部永济地区位于东秦岭北坡 ,在该地区出露良好未变质的中—新元古代地层。在水幽剖面的中元古界汝阳群北大尖组中保存类型多样的微体化石 ,包括具刺疑源类 (Shuiyousphaeridium (Du)Yan ,emend .Yin ,1 997;TappaniaYin ,1 997) ... 山西南部永济地区位于东秦岭北坡 ,在该地区出露良好未变质的中—新元古代地层。在水幽剖面的中元古界汝阳群北大尖组中保存类型多样的微体化石 ,包括具刺疑源类 (Shuiyousphaeridium (Du)Yan ,emend .Yin ,1 997;TappaniaYin ,1 997) ,球形、舟形疑源类和多种带状、管状藻类化石。其大的膜壳 ,突起附属物 ,脱囊开口 ,以及同平面不规则分枝丝体等都显示了真核原生物的形态特征。线形和螺旋形微细管体和网状结构物首次见于部分带状丝体和膜状碎片 ,推测这些管状物是底栖藻类为适应干旱缺水环境而发育的输导或加固支撑的结构物。当前 ,以具刺疑源类Tappania为特征的相似微体化石组合相继在印度、澳大利亚南部中元古代地层中发现 ,揭示了约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体生物 中元古代 东秦岭北坡 具刺疑源类
下载PDF
西藏岗巴白垩纪中期微体生物群与古海洋事件 被引量:20
3
作者 万晓樵 阴家润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43-56,共14页
西藏岗巴地区白垩纪中期沉积了一大套深灰色至黑色的泥页岩。其中的微体化石组合反映当时古海洋发生了重要变革。据有孔虫丰度与分异度、浮游有孔虫与底栖有孔虫比率及具旋脊与不具旋脊浮游有孔虫比率的研究,认为西藏南部赛诺曼晚期R... 西藏岗巴地区白垩纪中期沉积了一大套深灰色至黑色的泥页岩。其中的微体化石组合反映当时古海洋发生了重要变革。据有孔虫丰度与分异度、浮游有孔虫与底栖有孔虫比率及具旋脊与不具旋脊浮游有孔虫比率的研究,认为西藏南部赛诺曼晚期R.cushmani带上部海洋水体开始发生含氧量的变化,在W.archaeocretacea带下部缺氧事件最盛,土仑期开始环境逐步恢复正常,这与全球海平面上升所造成的主要海区水体缺氧是一致的。化石组合变化显示出与岩性韵律基本一致的14个周期。生物组合的周期性变化受气候旋回的影响,可能受米兰柯维奇周期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体生物 古海洋事件 白垩纪中期 岗巴 西藏
下载PDF
台湾岛东部表层沉积物中的微体生物化石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程振波 石学法 +2 位作者 刘东升 陈志华 鞠小华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1-290,共10页
通过对台湾岛以东(角点坐标为22°N,122°E;22°N,124°30′E;24°N,125°25′E;24°N,122°E)海域6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微体生物化石的研究,鉴定放射虫2目34科101属,178种(含21个未定种),其中泡沫虫... 通过对台湾岛以东(角点坐标为22°N,122°E;22°N,124°30′E;24°N,125°25′E;24°N,122°E)海域6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微体生物化石的研究,鉴定放射虫2目34科101属,178种(含21个未定种),其中泡沫虫目19科70属134种,罩笼虫目15科31属44种。对样品中保存的有孔虫化石亦进行了分析,并初步认为:影响该区微体生物化石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温度、盐度、海水深度、海底沉积物、海底地形以及海流、水团等。对上述诸因素与微体生物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省东部地区 微体生物化石 分布 表层沉积物
下载PDF
松辽盆地白垩纪微体生物群分布特征与富烃源岩层的形成 被引量:6
5
作者 黄清华 梁万林 +1 位作者 叶得泉 曹维福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80-386,共7页
