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地形改造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54
1
作者 卫伟 余韵 +2 位作者 贾福岩 杨磊 陈利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6462-6469,共8页
干旱缺水和生境不良使世界上许多地区的植被恢复和生态改善面临困难。为了提高植被成活率、遏制土壤侵蚀和土地退化态势,国内外许多重点地区都开展了多种微地形改造与下垫面整地措施,使得地表生境和植被状况得到一定改善。但微地形改造... 干旱缺水和生境不良使世界上许多地区的植被恢复和生态改善面临困难。为了提高植被成活率、遏制土壤侵蚀和土地退化态势,国内外许多重点地区都开展了多种微地形改造与下垫面整地措施,使得地表生境和植被状况得到一定改善。但微地形改造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研究仍严重滞后于实践的客观需求,许多关键效应和科学机理不明。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在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区和自然地理单元上开展的相关研究。认为微地形改造对土壤属性和微生境、降雨入渗和水蚀过程、植被恢复的效果及其生态服务功能发挥等多个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并综述了相关研究进展。同时指出当前微地形改造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科学分类标准有待系统化、实地量化技术相对滞后、微地形改造的水文效应有待强化、影响植被恢复的机理不明等若干重要局限。建议应进一步加强微地形改造的分类体系研发、发展微地形改造方式的定量刻画技术;设立野外定位站,跟踪监测其长期效应,并加强不同微地形改造措施的生态环境效应对比,为科学筛选和优化下垫面改造技术、服务区域生态改善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形改造 植被恢复 生态建设 水文过程 下垫面
下载PDF
云南干热河谷微地形改造对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19
2
作者 李艳梅 王克勤 +1 位作者 刘芝芹 王建英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9-265,共7页
通过定位观测和对比试验,对云南干热河谷典型地段改造后微地形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的季节动态变化主要取决于降水量的大小及年内分配,通常分为土壤水分缓慢失墒期、土壤水分积累期、土壤水分缓慢消耗... 通过定位观测和对比试验,对云南干热河谷典型地段改造后微地形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的季节动态变化主要取决于降水量的大小及年内分配,通常分为土壤水分缓慢失墒期、土壤水分积累期、土壤水分缓慢消耗期和土壤水分稳定期等4个时期。雨季,水平沟、水平台的土壤水分季节动态变幅较自然坡面大。改造微地形等高水平上各层次的年平均含水率比自然坡面高,变异系数比自然坡面小,各微地形土壤含水量的变幅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均可分为土壤水分弱利用层、土壤水分利用层、补充调节层等3个作用层。雨季土壤水分的消退以表层最快,向下呈递减趋势。微地形改造后,雨后土壤水分的消退变缓,土壤水分在土壤中停留的时间增加,有利于植物的吸收利用。干热河谷地区微地形改造后明显改善了土壤水分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学 云南干热河谷 微地形改造 土壤水分 动态分析
下载PDF
金沙江干热河谷微地形改造对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艳梅 王克勤 +1 位作者 陈奇伯 王建英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9-23,共5页
以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典型坡面上改造后的微地形为研究对象,对集中降雨条件下的土壤水分进行动态监测,运用土壤水分动力学原理和水量平衡原理,分析计算改造微地形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分通量、导水率和扩散率,结果表明:微地形改造... 以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典型坡面上改造后的微地形为研究对象,对集中降雨条件下的土壤水分进行动态监测,运用土壤水分动力学原理和水量平衡原理,分析计算改造微地形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分通量、导水率和扩散率,结果表明:微地形改造后,强化了降雨的入渗,水平沟整地和水平台整地分别能将89%和83%的降雨转化为土壤水分,而自然坡面只有22%的天然降雨转化为土壤水分,集中降雨后,土壤水分以垂直入渗为主,土壤水分以零通量面为界,在零通量面以上水分向上运动,零通量面以下向下运动,改造后微地形土壤水分运移动速度明显增大,最大运移速度大约为15~17 cm/d,但随着坡度增加,土壤水分的侧向损失有所增加,在集中降雨条件下,水平台、水平沟整地后能使拦截的降雨在0-200 cm土层范围进行分配,且缓坡上的水平台能使100 cm以下的土壤水分得到明显改善,而自然坡面入渗的水分主要在0-100 cm范围分配,且改善土壤水分效果不好,100 cm以下土层,降雨后土壤水分仍维持在较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谋干热河谷 微地形改造 土壤水分
