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小单胞菌与根尖周炎的关系 被引量:4
1
作者 纪海 侯本祥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88-91,共4页
微小单胞菌是一种革兰阳性厌氧球菌,广泛存在于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16S rRNA测序法显示,微小单胞菌分别与具核梭杆菌、中间普雷沃菌和厌氧消化链球菌之间具有相关性,其检出率次于具核梭杆菌。微小单胞菌具有明显的蛋白水解酶活性,可以... 微小单胞菌是一种革兰阳性厌氧球菌,广泛存在于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16S rRNA测序法显示,微小单胞菌分别与具核梭杆菌、中间普雷沃菌和厌氧消化链球菌之间具有相关性,其检出率次于具核梭杆菌。微小单胞菌具有明显的蛋白水解酶活性,可以通过刺激巨噬细胞释放某些炎症递质引发或参与炎症反应,特别是形成持续性的炎症;可以利用谷胱甘肽产生挥发性的硫化物,即根管内恶臭可能与之有关。本文就微小单胞菌在感染根管中的分布、微小单胞菌与其他优势菌间的相关性、微小单胞菌的致病性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单胞菌 根尖周炎 相关性
下载PDF
微小小单胞菌与慢性根尖周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纪海 李红 侯本祥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16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研究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微小小单胞菌(Parvimonas micra,Pm)的检出情况以及与慢性根尖周炎临床症状、体征的关系。方法采集104名慢性根尖周炎患者的120颗患牙根管内标本,其中包括初次治疗组(A组)和再次治疗组(B组)各60颗患牙。... 目的研究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微小小单胞菌(Parvimonas micra,Pm)的检出情况以及与慢性根尖周炎临床症状、体征的关系。方法采集104名慢性根尖周炎患者的120颗患牙根管内标本,其中包括初次治疗组(A组)和再次治疗组(B组)各60颗患牙。利用16S r DNA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标本中的微小小单胞菌16S r DNA的表达;用比值比(OR值)的方法,分析Pm检出率与慢性根尖周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关系。结果慢性根尖周炎初次治疗组检出Pm 24例,再次治疗组检出Pm 3例。2组结果通过比值比分析发现,随检出Pm几率增加,慢性根尖周炎根管内出现恶臭(A组OR=3.35,B组OR=14.29)或根尖出现大于5mm的根尖病变(A组OR=2.75,B组OR=6.70)的几率随之增加,95%可信区间下限>1,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无论在初次治疗或再次治疗的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均有Pm检出。Pm可能在该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单胞菌 慢性根尖周炎 相关性 16S RDNA
下载PDF
微小小单胞菌在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的定植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赵西珍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7年第11期1920-1922,共3页
目的观察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内微小小单胞菌的定植情况。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100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的130颗患牙,根据治疗情况分为根管首次感染组(52例患者,68颗患牙)和根管再感染组(48例患者,62颗患牙)。采用16srDNA PCR分析微小小... 目的观察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内微小小单胞菌的定植情况。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100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的130颗患牙,根据治疗情况分为根管首次感染组(52例患者,68颗患牙)和根管再感染组(48例患者,62颗患牙)。采用16srDNA PCR分析微小小单胞菌和牙髓优势致病菌在患牙标本中的检出率、微小小单胞菌与牙髓优势菌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首次感染组患者根管内微小小单胞菌检出率为47.1%,再次感染组中根管内微小小单胞菌检出率为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感染组和再感染组患者微小小单胞菌与牙髓卟啉单胞菌检出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微小小单胞菌在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均有定植,与牙髓卟啉单胞菌存在相关性,可能为共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单胞菌 牙髓优势菌 检出率 相关性