松辽盆地是我国白垩纪最大的陆相含油气盆地,晚白垩世两次大的湖侵事件导致了微体生物群的繁盛和富烃源岩层的形成。在论述松辽盆地白垩纪微体古生物群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以微体生物为核心的松花江生物群的发育与富烃源岩层形... 松辽盆地是我国白垩纪最大的陆相含油气盆地,晚白垩世两次大的湖侵事件导致了微体生物群的繁盛和富烃源岩层的形成。在论述松辽盆地白垩纪微体古生物群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以微体生物为核心的松花江生物群的发育与富烃源岩层形成的关系。认为大型富营养湖泊的发育为松花江生物群的繁盛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而湖盆内繁盛的微体生物群则为富烃源岩层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长期继承性深水构造凹陷和非补偿沉积则是富烃源岩层形成的有利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烃源岩层 深水构造凹陷 非补偿沉积 白垩纪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海洋风暴沉积的微体生物研究进展
6
作者 陈敏 戚洪帅 +3 位作者 沈林南 张爱梅 王承涛 方琦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16-523,共8页
微体生物和它们的化石在研究现代风暴和古风暴沉积方面是一个很好和有效的指标。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几十年来有关海洋风暴沉积研究中微体生物的应用。目前主要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对古风暴层有孔虫、硅藻的研究上,而孢粉方面的研究较少。... 微体生物和它们的化石在研究现代风暴和古风暴沉积方面是一个很好和有效的指标。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几十年来有关海洋风暴沉积研究中微体生物的应用。目前主要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对古风暴层有孔虫、硅藻的研究上,而孢粉方面的研究较少。应用微体化石揭示地质历史时期古风暴的发生频率已较为成熟。但未来需提高古风暴重建的可靠性、准确性和精确性,以及探讨微体化石记录与风暴强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有关现代风暴过程中微体生物的研究稍显逊色,研究程度较低。了解现代风暴过程中不同沉积环境下微体生物的沉积特征、面貌,它们的形成和保存机制等将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 生物 台风 风暴沉积 有孔虫 硅藻 孢粉
下载PDF
海洋微体古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构建与教学方式改革
7
作者 丁旋 顾芳 《高教学刊》 2024年第33期60-63,共4页
微体古生物学是进行海相地层划分与对比、古海洋环境重建、海洋调查与勘探,以及海底油气与矿产资源形成环境等方面研究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在海洋科学飞速发展的当下,传统的微古教学方法面临诸多的挑战。为此,作者选择海洋科学相关的... 微体古生物学是进行海相地层划分与对比、古海洋环境重建、海洋调查与勘探,以及海底油气与矿产资源形成环境等方面研究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在海洋科学飞速发展的当下,传统的微古教学方法面临诸多的挑战。为此,作者选择海洋科学相关的有孔虫、介形虫、钙质超微、孢粉、硅藻、放射虫、沟鞭藻七个微古门类,为海洋科学专业本科生开设海洋微体古生物学课程。通过在超星平台上建课;多种方式制作三维课堂教学模型;实习课重点选择我国沿海及大洋沉积物中的、学生以后工作中最可能接触到的微古属种作为实习标本;指导学生分组实践从样品预处理—镜下观察与鉴定—应用分析;鼓励对微古感兴趣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积极申请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多种方式,对传统的微古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将海洋微体古生物学这门课变成生动灵活的适合新时代大学生学习的专业课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科学 生物 课程建设 教学内容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徐淮地区元古宙九顶山组燧石中微体生物化石新资料 被引量:12
8
作者 代珍 严贤勤 +1 位作者 袁训来 尹磊明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6-55,共30页
