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腋毛杆菌与微小棒状杆菌和微小诺卡氏菌的鉴别研究
- 1
-
-
作者
马复先
蔡瑞康
高继台
周方
李俐
-
机构
解放军总军总医院
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
出处
《微生物学通报》
CAS
1988年第3期111-115,共5页
-
文摘
本文报告腋毛癣病原菌在我国首次分离成功。从487例腋毛癣患者病毛中检出病原菌489株,检出率为38.8%。从形态学、生长条件、生化反应、免疫试验和菌体成份等方面,将该菌与微小棒状杆菌和微小诺卡氏菌进行了鉴别研究。三种细菌有明显差别,将腋毛癣病原菌暂命名为腋毛杆菌。目前,国际上对腋毛癣(感染)的病原菌报道不一致,较多学者认为是微小棒状杆菌或微小诺卡氏菌。我们根据初步的研究认为,我国南方人所感染的腋毛杆菌不属于这两种菌,而是另一种。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
关键词
腋毛杆菌
微小棒状杆菌
微小诺卡氏菌
鉴别
-
分类号
R44
[医药卫生—诊断学]
-
-
题名微小棒状杆菌败血症2例报告
被引量:1
- 2
-
-
作者
陈宗淦
朱江
吴莹芳
-
机构
云南省玉溪地区医院
云南省玉溪地区妇儿保健所
-
出处
《新生儿科杂志》
1997年第4期180-181,共2页
-
-
关键词
新生儿败血症
败血症
微小棒状杆菌
病例报告
-
分类号
R722.131
[医药卫生—儿科]
-
-
题名背部红癣1例诊疗体会
- 3
-
-
作者
刘华楚
侯麦花
-
机构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出处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463-464,共2页
-
基金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编号:2013-WSN-031)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编号:D/2013/01/015)。
-
文摘
患者男性,24岁。因背部淡褐色斑5年余而就诊。皮肤科检查:左侧背部有1个直径5 cm大小的淡褐色斑片,表面光滑,无明显鳞屑,边界清楚,边缘欠规则。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轻度角化过度,表皮轻度增生,角质层内见可疑细菌颗粒,表皮下色素增多,浅表血管扩张充血,革兰氏染色阳性,涂片10%氢氧化钾油镜下可见菌丝,伍德氏灯检查呈红色。结合临床诊断为:红癣。给予外用夫西地酸软膏,每日2次,1个月后随访,皮损完全消退。
-
关键词
背部
红癣
微小棒状杆菌
-
分类号
R756.2
[医药卫生—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