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术前外周血循环肿瘤DNA在肝细胞癌微循环血管侵犯预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1
作者 程诺 任庆旗 +2 位作者 袁建玲 吴柳盛 林泽伟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23年第2期100-105,共6页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中采集的ctDNA针对肝细胞肝癌(HCC)病人的微循环血管浸润(MVI)是否存在预测价值。方法收集59例来自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的确诊原发性肝癌的患者,术前一周内收集所有患者肿瘤相关术前的临床资料以及外周血ctDNA;术中采集...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中采集的ctDNA针对肝细胞肝癌(HCC)病人的微循环血管浸润(MVI)是否存在预测价值。方法收集59例来自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的确诊原发性肝癌的患者,术前一周内收集所有患者肿瘤相关术前的临床资料以及外周血ctDNA;术中采集患者的肿瘤标本进行病理分析判断有无MVI发生。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MV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在59例纳入研究队列的患者中,MVI阳性的患者有37例,MVI阴性患者有22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显示:ctDNA预测肝癌MVI发生的最佳截断值为0.80,曲线下面积为0.813,影响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ALT>40 U/L,较晚的TNM、BCLC分期,肿瘤最大径>3.5 cm和ctDNA>0.80与肝癌MVI的发生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ctDNA>0.80、肿瘤最大径>3.5 cm、较晚的TNM分期,是影响肝癌MV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筛选出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可更加直观的反应肝癌患者MVI的风险因素。比较不同水平ctDNA评分下的肝癌患者的临床特征的不同:根据ctDNA评分的最佳截断值将59例患者分为32例低ctDNA评分组及27例高ctDNA患者组,其中AFP>400 ng/mL、TBIL>12μmol/L、APTT>39.5 s、PIVKA⁃II>40 mAU/mL、肿瘤最大径>3.5 cm及微血管侵犯阳性的患者在两组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外周血ctDNA可用于肝癌MVI的预测,并且对于肝癌患者的患者术前患者精准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肿瘤DNA 肝细胞肝癌 微循环血管侵犯 预测价值
下载PDF
皮肤微循环血管树的实验形态学研究Ⅰ——指、趾纹内部微循环血管树的实验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柏树令 李吉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1年第6期413-416,共4页
应用皮肤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方法,研究了指、趾纹内皮肤微循环血管动、静脉交界处三维构筑特点。发现在每条皮嵴的内部有浅、深两种形态不同的微循环血管。浅层为两排方向与皮纹方向完全一致的乳头内血管小树;深层为水平走行在每排皮... 应用皮肤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方法,研究了指、趾纹内皮肤微循环血管动、静脉交界处三维构筑特点。发现在每条皮嵴的内部有浅、深两种形态不同的微循环血管。浅层为两排方向与皮纹方向完全一致的乳头内血管小树;深层为水平走行在每排皮肤乳头基底部的微动脉。每条皮嵴的内部深层有两条并行排列的轨道式微动脉,其方向与皮纹一致,其间有交通支相连。皮沟深部有呈“V”型连接相邻两侧乳头下微动脉的联络血管。同时讨论了皮肤微循环血管树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趾纹 指纹 微循环血管 形态学
下载PDF
皮肤微循环血管树的实验形态学研究(三) 被引量:4
3
作者 柏树令 李吉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1991年第1期18-21,57,共5页
本文应用光镜与扫描电镜对比观察的方法,研究了皮肤微循环血管三维构筑的分布特点。发现了皮肤微循环血管呈树枝状分布的特征;提出了皮肤微循环血管树理论,揭示了皮肤微循环血管树分支分布的普遍规律性。依据皮肤微循环血管树的三维构... 本文应用光镜与扫描电镜对比观察的方法,研究了皮肤微循环血管三维构筑的分布特点。发现了皮肤微循环血管呈树枝状分布的特征;提出了皮肤微循环血管树理论,揭示了皮肤微循环血管树分支分布的普遍规律性。依据皮肤微循环血管树的三维构筑的形态特点,提出皮肤微循环血管树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循环血管 皮肤 实验形态学研究
下载PDF
皮肤微循环血管树的实验形态学研究(六) 被引量:1
4
作者 柏树令 李吉 孙云峰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1994年第1期1-4,71,共4页