我国徐淮地区元古宙九顶山组产出丰富的条带状和结核状燧石,其中保存了大量微体生物化石。本研究通过岩石切片法发现了呈三维立体状态保存的精美的丝状和球状蓝藻化石,鉴定出12属16种,即有丝状蓝藻6属10种(包含2个未定种):Siphonophycus... 我国徐淮地区元古宙九顶山组产出丰富的条带状和结核状燧石,其中保存了大量微体生物化石。本研究通过岩石切片法发现了呈三维立体状态保存的精美的丝状和球状蓝藻化石,鉴定出12属16种,即有丝状蓝藻6属10种(包含2个未定种):Siphonophycus septatum,S.robustum,S.typicum,S.kestron,Oscillatoriopsis ver-miformis,O.obtusa,Cephalophytarion grande,Salome sp.,Veteronostocale amoenum,Paleolyngbyasp.;球状蓝藻3属3种:Gloeodiniopsis suxianensis,Eoentophysalis cumulus,Nanococcus vulgaris;以及分类位置未定的3属3种(包含1个未定种):Myxococcoides minor,Leiosphaeridiasp.,Brachypleganon khandanum。其中Oscil-latoriopsis vermiformis,O.obtusa,Cephalophytarion grande,Salome sp.,Veteronostocale amoenum,Paleolyn-gbyasp.,Nanococcus vulgaris均为本地首次发现,弥补了以前在九顶山组中只找到Siphonophycus而未曾见Os-cillatoriopsis的缺憾,并对大量保存精美的Siphonophycus的来源问题给出了可能的解释。而大量无异形胞的Os-cillatoriopsis属化石的存在可能反映了当时的海底为缺氧环境。本次新发现丰富了九顶山组的微体生物化石资料,这些微体生物化石组合有可能成为元古宙洲际生物地层对比的依据。九顶山组碳酸岩台地沉积相中普遍发育的微体生物藻席、保存精美的高分异度的蓝藻化石以及并未在底栖环境中发现真核生物,均反映冰期前的浅海底栖生态系统还是由原核生物为主体的微体生物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体生物化石 九顶山组 元古宙 徐淮地区
原文传递
南沙群岛及邻近海区的微体生物与环境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陈木宏 蔡慧梅 +1 位作者 涂霞 陆麟黄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1期1121-1128,共8页
由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南沙综合科学考察队近10年来在我国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进行了包括地球科学各个领域的综合考察,取得丰硕的科学研究成果。其中的微体生物(包括微体古生物及其现代类群)研究中,共分析了177个站位的表层样和7个岩芯柱... 由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南沙综合科学考察队近10年来在我国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进行了包括地球科学各个领域的综合考察,取得丰硕的科学研究成果。其中的微体生物(包括微体古生物及其现代类群)研究中,共分析了177个站位的表层样和7个岩芯柱的937个分层样(图1),开展了包括有孔虫、介形类、放射虫、苔藓虫、腹足类、双壳类、硅藻、沟鞭藻、孢粉和钙质超微化石(颗石藻)等10个大类群的分析研究工作,几乎涉及微体生物的所有门类。该项成果以分类学研究为前提,讨论它们的现代区系特征、生态特征和沉积埋藏特征,进而分析微体生物各浮游类群和底栖类群分布与海洋环境的关系,从中总结和归纳可作为指示环境变化的指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柱状样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体生物 古环境 海洋环境 南沙群岛
原文传递
南黄海微体古生物研究概述 被引量:3
10
作者 程振波 石学法 鞠小华 《黄渤海海洋》 CSCD 2000年第1期84-88,共5页
从 2 0世纪 50年代至今 ,我国的海洋微体古生物研究从无到有 ,并且得到迅速发展。其中有孔虫、介形虫、放射虫、超微化石等海洋微体生物壳体是海洋地质研究不可缺少和替代的重要部分。南黄海是我国开展微体古生物研究较早、研究基础较... 从 2 0世纪 50年代至今 ,我国的海洋微体古生物研究从无到有 ,并且得到迅速发展。其中有孔虫、介形虫、放射虫、超微化石等海洋微体生物壳体是海洋地质研究不可缺少和替代的重要部分。南黄海是我国开展微体古生物研究较早、研究基础较好的海区。本文旨在回顾过去 ,立足现代 ,展望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体生物化石 南黄海 生物 第四纪