下载PDF
微小单胞菌引起腰椎间隙感染:1例报告和综述 被引量:1
4
作者 韩尧政 马俊 +1 位作者 黄亮亮 康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25-629,共5页
微小单胞菌(Parvimonas micra,P.micra)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厌氧球菌,广泛存在于皮肤、口腔黏膜、胃肠道和泌尿生殖系统中。P.micra在牙源性感染中常见,而罕见于椎间隙感染。椎间隙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链球菌和肠球菌,... 微小单胞菌(Parvimonas micra,P.micra)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厌氧球菌,广泛存在于皮肤、口腔黏膜、胃肠道和泌尿生殖系统中。P.micra在牙源性感染中常见,而罕见于椎间隙感染。椎间隙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链球菌和肠球菌,由P.micra引起的椎间隙感染在国内尚无文献报道。本文报告1例通过下一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方法确诊P.micra腰椎间隙感染合并硬膜外脓肿,采用一期腰椎后路病灶清除+取髂骨及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后痊愈的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P.micra引起腰椎间隙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特点、诊疗经验,为该病的诊疗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单胞菌 椎间隙感染 下一代测序 硬膜外脓肿 文献回顾
原文传递
微小小单胞菌脂磷壁酸致炎作用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琨 侯本祥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20年第3期131-135,共5页
目的探讨微小小单胞菌(P.micra)ATCC33270脂磷壁酸(LTA)的致炎作用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方法将P.micra LTA作用在CHO/CD14/TLR4,CHO/CH14/TLR2细胞系,流式细胞术检测P.micra LTA致炎作用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结果随着P.micra LTA浓度逐渐... 目的探讨微小小单胞菌(P.micra)ATCC33270脂磷壁酸(LTA)的致炎作用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方法将P.micra LTA作用在CHO/CD14/TLR4,CHO/CH14/TLR2细胞系,流式细胞术检测P.micra LTA致炎作用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结果随着P.micra LTA浓度逐渐增加,CD14/TLR2和CD14/TLR4,2条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CD25表达均增强。结论通过以上实验结果,可以发现P.micra LTA可能依赖2条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激活NF-κB,启动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单胞菌 脂磷壁酸 致炎作用 细胞信号转导通路
下载PDF
微小小单胞菌ATCC33270脂磷壁酸致炎作用的研究
6
作者 刘琨 侯本祥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20年第4期208-212,共5页
目的探讨微小小单胞菌(P. micra)ATCC33270脂磷壁酸(LTA)的致炎作用。方法使用丁醇和疏水交换层析柱法进行P. micra LTA的提纯,将P. micra LTA作用于小鼠巨噬细胞,观察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成功提纯P. micra LTA,将P. micra LTA作... 目的探讨微小小单胞菌(P. micra)ATCC33270脂磷壁酸(LTA)的致炎作用。方法使用丁醇和疏水交换层析柱法进行P. micra LTA的提纯,将P. micra LTA作用于小鼠巨噬细胞,观察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成功提纯P. micra LTA,将P. micra LTA作用在小鼠巨噬细胞上,发现随着LTA浓度的升高,TNF-α和NO的表达均增强,具有浓度相关性。结论小鼠巨噬细胞对P. micra LTA的刺激产生明显反炎症应,P. micra LTA具有致炎的生物学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单胞菌 脂磷壁酸 致炎作用
下载PDF
微小小单胞菌腰椎间盘炎并椎管内硬膜外脓肿1例及文献回顾 被引量:1
7
作者 杨彦 吴建煌 +1 位作者 胡建中 吴天定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929-1936,共8页
