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膜残留微塑料对土壤性质及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温嘉佳 陈梓仪 +1 位作者 苏丹 刘沙沙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3期95-97,100,共4页
塑料地膜的使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利益,其在土壤中经过各种作用形成地膜残留微塑料,对土壤的性质及微生物产生影响。该综述主要总结了地膜残留微塑料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归纳了地膜残留微塑料存在下微生物多样性、组成、群落功... 塑料地膜的使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利益,其在土壤中经过各种作用形成地膜残留微塑料,对土壤的性质及微生物产生影响。该综述主要总结了地膜残留微塑料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归纳了地膜残留微塑料存在下微生物多样性、组成、群落功能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对地膜残留微塑料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残留塑料 土壤 性质 生物
下载PDF
不同地膜源微塑料对土壤中镉的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姚倩 李存前 +1 位作者 石纯玮 王博雅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3-150,共8页
微塑料(MPs)作为一类新兴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土壤环境中。MPs的存在不仅会导致土壤的理化性质、生物活性发生变化,还会对其共存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及生物有效性产生影响。该研究通过向土壤中添加3种不同类型的地膜源MPs——新添加聚乙烯地... 微塑料(MPs)作为一类新兴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土壤环境中。MPs的存在不仅会导致土壤的理化性质、生物活性发生变化,还会对其共存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及生物有效性产生影响。该研究通过向土壤中添加3种不同类型的地膜源MPs——新添加聚乙烯地膜源MPs(新添加MPs)、老化聚乙烯地膜源MPs(老化MPs)以及可降解的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地膜源MPs(可降解MPs),分析比较不同类型、不同使用程度的地膜源MPs处理下土壤对镉的吸附-解吸行为差异。结果表明:Cd在土壤中的理论最大吸附容量和解吸量分别为0.59 mg/kg和0.072 mg/kg。地膜源MPs的添加增加了土壤对Cd的吸附、解吸能力,其中Cd在老化MPs处理下的土壤中的理论最大吸附容量和解吸量最大,分别为2.93 mg/kg和0.50 mg/kg,其次是新添加MPs和可降解MPs处理下的土壤样本,其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2.14 mg/kg和1.79 mg/kg,对应的解吸量分别为0.29 mg/kg和0.22 mg/kg。Cd在土壤中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而在不同类型地膜源MPs处理下的土壤中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Cd在土壤和不同MPs处理组中吸附等温过程。较大的吸附容量虽然会减少重金属的迁移,却会延长其在土壤中的存在时间,并有被解吸出来的风险,对土壤生态环境构成潜在威胁。该研究将为塑料地膜-重金属复合污染农田的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塑料 土壤 吸附-解吸 吸附动力学
下载PDF
地膜微塑料对农田土壤酶活性和细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王舒淇 任梦丽 +3 位作者 李鑫丰 贾亚婷 郭学涛 卢静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4期437-446,共10页
考虑到地膜微塑料的累积和迁移对农田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利用土柱实验,通过向0 cm~20 cm、20 cm~40 cm深度土壤中添加尺寸为4 mm×4 mm×0.01 mm的低密度聚乙烯(LDPE)薄膜,模拟研究了在地膜微塑料暴露下农田酶活性的变化规律... 考虑到地膜微塑料的累积和迁移对农田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利用土柱实验,通过向0 cm~20 cm、20 cm~40 cm深度土壤中添加尺寸为4 mm×4 mm×0.01 mm的低密度聚乙烯(LDPE)薄膜,模拟研究了在地膜微塑料暴露下农田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和细菌群落的演替特征,并通过冗余分析进一步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与细菌群落的相关关系。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添加LDPE-MPs促进了土壤脲酶和荧光素二乙酸酯酶(FDAse)活性的增加,却抑制了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酶活性所受影响逐渐减弱。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LDPE-MPs不仅能提高伯克霍尔德氏菌属(Burkholderiaceae)、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等参与土壤氮循环的功能细菌的相对丰度,还可以诱导与微塑料(MPs)降解相关的菌群(芽孢杆菌属(Bacillus)、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aceae)和从毛单胞菌属(Comamomnas))富集;在不同的土层中,塑料降解菌的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差异,且在0 cm~20 cm土层的丰度更高。冗余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和细菌群落结构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可以为深化了解地膜微塑料累积和迁移对农田微生物生态环境效应和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地膜塑料 低密度聚乙烯 酶活性 细菌群落结构