下载PDF
西湖凹陷古近系沉积环境分析——以微体古生物化石为主要依据 被引量:30
11
作者 蒋海军 胡明毅 +3 位作者 胡忠贵 柯岭 徐艳霞 吴联钱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1期74-78,共5页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古近系包括花港组﹑平湖组和宝石组,是西湖凹陷比较重要的地层,也是烃源岩较发育的层位。因此,前人对西湖凹陷古近系的沉积环境作过大量的研究,但是对于平湖组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观点。文中通过对西湖凹陷BS-1,CHX-1,TW...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古近系包括花港组﹑平湖组和宝石组,是西湖凹陷比较重要的地层,也是烃源岩较发育的层位。因此,前人对西湖凹陷古近系的沉积环境作过大量的研究,但是对于平湖组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观点。文中通过对西湖凹陷BS-1,CHX-1,TWT-1,DQ-1,PH-1,NB2-1-1等井的微体古生物化石资料(孢粉﹑钙质超微化石﹑介形虫﹑有孔虫﹑盘星藻﹑海相沟鞭藻等)进行研究认为:花港组为陆相沉积,有争议的平湖组上部为陆相沉积,中下部为海相沉积,宝石组为陆相沉积,并推断古近系为亚热带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化石 孢粉 沉积环境 古近系 平湖组 西湖凹陷
下载PDF
基于珠江三角洲ZK13孔年代和微体古生物重建的晚第四纪环境演化历史 被引量:8
12
作者 赵信文 罗传秀 +4 位作者 陈双喜 黄长生 曾敏 刘凤梅 陈雯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724-1733,共10页
依据珠江三角洲ZK13钻孔沉积物孢粉、微体古生物鉴定及年龄测试结果,将钻孔剖面记录的古环境信息划分为4 个阶段.Ⅰ:91.50±11.00-84.61±5.47ka, 孢粉组合为三缝孢- 栎属- 禾本科- 栲属- 松属- 栗属- 大戟科,反映溫暖湿润气候... 依据珠江三角洲ZK13钻孔沉积物孢粉、微体古生物鉴定及年龄测试结果,将钻孔剖面记录的古环境信息划分为4 个阶段.Ⅰ:91.50±11.00-84.61±5.47ka, 孢粉组合为三缝孢- 栎属- 禾本科- 栲属- 松属- 栗属- 大戟科,反映溫暖湿润气候,未见有孔虫及介形虫化石,沉积环境为陆相;Ⅱ: 84.61±5.47-59.46±3.02ka,孢粉组合为栲属- 三缝孢- 栎属- 禾本科- 栗属- 石竹科- 单缝孢,反映干暖气候,未见有孔虫及介形虫化石,沉积环境为陆相;Ⅲ:59.46±3.02-2ka,孢粉浓度低,以孢子及木本植物花粉为主,进一步划分3 个亚带,总体气候以溫暖潮湿为主,微体古生物含量高,底栖有孔虫丰度远大于介形虫丰度,推测为海陆过渡相沉积环境;Ⅳ:2000-1000a,孢子含量最高,木本、草本植物花粉含量降低,气候较Ⅲ阶段更湿润,微体古生物以介形虫为主,依据化石组合和数量,推测为海陆过渡相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年龄 孢粉 生物
下载PDF
西藏西部聂尔错古湖近20000—2000年的微体古生物与环境及气候变化 被引量:15
13
作者 刘俊英 袁鹤然 +1 位作者 郑绵平 刘喜方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6期575-587,共13页
西藏西部聂尔错古湖37/ZK7的钻孔剖面深10m,含丰富的介形类和轮藻类等微体水生生物化石。介形类数量多,但分异度低。频繁出现、含量较多的是Leucocythere mirabilis Kaufmann和Limnocythere dubiosa Daday,其他是为数不多的Limnocythere... 西藏西部聂尔错古湖37/ZK7的钻孔剖面深10m,含丰富的介形类和轮藻类等微体水生生物化石。介形类数量多,但分异度低。频繁出现、含量较多的是Leucocythere mirabilis Kaufmann和Limnocythere dubiosa Daday,其他是为数不多的Limnocytherellina,Eucypris和Candona。轮藻类产出层位多,但其藏卵器保存不好,多系营养体碎片及卵膜。据介形类生态环境分析,结合剖面铀系测年和沉积物特征及相关地化背景值等,聂尔错古湖在近20,000—2,000年间的古环境变化大致情况如下:①距今20,000年前后,湖水较深,水温较低,水质微咸,气候较凉湿转暖湿。②约18,700—18,100a BP,湖水蒸发量较大,湖泊收缩,湖水逐渐变浅,含盐度增加,气候偏暖干。