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癌FHIT基因杂合性缺失及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肖玉平 韩埩波 +3 位作者 李锦毅 徐蕾 任常山 辛彦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2-123,127,共3页
目的:检测胃癌FH IT基因的杂合性缺失(LOH)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探讨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从染色体3p14.2选取4个微卫星标记,PCR方法检测50例胃癌和远端正常胃黏膜组织FH IT基因的LOH和MSI。结果:胃癌组织中FH IT基因LOH... 目的:检测胃癌FH IT基因的杂合性缺失(LOH)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探讨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从染色体3p14.2选取4个微卫星标记,PCR方法检测50例胃癌和远端正常胃黏膜组织FH IT基因的LOH和MSI。结果:胃癌组织中FH IT基因LOH和MSI发生的平均频率分别为32.4%和26.4%。LOH和MSI与胃癌的Borm ann分型、组织学类型、Lauren分型均无显著相关。LOH阳性率胃癌穿透浆膜组显著高于未穿透浆膜组(P<0.05)。MSI阳性率无淋巴结转移组显著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FH IT基因的MSI参与胃癌发生的早期阶段,LOH对胃癌的发展演变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HIT基因 杂舍性缺失 胃癌 微卫星不稳定性
下载PDF
食管癌组织微卫星DNA序列不稳定性和杂合性缺失及预后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翟瑜 李勇 +6 位作者 苏力 范立侨 高立平 郭贵军 脱红芳 王春城 暴雷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80-983,共4页
目的探讨微卫星DNA序列不稳定性(MSI)和杂合性缺失(LOH)与人食管癌发生、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30例人食管癌中MSI及LOH阳性情况进行研究,术后随访5年,了解预后。结果D3S... 目的探讨微卫星DNA序列不稳定性(MSI)和杂合性缺失(LOH)与人食管癌发生、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30例人食管癌中MSI及LOH阳性情况进行研究,术后随访5年,了解预后。结果D3S1067位点MSI发生检出频率较高,为26.7%;D18S58位点MSI阳性率为20%。MSI的发生在食管小细胞癌中较食管鳞癌为高(P>0.05);MSI、LOH与肿瘤的病理分级、PTNM分期、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无关(P>0.05)。结论食管癌在3p和18q染色体位点均存在微卫星不稳定现象;D3S1067和D18S58二个位点上MSI与食管癌的临床病理类型均相关;研究未发现这两个位点MSI、LOH与食管癌的临床分期、细胞分化程度、癌组织浸润深度和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等参数相关;3p位点基因的改变在食管鳞癌发生过程中具有较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微卫星不稳定性 杂合性缺失 聚合酶链反应 肿瘤
下载PDF
外阴鳞癌组织中HPV检测及FHIT基因杂合性缺失、微卫星不稳定性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范余娟 蒙亚晴 +1 位作者 杨开选 徐红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2期21-23,共3页
目的观察外阴鳞癌(VSCC)组织中HPV感染情况及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的杂合性缺失(LOH)、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VSCC组织24例、外阴尖锐湿疣(VCA)42例、正常外阴组织20例,用PCR法检测上述组织中的HPV6、11、16... 目的观察外阴鳞癌(VSCC)组织中HPV感染情况及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的杂合性缺失(LOH)、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VSCC组织24例、外阴尖锐湿疣(VCA)42例、正常外阴组织20例,用PCR法检测上述组织中的HPV6、11、16、18、31、33亚型,用PCR-单链构像多态性分析(PCR-SSCP)法检测FHIT基因D3S1300位点的LOH和MSI。结果在正常外阴、VCA、VSCC组织中低危型HPV(HPV6/11)阳性分别为2、38、21例,高危型HPV(HPV16/18/31/33)阳性分别为0、13、10例;VCA、VSCC组织与正常外阴组织比较,P均<0.05。在正常外阴、VCA、VSCC组织中,FHIT基因D3S1300位点上LOH、MSI阳性分别为0、9、13例,VSCC与VCA、正常外阴组织比较,P均<0.05。VSCC组织中HR-HPV感染与FHIT基因D3S1300位点LOH/MSI相关(r=0.438,P<0.05)。结论 VSCC组织中存在较高的低危型、高危型HPV复合感染及FHIT基因LOH和(或)MSI;二者在VSC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 杂合性缺失 微卫星不稳定性 外阴鳞癌 外阴尖锐湿疣
下载PDF
宫颈癌染色体杂合性缺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王靖 张煦 +4 位作者 徐星榕 伏洁 张磊 杨爱军 王秋兰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174-176,共3页