下载PDF
旱地微垄地膜覆盖沟播栽培对土壤水分和胡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4
作者 张雷 李小燕 +3 位作者 牛芬菊 豆国兰 刘世海 魏方红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5-97,共3页
春夏干旱是榆中县旱作区影响胡麻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为了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改善胡麻生长环境和提高胡麻产量,开展了旱地微垄地膜覆盖沟播栽培对土壤水分和胡麻产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旱地胡麻微垄地膜覆盖... 春夏干旱是榆中县旱作区影响胡麻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为了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改善胡麻生长环境和提高胡麻产量,开展了旱地微垄地膜覆盖沟播栽培对土壤水分和胡麻产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旱地胡麻微垄地膜覆盖沟播栽培减少了胡麻生长期间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胡麻生长期平均土壤含水量提高,胡麻的出苗率提高,胡麻有效分枝数、全株蒴果数、单蒴果粒数、千粒重等经济性状明显改善;旱地胡麻微垄地膜覆盖沟播栽培比露地栽培增产634.2kg/hm2,产值提高4 439.4元/hm2,纯收入增加3 149.4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麻 旱地 地膜覆盖 沟播 土壤水分 产量
下载PDF
微孔地膜覆盖玉米的纳雨通气效应 被引量:4
5
作者 池宝亮 黄学芳 张冬梅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55-758,共4页
为提高半干旱地区<10 mm降雨的有效性和改善地膜覆盖土壤环境的通气性,初步研究了微孔地膜覆盖效应.结果表明,微孔地膜覆盖处理具有纳雨补墒功能,可提高膜下土壤的含水量.随着塑膜覆盖度的增加,土壤中CO2浓度显著增高;孔膜覆盖处理的... 为提高半干旱地区<10 mm降雨的有效性和改善地膜覆盖土壤环境的通气性,初步研究了微孔地膜覆盖效应.结果表明,微孔地膜覆盖处理具有纳雨补墒功能,可提高膜下土壤的含水量.随着塑膜覆盖度的增加,土壤中CO2浓度显著增高;孔膜覆盖处理的CO2浓度都较相应幅宽的普膜低,玉米植株根活力较高.根活力与土壤CO2浓度呈负相关.孔膜覆盖较普膜覆盖的玉米产量提高8.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 小雨有效性 土壤CO2 根活力
下载PDF
黄土高原坡地枣树地膜微集水造林效果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蒋中波 徐福利 +1 位作者 杨荣慧 杨直毅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8-101,共4页
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地膜微集水造林技术对提高枣树成活率、土壤温度以及枣树根区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微集水方法提高枣树移栽期0~100cm土层土壤水分,提高0~20cm土层地温,造林成活率较对照提... 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地膜微集水造林技术对提高枣树成活率、土壤温度以及枣树根区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微集水方法提高枣树移栽期0~100cm土层土壤水分,提高0~20cm土层地温,造林成活率较对照提高15%;在枣树生长期和发芽期,土壤0~100cm剖面含水量比对照高30.3%;在集中降雨后48h内,土壤水分下渗深度比对照深34cm,达到67cm。该方法成本低、操作简单、效率高,可以在黄土高原枣树栽植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枣树 土壤水分 地膜集水(PMC)
下载PDF
地膜微塑料的降解特征及其对菲的吸附研究
7
作者 张路路 高裕锋 +4 位作者 李硕聪 唐念 黄乙辉 彭进平 谭祥玲 《甘蔗糖业》 2022年第2期73-84,共12页
在环境风化下,塑料材料会形成更小尺寸的微塑料,其中农业领域的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并日益引起社会关注。塑料地膜被认为是农业土壤微塑料污染的主要来源。然而,很少有人了解塑料地膜形成微塑料的机制和对其他污染物的吸附。在这项研究中,... 在环境风化下,塑料材料会形成更小尺寸的微塑料,其中农业领域的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并日益引起社会关注。塑料地膜被认为是农业土壤微塑料污染的主要来源。然而,很少有人了解塑料地膜形成微塑料的机制和对其他污染物的吸附。在这项研究中,在模拟紫外线和热氧照射下,对土壤中地膜(PVC、PP、PET)微塑料的降解规律以及其对有机污染物菲的吸附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塑料薄膜降解后,黄度指数变大,其中紫外降解处理下的PVC变化最明显;塑料表面形貌发生显著变化,含氧官能团吸收强度增加。菲在3种降解微塑料表面的吸附量为:PP>PVC>PET,在不同的土壤环境中对菲的吸附存在差异,无机盐离子体系>淡水体系>有机相体系;分别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拟合吸附等温线数据,结果显示Freundlich模型拟合度更高;准二级模型能更好地描述吸附动力学,微塑料作为吸附剂的吸附机制是化学吸附,还包括通过吸附剂和吸附物之间共享或交换电子的价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塑料 降解 吸附
下载PDF
不同交联方式对微硅粉液体地膜的土壤保水性影响
8
作者 马佳庆 铁生年 《广州化工》 CAS 2019年第15期75-79,共5页