微小小单胞菌引起的脊柱感染罕见,其影像学表现为椎间盘炎、脊椎炎、椎旁脓肿和硬膜外脓肿。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于2023年2月收治1例微小小单胞菌腰椎间盘炎并椎管内硬膜外脓肿患者。患者为60岁男性,临床表现为腰痛伴左下肢麻木,MRI表现为... 微小小单胞菌引起的脊柱感染罕见,其影像学表现为椎间盘炎、脊椎炎、椎旁脓肿和硬膜外脓肿。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于2023年2月收治1例微小小单胞菌腰椎间盘炎并椎管内硬膜外脓肿患者。患者为60岁男性,临床表现为腰痛伴左下肢麻木,MRI表现为脊椎炎、椎间盘炎、硬膜外脓肿。行脊柱病灶清除及减压融合术,手术标本培养为阴性,手术标本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检测结果为微小小单胞菌。术后静脉滴注利奈唑胺和哌拉西林1周,静脉滴注头孢他啶和口服甲硝唑2周,随后口服甲硝唑和奈诺沙星2周。在随访过程中,患者腰痛及左下肢麻木完全缓解。微小小单胞菌脊柱感染极为罕见,当培养结果呈阴性时,mNGS检测有助于最终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单胞菌 椎间盘炎 硬膜外脓肿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下载PDF
微小小单胞菌在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的定植情况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方南群 《安徽医药》 CAS 2017年第8期1445-1448,共4页
目的探究微小小单胞菌在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的定植情况。方法选取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根尖周炎病人138例,共150颗患牙,并采集患牙的根管标本。根据患牙是否为初次治疗,分为初次治疗组(n=75)和非初次治疗组(n=75)。对于根管... 目的探究微小小单胞菌在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的定植情况。方法选取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根尖周炎病人138例,共150颗患牙,并采集患牙的根管标本。根据患牙是否为初次治疗,分为初次治疗组(n=75)和非初次治疗组(n=75)。对于根管标本做以下处理:应用16S r DNA PCR技术,检测微小小单胞菌的DNA,并比较两组的检出率差异;对标本检测出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牙髓卟啉单胞菌以及粪肠球菌与微小小单胞菌进行关联影响分析。结果检出率:与非初次治疗组相比,初次治疗组的微小小单胞菌检出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的微小小单胞菌检出情况均与牙髓卟啉单胞菌密切关联(P<0.05)。结论微小小单胞菌在慢性根尖周炎定植可能与牙髓卟啉单胞菌存在共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单胞菌 慢性根尖周炎 根管 定植
下载PDF
难培养微小小单胞菌培养基改良
9
作者 凌慧 常宇骁 +5 位作者 李东 王立坤 张欢 覃小铭 谭亚芳 毕玉晶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547-3558,共12页
【目的】改良微小小单胞菌(Parvimonas micra)培养基组分,提高活菌量,探究一套模型化的难培养细菌培养方法。【方法】选取一株微小小单胞菌,对其进行生化分析,初步筛选出可能促进微小小单胞菌生长的底物,对每种底物分别设置3个浓度并采... 【目的】改良微小小单胞菌(Parvimonas micra)培养基组分,提高活菌量,探究一套模型化的难培养细菌培养方法。【方法】选取一株微小小单胞菌,对其进行生化分析,初步筛选出可能促进微小小单胞菌生长的底物,对每种底物分别设置3个浓度并采用单因素试验的方法进行验证,对筛选出的增菌效果明显的底物进行浓度优化,得到新的培养基。【结果】单因素试验筛选后得到增菌效果明显的底物为L-丝氨酸、L-苏氨酸、甘氨酰-L-谷氨酰胺。在本优化体系下,培养基中添加4.8g/L的L-丝氨酸后微小小单胞菌活菌量可达3.6×10^(8)CFU/mL,较胰蛋白胨大豆肉汤(tryptone soya broth,TSB)培养基+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基础培养基活菌量提高了4.2倍;将改良后的培养基应用于其他微小小单胞菌菌株,培养结果显示改良后的培养基在菌种水平上有良好地促进微小小单胞菌生长的效果。【结论】本研究表明利用生化鉴定板筛选难培养细菌培养基补充剂,是一种快捷、高效的筛选手段,并为难培养细菌的扩大培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单胞菌 难培养细菌 培养基改良
原文传递
微小微单胞菌导致脊柱感染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10
作者 叶小伟 孙彦涛 王华锋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4年第1期109-111,共3页
