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西谷子地方品种微核心种质构建
1
作者 侯森 秦慧彬 +2 位作者 李萌 王海岗 穆志新 《山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19-26,共8页
构建山西谷子地方品种微核心种质,旨在为谷子目标性状精准鉴定与相关候选基因挖掘提供种质基础。在598份山西谷子核心种质的基础上,选取抽穗期、株高、节数、颈长、叶长、叶宽、穗长、穗粗、茎粗、单穗质量、穗粒质量、码数、码粒数、... 构建山西谷子地方品种微核心种质,旨在为谷子目标性状精准鉴定与相关候选基因挖掘提供种质基础。在598份山西谷子核心种质的基础上,选取抽穗期、株高、节数、颈长、叶长、叶宽、穗长、穗粗、茎粗、单穗质量、穗粒质量、码数、码粒数、千粒质量和蛋白质含量等15个农艺、品质性状,使用QGAStation软件进行微核心种质构建抽样分析、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去除近缘种质,以构建微核心种质。结果表明,山西谷子地方品种微核心种质共包含322份种质资源。微核心种质与原始种质比较结果表明,各性状的均值与方差均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均值差异百分率与方差差异百分率均为0,极差符合率为98.36%,变异系数变化率为104.19%,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化率为94.81%。微核心种质较好地保留了原始种质的遗传变异,具有较高的变异度,同时具备较强的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地方品种 微核心种质 重测序技术 山西
下载PDF
毛白杨微核心种质构建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2
2
作者 毛秀红 闫少波 +5 位作者 葛磊 王丽 张锋 董玉峰 臧真荣 李善文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8-67,共10页
【目的】探讨构建微核心种质的方法,旨在为精准选择毛白杨杂交亲本或研究材料提供科学依据,为其他物种构建微核心种质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利用荧光SSR分子标记对272份毛白杨样本进行分子基因型检测,计算每个样本对总体遗传多样性... 【目的】探讨构建微核心种质的方法,旨在为精准选择毛白杨杂交亲本或研究材料提供科学依据,为其他物种构建微核心种质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利用荧光SSR分子标记对272份毛白杨样本进行分子基因型检测,计算每个样本对总体遗传多样性的贡献值,从大到小全部排序,计算新排序的前25%、20%、15%、10%、5%、2.5%、2%和1.5%共8个取样比例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I),平均期望杂合度(He)和平均多态信息指数(PIC)值等,分析微核心种质的代表性,通过与前面的取样比例以及原始种质的相应参数进行比较,确定合适的微核心种质取样比例。利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验证。根据所有引物的峰值,构建每份微核心种质的指纹图谱。基于指纹图谱的差异,分析挖掘特异等位基因。【结果】(1)当取样比例由25%逐渐降为2%时,Ne、He和PIC这3个重要的遗传多样性参数分别逐渐达到最大值,而I在取样比例为10%时达到最大值。(2)当取样比例为2%时,Ne、I、He和PIC值分别是3.513、1.254、0.643和0.597,均大于272份原始种质的相应值2.075、0.825、0.432和0.364,表明构建的微核心种质有效去除了遗传冗余,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3)t检验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微核心种质与原始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无显著差异,具有可靠的代表性,可以作为微核心种质。(4)不论10%、5%还是2%取样比例,杂交种质所占比例均大于50%。(5)218号样品在11号位点拥有特异等位基因,261号样品在16号位点拥有特异等位基因,263号样品在7号位点拥有特异等位基因。【结论】毛白杨微核心种质最为科学、可信、简约和高效的取样比例为2%~10%,其中最精准的取样比例为2%。如果种质资源数目较大,可以根据遗传多样性适当降低取样比例;如果基数较小,可以适当升高。建议以后构建核心种质或者微核心种质时,不要先人为进行分组,而是先根据每个样品对总体遗传多样性的贡献从大到小排序。本研究从分子水平证明杂交种质在种质资源保存和林木遗传育种中占有重要地位,将为其他物种微核心种质构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白杨 SSR分子标记 微核心种质 遗传多样性 指纹图谱 特异等位基因
下载PDF
ICP-AES测定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库籽粒矿质养分含量 被引量:31
3
作者 石荣丽 邹春琴 +3 位作者 芮玉奎 张学勇 夏晓平 张福锁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04-1107,共4页
