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压入法微机械材料力学性能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因素分类及评价 被引量:9
1
作者 赵则祥 蒋庄德 王海容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63-366,共4页
在介绍纳米压入法微机械力学性能测量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纳米压入法微机械材料力学性能测量不确定度的I,II类影响因素的观点,并将I类影响因素分为直接和间接影响因素,将II类影响因素分为主要影响因素和次要影响因素。在阐述由这些因素... 在介绍纳米压入法微机械力学性能测量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纳米压入法微机械材料力学性能测量不确定度的I,II类影响因素的观点,并将I类影响因素分为直接和间接影响因素,将II类影响因素分为主要影响因素和次要影响因素。在阐述由这些因素产生的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价方法基础上,对单晶硅(111)体材的硬度和弹性模量进行了测量与评定,其硬度和弹性模量的评定结果分别为13.57GPa±0.85GPa和156.33GPa±7.85G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压入 微机械材料 力学性能 测量 不确定度
下载PDF
微机械材料杨氏模量的测量 被引量:6
2
作者 顾利忠 苏菲 +1 位作者 赵颉 张以恒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42-245,共4页
利用蚀刻硅技术制造的微机械构件,由于特殊的制作工艺而需要对其材料的杨氏模量进行测量。这是随微机械技术的产生而提出的一个新课题。文章综述了已有的测量微机械材料杨氏模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声激励谐振法和瞬态激励法... 利用蚀刻硅技术制造的微机械构件,由于特殊的制作工艺而需要对其材料的杨氏模量进行测量。这是随微机械技术的产生而提出的一个新课题。文章综述了已有的测量微机械材料杨氏模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声激励谐振法和瞬态激励法来测量微机械材料的杨氏模量,这两种方法具有测试装置简单、测量容易、精度高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机械材料 杨氏模量 声激励 测量 瞬态激励
下载PDF
声激励共振法测量微机械材料的杨氏模量 被引量:8
3
作者 顾利忠 左铭旺 苏菲 《声学技术》 CSCD 2000年第4期187-189,共3页
微机械材料的杨氏模量测量是随着微机械构件的产生而提出的一项新技术。文章综述了已有的测量微机械材料杨氏模量的方法。提出了用声激励共振法来测量微机械材料的杨氏模量。这种方法具有测试装置简单、测量容易、精度高等特点。
关键词 杨氏模量 声激励 微机械材料 声激励共振法
下载PDF
静电激振法测量微机械材料的杨氏模量 被引量:3
4
作者 顾利忠 苏菲 +1 位作者 赵颉 张以恒 《材料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11,共3页
利用蚀刻硅技术制造的微机械构件 ,由于特殊的制作工艺而需要对其材料的机械性能如杨氏模量等进行测试。这是随微机械技术的产生而提出的一个新课题。文章综述了微机械材料杨氏模量的静态测试法。提出了微机械材料杨氏模量的动态测试法... 利用蚀刻硅技术制造的微机械构件 ,由于特殊的制作工艺而需要对其材料的机械性能如杨氏模量等进行测试。这是随微机械技术的产生而提出的一个新课题。文章综述了微机械材料杨氏模量的静态测试法。提出了微机械材料杨氏模量的动态测试法———静电激振法。这种方法具有测试装置简单、测量容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机械材料 杨氏模量 静电激励 测量 材料 蚀刻
下载PDF
典型微机械材料的准分子激光加工特性
5
作者 李晓莹 马炳和 苑伟政 《航空制造技术》 2000年第2期26-27,39,共3页
针对硅、聚合物和工程陶瓷等典型微机械材料 ,采用KrF准分子激光对其进行了加工技术研究 ,分析了加工规律 。
关键词 微机械材料 单晶硅 PMMA 陶瓷 准分子激光加工
下载PDF
声激励共振法测量微机械材料的杨氏模量
6
作者 陈建丽 《科技与创新》 2022年第18期68-70,共3页
为从根本上保障微机械构件生产质量,应做好微机械材料检测工作,判断材料内各项性能,优化材料生产工艺。现阶段声激励共振法是微机械材料的主要测量方式,该技术应用效果可直接影响到微机械材料应用水平,需要基于微机械材料杨氏模量测量方... 为从根本上保障微机械构件生产质量,应做好微机械材料检测工作,判断材料内各项性能,优化材料生产工艺。现阶段声激励共振法是微机械材料的主要测量方式,该技术应用效果可直接影响到微机械材料应用水平,需要基于微机械材料杨氏模量测量方式,对比分析静态应变测量与静电激励共振测量方法的缺点。基于此,以声激励共振法测量微机械材料为切入点,对比分析静态应变测量与静电激励共振测量方式,提出声激励共振法测量在微机械材料中的具体应用流程以及应用实验结果,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激励共振法 测量 微机械材料 杨氏模量
下载PDF
基于静电激振法测量微机械材料的杨氏模量 被引量:4
7
作者 苑东明 《新型工业化》 2018年第6期41-44,共4页
通过对现阶段制造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时可以看出,蚀刻硅技术已经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在其本身的作用下制造出来的微机械构件具有非常良好的质量和效果。但是由于其本身在制作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所以需要对... 通过对现阶段制造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时可以看出,蚀刻硅技术已经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在其本身的作用下制造出来的微机械构件具有非常良好的质量和效果。但是由于其本身在制作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所以需要对材料本身的机械性能进行深入研究,比如对其本身的杨氏模量等性能进行测量分析后,才能达到更优化的性能。因此本文利用静电激振法对微机械材料的杨氏模量进行测量,为其本身的性能应用提供有效的依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激振法 测量 微机械材料 杨氏模量
下载PDF
声激励共振法测量微机械材料的杨氏模量 被引量:1
8
作者 苑东明 《信息记录材料》 2017年第7期57-58,共2页
针对微机械材料的杨氏模量测量,在系统论述静态应变测量与静电激励共振测量具体方法、特点和缺陷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声激励共振法测量方法,并对其实际应用进行研究,得出采用声激励共振法测量测得的微机械材料杨氏模量和发布结果相同,... 针对微机械材料的杨氏模量测量,在系统论述静态应变测量与静电激励共振测量具体方法、特点和缺陷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声激励共振法测量方法,并对其实际应用进行研究,得出采用声激励共振法测量测得的微机械材料杨氏模量和发布结果相同,该方法有良好应用与推广价值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机械材料 杨氏模量 声激励共振法测量
下载PDF
用瞬态激振法测量微机械材料的弹性模量 被引量:10
9
作者 顾利忠 苏菲 +1 位作者 赵颉 张以恒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126-128,共3页