脊柱感染是指特定病原微生物导致的椎体、椎间盘及椎体周围软组织感染,占全身骨骼肌肉系统感染的2%~7%[1]。文献报道临床上脊柱感染患者发病率为1/250 000~1/100 000,死亡率为2%~4%[1-2]。随着诊断技术提高、脊柱手术大量开展、免疫缺... 脊柱感染是指特定病原微生物导致的椎体、椎间盘及椎体周围软组织感染,占全身骨骼肌肉系统感染的2%~7%[1]。文献报道临床上脊柱感染患者发病率为1/250 000~1/100 000,死亡率为2%~4%[1-2]。随着诊断技术提高、脊柱手术大量开展、免疫缺陷疾病患者增多,脊柱感染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脊柱感染根据病原微生物类型分为特异性感染和非特异性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感染 微小单胞菌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原文传递
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微小小单胞菌与牙髓优势致病菌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纪海 李红 +1 位作者 何艳艳 侯本祥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495-499,共5页
目的 研究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微小小单胞菌的检出率及其与牙髓优势致病菌检出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该菌在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的定植情况.方法 采集104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的120颗患牙根管内标本,其中包括慢性根尖周炎初次治疗组和... 目的 研究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微小小单胞菌的检出率及其与牙髓优势致病菌检出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该菌在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的定植情况.方法 采集104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的120颗患牙根管内标本,其中包括慢性根尖周炎初次治疗组和再次治疗组(患牙需经根管治疗2年以上,X线片表现为患牙根管充填不完善,根尖周病变不愈合或出现新的根尖周病变),两组各60颗患牙(初次治疗组47例,再次治疗组57例).利用菌种特异性引物16S rDNA PCR法检测标本中的微小小单胞菌DNA,并计算其检出率.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OR直)方法分析该菌与粪肠球菌、牙髓卟啉单胞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在慢性根尖周炎初次治疗组中微小小单胞菌的检出率为40%(24/60),再次治疗组中微小小单胞菌的检出率为5%(3/6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0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慢性根尖周炎初次治疗组(OR=5.98)和再次治疗组(OR=33.50)中微小小单胞菌与牙髓卟啉单胞菌之间均具有相关性,与粪肠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微小小单胞菌为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微生态环境中的组成菌之一,与牙髓卟啉单胞菌的定植之间可能存在共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根尖周炎 微小单胞菌 相关性研究 DNA 核糖体 16S
原文传递
微小小单胞菌与牙髓卟啉单胞菌在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定植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文 陈玉荣 +2 位作者 何谨 徐鲁勇 孔爱华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7-149,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微小小单胞菌与牙髓卟啉单胞菌定植的关系,为后期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医院就诊的80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所有患者100颗患牙根管内标本,其中包括35例首次治疗患者,有50... 目的探讨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微小小单胞菌与牙髓卟啉单胞菌定植的关系,为后期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医院就诊的80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所有患者100颗患牙根管内标本,其中包括35例首次治疗患者,有50颗患牙,作为首次治疗组,45例根管再治疗患者,有50颗患牙,作为根管再治疗组;计算标本中微小小单胞菌DNA检出率,并分析微小小细胞菌与牙髓卟啉单胞菌、粪肠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首次治疗组患者的微小小单胞菌、粪肠球菌、牙髓卟啉单胞菌、牙龈卟啉单胞菌检出率分别为57.1%、0、45.7%、22.9%,根管再治疗组的检出率分别为6.7%、13.3%、8.9%、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治疗组和根管再治疗组患者标本中微小小单胞菌与牙髓卟啉单胞菌的检出率相关,但与粪肠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出率无相关性。结论微小小单胞菌与牙髓卟啉单胞菌同为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微生态环境中的主要致病菌,且二者在感染根管内的定植可能为共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单胞菌 慢性根尖周炎 牙髓卟啉单胞菌 定植 相关性分析