下载PDF
景观道路绿化中微地形改造的利与弊 被引量:5
4
作者 乔保雨 《中国园艺文摘》 2012年第3期77-78,共2页
地形是构成整个园林景观的骨架,也是其他诸要素的依托基础和底界面,要使相对狭长、单调、封闭的道路上具有上乘的景观效果,微地形处理非常重要。运用微地形处理可从水平和垂直两维空间打破道路景观整齐划一的感觉,创造更多的层次和空间... 地形是构成整个园林景观的骨架,也是其他诸要素的依托基础和底界面,要使相对狭长、单调、封闭的道路上具有上乘的景观效果,微地形处理非常重要。运用微地形处理可从水平和垂直两维空间打破道路景观整齐划一的感觉,创造更多的层次和空间,以精、巧形成景观精华。景观道路绿化中微地形的改造给绿化景观、种植环境、土方平衡、绿地排水等方面带来诸多益处的同时,也增加了绿地养护管理的难度,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设计、施工时总结经验、开拓思路、趋利避害,文章就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提出一些处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绿化 微地形改造 利弊
下载PDF
微地形改造对天山南麓寒旱矿区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鲁元波 严成 +3 位作者 宋春武 李雅娟 来赪雲 朱家龙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6-132,共7页
[目的]明确微地形改造对(0—50 cm)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影响的变化规律,为天山南麓寒旱矿区的土地复垦及生态系统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方法]以拜城润华煤矿区覆土平台和边坡改造后的微地形为试验对象,监测了2022年5—11月的土壤水... [目的]明确微地形改造对(0—50 cm)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影响的变化规律,为天山南麓寒旱矿区的土地复垦及生态系统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方法]以拜城润华煤矿区覆土平台和边坡改造后的微地形为试验对象,监测了2022年5—11月的土壤水分,并进行对比试验分析。[结果]平台集水坡面和蓄水沟改造土壤含水率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7.03%和25.85%,提升效果表现为:集水坡面>蓄水沟;蓄水沟和集水坡面改造方式提高了土壤水分的时间稳定性,其作用效果表现为:蓄水沟>集水坡面。边坡反坡梯田和鱼鳞坑改造土壤含水率分别提高了6.48%和13.22%,提升效果表现为:鱼鳞坑>反坡梯田;鱼鳞坑改造方式提高了土壤水分的时间稳定性,反坡梯田改造方式降低了土壤水分的时间稳定性。[结论]在平台和边坡2种地形条件下,集水坡面改造更有利于受损矿区平台生态治理,鱼鳞坑改造更有利于受损矿区边坡生态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形改造 土壤水分 土地复垦 天山 寒旱矿区
下载PDF
岩土工程咨询初探——以(深圳)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微地形改造为例
6
作者 付素蓉 张文华 《城市勘测》 2006年第5期66-68,71,共4页
安全、景观生态学、工程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采用不同方法对拟建的(深圳)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微地形改造及后期维护进行岩土工程咨询服务,为其园林景观规划和生态建设起到了积极指导作用。
关键词 岩土工程咨询 微地形改造 号观生态学
下载PDF
人工堆垫地貌微地形改造及其水土保持效果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7
作者 杨娅双 王金满 万德鹏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69-579,共11页