为研究不同交联方式对微硅粉悬浮液体地膜对土壤保水性影响,实验以戊二醛为交联剂,通过两种交联方式对比了交联方式及聚乙烯醇对微硅粉液体地膜的水蒸气透过率(WVP),吸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交联剂最佳添加量为0. 075%;在RH=45%环境下,... 为研究不同交联方式对微硅粉悬浮液体地膜对土壤保水性影响,实验以戊二醛为交联剂,通过两种交联方式对比了交联方式及聚乙烯醇对微硅粉液体地膜的水蒸气透过率(WVP),吸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交联剂最佳添加量为0. 075%;在RH=45%环境下,直接交联与预交联复合膜相比,WVP值由3. 35×10-11g·m/Pa·s·m2降低至2. 945×10-11g·m/Pa·s·m2,吸水率由25. 23%降低至20. 52%;在实际应用中,两种复合膜的保水性并较小,但仍具有一定的保水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剂 保水性 水蒸气透过率 吸水率 硅粉地膜
下载PDF
微硅粉悬浮液体地膜对青藏高原土壤温度、水分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王顺新 铁生年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29-536,共8页
为了研究工业固体废弃物中微硅粉回收再利用和传统塑料地膜污染土壤环境的问题,通过选择微硅粉悬浮液体地膜(LS)和不含微硅粉悬浮液体地膜(LP)与普通塑料地膜(PF)和空白不覆膜(CK)对照试验,研究不同液体地膜对青藏高原土壤保温、保水效... 为了研究工业固体废弃物中微硅粉回收再利用和传统塑料地膜污染土壤环境的问题,通过选择微硅粉悬浮液体地膜(LS)和不含微硅粉悬浮液体地膜(LP)与普通塑料地膜(PF)和空白不覆膜(CK)对照试验,研究不同液体地膜对青藏高原土壤保温、保水效应及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液体地膜(LS)覆盖使土壤5 cm、10 cm温度分别提高0.7~1.5℃、0.5~1.4℃,同时使土壤含水率分别提高1.11%和1.42%;这些变化使得小麦生育期的出苗率、株高均高于空白对照组。测量发现小麦茎和叶中的硅含量较空白对照组平均提高19.3%和16.8%,小麦产量平均增产16.2%。微硅粉液体地膜覆盖提高土壤的温度和含水率,液体地膜中的硅元素被植物吸收利用后,提高了小麦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粉悬浮液体地膜 土壤温度和水分 小麦产量 茎叶硅含量
下载PDF
不同交联方式对微硅粉液体地膜降解性能影响
10
作者 马佳庆 铁生年 《广州化工》 CAS 2019年第14期66-69,共4页
为研究微硅粉液体地膜的降解性,对比了两种交联膜的降解失重率,结构形貌和对土壤微量元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预交联微硅粉液体地膜(预交联地膜,下同)在降解过程中具有良好的耐久性,不产生微孔结构,而直接交联微硅粉液体地膜(直接交联地膜... 为研究微硅粉液体地膜的降解性,对比了两种交联膜的降解失重率,结构形貌和对土壤微量元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预交联微硅粉液体地膜(预交联地膜,下同)在降解过程中具有良好的耐久性,不产生微孔结构,而直接交联微硅粉液体地膜(直接交联地膜,下同)耐久性较差,两种交联地膜在光照条件下具有较低的失重率,在实际应用中,微硅粉能够提高土壤中Si、K、Ca、Mg的含量,有助于植物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交联 直接交联 降解性 硅粉液体地膜 稳定性
下载PDF
微孔膜覆盖穴播小麦生态效应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崔欢虎 张鸿杰 +4 位作者 徐建兵 梁维治 马爱平 池宝亮 陈奇恩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72-76,共5页
微孔膜小麦在冬前、拔节期有较好的生物学效应 ;在小麦全生育期有较好的温度效应 ;有效抑制了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 ,较好地满足了小麦主要生育阶段水分需求 ,水分生产效率 (1 0 4 1kg/mm)较对照提高 39 5% ,产量达 4 4 6 1kg/hm2 。
关键词 冬小麦 地膜覆盖 穴播 旱地
下载PDF
雨花露桃地膜覆盖栽培试验初报
12
作者 刘旵明 吴良新 +1 位作者 喻菊霞 孙新建 《安徽农学通报》 2004年第5期55-55,共1页
地温和土壤含水量对雨花露桃生长结果有很大影响,微地膜覆盖可提高地温,降低土壤含水量,使桃成熟期提前,品质提高,其中以全园覆盖效果最佳。
关键词 雨花露桃 微地膜 覆盖 成熟期 品质 产量
下载PDF
PCR-DGGE Analysis of Bacterial Communities Structure in Babylonia areolata Culture Systems of The Subtidal Zone and The Pond Mulched Plastic Film and Sand in Bottom
13
作者 李淑芳 邱德全 +2 位作者 张继东 杨世平 邱明生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5年第7期1535-1539,1543,共6页
To know the bacterial communities structure in Babylonia areolata culture systems and to research and optimize the management pattem of Babylonia areola-ta culture systems of the pond mulched plastic film and sand in ... To know the bacterial communities structure in Babylonia areolata culture systems and to research and optimize the management pattem of Babylonia areola-ta culture systems of the pond mulched plastic film and sand in bottom, the bacte- rial communities in Babylonia areolata culture systems of the sub-tidal zone and the pond mulched plastic film and sand in bottom were analyzed at molecular