原文传递
微小小单胞菌在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的定植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宣桂红 王海花 +2 位作者 尹敏 周叶青 王颖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84-1087,共4页
目的研究微小小单胞菌在慢性根尖周炎患者感染根管中的定植情况。方法选取医院自2015年6月-2017年5月收治的160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根据是否首次感染分为首次感染组与再次感染组,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进行微小小单胞菌细菌鉴定,对比... 目的研究微小小单胞菌在慢性根尖周炎患者感染根管中的定植情况。方法选取医院自2015年6月-2017年5月收治的160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根据是否首次感染分为首次感染组与再次感染组,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进行微小小单胞菌细菌鉴定,对比两组微小小单胞菌在感染根管中的定植情况,并对比两组微小小单胞菌DNA表达量。结果 200颗患牙中共检出微小小单胞菌阳性57颗,检出率为28.5%,其中首次感染组检出率为46.0%,高于再次感染组的11.0%(P<0.001);首次感染组微小小单胞菌DNA表达量为(0.033±0.021),高于再次感染组DNA表达量(0.021±0.019)(P<0.001)。结论微小小单胞菌在慢性根尖周炎患者感染根管中的定植情况较为普遍,且在首次感染患者中的定植率及DNA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再次感染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单胞菌 慢性根尖周炎 感染根管 定植
原文传递
氯己定凝胶和氢氧化钙糊剂抑菌作用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韶容 刘颖 +1 位作者 杨子 侯本祥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1期644-648,共5页
目的:研究氯己定凝胶(CHX)、氢氧化钙糊剂(CH)及其混合物(CHX+CH)对粪肠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微小小单胞菌的抑菌作用。方法:采用琼脂扩散法测量CHX、CH及CHX+CH的抑菌圈;将以上4种细菌悬液分别稀释成1.5×10~8、... 目的:研究氯己定凝胶(CHX)、氢氧化钙糊剂(CH)及其混合物(CHX+CH)对粪肠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微小小单胞菌的抑菌作用。方法:采用琼脂扩散法测量CHX、CH及CHX+CH的抑菌圈;将以上4种细菌悬液分别稀释成1.5×10~8、3×10~8、6×10~8、9×10~8、12×10~8、15×10~8CFU/mL不同浓度,通过直接接触法比较各药物的抑菌效果,并用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抑菌圈从大到小依次为:CHX、CHX+CH、CH(各药物间相比,P<0.05);对粪肠球菌的抑制效果为:CHX+CH>CHX>CH,而对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及微小小单胞菌的抑菌效果为:CHX>CH>CHX(各药物间相比,P<0.05)。结论:氯己定凝胶扩散作用最强,氯己定凝胶和氢氧化钙糊剂混合物直接接触抑菌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己定凝胶(CHX) 氢氧化钙糊剂(CH) 粪肠球菌 微小单胞菌 抑菌活性
下载PDF
溶菌酶对微小小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魏莉 许颖 娄兵新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5期539-542,共4页
目的测定溶菌酶对微小小单胞菌及其生物膜的抑菌作用,并测出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和抑菌率。方法采用对倍稀释的方法,测定溶菌酶对微小小单胞菌的MIC、MBC;在96孔板中体外建立微小小单胞菌生物膜模型,采用MTT法检测溶... 目的测定溶菌酶对微小小单胞菌及其生物膜的抑菌作用,并测出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和抑菌率。方法采用对倍稀释的方法,测定溶菌酶对微小小单胞菌的MIC、MBC;在96孔板中体外建立微小小单胞菌生物膜模型,采用MTT法检测溶菌酶对微小小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在六孔板中建立生物膜模型,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不同浓度溶菌酶对微小小单胞菌生物膜作用后的变化。结果溶菌酶对微小小单胞菌的MIC为0.0195 mg/mL,MBC为0.3125 mg/mL;CLSM观察结果显示,溶菌酶对微小小单胞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结论溶菌酶对微小小单胞菌及其生物膜的生长和活性均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单胞菌 溶菌酶 生物膜