作者应用血管的墨汁灌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方法,详细观察了阴囊皮瓣微循环血管的三维构筑特点及其配布的特殊规律性;研究了阴囊皮肤从提睾筋膜,内膜、真皮网状层、真皮乳头下层到真皮乳头层五级血管网的形态学特点;阐述了汗腺、... 作者应用血管的墨汁灌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方法,详细观察了阴囊皮瓣微循环血管的三维构筑特点及其配布的特殊规律性;研究了阴囊皮肤从提睾筋膜,内膜、真皮网状层、真皮乳头下层到真皮乳头层五级血管网的形态学特点;阐述了汗腺、皮脂腺、毛囊、环层小体这些皮肤附属结构的供应血管网的形态学特点;揭示了阴囊皮瓣血管构筑的特殊规律性。为阴囊皮瓣的推广应用提供血管构筑的邢态学资料,为皮肤微循环血管树理论提供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微循环 血管 形态学研究 形态学特点 实验 阴囊皮瓣 血管构筑 微循环血管 墨汁灌注 观察方法 扫描电镜 构筑特点 阴囊皮肤 真皮乳头 环层小体 推广应用 规律性 血管 乳头下 皮脂腺
下载PDF
半膜肌微循环血管三维构筑的扫描电镜观察
5
作者 柏树令 李吉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1995年第2期8-10,55,共3页
作者应用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方法,对半膜肌的肌内微循环血管几何构筑特点进行了观察,对肌内血管网进行了形态学分类,阐明了肌内微循环血管立体网络的分布特点及规律。讨论了肌内微循环血管构筑的生理意义,为临床肌瓣移植治疗烧伤... 作者应用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方法,对半膜肌的肌内微循环血管几何构筑特点进行了观察,对肌内血管网进行了形态学分类,阐明了肌内微循环血管立体网络的分布特点及规律。讨论了肌内微循环血管构筑的生理意义,为临床肌瓣移植治疗烧伤引起的严重组织缺损提供了微血管构筑的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膜肌 微循环血管 扫描电镜
下载PDF
人骨骼肌微循环血管主体构筑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柏树令 高杰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1995年第3期6-8,54,共3页
应用肌肉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方法,我们研究了人股二头肌、半膜肌、半腱肌和股薄肌的肌肉微循环血管三维构筑的形态学特点;揭示了人骨骼肌微循环血管构筑的规律性。我们发现:骨骼肌微循环血管纵横交错,交措折叠形成肌肉的微循环... 应用肌肉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方法,我们研究了人股二头肌、半膜肌、半腱肌和股薄肌的肌肉微循环血管三维构筑的形态学特点;揭示了人骨骼肌微循环血管构筑的规律性。我们发现:骨骼肌微循环血管纵横交错,交措折叠形成肌肉的微循环血管立体网架;在肌肉内不仅有平行的与环行的血管排列,而且还有形态不同的血管袢、袢状血管丛、血管球、血管索、螺旋血管索、同心圆型血管网及鱼网型血管网等各种各样的血管网络,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肌内微循环血管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骨骼肌 微循环血管 立体构筑 形态
下载PDF
甲襞微循环血管袢畅通开放排数检查法作为健康亚健康与疾病新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林可干 李其斌 +3 位作者 何敬民 王淑萍 何国贵 林融 《蛇志》 2020年第4期512-512,共1页
目的为了探讨甲襞微循环血管袢畅通开放排数作为健康亚健康与疾病新指标的可行性。方法从1988~2020年,我们对各类人群及各种疾病患者40多万人采用光学医用仪器厂生产的微循环显微镜检测仪进行甲襞微循环血流检测,排除各种影响检测环境... 目的为了探讨甲襞微循环血管袢畅通开放排数作为健康亚健康与疾病新指标的可行性。方法从1988~2020年,我们对各类人群及各种疾病患者40多万人采用光学医用仪器厂生产的微循环显微镜检测仪进行甲襞微循环血流检测,排除各种影响检测环境因素后,对被监测者的非主导上肢无名指甲襞皮肤,滴少许香柏油提高透明度,显微镜放大观察甲襞微循环血管袢畅通开放排数并记录,对比健康调理或治疗前后畅通开放的排数变化,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观察数据统计分析。甲襞微循环血管袢畅通开放排数≤5排属极严重影响健康期;6~10排属严重影响健康期;11~15排属不同程度影响健康期;16~25排属亚健康期;26~32排属少生病期:33~40排属晚生病期;>40排属不易生病期。结论甲襞微循环血管袢畅通开放排数检查法可以作为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监测的新指标,而且简单、方便、安全、无害、经济、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襞微循环血管袢畅通开放排数检查法 微循环血流畅通开放 健康、亚健康检测 疾病监测
下载PDF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血管内介入对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患者闭塞血管开通情况及脑血管微循环状态的影响
8
作者 任俊峰 田绘敏 +1 位作者 高超 李东英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4年第4期112-114,共3页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联合血管内介入对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acut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2 segment,MCA-M2)闭塞患者闭塞血管开通情况及脑血管微循环状态的影响。方法...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联合血管内介入对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acut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2 segment,MCA-M2)闭塞患者闭塞血管开通情况及脑血管微循环状态的影响。