level by adopting the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ominant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Babylonia areolata culture systems of the sub-tidal zone and the pond mulched plastic film and sand in bottom, which were built on the basis of the seawater in East-island of Zhanjiang, included Proteobac- teda Chloroflexi, Cyanobacteria and Actinobacteria. The dominant bacterial groups in the above pond culture system were Garnmaproteobacteria, Alphaproteobacteria, Deltaprotecbacteda, Epsilonproteobacteda, Anaerolineae, Cyanobacteria and Acti- nobacteda. The dominant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the subtidal zone culture system were Gammaprotecbacteda, Alphaproteobacteria, Deltaproteobacteria, Anaerolineae and Cyanobacteda, and there were less Epsilonproteobacteria and Actinobacteria in the culture system. The higher diversity was detected in the above two culture sys- tems. The results of 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average (UPG- MA) showed that the bacterial communities of the sediment samples S1 and S2 in the above two culture systems were a cluster, the similarity of bacterial communities was 54.5%. The bacterial communities of seawater samples S3 and S4 in the above culture systems were in clusters, and the similarity of the bacterial communi- ties was 84.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icroorganism ecological level in the Babylonia areolata culture systems of the pond mulched plastic film and sand in bottom could be similar to the sub-tidal zone culture systems through changing the pond seawater and monitoring the microbial pop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terial communities structure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 Culture system of the sub-tidal zone Culture system of the pond mulched plastic film and sand Babylonia areolata
下载PDF
山西农科院旱地农业研究中心专利、产品、技术
14
《山西农业(村委主任)》 2009年第7期30-32,共3页
专利⒈秸秆贮水育苗钵及其生产技术(国家发明专利ZL03138791.8)该产品用粉碎的作物秸秆,加入一定比例的胶粘剂冷压模塑合成,共有3种型号。
关键词 地膜 电话 普通地膜 中晚熟 山西省 电信 产品品质 旱地玉米 旱地农业 专利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found in 99 cases of conjunctivitis from the Qinghai Tibetan area 被引量:4
15
作者 Benshan Yang Xiuyuan Li +2 位作者 Qingfeng Liang Shaoya Zhang Shijing Deng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6期571-572,共2页
Morbidity associated with conjunctivitis is higher in developing countries,particularly among children,because of the poorer standards of living(Azari and Barney,2013;Yetman and Coody,1997).Presently,little is known... Morbidity associated with conjunctivitis is higher in developing countries,particularly among children,because of the poorer standards of living(Azari and Barney,2013;Yetman and Coody,1997).Presently,little is known regarding the microorganisms that cause conjunctivitis in the remote area of Chinese Tibet.In particular,it is difficult to monitor and control the occurrence of conjunctivitis in children from this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thogenic Tibetan children monitor Qinghai lactamase methicillin microorganism schools sequenc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