③约18,100—11,800a BP,气候冷湿、湖水较深,水温偏低,水质较淡,但是其间有多次气候波动,随着气候的波动,湖泊水体深度和水化学性质发生变化,显示湖区气候较冷湿与凉偏湿频繁交替,晚期凉偏干。④约11,800—10,000a BP,气候偏暖湿(11,800—11,000a BP)转冷干(11,000—10,000a BP),湖泊生态环境恶化,介形类数量急剧减少,应是对全球仙女木事件的响应。⑤10,000a BP进入全新世后,气候偏暖湿(10,000—8,700a BP,7,000—4,800a BP)间偏冷湿(8,700—7,000a BP);4,800—3,000a BP转为偏暖干(4,800—4,600a BP,4,400—4,300a BP,3,800—3,000a BP)与偏冷湿(4,600—4,400a BP,4,300—3,800a BP)交替;3,000—2,100a BP以冷干气候为主,湖泊趋于干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西部 聂尔错 生物 介形类 环境及气候变化
下载PDF
西藏扎布耶湖区128~1.4ka BP的微体古生物与环境气候变化 被引量:15
14
作者 刘俊英 郑绵平 +2 位作者 袁鹤然 刘喜方 王海雷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618-1635,I0001-I0003,共21页
本文主要根据西藏扎布耶湖区SZK02孔所揭露的近84m剖面的沉积物特征与其产的介形类6属20种,轮藻类2属3种,结合14C、ESR、U-series地层测年等,初步认为该区128~1.4ka至少存在5个较明显的气候变化时期。①在128~76.7ka(83.63~57.0m)处... 本文主要根据西藏扎布耶湖区SZK02孔所揭露的近84m剖面的沉积物特征与其产的介形类6属20种,轮藻类2属3种,结合14C、ESR、U-series地层测年等,初步认为该区128~1.4ka至少存在5个较明显的气候变化时期。①在128~76.7ka(83.63~57.0m)处于我国末次间冰期时段,气候凉湿,湖盆扩展,在90~81ka期间湖面最高,水质最淡。②76.7~58.6ka(57.0~38.13m)为我国末次冰期早冰阶时期,湖盆收缩,水温低,早期76.7~69.7ka(57.0~47.5m)偏冷湿,中期69.7~65.0ka(47.52~42.64m)气候温干,正逢早冰阶时期;晚期65.0~58.6ka(42.64~38.13m)气候干燥度下降。③58.6~29.1ka(38.13~13.75m)处于我国末次冰期间冰阶时段,早期58.6~51.6ka(38.13~33.07m)偏温湿,为3c暖期;中期51.6~42.5ka(33.07~26.13m)气候干冷,为3b冷期,正临末次冰期中冰阶时;晚期42.5~36.0ka(26.13~20.16m)偏凉湿,湿度更大,再次出现高湖面,为3a暖期;末期36.0~29.1ka(20.16~13.75m),趋向温干。④29.1~11.8Cal.ka(13.75~4.83m),气候趋向干冷,处于末次盛冰期(LGM)、末次晚冰阶时期,湖盆萎缩,水温低。早期29.1~16.6Cal.ka(13.75~6.98m)偏温湿;晚期16.6~13.1Cal.ka(6.98~5.76m)寒冷干燥;至末期13.1~11.7Cal.ka(5.76~4.83m),进一步干燥寒冷,全球新仙女木事件在本区发生。⑤11.7~1.4Cal.ka(4.83~0.65m),大致进入全新世气候期,气候波动大,凉湿与干冷交替频繁发生。在11.7~10.7Cal.ka(4.83~4.42m)时较温湿;10.7~9.5Cal.ka(4.42~4.07m)转向干冷;9.5~9.1Cal.ka(4.07~3.7m)更干冷,湖盆进一步萎缩;9.1~6.3Cal.ka(3.7~2.86m)向温干过渡;6.3~3.6Cal.ka(2.86~1.77m)干冷,湖泊已成盐湖;3.6~1.4Cal.ka(1.77~0.65m),气候趋向冷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与气候变化 生物 128-1.4ka BP 扎布耶湖区 西藏高原腹地
下载PDF
西藏色卡执湖区更新世晚期以来微体古生物记录的气候演变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俊英 王海雷 袁鹤然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668-1679,共12页