方法:将郑州华卓医院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91例急性(MCA-M2)闭塞患者分组,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给予r-TPA动脉溶栓治疗,观察组46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血管内介入治疗,观察两组闭塞血管开通情况,脑血管微循环状态、再灌注损伤程度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血管开通人数44例,开通率95.65%高于对照组血管开通人数44例,开通率82.22%(P<0.05);术后24h观察组患者颈总动脉及椎动脉的内径大于对照组,血流速度较对照组快,且阻力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4d观察组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及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水平较对照组低,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较对照组高(P<0.05);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联合血管内介入应用于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患者能有效提高血管开通率,改善脑血管微循环状态,减少再灌注损伤,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血管内介入 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 血管微循环
下载PDF
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偏瘫患者脑血管微循环及运动效能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刘青青 熊垚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8期93-96,共4页
目的探讨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偏瘫患者脑血管微循环及运动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98例中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 目的探讨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偏瘫患者脑血管微循环及运动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98例中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颈内动脉(ICA)血流速度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降低,长谷川痴呆量表(HDS)、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的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及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可改善中风偏瘫患者临床症状和脑血管微循环状态,提高神经功能、运动效能及生活质量,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偏瘫 针灸 康复训练 血管微循环 运动效能
下载PDF
瘢痕部位血管微循环参数联合子宫内膜容受性标志物诊断早孕期瘢痕妊娠价值
10
作者 安雅楠 王珺 +1 位作者 饶克宇 陈素文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3年第9期2157-2159,2165,共4页
目的:探讨瘢痕部位血管微循环参数联合子宫内膜容受性标志物诊断早孕期子宫瘢痕妊娠(CSP)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3月-2022年5月本院诊治的116例CSP患者为CSP组,同期剖宫产后妊娠早孕8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瘢痕部位血管微循环参数血... 目的:探讨瘢痕部位血管微循环参数联合子宫内膜容受性标志物诊断早孕期子宫瘢痕妊娠(CSP)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3月-2022年5月本院诊治的116例CSP患者为CSP组,同期剖宫产后妊娠早孕8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瘢痕部位血管微循环参数血管化血流指数(VFI)、血管化指数(VI)和血流指数(FI)和子宫内膜容受性指标整合素β3和白细胞病抑制因子(LIF)。结果:CSP组子宫内膜容受性指标整合素β3(64.3±12.5 ng/ml)、LIF(6.8±1.3 ng/ml)均低于对照组(86.1±15.9 ng/ml、8.2±2.8 ng/ml),瘢痕部位血管微循环参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VI、FI、VFI、整合素β3、LIF及联合上述指标诊断早孕期CSP的AUC分别为0.728、0.761、0.811、0.772、0.733及0.921。结论:瘢痕部位血管微循环参数联合子宫内膜容受性标志物诊断早孕期瘢痕妊娠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孕期瘢痕妊娠 瘢痕部位血管微循环参数 子宫内膜容受性标志物 诊断
下载PDF
因脓毒症致死的患儿多存在持续的微循环血管低密度状态
11
作者 刘先奇(编译) 胡森(审校)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1-31,共1页