利用蚀刻硅技术制造的微机械构件 ,由于其特殊的制作过程需要对其材料的机械性能如弹性模量等进行测试。文章综述了已有的微机械材料弹性模量测试方法。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用瞬态激振法来测量微机械材料的弹性模量的方法 ,这种方法把微... 利用蚀刻硅技术制造的微机械构件 ,由于其特殊的制作过程需要对其材料的机械性能如弹性模量等进行测试。文章综述了已有的微机械材料弹性模量测试方法。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用瞬态激振法来测量微机械材料的弹性模量的方法 ,这种方法把微机械构件做成悬臂梁 ,通过对悬臂梁进行瞬态碰击激励并使之产生一个短暂的振荡。然后求得振荡趋于稳定时的频率 ,这就是悬臂梁的固有谐振频率。再通过计算公式求出微机械材料的弹性模量。这种方法具有测试装置简单、测量容易、精度高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态激振 微机械材料 悬臂梁 弹性模量
原文传递
微机械力学性能测试仪
10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6-66,共1页
关键词 性能测试仪 力学 集成微光机电系统 性能测试装置 微机械材料 形貌观测 精密定位 加载机构
下载PDF
用于微机械表面的二硫化钼电沉积方法及其电沉积液
11
《中国钼业》 2007年第2期31-31,共1页
本发明公开了用于微机械表面的二硫化钼电沉积方法及其电沉积液。方法:将洁净处理后的微机械材料基体置于储有复合沉积液的电解槽中,使待处理的机械零件与电源阴极连接,在室温下,以每平方厘米待处理面积0.1~500mA的电流密度,接... 本发明公开了用于微机械表面的二硫化钼电沉积方法及其电沉积液。方法:将洁净处理后的微机械材料基体置于储有复合沉积液的电解槽中,使待处理的机械零件与电源阴极连接,在室温下,以每平方厘米待处理面积0.1~500mA的电流密度,接通电源电沉积0.5~120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沉积方法 二硫化钼 表面 沉积液 微机械材料 洁净处理 零件 电流密度
下载PDF
Ni-Ti形状记忆合金薄膜的研究和应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秦桂红 严彪 《上海钢研》 2005年第1期10-14,共5页
Ni-n形状记忆合金(SMA)薄膜由于其尺寸小输出功大,是一种有诱人前景的微机械材料。本文主要介绍了Ni-Ti形状记忆合金薄膜的马氏体相变、时效稳定性、R相变、退火对相变温度的影响、力学性能以及最近的应用。
关键词 形状记忆合金薄膜 研究和应用 形状记忆合金(SMA) 微机械材料 马氏体相变 相变温度 力学性能 输出功 稳定性 R相变 Ti Ni 时效 退火
下载PDF
Ni-Ti形状记忆合金薄膜的最新研究
13
作者 秦桂红 严彪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4年第F10期342-344,350,共4页
Ni—Ti形状记忆合金(SMA)薄膜由于其尺寸小输出功大,是一种具有诱人前景的微机械材料。主要介绍了Ni—Ti薄膜的马氏体相变及时效稳定性、力学性能。并介绍了其最新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 形状记忆合金薄膜 形状记忆合金(SMA) 微机械材料 马氏体相变 力学性能 输出功 稳定性 Ti Ni 时效
下载PDF
Effect of mechanical alloying time and rotation speed on evolution of CNTs/Al-2024 composite powders 被引量:3
14
作者 郝晓宁 张海平 +3 位作者 郑瑞晓 张艺镡 Kei AMEYAMA 马朝利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7期2380-2386,共7页
Carbon nanotubes (CNTs) reinforced aluminum matrix composites were fabricated by mechanical milling followed by hot extrusion. The commercial Al-2024 alloy with 1% CNTs was milled under various ball milling conditio... Carbon nanotubes (CNTs) reinforced aluminum matrix composites were fabricated by mechanical milling followed by hot extrusion. The commercial Al-2024 alloy with 1% CNTs was milled under various ball milling conditions.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milled powder and consolidated bulk materials were examin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FESEM) and mechanical test. The effect of CNTs concentration and milling time on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CNTs/Al-2024 composites was studied. Based on the structural observation, the formation behavior of nanostructure in ball milled powder was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crement in the milling time and ration speed, for a fixed amount of CNTs, causes a reduction of the particle size of powders resulting from MM. The finest particle size was obtained after 15 h of milling. Moreover, the composite had an increase in tensile strength due to the small amount of CNTs add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NTS Al matrix composite mechanical milling MICROSTRUCTURE
下载PDF
Microstructural Feature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Induced by the Spray Forming and Cold Rolling of the Cu-13.5 wt pct Sn Alloy 被引量:2
15
作者 Xiaofeng WANG Jiuzhou ZHAO Jie HE Jiangtao WANG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5期803-808,共6页