目的:分析宫颈癌染色体部分位点杂合性缺失(LOH)及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探讨其与宫颈癌的关系。方法:选取6个微卫星位点,采用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硝酸银染色对59例宫颈癌和49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标本进行检测。结果:所有位... 目的:分析宫颈癌染色体部分位点杂合性缺失(LOH)及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探讨其与宫颈癌的关系。方法:选取6个微卫星位点,采用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硝酸银染色对59例宫颈癌和49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标本进行检测。结果:所有位点的CIN和浸润癌之间的MSI无统计学差异,而D3S1234、D3S1300和D3S1289位点在低级别CIN、高级别CIN和浸润癌三者之间的LO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染色体3p区域的LOH是宫颈癌中的早期事件,而染色体4p区域的LOH在宫颈癌早、晚期均可见到,因此,联合检测多个位点的LOH对于宫颈癌的早期诊治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宫颈上皮内瘤变 杂和性缺失 微卫星不稳定性 人乳头瘤病毒
下载PDF
B细胞淋巴瘤微卫星不稳定性及杂合性缺失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魏中华 邓飞 谢宇平 《吉林医学》 CAS 2005年第4期349-351,共3页
目的: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及杂合性缺失在B细胞淋巴瘤发生学上的意义。方法:选取6号染色体上7对多态微卫星标记,结合PCR及银染技术,采用凝胶成像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分别检测53例B细胞淋巴瘤染色体微卫星不稳定性及杂合性缺失。结果:... 目的: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及杂合性缺失在B细胞淋巴瘤发生学上的意义。方法:选取6号染色体上7对多态微卫星标记,结合PCR及银染技术,采用凝胶成像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分别检测53例B细胞淋巴瘤染色体微卫星不稳定性及杂合性缺失。结果:在位点D6S275MSI的发生率为7.5%(4/53),其中包括2例DLBCL,FL和B-CLL/SLL各1例,LOH总的发生率达66%(35/53),其中包括DLBCL19例(19/21,90.5%),FL8例(8/13,61.5%),B-CLL/SLL8例(8/19,42.1%),DLBCL的LOH率同B-CLL/SLL、FL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位点D6S275可能存在一个抑癌基因,该基因的缺失对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是否有重要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淋巴瘤 微卫星不稳定性(MSI) 杂合性缺失(LOH)
下载PDF
慢性白血病微卫星不稳定性和杂合性缺失的研究
6
作者 吴春梅 管洪在 卢伟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6期10-11,共2页
应用 PCR扩增技术检测 17例慢性白血病患者不同染色体上 8个微卫星位点的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杂合性缺失 (L OH) ,同时检测 11例健康志愿者的 MSI和 L OH,以作对照。结果发现 ,健康对照组所选微卫星位点均未发生 MSI或 L OH;9例处于... 应用 PCR扩增技术检测 17例慢性白血病患者不同染色体上 8个微卫星位点的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杂合性缺失 (L OH) ,同时检测 11例健康志愿者的 MSI和 L OH,以作对照。结果发现 ,健康对照组所选微卫星位点均未发生 MSI或 L OH;9例处于慢性白血病加速期的人中有 7例发生至少一个位点的 MSI,8例慢性期患者中仅 1例发生一个位点的 MSI,慢性白血病加速期的 MSI发生率明显高于其慢性期 (P<0 .0 5 >,提示微卫星的遗传不稳定性可能与慢性白血病的病情进展有关。 17例慢性白血病中只有 1例在急变后出现 L OH,提示所选位点的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卫星不稳定性 杂合性缺失 慢性白血病 PCR
下载PDF
白血病患者WT1基因微卫星不稳定性和杂合性缺失的研究
7
作者 谭齐贤 吴春梅 王黎明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0年第1期32-33,共2页
关键词 白血病 WT1基因 微卫星不稳定性 杂合性缺失
下载PDF
宫颈染色体3p14杂合性缺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刘炯 孙小妹 +3 位作者 龚志强 许小明 王川来 李燕坤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5年第4期31-34,共4页