近期,荷兰和英国学者为研究严重脓毒症患儿微血管改变的时程和预测价值进行了_相关试验。研究人员将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患脓毒症且低血容量已得到纠正但需要应用血管加压素和(或)正性肌力药物等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正交... 近期,荷兰和英国学者为研究严重脓毒症患儿微血管改变的时程和预测价值进行了_相关试验。研究人员将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患脓毒症且低血容量已得到纠正但需要应用血管加压素和(或)正性肌力药物等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正交极化光谱成像技术检测给药24h后颊黏膜的微循环状态,随后3d每日检测1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脓毒症 微循环状态 微循环血管 患儿 密度 致死 正性肌力药物 重症监护病房
原文传递
C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脑梗死后微循环再通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起顺 陈勇 +2 位作者 王朝辉 吴春芳 赵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2534-2539,共6页
背景:C促红细胞生成素可明显提升脑梗死患者预后,且促进心肌梗死后脑微循环再生。目的:探究C促红细胞生成素提升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具体机制。方法:150只Wistar大鼠,随机取120只建立大鼠脑梗死动物模型后分为:诱导脑梗死组,诱导脑梗死组+... 背景:C促红细胞生成素可明显提升脑梗死患者预后,且促进心肌梗死后脑微循环再生。目的:探究C促红细胞生成素提升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具体机制。方法:150只Wistar大鼠,随机取120只建立大鼠脑梗死动物模型后分为:诱导脑梗死组,诱导脑梗死组+C促红细胞生成素处理(浓度500,1 000,2 000 U/kg)组,另30只大鼠为空白对照。体外分离并培养脑梗死动物模型微循环血管内皮细胞,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与增殖相关基因(Ki67,p16)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RNA干扰技术选择性沉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重复上述指标检测。结果与结论:(1)CCK8实验显示,随着C促红细胞生成素浓度的上升,微循环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能力也同步上调;Western blot显示,增殖相关基因(Ki67,p16)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水平也显著上调;(2)shR NA-VEFG干扰后,CCK8及Western blot实验显示,微循环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能力及增殖相关基因(Ki67,p16)的表达未随C促红细胞生成素浓度的上调成正比;(3)结果提示,C促红细胞生成素通过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脑梗死动物模型微循环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微循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组织工程 组织构建 C促红细胞生成素 脑梗死 微循环血管内皮细胞 增殖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慢阻肺急性发作期肺血管微循环变化探究
13
作者 彭凤凤 宁康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19年第2期126-126,128,共2页
探析慢性肺急性发作期肺血管微循环变化情况。方法:选取40只医疗实验小白鼠,根据数字随机法分设组别,即空白对照组(n=20)和COPD模型组(n=20),分析生理功能与肺部血管解剖变化在COPD形成期间的情况。结果:空白对照组的肺组织均浆和血浆VW... 探析慢性肺急性发作期肺血管微循环变化情况。方法:选取40只医疗实验小白鼠,根据数字随机法分设组别,即空白对照组(n=20)和COPD模型组(n=20),分析生理功能与肺部血管解剖变化在COPD形成期间的情况。结果:空白对照组的肺组织均浆和血浆VWF含量均低于COPD模型各组(P<0.05),空白对照组的肺组织均浆和血浆NO含量和COPD 1周组、2周组和4周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相比COPD急性发作组,NO含量较高(P<0.05)相比空白组,COPD模型组中的各组VEGF-m RNA的表达均较高,急性发作组的表达偏低(P<0.05)。结论:慢阻肺能对脉管产生影响,而脉管的病变与不畅通又会对肺部产生影响,二者相互影响,产生COPD病理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微循环 慢性肺疾病发作期 COPD模型
下载PDF
自制Fe_3O_4微粒和明胶海绵的肺微循环栓塞效果
14
作者 杨青 童玉云 +3 位作者 郭立 王家平 李迎春 姜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2期2091-2099,共9页
背景:有研究表明,小颗粒的栓塞剂易经微导管行栓塞,50-100μm的颗粒能很好栓塞小动脉,减少侧支循环的产生。目的:观察自制栓塞剂介入栓塞兔肺微循环的病理改变。方法:用自制的50,100,150,200,250μm粒径的Fe3O4微粒、直径500-1000μm明... 背景:有研究表明,小颗粒的栓塞剂易经微导管行栓塞,50-100μm的颗粒能很好栓塞小动脉,减少侧支循环的产生。目的:观察自制栓塞剂介入栓塞兔肺微循环的病理改变。方法:用自制的50,100,150,200,250μm粒径的Fe3O4微粒、直径500-1000μm明胶海绵自制颗粒,对新西兰大白兔行动脉介入肺动脉栓塞,观察其栓塞效果。结果与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病理检测结果显示,50,150,250μm粒径Fe3O4微粒及明胶海绵自制颗粒均能栓塞兔不同直径肺动脉微循环血管。Fe3O4微粒能栓塞兔毛细血管及毛细血管前小动脉,介入栓塞后1-4周兔栓塞血管未见再通,能达到长期栓塞效果,50-250μm粒径Fe3O4微粒能顺利通过微导管行栓塞治疗,且未见明显异位栓塞。明胶海绵自制颗粒能栓塞直径(1300±348)μm的小动脉,不易通过微导管,在一两周后可被吸收,血管易再通。结果证实,Fe3O4微粒具有良好的栓塞效果,栓塞持久、完全、彻底栓塞后血管不易再通,侧支循环不易建立,是良好的肺微循环永久栓塞剂。明胶海绵作为栓塞剂多栓塞于分支小动脉,不能栓塞微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生物材料与药物控释 自制栓塞剂 Fe3O4微粒 明胶海绵自制颗粒 微循环血管 栓塞 介入 永久栓塞效果 侧支循环建立 微循环栓塞 省级基金 生物材料图片文章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甲襞微循环观察