矿质营养,尤其是微量元素Fe和Zn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了解我国小麦籽粒矿质养分状况对于通过育种途径改善作物品质以及人体健康有重大意义。该研究采用微波消解,ICP-AES分析方法对262份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库的籽粒微... 矿质营养,尤其是微量元素Fe和Zn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了解我国小麦籽粒矿质养分状况对于通过育种途径改善作物品质以及人体健康有重大意义。该研究采用微波消解,ICP-AES分析方法对262份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库的籽粒微量元素(Fe,Mn,Zn,Cu)和其他矿质养分(Mg,Ca,K,P)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我国小麦籽粒中八种矿质营养元素浓度都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小麦籽粒中Fe,Mn,Zn,Cu四种微量元素浓度间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Fe和Mn相关系数为0.395**,Fe和Zn为0.424**,Fe和Cu为0.574**,Mn和Cu为0.474**。春性和冬性小麦间籽粒八种矿质养分含量基本没有差异。这些研究结果为进行籽粒富含矿质营养小麦品种的选育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健康 ICP-AES 矿质营养 小麦籽粒 小麦微核心种质
下载PDF
中国水稻微核心种质不同生育时期耐冷性鉴定及其相关分析 被引量:54
4
作者 金铭路 杨春刚 +10 位作者 余腾琼 郭桂珍 汤翠凤 张俊国 阿新祥 曹桂兰 徐福荣 刘宪虎 戴陆园 张三元 韩龙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40-546,共7页
以204份中国水稻微核心种质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水稻发芽期、芽期、幼苗期、孕穗期等耐冷性鉴定及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各生育时期耐冷性在籼粳亚种间、各种质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粳稻种质的耐冷性明显强于籼稻种质,但籼稻种质中... 以204份中国水稻微核心种质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水稻发芽期、芽期、幼苗期、孕穗期等耐冷性鉴定及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各生育时期耐冷性在籼粳亚种间、各种质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粳稻种质的耐冷性明显强于籼稻种质,但籼稻种质中也存在耐冷性较强的种质。高阳淀稻大红芒、肥东塘稻、木樨球、卫国、兴国、山酒谷、中花8号等粳稻种质和包选21号、红米三担白、寸谷糯、红谷等籼稻种质在水稻各生育时期均表现较强的耐冷性,在水稻耐冷性育种及耐冷基因发掘研究中应加以利用。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水稻结实率与低温下发芽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死苗率呈显著负相关,即低温下发芽期耐冷性和芽期耐冷性强的水稻种质一般表现为较强的孕穗期耐冷性。认为低温下发芽率和芽期低温处理后的死苗率可以作为孕穗期耐冷性早期鉴定的间接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微核心种质 生育时期 耐冷性 相关关系
下载PDF
ICRISAT花生微核心种质农艺性状和黄曲霉抗性关联分析 被引量:20
5
作者 黄莉 任小平 +2 位作者 张晓杰 陈玉宁 姜慧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35-946,共12页
以国际半干旱热带地区作物研究所(ICRISAT)花生微核心种质146份资源为材料,鉴定农艺性状和黄曲霉抗性,用26对SSR引物检测多态性位点,在分析连锁不平衡、群体结构和Kinship的基础上进行关联分析。连锁不平衡的分布显示R2平均值为0.185,表... 以国际半干旱热带地区作物研究所(ICRISAT)花生微核心种质146份资源为材料,鉴定农艺性状和黄曲霉抗性,用26对SSR引物检测多态性位点,在分析连锁不平衡、群体结构和Kinship的基础上进行关联分析。连锁不平衡的分布显示R2平均值为0.185,表明26对SSR引物扩增的120个位点之间具有较低的连锁不平衡程度。群体结构分析结果将146份花生品种分为2个亚群,分别对应疏枝亚种和密枝亚种,与植物学分类和遗传分化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关联分析表明,共有39个位点与10个农艺性状(株高、总分枝数、第一分枝数、小叶宽、结果分枝数、百果重、出仁率、单株生产力、种子长、种子宽)相关联,表型变异解释率为1.50%~20.34%,16个SSR位点与黄曲霉侵染病情指数、黄曲霉产毒量相关联,表型变异解释率为5.23%~17.19%,与农艺性状、黄曲霉抗性同时相关联的SSR位点有13个。关联位点的等位变异效应分析表明,10个农艺性状和2个黄曲霉抗性性状共有63个增效等位变异和47个减效等位变异,并发掘了ICG6022等携有优良等位变异的载体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微核心种质 SSR标记 关联分析