目的探讨宫颈癌染色体3p14区域D3S1300、D3S1600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l)及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频率,为准确定位宫颈癌相关肿瘤抑制基因位点提供实验依据,并探讨LOH及MSI与宫颈... 目的探讨宫颈癌染色体3p14区域D3S1300、D3S1600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l)及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频率,为准确定位宫颈癌相关肿瘤抑制基因位点提供实验依据,并探讨LOH及MSI与宫颈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p14区域两个微卫星多态性位点,显微分离提取41例宫颈癌石蜡切片中的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经PCR扩增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硝酸银染色,进行LOH及MSI研究。结果41例样本中有25例至少存在一个位点的LOH,D3S1300位点LOH的频率为35%,D3S1600位点LOH的频率为28%。MSI发生频率相对较低,D3S1300的MSI频率为7.5%,D3S1600的MSI频率为12.8%。D3S1300、D3S1600位点LOH的发生率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相关性有显著意义(P<0.05),而MSI与之无显著的差别(P>0.05)。结论3p14区域内D3S1300、D3S1600位点具有较高的LOH,提示这两个微卫星位点附近可能存在尚未克隆的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宫颈癌染色体3p14区域LOH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成正相关,提示检测该区域的LOH可作为病程进展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MSI在本研究中与宫颈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无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杂合性缺失 微卫星不稳定性 染色体3p14 肿瘤抑制基因 染色体3p14 微卫星不稳定性 基因杂合性缺失 宫颈癌发生 稳定性研究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肿瘤抑制基因 基因位点 临床分期
下载PDF
FHIT基因杂合性丢失及微卫星不稳定性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被引量:4
9
作者 刘辉 彭芝兰 +4 位作者 王和 刘珊玲 张崇淑 唐茜萍 何斌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6-509,共4页
目的探讨FHIT基因杂合性丢失(LOH)及微卫星不稳定性(MI)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FHIT基因的两个微卫星多态标记对60例浸润性宫颈癌及35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组织进行LOH和MI检测。结果在D3S1234和D3S1300座位上,浸润性... 目的探讨FHIT基因杂合性丢失(LOH)及微卫星不稳定性(MI)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FHIT基因的两个微卫星多态标记对60例浸润性宫颈癌及35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组织进行LOH和MI检测。结果在D3S1234和D3S1300座位上,浸润性宫颈癌的LOH发生率分别为45.0%(27/60)、38.3%(23/60),MI频率分别为18.3%(11/60)、11.7%(7/60)。CIN的LOH频率分别为42.9%(15/35)、37.1%(13/35)。MI频率分别为11.4%(4/35)、8.6%(3/35)。宫颈癌及CIN在两个位点的LOH和MI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位点的LOH阳性率在宫颈癌组织高中分化与低分化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双座位的LOH及MI在宫颈癌有无淋巴结转移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级别CIN(CIN及原位癌)患者的LOH和MI的发生率高于低级别CIN(CIN、)。结论FHIT基因的改变是CIN发生过程中的较晚期事件;FHIT基因的LOH对于宫颈癌的筛查、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可能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FHIT基因 杂合性丢失 微卫星不稳定性
下载PDF
喉癌染色体6q25区域的杂合性丢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康宁 徐振明 +3 位作者 李福才 高红明 富伟能 孙开来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89-291,共3页
目的 :在 6 q2 5区域内筛查喉癌相关的基因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Ⅱ (IGF2R)基因及脆性位点FRA6E在喉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在 6 q2 5区域选择 3个微卫星多态标记 ,其中D6S980位于IGF2R的 5’端且与FRA6E紧密连锁。应用聚合酶链... 目的 :在 6 q2 5区域内筛查喉癌相关的基因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Ⅱ (IGF2R)基因及脆性位点FRA6E在喉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在 6 q2 5区域选择 3个微卫星多态标记 ,其中D6S980位于IGF2R的 5’端且与FRA6E紧密连锁。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聚丙烯酰胺尿素凝胶电泳 DNA银染方法对 70例喉癌进行杂合性丢失(LOH)和微卫星不稳定性 (MI)分析。结果 :在这 3个痤位上 ,喉癌LOH频率以D6S980处最高 ,达 4 1.4 % ,MI频率为 2 6 .8%。总的异常频率为 6 8.2 %。LOH和MI与喉癌临床分期无关。结论 :提示IGF2R可能是喉癌相关的抑癌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癌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Ⅱ基因 脆性位点FRA6E 杂合性丢失 微卫星不稳定性