研究了西藏色卡执盐湖一个670cm厚的钻孔SZK剖面中微体古生物包含的古环境信息,探讨湖区近22ka以来环境气候的演变。SZK孔剖面含有丰富的介形类,但分异度较低,计有4属8种。据其在地层中的分布特征,将其划分为8个组合。根据这些组合及生... 研究了西藏色卡执盐湖一个670cm厚的钻孔SZK剖面中微体古生物包含的古环境信息,探讨湖区近22ka以来环境气候的演变。SZK孔剖面含有丰富的介形类,但分异度较低,计有4属8种。据其在地层中的分布特征,将其划分为8个组合。根据这些组合及生态特征,结合U系和14C测年,发现色卡执湖区在近22ka以来经历了几次较大的气候和环境变动:①22060~15070aB.P.,湖水浅、水温低、气候较冷湿;②15070~12425aB.P.,湖面扩大抬升,水温回升,气候转暖湿;③12425~10010aB.P.,湖面下降,水温低,气候寒冷,其中10600~10010aB.P.期间,气候突然变冷,为全球新仙女木寒冷事件在本区的反应;④10010~7550aB.P.,湖盆水量增加,气候冷湿;⑤7550~6730aB.P.,湖水温度继续回升,气候转暖湿;⑥6730~5760aB.P.,湖面下降,气候趋于干冷;⑦5760~4750aB.P.,湖盆发育晚期、气候干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色卡执盐湖晚更新世晚期 生物
下载PDF
西藏中部扎西错布晚更新世晚期微体古生物与环境变化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俊英 郑绵平 王海雷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636-1644,I0005,I0006,共11页
西藏中部扎西错布东岸T1剖面厚639cm,含6属11种介形类和1属2种以上轮藻类。据其在地层中的分布特征划分出8个生物组合,各组合间的差异表现在介形类动物群的丰度、分异度和每个种的丰度变化,根据生物属种生态特征和组合变化探讨湖区大约1... 西藏中部扎西错布东岸T1剖面厚639cm,含6属11种介形类和1属2种以上轮藻类。据其在地层中的分布特征划分出8个生物组合,各组合间的差异表现在介形类动物群的丰度、分异度和每个种的丰度变化,根据生物属种生态特征和组合变化探讨湖区大约18653~13144aBP生态环境及气候变化情况如下:①约18653~17239aBP,湖区气候较干(冷),湖面收缩下降,湖水有一定含盐度(可能达中盐水18‰),其间有波动:18309~17809aBP,气候曾一度暖湿,湖面扩大,水质淡化;②约17239~13920aBP,气候较暖湿,水质含盐度降低,其间有气候波动,分别在16506~15213aBP和15213~13963aBP时段偏干(冷)和偏湿冷,相应地其水质含盐度增加或减小;③13920~13144aBP,气候突变,湖泊环境突然恶化,介形类灭绝,仅剩下对气候环境反应滞后的轮藻类低等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西错布 晚更新世晚期 生物 环境变化
下载PDF
一种适用于微体古生物沉积动力分析的沉积物粒径指数及其应用例证 被引量:4
17
作者 朱晓东 施丙文 朱大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45-149,共5页
微体古生物的沉积动力分析可提取出比单纯的微体古生物分析更多更准的古沉积环境信息。本文提出一种称为“沉积物粒径指数(gsi)”的半定量参数,适用于微体古生物的沉积动力学分析研究。长江口及苏北辐射沙洲区的有孔虫分析实例表... 微体古生物的沉积动力分析可提取出比单纯的微体古生物分析更多更准的古沉积环境信息。本文提出一种称为“沉积物粒径指数(gsi)”的半定量参数,适用于微体古生物的沉积动力学分析研究。长江口及苏北辐射沙洲区的有孔虫分析实例表明这种沉积物粒径指数行之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粒径指数 生物 沉积动力环境
下载PDF
西藏南部放射虫微体古生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杨群 松冈笃 王玉净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5-111,共7页
西藏南部的雅鲁藏布蛇绿岩带以及该带之南的沉积地层带 (特提斯沉积区、北喜马拉雅亚区 )中广泛发育着大量含放射虫地层。放射虫研究在确定该区蛇绿岩的形成时代、解释造山带复杂的地层层序以及揭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古近纪碰撞之前... 西藏南部的雅鲁藏布蛇绿岩带以及该带之南的沉积地层带 (特提斯沉积区、北喜马拉雅亚区 )中广泛发育着大量含放射虫地层。放射虫研究在确定该区蛇绿岩的形成时代、解释造山带复杂的地层层序以及揭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古近纪碰撞之前的古海洋盆地的演化历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已发表的文献以及我们正在进行中的初步成果显示 ,藏南地区的含放射虫地层的时代分布为中三叠世 (安尼期 )至晚白垩世 (土仑期 )。这些地层的岩性包括硅质岩、硅质泥岩、凝灰质细碎屑岩和泥晶灰岩等。尽管藏南的放射虫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 ,但系统的放射虫研究与地层研究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南部 放射虫 生物 研究进展 中生代