下载PDF
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及地方品种籽粒休眠特性的分子标记鉴定 被引量:18
6
作者 张海萍 常成 +6 位作者 游光霞 张秀英 闫长生 肖世和 司红起 卢杰 马传喜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649-1656,共8页
为探索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及地方品种籽粒休眠的遗传基础,利用已报道的4个3AS上的SSR标记(Xbarc57、Xbarc294、Xbarc310和Xbarc321)和1个3BL上的Viviparous-1基因标记Vp1-b2对107份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及31份地方品种进行籽粒休眠的分子... 为探索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及地方品种籽粒休眠的遗传基础,利用已报道的4个3AS上的SSR标记(Xbarc57、Xbarc294、Xbarc310和Xbarc321)和1个3BL上的Viviparous-1基因标记Vp1-b2对107份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及31份地方品种进行籽粒休眠的分子标记鉴定。结果表明,5个分子标记在试验材料中表现出丰富的等位变异,具有5~6种等位类型,与籽粒萌芽指数(GI)密切相关。根据一般线性模型分析结果,各位点的等位变异显著影响籽粒休眠,其中Vp1-b2和Xbarc294对籽粒休眠作用较其他标记大,可分别解释65.8%和61.2%的表型变异;其次是Xbarc310(56.3%)和Xbarc57(55.8%),最小的是Xbarc321(53.3%)。而5个标记联合可解释95.9%的性状变异,其次是Vp1-b2和Xbarc294的组合(89.1%),解释变异最小的标记组合是Vp1-b2和Xbarc321(79.4%)。5个分子标记即可解释籽粒休眠的绝大部分表型变异,说明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及地方品种籽粒休眠特性受3AS和3BL上的2个主效基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籽粒休眠 分子标记 微核心种质
下载PDF
中国栽培大豆(Glycine max (L.) Merr.)微核心种质的群体结构与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26
7
作者 宋喜娥 李英慧 +2 位作者 常汝镇 郭平毅 邱丽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209-2219,共11页
【目的】评价中国栽培大豆微核心种质的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水平,为拓宽大豆遗传基础、发掘优异基因、改良大豆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大豆20个连锁群上的100个SSR位点,对来自全国28个省补充完善的248份栽培大豆微核心种质进行... 【目的】评价中国栽培大豆微核心种质的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水平,为拓宽大豆遗传基础、发掘优异基因、改良大豆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大豆20个连锁群上的100个SSR位点,对来自全国28个省补充完善的248份栽培大豆微核心种质进行SSR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分析;采用PowerMarker Version 3.25软件统计等位变异数、平均等位变异数、多态性信息量(PIC值)及亚群特有等位变异数等参数;基于遗传距离建立了栽培大豆微核心种质的无根Neighbor-Joining树;用Structure2.2软件对微核心种质的群体结构进行评价。【结果】100个SSR位点在248份材料中共检测出等位变异1460个,每个位点变异范围为2—33个,平均为14.6个,每个位点PIC值变异范围为0.158—0.932,平均为0.743。基于模型的群体结构分析显示,依据LnP(D)无法判断最佳K值(群组数),但通过计算系数ΔK发现,K=3为微核心种质的最佳群体结构。结合种质的生态类型及品种类型分析发现,地理来源相同的种质具有聚在一起的倾向,但来源相同的种质也有分在不同组的情况。不同生态类型及品种类型间均存在较多的互补等位变异和特有等位变异。【结论】中国栽培大豆微核心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可以用来拓宽大豆品种遗传基础;不同生态类型及品种类型间存在较多的互补及特有等位变异,是种质创新及品种改良的物质基础;栽培大豆微核心种质存在明显的群体结构,为微核心种质在育种中的直接或间接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大豆 微核心种质 群体结构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中国水稻微核心种质的耐储藏特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吴方喜 朱永生 +2 位作者 谢鸿光 张建福 谢华安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24-128,共5页