15
作者 郄玉芳 李爱平 《浙江预防医学》 1999年第S1期103-104,共2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被列为世界疑难病之一.该病的发生以遗传为基础,以免疫为核心,以内外环境的变化为诱因,侵犯人体多系统、多器官.患者的素质。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微循环观察 微循环血管 甲襞微循环 微循环检测 特征性变化 自身免疫反应 早期诊断 多器官 疑难病
下载PDF
基于“营卫-血管微循环-神经微环境”辨治脑卒中
16
作者 龚翠兰 杨仁义 +1 位作者 颜思阳 盛博洋 《中医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69-272,共4页
营卫理论源于《黄帝内经》,营卫之气循环不休,发挥着温煦、营养、防御、调节等作用,与血管微循环的物质运输、体液调节、血液防御及内分泌调节等维持神经微环境稳态的功能颇为相似。若营卫亏虚,腠理失养,外风侵袭,邪客腠理,阳亏土湿,痰... 营卫理论源于《黄帝内经》,营卫之气循环不休,发挥着温煦、营养、防御、调节等作用,与血管微循环的物质运输、体液调节、血液防御及内分泌调节等维持神经微环境稳态的功能颇为相似。若营卫亏虚,腠理失养,外风侵袭,邪客腠理,阳亏土湿,痰瘀内生,而成偏枯。营卫紊乱是血管微循环与神经微环境异常的理论基础,可从虚、风、痰、瘀角度分析脑卒中的病因病机。临证时可采用温阳和血、双补营卫的治法,代表方为桂枝乌苓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营卫紊乱 血管微循环 神经微环境 《黄帝内经》
下载PDF
阿魏酸哌嗪联合厄贝沙坦对糖尿病肾病疗效及微循环的影响
17
作者 宋冬芳 林彦汝 钟丽 《北方药学》 2020年第3期37-38,共2页
目的:探讨阿魏酸哌嗪联合厄贝沙坦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疗效及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9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DKD患者62例,使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联合组(32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 目的:探讨阿魏酸哌嗪联合厄贝沙坦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疗效及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9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DKD患者62例,使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联合组(32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厄贝沙坦,联合组给予阿魏酸哌嗪联合厄贝沙坦。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肾功能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情况。结果:联合组的总有效率(84.37%,27/32)高于对照组(56.67%,17/30)(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尿蛋白、联合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内皮素-1、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魏酸哌嗪联合厄贝沙坦对糖尿病肾病疗效及肾脏微循环改善情况相比单纯使用厄贝沙坦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魏酸哌嗪 厄贝沙坦 糖尿病肾病 血管微循环
下载PDF
康复训练介导NGF/VEGF/CD34表达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管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何文娟 尹伟英 +1 位作者 魏妮 谢辉 《中国康复》 2021年第7期387-391,共5页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探讨康复训练调节血管再生的机制。方法:将SD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进行脑缺血再灌注手术造模,24h后挑选神经功能评分2~3分的大鼠和假手术大鼠分为假手术组(8只),康复组(16只)和脑缺...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探讨康复训练调节血管再生的机制。方法:将SD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进行脑缺血再灌注手术造模,24h后挑选神经功能评分2~3分的大鼠和假手术大鼠分为假手术组(8只),康复组(16只)和脑缺血组(24只),康复组每天按计划进行跑步训练,分别于康复训练的第7天、第14天对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并随机挑选部分大鼠进行取材进行TTC染色、免疫组化及免疫印迹实验。结果:脑缺血再灌注造成大鼠神经功能损伤,7d和14d的康复训练有效提高了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P<0.05)。此外,脑缺血再灌注诱导了大鼠脑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神经生长因子(NGF)蛋白表达增加,促进脑中血管微循环的建立;与脑缺血组相比,7d和14d康复训练显著增加了大鼠脑中VEGF与NGF表达(P<0.05),加速了缺血区血管微循环的建立(P<0.05)。结论:康复训练对于脑缺血再灌注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机制可能是增加了VEGF与NGF表达,加速了缺血区血管微循环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康复训练 神经功能障碍 血管微循环
