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浆成因榍石微斑晶的稳定性及其意义
1
作者 马鸿文 《矿物岩石》 CAS CSCD 1989年第4期49-53,共5页
本文通过对藏东玉龙斑岩铜矿带花岗岩类的研究,首次提出在Ni-NiO反应控制的fO_2条件下,岩浆中CaO,TiO_2与SiO_2的相对活度是影响岩浆成因榍石微斑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给出由全岩化学成分判别出现榍石微斑晶的必要条件是CaO和TiO_2的实... 本文通过对藏东玉龙斑岩铜矿带花岗岩类的研究,首次提出在Ni-NiO反应控制的fO_2条件下,岩浆中CaO,TiO_2与SiO_2的相对活度是影响岩浆成因榍石微斑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给出由全岩化学成分判别出现榍石微斑晶的必要条件是CaO和TiO_2的实际浓度大于由CaO(mol%)=0.25 SiO_2(mol%)-17.15和TiO_2(mol%)=0.0347 SiO_2(mol%)-2.4045所计算的浓度。同时讨论了榍石稳定性对岩浆成分依赖关系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榍石 岩浆成因 微斑晶 稳定性
下载PDF
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枕状玄武岩中斜长石微斑晶和玻璃边缘的热液蚀变:SEM和EDS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曾志刚 齐海燕 +2 位作者 陈帅 殷学博 李兆学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901-1912,共12页
海底热液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可从岩石中淋滤出元素,形成成矿流体,进而能对近海底水体的化学组成产生影响.本文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分析了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取自一个拖网站位(103°57.62′W,12°50.55... 海底热液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可从岩石中淋滤出元素,形成成矿流体,进而能对近海底水体的化学组成产生影响.本文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分析了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取自一个拖网站位(103°57.62′W,12°50.55′N,水深2480 m)的枕状玄武岩中斜长石微斑晶和玻璃边缘的热液蚀变特征.结果表明,斜长石微斑晶和玻璃的边缘呈现出轻微的化学蚀变,而枕状玄武岩样品内部的辉石和橄榄石微斑晶没有受到热液流体的影响.进一步,可以将斜长石微斑晶和玄武质玻璃边缘的化学蚀变分别划分为5和4种类型.斜长石微斑晶和玻璃边缘中热液蚀变所导致的化学变化意味着枕状玄武岩表面发生的热液流体-斜长石微斑晶和/或玻璃相互作用的程度不同.如果热液流体-斜长石微斑晶和/或玻璃相互作用的程度相对较弱,则Si,Al,Ca和Na呈现出由斜长石微斑晶和/或玻璃内侧向外扩散的趋势,并导致这些元素分别在斜长石微斑晶和玻璃的边缘外侧聚集.在热液流体-斜长石微斑晶和/或玻璃相互作用程度相对较强的期间,Si,Al,Ca和Na也由斜长石微斑晶和/或玻璃内侧向外扩散,但这些元素在斜长石微斑晶和玻璃边缘的含量均相对较低.基于斜长石微斑晶和玻璃边缘的化学变化,可估算出在热液流体和海底枕状玄武岩相互作用期间,导致斜长石微斑晶边缘中Si,Al和Fe含量的变化率分别达到10.69%,17.59%和109%.类似地,玻璃边缘中Si,Al和Fe含量的变化率则分别达到9.79%,16.30%和37.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蚀变 斜长石微斑晶 玄武质玻璃 枕状玄武岩 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