采用人工老化方法对193份中国水稻微核心种质进行了耐储藏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水稻微核心种质的耐储藏特性差异很大,绝大多数种质不耐储藏,但仍有少数种质的耐储藏特性较好,其中籼稻的耐储藏特性一般好于粳稻,同时籼稻和粳稻中都存... 采用人工老化方法对193份中国水稻微核心种质进行了耐储藏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水稻微核心种质的耐储藏特性差异很大,绝大多数种质不耐储藏,但仍有少数种质的耐储藏特性较好,其中籼稻的耐储藏特性一般好于粳稻,同时籼稻和粳稻中都存在较好的耐储藏种质。在地域分布上,不同来源的中国水稻微核心种质的耐储藏特性差异很大,其中来源于湖南、湖北、四川、安徽、广东、江西、江苏等省份的种质较耐储藏。因此,可以从大量的种质资源中筛选出耐储藏特性较好的种质用于耐储藏水稻新品种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耐储藏 微核心种质 人工老化
下载PDF
28个小麦微核心种质抗叶锈性分析 被引量:19
9
作者 丁艳红 刘欢 +4 位作者 师丽红 温晓蕾 张娜 杨文香 刘大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26-1134,共9页
选取在成株期表现高、中、低抗叶锈性的28个小麦微核心种质,利用39个以Thatcher为背景的近等基因系(或单基因系)作为已知基因的鉴别寄主,接种8个小麦叶锈菌致病型进行苗期抗叶锈基因推导,结合成株期抗病鉴定,初步明确了这些品种(系)的... 选取在成株期表现高、中、低抗叶锈性的28个小麦微核心种质,利用39个以Thatcher为背景的近等基因系(或单基因系)作为已知基因的鉴别寄主,接种8个小麦叶锈菌致病型进行苗期抗叶锈基因推导,结合成株期抗病鉴定,初步明确了这些品种(系)的抗性和可能携带的抗病基因。利用19个与Lr基因紧密连锁或共分离的分子标记,对28个微核心种质进行抗叶锈病基因的进一步鉴定,推测新克旱9号可能含有Lr17、Lr2b、Lr14a和Lr33;兴义4号可能含有Lr26、Lr36和Lr37;紫皮可能含有Lr2b和Lr34;大白皮含有Lr1;毕红穗含有Lr1、Lr10和Lr34;中优9507含有Lr10;小白麦、红粒当年老、老麦、蝉不吱、苏麦3号和车锏子含有Lr1和Lr34;红花早可能含有Lr1、Lr34、Lr14a和Lr2b;江西早、泡子麦、三月黄、有芒扫谷旦、阜阳红、成都光头和酱麦可能含有Lr34;敦化春麦和甘肃96可能含有Lr28;欧柔可能含有Lr34、Lr16、Lr11、Lr3bg和Lr33;此外,新克旱9号、兴义4号、红花早、红粒当年老、欧柔、有芒扫谷旦、成都光头、甘肃96、小红皮、定兴寨、中优9507和红冬麦中可能含有未知抗病基因;在这28份种质中,不含Lr9、Lr19、Lr20、Lr21、Lr24、Lr29、Lr35、Lr38和Lr47基因。研究结果表明,测试的微核心种质中含有比较丰富的抗叶锈病基因,可为育种提供丰富的抗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叶锈病基因 基因推导 成株期抗性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小麦微核心种质
下载PDF
23份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抗叶锈性评价 被引量:14
10
作者 赵丽娜 任晓娣 +4 位作者 胡亚亚 张涛 张娜 杨文香 刘大群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41-450,共10页
【目的】探测23份微核心种质材料的抗叶锈性和可能携带的抗叶锈基因。【方法】选取12个具有鉴别能力的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对23份微核心种质进行了苗期和成株期的抗性鉴定以及基因推导,同时结合使用已经报道的能够用于抗病基因分子鉴定... 【目的】探测23份微核心种质材料的抗叶锈性和可能携带的抗叶锈基因。【方法】选取12个具有鉴别能力的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对23份微核心种质进行了苗期和成株期的抗性鉴定以及基因推导,同时结合使用已经报道的能够用于抗病基因分子鉴定的分子标记对其进行进一步抗叶锈基因的分子检测。【结果】这些品种中除中国春表现感病外,其余22份种质均表现出较强的抗性。火球、老齐麦、凤麦11、山红麦、红和尚头、府麦、尕老汉和郑引4号含Lr34和未知抗性基因,中国春含Lr34,碱麦和小佛手含Lr1和Lr34,同家坝小麦和红花麦含Lr34和Lr32,克丰3号含有Lr10、Lr34、Lr16和Lr32,Atlas66含有Lr1、Lr2c和Lr32,烟农15含Lr1,可能含有Lr17,白条鱼含Lr26、Lr16、Lr42和LrZH84,木宗卓嘎含Lr26,可能含Lr14a,金黄麦含Lr1、Lr34和Lr32,云麦34含Lr26、Lr37和LrZH84,可能含有Lr15,百农3217含Lr1和Lr16,白朗灰麦和山麦可能含有未知抗叶锈基因。【结论】这些小麦微核心种质中含有比较丰富的抗叶锈基因,具有较好的抗叶锈性,是抗叶锈育种的重要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微核心种质 抗叶锈病基因 基因推导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下载PDF