下载PDF
调神通络针联合四肢联动康复训练在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9
作者 黄阳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6期73-76,共4页
目的:观察调神通络针联合四肢联动康复训练在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该院收治的100例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四肢联动康复训练治疗... 目的:观察调神通络针联合四肢联动康复训练在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该院收治的100例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四肢联动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调神通络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脑血管微循环[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颈内动脉(ICA)血流速度]、患侧肌协同收缩率(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结果:治疗后,两组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不语、偏身不利等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A、VA、ICA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协同收缩率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神通络针联合四肢联动康复训练应用于卒中后偏瘫患者可改善脑血管微循环,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和患侧肌协同收缩率,其效果优于单纯四肢联动康复训练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偏瘫 调神通络针 四肢联动康复训练 中医证候积分 血管微循环 协同收缩率
下载PDF
基于双光子技术研究电针对糖尿病小鼠肾血管微循环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魏文静 廖美华 +6 位作者 谭宇航 林涢诗 向继琴 谢晓燕 许能贵 唐纯志 陶蓉蓉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97-503,共7页
目的:基于双光子显微镜建立肾脏活体成像方法,观察电针“足三里”“胃脘下俞”对糖尿病小鼠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功能、肾小管结构的保护作用,为电针调控糖尿病肾血管微循环提供动态可视化证据。方法:自发性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C57BL/KS-db... 目的:基于双光子显微镜建立肾脏活体成像方法,观察电针“足三里”“胃脘下俞”对糖尿病小鼠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功能、肾小管结构的保护作用,为电针调控糖尿病肾血管微循环提供动态可视化证据。方法:自发性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C57BL/KS-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同时将10只db/m同窝小鼠作为对照组。电针组小鼠取双侧“足三里”“胃脘下俞”行电针干预,20min/次,每周治疗6次,共治疗6周。记录各组小鼠体质量;尾静脉取血测量空腹血糖;记录各组小鼠单日单笼排尿情况及饮水量。股静脉注射500kDa葡聚糖-荧光素,TPM肾脏活体成像法检测小鼠肾小管直径及其周围毛细血管血流速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体质量下降的小鼠占比升高,比例为40%,对照组则为0;模型组空腹血糖、排尿量、饮水量均显著升高(P<0.001,P<0.0001);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血流速度明显降低(P<0.0001,P<0.001);肾小管细胞可见脱落,肾小管直径增大(P<0.0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体质量下降小鼠占比由40%降至0;空腹血糖、排尿情况及饮水量显著降低(P<0.01,P<0.0001,P<0.001);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血流速度显著升高(P<0.001,P<0.05);肾小管直径缩小(P<0.01)。结论:电针“足三里”“胃脘下俞”可通过改善肾脏血管微循环障碍,提高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流速来缓解糖尿病引起的肾结构及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电针 双光子显微镜 血管微循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