下载PDF
头颈部恶性肿瘤中微卫星的不稳定性与杂合性缺失
11
作者 陈菲菲 祝威 《吉林医学》 CAS 2008年第7期604-607,共4页
关键词 微卫星不稳定性 杂合性缺失 头颈部恶性肿瘤 抑癌基因
下载PDF
胶质瘤DMBT1基因杂合性缺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研究
12
作者 杨卫忠 王锐 +4 位作者 石松生 陈建屏 刘才兴 林于峰 倪天瑞 《中国神经肿瘤杂志》 2004年第3期208-211,共4页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发现杂合性缺失(I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MSI)参与肿瘤的发生及发展,属于肿瘤发生的一种新机制。本文探讨胶质瘤抑癌基因的改变,可以为今后胶质瘤进行基因诊断和基...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发现杂合性缺失(I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MSI)参与肿瘤的发生及发展,属于肿瘤发生的一种新机制。本文探讨胶质瘤抑癌基因的改变,可以为今后胶质瘤进行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提供新的探索方向。探讨 DMBTI 基因(deleted in malignant brain tumors)杂合性缺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在胶质瘤发生和恶性进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微卫星多态性分析技术检测10例正常脑组织、10例脑膜瘤、80例胶质瘤10q25.3~26.1区域内5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D10S187.D10S209,D10S216,D10S575,D10S587),分析 DMBT1基因 LOH 和 MSI。结果:10例良性脑膜瘤和胶质瘤旁正常脑组织均未发现 MSI 和 DMBT1基因 LOH。30例胶质瘤组织至少有1个微卫星标记发生 LOH,Ⅰ级胶质瘤为15.4%(2/13例),Ⅱ级为22.7%(5/2例),Ⅲ级为35.3%(6/17例),Ⅳ级60.7%(17/28例)。其中,Ⅳ级胶质瘤中D10S209和 D10S587发生 LOH 频率>50%,D10S187 LOH 发生率为43.5%。D10S216和 D10S575 LOH 发生率均<30%。80例胶质瘤组织共有19例 MSI,Ⅰ级胶质瘤 MSI 发生率为7.7%(1/13例).Ⅱ级为9.1%(2/22例).Ⅲ级为23.5%(4/17例),Ⅳ级42.9%(12/28例)。DMBT1基因 LOH 和 MSI 与胶质瘤病理分级明显相关(P<0.05),其中,Ⅲ~Ⅳ级胶质瘤 DMBT1基因 LOH 和 MSI 均明显高于Ⅰ~Ⅱ级(P<0.05)。结论:抑癌基因DMBT1基因 LOH 和胶质瘤 MSI 与胶质瘤发生和分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LOH DMBT1基因 杂合性缺失 微卫星不稳定性 MSI 发生率 瘤组织 正常 脑组织
下载PDF
哮喘患者12号染色体微卫星不稳定性和杂合性丢失的研究
13
作者 周爱莲 龙发 +3 位作者 陈丽芳 李俊华 招强光 卓宋明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501-504,共4页
目的了解广东湛江地区哮喘患者12号染色体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及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情况。方法采用PCR、聚丙烯凝胶电泳及硝酸银染色法对30例哮喘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及痰液DNA... 目的了解广东湛江地区哮喘患者12号染色体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及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情况。方法采用PCR、聚丙烯凝胶电泳及硝酸银染色法对30例哮喘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及痰液DNA中12q13.11-24.31上10个微卫星位点进行检测。结果健康对照者未发现任何微卫星改变现象。30例哮喘患者中,8例(26.7%)患者痰液DNA有一个或多个位点发生微卫星改变(包括MSI和LOH)。结论湛江地区哮喘患者痰液DNA中12号染色体上可检测到MSI和LOH现象。微卫星改变可能与哮喘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MSI和LOH可能在哮喘发病机制中起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微卫星不稳定性 杂合性丢失 易感基因
下载PDF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3p14杂合性丢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
14