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籽粒铅、镉、锌积累差异性分析及低积累品种筛选 被引量:16
11
作者 陈亚茹 张巧凤 +3 位作者 付必胜 蔡士宾 吴纪中 陈亚华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93-399,共7页
[目的]本文旨在筛选籽粒重金属低积累型作物品种,以减少污染农田重金属进入食物链。[方法]采用重金属污染农田原位筛选方式,研究了261份小麦微核心种质的籽粒对重金属铅(Pb)、镉(Cd)、锌(Zn)积累的差异。[结果]污染农田土壤Pb、Cd、Zn... [目的]本文旨在筛选籽粒重金属低积累型作物品种,以减少污染农田重金属进入食物链。[方法]采用重金属污染农田原位筛选方式,研究了261份小麦微核心种质的籽粒对重金属铅(Pb)、镉(Cd)、锌(Zn)积累的差异。[结果]污染农田土壤Pb、Cd、Zn含量分别为449.2、2.4、532.9 mg·kg^(-1),均超过我国土壤环境质量Ⅱ级标准(GB 15618—1995)。261个品种(品系)的小麦籽粒Pb、Cd、Zn的积累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其变幅分别为0.002~0.920、0.010~0.853、45.773~121.081mg·kg^(-1)。以GB 2762—2012和NY 861—2004的限量(Pb含量≤0.2 mg·kg^(-1)、Cd含量≤0.1 mg·kg^(-1)、Zn含量≤50 mg·kg^(-1))为评价标准,其中有92个小麦样品Pb超标,超标率为35.2%;Cd超标样品为251个,超标率达96.2%;Zn超标样品有254个,超标率达97.3%。[结论]13个Pb低积累品种(品系)(Pb含量低于0.020 mg·kg^(-1)):‘松蕊麦(四号)’‘云麦34’‘石家庄54’‘赤壳’‘本地黄花麦’‘托克逊1号’‘泰山1号’‘和尚麦’‘白蒲(落青)’‘早五天’‘钱交麦’‘他诺瑞’‘台中23’;10个Cd低积累品种(品系)(Cd含量小于0.1 mg·kg^(-1)):‘白条鱼’‘青春28’‘半截芒’‘红金包银’‘大粒半芒’‘碱麦’‘红冬麦’‘白齐头’‘托克逊1号’‘涿鹿冬麦’;6个Zn低积累品种(品系):‘红金包银’‘秃芒麦’‘日喀则8号’‘温麦6号’‘托克逊1号’‘红须麦’。其中‘托克逊1号’为Pb、Zn、Cd低积累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小麦微核心种质 积累差异 品种筛选
下载PDF
大豆微核心种质在黄淮地区的区域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章雄 杨春燕 +5 位作者 徐冉 卢为国 乔勇 张礼凤 常汝镇 邱丽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43-451,共9页
运用主效可加互作可乘(AMMI)模型,对黄淮地区三省两年的60份大豆微核心种质数据进行了分析,目的是对参试种质的环境稳定性和适应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株高、有效分枝数、百粒重和产量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G×E)占总平方和的... 运用主效可加互作可乘(AMMI)模型,对黄淮地区三省两年的60份大豆微核心种质数据进行了分析,目的是对参试种质的环境稳定性和适应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株高、有效分枝数、百粒重和产量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G×E)占总平方和的16.73%~24.57%,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有进一步进行稳定性分析的必要。不同种质不同性状在各试验点具有不同的适应性,部分种质某一性状具有广泛适应性、而部分种质只在某一特定环境才能表现其潜力。本研究结果将为黄淮地区微核心种质在育种实践中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微核心种质 AMMI 双标图 区域适应性
下载PDF
云南稻微核心种质及其回交高代糙米功能成分含量的遗传变异 被引量:13
13
作者 魏明亮 杜娟 +3 位作者 曾亚文 杨树明 普晓英 杨涛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1-125,共5页
测定了作为供体的95份云南稻微核心种质、籼稻轮回亲本滇屯502、粳稻轮回亲本合系35及其籼籼交和粳粳交的95份回交高代糙米的总黄酮、γ–氨基丁酸和抗性淀粉含量,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1)供体及其回交高代糙米的3种功能成分含... 测定了作为供体的95份云南稻微核心种质、籼稻轮回亲本滇屯502、粳稻轮回亲本合系35及其籼籼交和粳粳交的95份回交高代糙米的总黄酮、γ–氨基丁酸和抗性淀粉含量,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1)供体及其回交高代糙米的3种功能成分含量变幅和变异系数均较大,大小依次为抗性淀粉、γ–氨基丁酸、总黄酮;2)受体糙米的功能成分含量较低,回交高代3种功能成分含量比受体有提高,供体糙米总黄酮含量极显著高于回交高代,粳稻糙米回交高代的γ–氨基丁酸含量大于其对应的供体,供体与对应的回交高代糙米抗性淀粉含量均呈双峰分布且遗传稳定,说明抗性淀粉含量主要受基因型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微核心种质 回交高代 总黄酮 γ–氨基丁酸 抗性淀粉 遗传变异 云南