人工堆垫地貌由城镇、工矿建设中松散易侵蚀的弃土、弃渣堆垫而成,全世界每年数百亿立方米的堆积物压占大量土地并造成严重的岩土侵蚀。微地形改造可调控地表径流,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地表微生境。鉴于此,本文阐述了人工堆垫地貌岩土... 人工堆垫地貌由城镇、工矿建设中松散易侵蚀的弃土、弃渣堆垫而成,全世界每年数百亿立方米的堆积物压占大量土地并造成严重的岩土侵蚀。微地形改造可调控地表径流,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地表微生境。鉴于此,本文阐述了人工堆垫地貌岩土侵蚀特征;对梯田、水平阶、水平沟、鱼鳞坑、挡水埂等微地形改造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对比分析不同微地形改造方法的适用范围、优缺点;探讨了不同微地形整地措施的减流减沙、蓄水保肥、植被恢复等方面的水土保持效果;并指出当前人工堆垫地貌微地形改造方法、整地措施组合应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堆垫地貌径流侵蚀机理、水文学原理研究发展方向,以期为人工堆垫地貌岩土侵蚀治理、生态脆弱区水土保持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堆垫地貌 岩土侵蚀 微地形改造方法 水土保持
原文传递
关于道路景观绿化中微地形改造的利弊分析
8
作者 张乐平 《风景名胜》 2020年第8期0204-0204,共1页
地形在园林的构建中占据主要位置,也是其他方面的基础,想要使道路更加具有景观效果,微地形的改造与处理是重点。微地形的改造以及处理能够将道路景观的整齐性提高,本文以道路景观绿化中微地形改造的利弊分析为题,对道路景观绿化为城市... 地形在园林的构建中占据主要位置,也是其他方面的基础,想要使道路更加具有景观效果,微地形的改造与处理是重点。微地形的改造以及处理能够将道路景观的整齐性提高,本文以道路景观绿化中微地形改造的利弊分析为题,对道路景观绿化为城市所带来的好处以及改造的利弊展开详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景观 绿化 微地形改造 利弊
下载PDF
杭锦后旗垃圾场绿色生态修复—微地形景观改造 被引量:2
9
作者 王东明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6年第6期136-137,130,共3页
垃圾场通过微地形方式绿化改造,变害为利,为城市增添绿色景观,解决了大量各类的垃圾堆放问题,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文章就杭锦后旗垃圾场危害、植物生态修复,以及垃圾场通过微地形造景实现绿化、美化进行分析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 垃圾场 危害 植物生态修复 地形景观改造
下载PDF
基于生态修复技术的城市边缘区水土保持研究
10
作者 李三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4年第11期125-128,共4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边缘区正面临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生态修复技术来改善城市边缘区的水土保持状况。通过对该区域的地理特征进行详细描述,并分析其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修复技术,并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边缘区正面临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生态修复技术来改善城市边缘区的水土保持状况。通过对该区域的地理特征进行详细描述,并分析其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修复技术,并讨论生态修复技术在城市边缘区的应用策略。通过合理的生态修复措施,可以有效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改善水土保持状况,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城市边缘区 水土保持 植被恢复 水资源管理 微地形改造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竹节式聚水沟聚水改土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蔺君 汪有科 +3 位作者 卫新东 肖森 赵霞 卢俊寰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3-169,共7页