原文传递
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微小小单胞菌定植与临床症状和牙髓优势致病菌的关系 被引量:2
16
作者 宋戈 刘芳 +2 位作者 芦苇 朱培 刘秦川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0-104,共5页
目的 探究微小小单胞菌在慢性根尖周炎(CAP)感染根管中定植情况及其与临床症状和牙髓优势致病菌的关系,为CAP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1年7月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阳逻院区收治的149例CAP患者为研究对象,64例首次治疗患者... 目的 探究微小小单胞菌在慢性根尖周炎(CAP)感染根管中定植情况及其与临床症状和牙髓优势致病菌的关系,为CAP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1年7月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阳逻院区收治的149例CAP患者为研究对象,64例首次治疗患者为首次治疗组;85例根管再治疗患者为非首次治疗组。收集纳入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微小小单胞菌、牙髓卟啉单胞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粪肠球菌定植情况。结果 首次治疗组叩痛、根管脓液、根管恶臭及病变直径>5 mm发生率均高于非首次治疗组(P<0.05);首次治疗组微小小单胞菌检出率、牙髓卟啉单胞菌、牙龈卟啉单胞菌检出率明显高于非首次治疗组(P<0.05),粪肠球菌检出率明显低于非首次治疗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首次治疗组、非首次治疗组患者微小小单胞菌定植与根管恶臭、病变直径>5 mm、牙髓卟啉单胞菌阳性均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但与自发痛、咬合痛、叩痛、根尖肿痛、根管脓液、牙龈卟啉单胞菌阳性及粪肠球菌阳性无相关性。结论 微小小单胞菌定植在CAP患者感染根管中较为常见,且与根管恶臭、根尖病变>5 mm及牙髓卟啉单胞菌的定植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根尖周炎 根管感染 微小单胞菌 定植情况 临床症状 牙髓优势致病菌
原文传递
微小单孢菌脑膜炎一例
17
作者 闫海涵 夏田芯瑜 +4 位作者 张婧 孟佳莉 武力勇 纪杨明月 王琳 《华西医学》 CAS 2021年第6期831-832,共2页
病例介绍患者,男,58岁,厨余垃圾清理员,因“牙痛、腹泻后头痛、颈痛、发热3个月余”于2021年3月18日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就诊。患者入院3个月余前出现牙痛和腹泻,未就诊服药;出现上述症状5 d后患者出现头痛、颈部... 病例介绍患者,男,58岁,厨余垃圾清理员,因“牙痛、腹泻后头痛、颈痛、发热3个月余”于2021年3月18日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就诊。患者入院3个月余前出现牙痛和腹泻,未就诊服药;出现上述症状5 d后患者出现头痛、颈部剧烈疼痛、无规律发热,体温最高40℃,无抽搐、精神行为异常、意识障碍及肢体偏瘫等不适,就诊于当地医院神经内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单胞菌 脑膜炎 治疗
原文传递
直肠弯曲菌合并多种厌氧菌致脑脓肿1例
18
作者 尤伟波 李慧霞 +3 位作者 丁卉 任建敏 江丽莉 叶青萍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8期540-542,共3页
报道1例直肠弯曲菌合并多种厌氧菌致脑脓肿患者。直肠弯曲菌是弯曲菌属的一种, 主要从活动性牙周感染患者中分离, 分离于脑脓肿者较少见。本例患者为中年男性, 既往有下肢静脉血栓和脑动脉瘤手术病史, 突发单侧肢体无力, 头颅磁共振成... 报道1例直肠弯曲菌合并多种厌氧菌致脑脓肿患者。直肠弯曲菌是弯曲菌属的一种, 主要从活动性牙周感染患者中分离, 分离于脑脓肿者较少见。本例患者为中年男性, 既往有下肢静脉血栓和脑动脉瘤手术病史, 突发单侧肢体无力, 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提示右侧额叶占位, 诊断为脑脓肿, 行头颅手术引流。脓液培养为直肠弯曲菌、具核梭杆菌、微小微单胞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及福赛斯坦纳菌, 考虑为直肠弯曲菌合并多种厌氧菌致脑脓肿。先后予美罗培南、万古霉素、青霉素、奥硝唑和氯霉素抗感染治疗后好转。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早期诊断以合理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脓肿 直肠弯曲菌 具核梭杆菌 微小单胞菌 牙龈卟啉单胞菌 福赛斯坦纳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