下载PDF
美国花生微核心种质资源纯化系的引进与表型评价 被引量:9
14
作者 崔顺立 孟硕 +5 位作者 何美敬 杨鑫雷 侯名语 穆国俊 Charles Y.Chen 刘立峰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81-389,共9页
花生种质资源是花生新品种选育和重要农艺性状遗传研究的基础材料。引进国外优异花生种质资源,并对其进行鉴定和评价对发掘优良花生种质、丰富我国花生资源遗传多样性以及合理利用种质资源进行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4-2015... 花生种质资源是花生新品种选育和重要农艺性状遗传研究的基础材料。引进国外优异花生种质资源,并对其进行鉴定和评价对发掘优良花生种质、丰富我国花生资源遗传多样性以及合理利用种质资源进行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4-2015年连续2年在河北保定对104份引进的美国花生微核心种质资源纯化系进行了农艺性状考察和抗病性鉴定。鉴定结果表明,美国微核心种质纯化系多为匍匐型,主茎高变异范围为24.50~89.50 cm,侧枝长为39.37~99.23 cm,单株果数和单株果重分别为8.75~46.33个和8.49~29.54 g,百果重为80.76~216.72 g,单株粒数为18.25~58.00个,单株粒重为9.89~33.36 g,百仁重为25.52~74.18 g,出仁率为52.58%~76.08%。抗病性鉴定表明,部分美国微核心种质资源纯化系高抗褐斑病和网斑病,性状优良。该研究结果为花生新品种选育与遗传研究提供了优异材料和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微核心种质 农艺性状 抗病性
下载PDF
水稻微核心种质氮素利用率相关性状的鉴定评价及其相关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黎毛毛 万建林 +3 位作者 黄永兰 曹桂兰 陈红萍 韩龙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52-361,共10页
以中国水稻微核心种质为试验材料,在低氮水平下进行了水稻氮素利用率相关性状的鉴定评价,分析了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相关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秸秆含氮率和单株秸秆含氮量变幅分别为0.56%~1.85%和0.04~0.61 g,子粒含氮率和单株子粒含... 以中国水稻微核心种质为试验材料,在低氮水平下进行了水稻氮素利用率相关性状的鉴定评价,分析了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相关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秸秆含氮率和单株秸秆含氮量变幅分别为0.56%~1.85%和0.04~0.61 g,子粒含氮率和单株子粒含氮量变幅分别为1.28%~3.23%和0.02~1.04 g,植株含氮量变幅为0.10~1.30 g,氮素子粒产量利用率和氮素生物产量利用率变幅分别为3.85~57.52 g/g和17.56~104.02 g/g,氮素收获指数变幅为7.05%~88.58%,氮素利用率相关性状在品种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秸秆含氮率与含氮量、子粒含氮率与含氮量和植株含氮量在粳稻和籼稻亚种间没有显著差异;氮素生物产量利用率籼稻略大于粳稻,但差异不显著;氮素子粒产量利用率与氮素收获指数在粳稻和籼稻亚种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氮素子粒产量利用率、氮素收获指数与结实率、单株子粒重和单株有效穗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认为在低氮水平下,结实率、单株子粒重和单株有效穗数可以作为耐低氮与氮高效水稻种质的筛选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微核心种质 低氮 产量 氮素利用率 相关关系
下载PDF
抗稻瘟病基因Pib、Pita、Pi5、Pi25和Pi54在我国水稻微核心种质中的分布 被引量:9
16
作者 岂长燕 许兴涛 +8 位作者 马建 王帅 田鹏 孟令志 闫文秀 赵志超 王洁 王久林 雷财林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40-1246,1254,共8页
