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微小小单胞菌(Parvimonas micra,Pm)的检出情况以及与慢性根尖周炎临床症状、体征的关系。方法采集104名慢性根尖周炎患者的120颗患牙根管内标本,其中包括初次治疗组(A组)和再次治疗组(B组)各60颗患牙。...目的研究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微小小单胞菌(Parvimonas micra,Pm)的检出情况以及与慢性根尖周炎临床症状、体征的关系。方法采集104名慢性根尖周炎患者的120颗患牙根管内标本,其中包括初次治疗组(A组)和再次治疗组(B组)各60颗患牙。利用16S r DNA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标本中的微小小单胞菌16S r DNA的表达;用比值比(OR值)的方法,分析Pm检出率与慢性根尖周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关系。结果慢性根尖周炎初次治疗组检出Pm 24例,再次治疗组检出Pm 3例。2组结果通过比值比分析发现,随检出Pm几率增加,慢性根尖周炎根管内出现恶臭(A组OR=3.35,B组OR=14.29)或根尖出现大于5mm的根尖病变(A组OR=2.75,B组OR=6.70)的几率随之增加,95%可信区间下限>1,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无论在初次治疗或再次治疗的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均有Pm检出。Pm可能在该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展开更多
目的探究微小小单胞菌在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的定植情况。方法选取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根尖周炎病人138例,共150颗患牙,并采集患牙的根管标本。根据患牙是否为初次治疗,分为初次治疗组(n=75)和非初次治疗组(n=75)。对于根管...目的探究微小小单胞菌在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的定植情况。方法选取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根尖周炎病人138例,共150颗患牙,并采集患牙的根管标本。根据患牙是否为初次治疗,分为初次治疗组(n=75)和非初次治疗组(n=75)。对于根管标本做以下处理:应用16S r DNA PCR技术,检测微小小单胞菌的DNA,并比较两组的检出率差异;对标本检测出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牙髓卟啉单胞菌以及粪肠球菌与微小小单胞菌进行关联影响分析。结果检出率:与非初次治疗组相比,初次治疗组的微小小单胞菌检出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的微小小单胞菌检出情况均与牙髓卟啉单胞菌密切关联(P<0.05)。结论微小小单胞菌在慢性根尖周炎定植可能与牙髓卟啉单胞菌存在共生关系。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研究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微小小单胞菌(Parvimonas micra,Pm)的检出情况以及与慢性根尖周炎临床症状、体征的关系。方法采集104名慢性根尖周炎患者的120颗患牙根管内标本,其中包括初次治疗组(A组)和再次治疗组(B组)各60颗患牙。利用16S r DNA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标本中的微小小单胞菌16S r DNA的表达;用比值比(OR值)的方法,分析Pm检出率与慢性根尖周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关系。结果慢性根尖周炎初次治疗组检出Pm 24例,再次治疗组检出Pm 3例。2组结果通过比值比分析发现,随检出Pm几率增加,慢性根尖周炎根管内出现恶臭(A组OR=3.35,B组OR=14.29)或根尖出现大于5mm的根尖病变(A组OR=2.75,B组OR=6.70)的几率随之增加,95%可信区间下限>1,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无论在初次治疗或再次治疗的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均有Pm检出。Pm可能在该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文摘目的探究微小小单胞菌在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的定植情况。方法选取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根尖周炎病人138例,共150颗患牙,并采集患牙的根管标本。根据患牙是否为初次治疗,分为初次治疗组(n=75)和非初次治疗组(n=75)。对于根管标本做以下处理:应用16S r DNA PCR技术,检测微小小单胞菌的DNA,并比较两组的检出率差异;对标本检测出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牙髓卟啉单胞菌以及粪肠球菌与微小小单胞菌进行关联影响分析。结果检出率:与非初次治疗组相比,初次治疗组的微小小单胞菌检出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的微小小单胞菌检出情况均与牙髓卟啉单胞菌密切关联(P<0.05)。结论微小小单胞菌在慢性根尖周炎定植可能与牙髓卟啉单胞菌存在共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