试验以水平阶地为对照,于7-9月在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陕西省米脂县测定了竹节式聚水沟中间、上侧和下侧的土壤水分,并于4月初和9月末测定了聚水沟样地的土壤容重。结果表明:7-9月,各时期聚水沟整体土壤水分均高于水平阶地且差异均达到极... 试验以水平阶地为对照,于7-9月在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陕西省米脂县测定了竹节式聚水沟中间、上侧和下侧的土壤水分,并于4月初和9月末测定了聚水沟样地的土壤容重。结果表明:7-9月,各时期聚水沟整体土壤水分均高于水平阶地且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性水平(p<0.01),200cm土层内聚水沟的储水量比水平阶地最高增加了53.54mm,增长率为29.5%;各时期聚水沟不同位置上土壤水分含量表现为沟中间>上侧>下侧,且中间与上、下侧土壤水分差异各时期均达到极显著性水平,上侧土壤水分变化幅度较下侧小;各时期聚水沟整体土壤水分含量表现为0~40cm土层最高,且从7月30日后呈不断下降趋势,>40~100cm土层次之,各时期变化幅度较小,>100~200cm土层最低,但呈不断增长趋势;沟内填充材料可以显著降低沟底10cm以内土层的土壤容重,增大总孔隙度(p<0.05)。竹节式聚水沟较水平阶地更能增加土壤水分含量,缓解浅层土壤干层形成,同时也具有改良土壤结构的作用,作为黄土丘陵沟壑区集聚水、保墒、改土于一体的新技术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竹节式聚水沟 土壤水分 土壤结构 微地形改造
下载PDF
干旱区生态修复的实践——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徐海量 苑塏烨 徐俏 《科学》 2020年第6期14-18,共5页
以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受损区为例,在全面梳理、分析干旱区自然生态系统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基础上,探索生态修复流程,攻克修复关键技术难关,为保障干旱区生态安全、防治荒漠化、提高环境质量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
关键词 干旱区 生态修复 生态系统恢复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生物结皮 土壤种子库 微地形改造
下载PDF
库尾湿地构建探索——以珠海市大镜山水库为例
13
作者 马卓荦 代晓炫 +1 位作者 黄文达 张慧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22年第4期11-16,共6页
构建库尾湿地是削减水库入库污染物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以珠海市大镜山水库为例,通过分析库尾区域自然现状和水库管理运行规程,采用微地形改造的方式,构建出常年可保持相对稳定水面的湿地,同时通过引导水流确保湿地被高效利用。另外结... 构建库尾湿地是削减水库入库污染物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以珠海市大镜山水库为例,通过分析库尾区域自然现状和水库管理运行规程,采用微地形改造的方式,构建出常年可保持相对稳定水面的湿地,同时通过引导水流确保湿地被高效利用。另外结合植物试种实验,筛选出合适的植物品种,以促进湿地植物群落迅速恢复,增强湿地的水质净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镜山水库 库尾湿地 微地形改造
下载PDF
枯水期水位变化下菜子湖湿地生态修复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芷兰 李红清 +3 位作者 石义军 裴看元 柴海涛 江波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63-68,共6页
引江济淮工程运行后,菜子湖作为调蓄湖泊,枯水期水位将有所抬升,泥滩和草本沼泽面积会相应减少,会对候鸟越冬期菜子湖水鸟栖息和觅食造成一定影响。因此,亟需在工程运行前开展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探索适宜于菜子湖的湿地生态修复技术... 引江济淮工程运行后,菜子湖作为调蓄湖泊,枯水期水位将有所抬升,泥滩和草本沼泽面积会相应减少,会对候鸟越冬期菜子湖水鸟栖息和觅食造成一定影响。因此,亟需在工程运行前开展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探索适宜于菜子湖的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确保工程不利影响得到最大程度的缓解。结合菜子湖湿地植被覆盖率现状及规划水平年2030年和2040年枯水期水位抬升对菜子湖湿地带来的可能性影响,提出在湖区实施试验性生态修复工程、在湖滨带实施植被修复工程。试验性修复主要是结合工程运行后菜子湖湿地水位变化过程及湿地生境影响分析结果,在菜子湖区选取3块试验性修复区域进行微地形改造和植被修复,改善水位抬升后泥滩和草本沼泽生境的出露问题。湖滨带植被修复主要是沿湖滨带构建植物群落带,改善菜子湖区存在的沉水植物退化问题。为保障湿地生态修复实施效果及湿地生态修复措施的可持续性,建议开展湿地生态修复实施效果评估,并根据实施效果评估情况进一步优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方案或在湖区其他区域相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微地形改造 植物配置 湖泊湿地 菜子湖 引江济淮工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