Copper alloys with high strength and high conductivity are an important functional material with full of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a bronze with higher tin content (Cu-13.5 wt pct Sn) was... Copper alloys with high strength and high conductivity are an important functional material with full of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a bronze with higher tin content (Cu-13.5 wt pct Sn) was prepared successfully by spray forming, the feasibility of cold roiling this alloy was investigated, and the cold roil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alloy have also been discuss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pray-formed Cu-13.5 wt pct Sn alloy, compared with the as-cast ingot, shows a quite fine and homogeneous single-phase structure, and, therefore shows an excellent workability. It can be cold-roiled with nearly 15% reduction in the thickness per pass and the total reduction can reach 80%. The classical border between the wrought and cast alloys is shifted to considerably higher tin contents by spray forming. After proper thermo-mechanical treatment, spray-formed Cu-13.5 wt pct Sn alloy exhibits excellent comprehensive mechanical properties. Particularly, it shows a low elastic modulus (-88 GPa) and a high flow stress (over 800 MPa) after cold forming. This combination of properties is unique in the domain of metallic materials and could open new possibilities in spring technology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ray forming Cu-Sn alloys Cold roiling Microstruc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下载PDF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electronic packaging shell with high silicon carbide aluminum-base composites by semi-solid thixoforming
16
作者 郭明海 刘俊友 +2 位作者 贾成厂 贾琪瑾 果世驹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11期4053-4058,共6页
The electronic packaging shell with high silicon carbide aluminum-base composites was prepared by semi-solid thixoforming technique. The flow characteristic of the Si C particulate was analyzed. The microstructures of... The electronic packaging shell with high silicon carbide aluminum-base composites was prepared by semi-solid thixoforming technique. The flow characteristic of the Si C particulate was analyzed. The microstructures of different parts of the shell were observ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optical microscopy, and the thermo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shell were tes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exists the segregation phenomenon between the Si C particulate and the liquid phase during thixoforming, the liquid phase flows from the shell, and the Si C particles accumulate at the bottom of the shell. The volume fraction of Si C decreases gradually from the bottom to the walls. Accordingly, the thermal conductivities of bottom center and walls are 178 and 164 W·m-1·K-1, the coefficients of thermal expansion(CTE) are 8.2×10-6 and 12.6×10-6 K-1, respectively. The flexural strength decreases slightly from 437 to 347 MPa. The micro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the shell show gradient distrib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silicon carbide aluminum-base composites electronic packaging semi-solid thixoforming thermal conductivity coefficient of thermal expansion
下载PDF
Micro/nano Scale Mechanics and Intelligent Material-The First Creative Research Group in Mechanics
17
作者 Kezhi Huang Wei Yang Quangshui Zheng Daining Fang 《Science Foundation in China》 CAS 2006年第2期32-33,共2页
As the first Creative Research Group sponsored by Division of Mechanics of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al and Physical Sciences of NSEC, a project team, including two CAS members (Porf. Kezhi Huang, Prof. Wei Yang) and ... As the first Creative Research Group sponsored by Division of Mechanics of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al and Physical Sciences of NSEC, a project team, including two CAS members (Porf. Kezhi Huang, Prof. Wei Yang) and two Changjiang scholars (Prof. Quanshui Zheng, Prof. Daining Pang) from Tsinghua University, focused their research on "Micro/nanoscale mechanics and smart materials", and progressed in the follow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 smart materials mechanical oscillator NEMS MEMS NANOTUBE NANOCRYSTAL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