稻瘟病抗性基因Pib、Pita、Pi5、Pi25和Pi54等对我国不同稻区的稻瘟病菌表现广谱抗性,在水稻育种中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本研究利用各基因的功能性分子标记,检测并分析了Pib、Pita、Pi5、Pi25和Pi54在我国水稻微核心种质中的分布情况。... 稻瘟病抗性基因Pib、Pita、Pi5、Pi25和Pi54等对我国不同稻区的稻瘟病菌表现广谱抗性,在水稻育种中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本研究利用各基因的功能性分子标记,检测并分析了Pib、Pita、Pi5、Pi25和Pi54在我国水稻微核心种质中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124份种质携带1~4个目标基因,其中黄丝桂占携带基因Pib、Pita、Pi5和Pi54;南雄早油占和乌嘴红谷分别携带3个基因Pita、Pi25和Pi54及Pita、Pi5和Pi54;叶里藏花和辽粳287等35份分别携带Pi5和Pi54、Pita和Pi54、Pib和Pi54、Pib和Pita、Pi25和Pi54、Pib和Pi5、Pita和Pi5、Pita和Pi25、Pi5和Pi25;抚宁紫皮粳子和隆化毛葫芦等86份分别携带单个目标基因。为了解我国水稻微核心种质的抗稻瘟病基因型,以及有效利用优异种质改良水稻抗瘟病性提供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微核心种质 稻瘟病 抗性基因 分子标记
下载PDF
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资源PPO基因的等位变异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晓波 马传喜 +2 位作者 司红起 乔玉强 何贤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8-35,共8页
【目的】小麦籽粒中的多酚氧化酶活性与面制食品的褐变密切相关。研究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资源PPO活性的变异及其基因型的分布规律,为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中国面制食品外观品质的改良提供依据。【方法】以251份遗传多样性丰富的中国... 【目的】小麦籽粒中的多酚氧化酶活性与面制食品的褐变密切相关。研究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资源PPO活性的变异及其基因型的分布规律,为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中国面制食品外观品质的改良提供依据。【方法】以251份遗传多样性丰富的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2004—2005年度种植于两个地点(安徽合肥、凤阳),采用生化和特异引物PCR扩增的方法对其PPO活性及基因型进行鉴定。【结果】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资源品种间PPO活性差异明显,并且低PPO活性的品种居多;基因型、地点及其互作对PPO活性的影响达到1%显著水平。利用控制小麦PPO活性两个主效基因位点的特异PCR引物扩增结果表明,中国小麦微核心种植资源中共检测出PPO-2Aa1/PPO-2Da2(a1a2)、PPO-2Aa1/PPO-2Db2(a1b2)、PPO-2Ab1/PPO-2Da2(b1a2)和PPO-2Ab1/PPO-2Db2(b1b2)4种标记基因型,标记基因型间PPO活性均值的大小顺序为:a1a2<a1b2<b1a2<b1b2,方差分析表明均值间差异达1%显著水平,与环境互作分析表明标记基因型与地点的互作效应不显著(P<0.05)。小麦不同位点上的PPO等位基因出现频率有较大差异,2A染色体上PPO等位基因(2Aa1\2Ab1)出现频率相近,而2D染色体上PPO等位基因2Da2的出现频率约是2Db2的4倍。单倍型效应分析表明相同染色体上单倍型间的PPO活性关系为:PPO-2Aa1<PPO-2Ab1,PPO-2Da2<PPO-2Db2。对试验材料按照麦区,冬、春性以及地方和育成品种进行划分,结果表明华南冬麦区的小麦品种PPO活性均值最低,显著低于(P<0.01)西南冬麦区、三个春麦区(西北、东北和北部春麦区)和从国外引进的品种,其它麦区间的PPO活性差异不显著(P<0.01);来源于5个冬麦区的小麦品种的PPO活性均值显著(P<0.01)低于3个春麦区小麦品种的PPO活性均值;地方小麦品种的PPO活性均值最低,显著(P<0.01)低于育成品种和国外引进品种的PPO活性均值。此外,本文对中国小麦杂交育种中主要骨干亲本的PPO活性及基因型进行了分析。【结论】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资源的品种间PPO活性差异明显,PPO主效基因等位变异对籽粒PPO活性有显著影响;中国小麦品种的PPO活性分布地域性规律明显,骨干亲本对小麦PPO活性及其基因型的分布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微核心种质资源 多酚氧化酶 等位变异
下载PDF
国际半干旱热带地区作物研究所花生微核心种质含油量及脂肪酸分析与鉴定 被引量:8
18
作者 吕建伟 姜慧芳 +4 位作者 任小平 黄家权 雷永 王圣玉 廖伯寿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55-559,共5页