下载PDF
古昆仑湖地区183-90kaBP间的微体古生物与环境变迁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俊英 郑绵平 王海雷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39-748,共10页
古昆仑湖位于昆仑山垭口昆仑河谷地,大约在200kaBP前已开始沉积,沉积物为一套灰、灰绿、土黄色粉砂质、砂质粘土,厚约7m.在纳赤台西北剖面5.6-2.4m层段产较多微体化石,介形类有8属12种:Ilyocypris biplicata(Koch),I.bradyi Sars,Eucypr... 古昆仑湖位于昆仑山垭口昆仑河谷地,大约在200kaBP前已开始沉积,沉积物为一套灰、灰绿、土黄色粉砂质、砂质粘土,厚约7m.在纳赤台西北剖面5.6-2.4m层段产较多微体化石,介形类有8属12种:Ilyocypris biplicata(Koch),I.bradyi Sars,Eucypris crassa(Mller),E.elliptica(Baird),E.rischtanica Schneider,Candona candida(Mller),Stenocypriscf.major(Baird),Cypridopsis obesa Brady & Robertson,Prionocypris gansenensis Huang,Potamocypris villosa(Jurine),P.cf.wolfi Brehm和Limnocythere dubiosa Daday等.轮藻类有Chara aliensis Z.Wang,Chara gansenensis S.Wang和Charasp.根据U系法测年,含化石地层的年龄大约为168-90kaBP,属于倒数第二次冰期至末次间冰期早期.按生物组合和沉积物特征分析,古昆仑湖区在183-90kaBP的环境气候变化大致有两个大的期次、6个小期次:(1)183-130kaBP冷湿期,湖区环境较冷湿,湖泊水质较淡,水温不高.早期(约183-170kaBP),湖面较宽,水体较深,环境动荡,化石贫乏;中期(约170-151.3kaBP),湖面有一定收缩,水质含盐度有所提升,水温仍不高,湖区环境湿度较大;晚期(约151.3-130kaBP),化石贫乏,生态环境、水质条件可能与早期类同.(2)130-90kaBP凉湿期,湖内生态环境较好,生物门类中除介形类外,出现沉水性植物轮藻类,且介形类生物量较前期有很大增加,属种分异度较好.早期(约130-105kaBP),偏冷湿;中期(约105-98kaBP),凉湿,为生物大发展大繁盛时期;晚期(约98-90kaBP),偏凉湿,在98-93kaBP,环境不宜生物生息,化石贫乏;约93-90kaBP,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有介形类3属5种,但生物量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昆仑湖 地层学特征 生物 古气候古环境 183-90kaBP
下载PDF
南黄海中部沉积岩芯的微体古生物组合特征及古环境演化 被引量:11
20
作者 蓝先洪 申顺喜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2004年第3期16-21,共6页
本文分析测定南黄海中部两个沉积物柱状样中的有孔虫、介形虫和14 C年代 ,对其微体古生物组合特征、沉积环境和地层年代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有孔虫组合表明研究海域为近岸 浅海环境 ,其含量从下到上由缺失到出现近岸、浅海有孔虫 ,反映... 本文分析测定南黄海中部两个沉积物柱状样中的有孔虫、介形虫和14 C年代 ,对其微体古生物组合特征、沉积环境和地层年代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有孔虫组合表明研究海域为近岸 浅海环境 ,其含量从下到上由缺失到出现近岸、浅海有孔虫 ,反映了沉积环境由陆相到滨岸相、浅海相环境的变迁 ;孢粉组合反映的古气候也同样经历了针、阔叶混交林 草原 ,到阔叶林或以阔叶树为主的针、落叶混交林的变化 ,反映出气候由冷干到暖干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 ,所研究的柱状样沉积物下部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沉积环境 南黄海 古环境 沉积岩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