作者 胡小青 龚志强 +2 位作者 李汉萍 李隆玉 罗兵 《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50-53,共4页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染色体3p14区域D3S1300、D3S1600LOH及MSI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p14区域两个微卫星多态性位点,显微分离提取42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石蜡切片中的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经PCR扩增及...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染色体3p14区域D3S1300、D3S1600LOH及MSI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p14区域两个微卫星多态性位点,显微分离提取42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石蜡切片中的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经PCR扩增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色,进行LOH及MSI研究。结果42例样本中有21例至少存在一个位点的LOH,D3S1300位点LOH的频率为29%,D3S1600位点LOH的频率为26%。MSI发生频率相对较低,D3S1300的MSI频率为5.3%,D3S1600的MSI频率为7.7%。D3S1300、D3S1600位点LOH的发生率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CMNΧ2=7.773,P<0.05),而MSI与之无相关性(CMNΧ2=1.432,P>0.05)。结论3p14区域内D3S1300、D3S1600位点具有较高的LOH,提示这两个微卫星位点附近可能存在尚未克隆的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发生、发展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染色体3p14区域LOH与病理分级成正相关,提示检测该区域的LOH可作为病变进展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杂合性丢失 微卫星不稳定性 染色体3p14 肿瘤抑制基因
下载PDF
宫颈上皮肉瘤样病变杂合性丢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进展
15
作者 胡小青 龚志强 李诚信 《九江医学》 2003年第4期243-246,共4页
宫颈上皮肉瘤样病变(CIN)是一组与浸润癌密切相关的癌前期病变,包括宫颈癌前期病变和原位癌,反映了宫颈癌(CC)连续发展的过程,即由宫颈不典型增生(轻→中→重)→原位癌-→早期浸润癌→浸润癌的一系列病理变化.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 宫颈上皮肉瘤样病变(CIN)是一组与浸润癌密切相关的癌前期病变,包括宫颈癌前期病变和原位癌,反映了宫颈癌(CC)连续发展的过程,即由宫颈不典型增生(轻→中→重)→原位癌-→早期浸润癌→浸润癌的一系列病理变化.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已认识到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的异常改变在人类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抑癌基因功能丧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CIN和CC组织中杂合性丢失(LOH)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宫颈上皮肉瘤样变 杂合性丢失 微卫星不稳定性
下载PDF
中国人食管鳞癌10q23微卫星不稳定和杂合性缺失初步探讨 被引量:9
16
作者 吴颜晖 陈汉春 +2 位作者 刘新发 李新梅 曹燕飞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466-468,共3页
关键词 食菅癌 PTEN 杂合性缺失 微卫星不稳定性 银染
下载PDF
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和抑癌基因杂合缺失 被引量:18
17
作者 房殿春 周晓东 +4 位作者 罗元辉 王东旭 鲁荣 杨仕明 刘为纹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1999年第6期478-481,共4页
目的研究微卫星不稳和抑癌基因缺失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CR为基础的方法,检测了53例胃癌中6个微卫星标记突变及APC/MCC和DCC基因杂合缺失(LOH).结果胃癌微卫星不稳的检出率为321%(17/53)... 目的研究微卫星不稳和抑癌基因缺失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CR为基础的方法,检测了53例胃癌中6个微卫星标记突变及APC/MCC和DCC基因杂合缺失(LOH).结果胃癌微卫星不稳的检出率为321%(17/53).7例(132%)为微卫星高频率不稳(3个以上微卫星标志),10例(189%)为微卫星低频率不稳(1或2个微卫星标记).肠型胃癌微卫星高频率不稳的发生率(250%)显著高于弥漫型胃癌(34%)(P<005).高频率不稳组未发现有APC,MCC和DCC基因LOH,微卫星高频率不稳与APC/MCC和DCC基因LOH呈负相关.结论微卫星不稳在部分胃癌,特别是肠型胃癌早期发生中起重要作用,高频率不稳胃癌与遗传性非息肉大肠癌有共同的特点.与此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微卫星不稳定性 抑癌基因 杂合缺失 PCR
下载PDF
肾细胞癌中染色体3p、9p、14q微卫星不稳定及杂合性缺失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海棠 余永伟 +4 位作者 侯建国 常文军 余宏宇 赵晋丰 曹广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21-625,共5页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患者的微卫星不稳定(MSI)和杂合性缺失(LOH)的发生频率,并同时研究染色体微卫星变异与肾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位于染色体3p、9p、14q上的共计12个微卫星多态性标记,采用PCR-中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患者的微卫星不稳定(MSI)和杂合性缺失(LOH)的发生频率,并同时研究染色体微卫星变异与肾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位于染色体3p、9p、14q上的共计12个微卫星多态性标记,采用PCR-中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EB染色和测序的方法对31例肾细胞癌患者的原发病灶和配对的转移病灶进行MSI和LOH分析。