以国际半干旱热带地区作物研究所(ICRISAT)花生微核心种质为材料,系统分析测试含油量和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ICRISAT花生微核心种质的含油量平均为51.67%,变异范围49.16%-55.44%,珍珠豆型资源的含油量高于其他类型,发掘出高油种... 以国际半干旱热带地区作物研究所(ICRISAT)花生微核心种质为材料,系统分析测试含油量和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ICRISAT花生微核心种质的含油量平均为51.67%,变异范围49.16%-55.44%,珍珠豆型资源的含油量高于其他类型,发掘出高油种质1份。在主要脂肪酸中,棕榈酸平均含量10.74%,变异范围7.9%-13.5%;硬脂酸2.85%,变异范围1.8%-3.9%;油酸46.36%,变异范围37.0%-64.7%;亚油酸32.86%,变异范围18.0%-40.4%;饱和脂肪酸含量19.21%,变异范围15.2%-22.1%。普通型花生的油酸含量高于其他类型,而亚油酸和棕榈酸含量低于其他类型。发掘出高油酸种质4份,低棕榈酸种质19份,低饱和脂肪酸种质7份。通过脂肪酸组成的分析,高油酸种质和低饱和脂肪酸种质均同时具备低棕榈酸的优良特性。SSR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种质的遗传差异相对较大。根据5对SSR引物的扩增结果,绘制了20份资源的分子指纹图谱,为这些优质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半干旱热带地区作物研究所 花生微核心种质 含油量 脂肪酸 鉴定
下载PDF
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中弱筋种质的鉴定筛选 被引量:12
19
作者 吕国锋 张伯桥 +1 位作者 张晓祥 程顺和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8年第10期260-263,共4页
为进一步挖掘优异资源,为小麦品质育种提供基础材料,2006—2007年连续2年在扬州对261份中国小麦微核心和54份应用核心种质的蛋白质含量和微量SDS沉降值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中国小麦微核心和应用核心种质的蛋白质含量和微量SDS沉降值... 为进一步挖掘优异资源,为小麦品质育种提供基础材料,2006—2007年连续2年在扬州对261份中国小麦微核心和54份应用核心种质的蛋白质含量和微量SDS沉降值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中国小麦微核心和应用核心种质的蛋白质含量和微量SDS沉降值都存在较大的变异,微量SDS沉降值的变异系数高于蛋白质含量。分别从中筛选出25份低蛋白质含量和12份低微量SDS沉降值的种质,其中4份种质可确定为优质弱筋种质,可作为弱筋小麦育种的优质资源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弱筋种质 微核心种质 筛选
下载PDF
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籽粒赖氨酸含量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姜小苓 关西贞 +1 位作者 茹振钢 田纪春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5,18,共6页
以225份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为材料,研究了籽粒赖氨酸的含量及其变异范围,鉴定出一批高赖氨酸含量的特异种质资源。结果表明,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籽粒的赖氨酸含量在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赖氨酸含量的平均值为0.44%,变幅为0.... 以225份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为材料,研究了籽粒赖氨酸的含量及其变异范围,鉴定出一批高赖氨酸含量的特异种质资源。结果表明,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籽粒的赖氨酸含量在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赖氨酸含量的平均值为0.44%,变幅为0.28%~0.79%。鉴定出赖氨酸含量高于0.60%的7个特异高赖氨酸材料。农家品种中"老秃头"的赖氨酸含量最高(0.79%),其次是"阳麦"(0.70%)、"红麦"(0.66%)、"同家坝小麦"(0.64%)、"白火麦"(0.61%)和"江东门"(0.60%)。现代育成品种中"矮丰3号"的赖氨酸含量最高(0.63%),其次是"温麦6号"(0.58%)和"烟农15"(0.58%),是培育高产、高赖氨酸小麦品种的重要资源。将微核心种质按原产地及麦区分别归类分析得出,西北春麦区小麦的赖氨酸含量最高,显著高于东北春麦区、北部春麦区和新疆冬春麦区(P<0.05),其他麦区小麦籽粒的赖氨酸含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冬麦区与春麦区以及国内小麦品种与国外引进品种赖氨酸含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育种年代的推移,小麦籽粒赖氨酸的含量呈"V"型变化,其中20世纪60年代育成品种的赖氨酸含量最低,20世纪80年代育成品种的赖氨酸含量最高,但各年代育成品种间没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补充完善了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的品质状况,为核心种质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在我国小麦营养品质育种的亲本选择和有利基因的发掘和利用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微核心种质 赖氨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