结果:MSI发生频率可达61.3%。LOH频率可达54.8%,其中以D9S168的MSI发生率最高为32.3%。LOH发生率最高的为D3S1289。达21.4%。经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MSI的发生频率与肾细胞癌的TNM分期具有相关性(P<0.05).但MSI和LOH与肾细胞癌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理类型以及转移均无关(P>0.05)。结论:除D3S1566外的11个微卫星标记的MSI和LOH可能是一个增加肾癌易感性的危险因素,D9S168、D3S1289是肾细胞癌中敏感的检测位点,在D9S168和D3S1289附近可能存在与肾细胞癌有关的癌基因/抑癌基因,从而影响肾癌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肾细胞癌 微卫星稳定 杂合性缺失
下载PDF
肝外胆管癌染色体3p21.3区段微卫星不稳定和杂合性缺失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勇军 唐启彬 +1 位作者 王剑明 邹声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0期1146-1149,共4页
目的:研究肝外胆管癌染色体3p21.3区段的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及杂合性缺失(LOH),探讨染色体3p21.3区段遗传不稳定性与肝外胆管癌的发生发展的关系,定位该区段上肝外胆管癌相关肿瘤基因。方法:用PCR-SSCP方法检测24例肝外胆管癌染色体3p2... 目的:研究肝外胆管癌染色体3p21.3区段的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及杂合性缺失(LOH),探讨染色体3p21.3区段遗传不稳定性与肝外胆管癌的发生发展的关系,定位该区段上肝外胆管癌相关肿瘤基因。方法:用PCR-SSCP方法检测24例肝外胆管癌染色体3p21.3区段上D3S1568,D3S1621,D3S1578和D3S1289四个微卫星位点的MSI和LOH发生率,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24例肝外胆管癌组织中,四个微卫星位点的MSI和LOH平均发生率分别为7.23%和15.63%。其中D3S1621位点的LOH最高(45.83%,11/24),并与TNM分期、是否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染色体3p21.3区段D3S1621位点高频率杂合性缺失,提示3p21.3区段可能定位有肝外胆管癌的候选抑癌基因,并在肝外胆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外胆管癌 染色体3p21.3区段 微卫星不稳定性 杂合性缺失
下载PDF
散发性结直肠癌和林奇综合征微卫星不稳定性患者MMR缺失检测的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林建光 陈平 +1 位作者 康艺苹 许天文 《中外医学研究》 2020年第36期8-11,共4页
目的:对散发性结直肠癌和林奇综合征(LS)微卫星不稳定性患者行错配修复基因(MMR)蛋白表达缺失检测,进一步探讨分析MMR缺失的散发性结直肠癌和林奇综合征微卫星不稳定性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 目的:对散发性结直肠癌和林奇综合征(LS)微卫星不稳定性患者行错配修复基因(MMR)蛋白表达缺失检测,进一步探讨分析MMR缺失的散发性结直肠癌和林奇综合征微卫星不稳定性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散发性结直肠癌且符合LS微卫星不稳定性高危病例条件的患者100例,行MMR蛋白表达缺失检测,并分为MMR缺失组和MMR未缺失组,统计分析两组临床病理参数、总生存时间、无病生存时间。结果:依据MMR蛋白表达缺失检测结果分为MMR缺失组(n=10)和MMR未缺失组(n=90)。MMR缺失组年龄低于MMR未缺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体质量、吸烟史、饮酒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MR缺失组肿瘤直径<6 cm比例低于MMR未缺失组,≥6 cm比例高于MMR未缺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MR缺失组左半结肠肿瘤比例高于MMR未缺失组,直肠肿瘤比例低于MMR未缺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MR缺失组腺癌肿瘤比例低于MMR未缺失组,腺癌伴黏液分泌、黏液腺癌比例均高于MMR未缺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MR缺失组中分化比例低于MMR未缺失组,低分化比例高于MMR未缺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大体分型、浸润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MR缺失组总生存时间、无病生存时间<3年比例均高于MMR未缺失组,≥3年比例均低于MMR未缺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MR缺失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MMR未缺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MMR缺失与未缺失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差异显著,故MMR蛋白表达缺失检测可以指导判断散发性结直肠癌和林奇综合征微卫星不稳定性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MR 缺失 散发性结直肠癌和林奇综合征微卫星不稳定性患者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