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残清颗粒逆转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非APL)耐药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
作者 闫理想 姜静 +5 位作者 杨向东 何敬 杨曦 陈海静 李德冠 史哲新 《天津中医药》 CAS 2023年第3期273-280,共8页
[目的]观察微残清颗粒逆转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R/R AML)耐药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将纳入的72例R/R AML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微残清颗粒联合常规化疗)和对照组(33例,单用常规化疗)。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骨髓原始... [目的]观察微残清颗粒逆转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R/R AML)耐药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将纳入的72例R/R AML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微残清颗粒联合常规化疗)和对照组(33例,单用常规化疗)。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微小残留病(MRD)、WT1、骨髓缓解率、总生存率(OS)、缓解时间(RT)和不良反应。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流式细胞术法检测治疗前后患者骨髓细胞多药耐药基因1(MDR1)、P-糖蛋白(P-gp)和细胞周期。[结果]治疗后两组骨髓原始细胞(原始+幼稚)比例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外周血象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方面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MRD、WT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但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MRD、WT1水平降低较显著(P<0.05)。治疗后骨髓缓解率治疗组(61.54%)明显高于对照组(36.36%,P<0.05)。治疗后12个月总生存率治疗组(69.23%)高于对照组(45.45%,P<0.05),但24个月总生存率治疗组(40.05%)与对照组(27.27%)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12例患者骨髓缓解,最长缓解时间21个月,最短缓解时间5个月,中位缓解时间8.5个月,平均缓解时间9.83个月;治疗组有24例患者病情缓解,最长缓解时间21个月,最短缓解时间2个月,中位缓解时间14个月,平均缓解时间13.63个月。两组之间的平均缓解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P-gp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的MDR1表达增加,治疗组的MDR1表达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骨髓细胞周期S期和G2/M期比例增加,G0期比例下降,与治疗前和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有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不全、脱发等不良反应,对症治疗后改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微残清颗粒联合化疗可提高R/R AML患者的临床疗效,其机制可能与微残清颗粒降低MDR1编码P-gp蛋白的表达,诱导白血病细胞进入细胞周期,从而提高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残清颗粒 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 骨髓细胞多药耐药基因1 P-糖蛋白 细胞周期
下载PDF
微残清颗粒含药血清对CD34^(+)CD38^(-)KG1a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闫理想 姜静 +5 位作者 杨向东 何敬 杨曦 陈海静 李德冠 史哲新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30期1-5,共5页
目的观察加入微残清颗粒含药血清对CD34^(+)CD38^(-)白血病干细胞(KG1a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KG1a细胞,采用免疫磁珠法分选CD34^(+)CD38^(-)KG1a细胞,分为A、B、C、D组,每组5个复孔。... 目的观察加入微残清颗粒含药血清对CD34^(+)CD38^(-)白血病干细胞(KG1a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KG1a细胞,采用免疫磁珠法分选CD34^(+)CD38^(-)KG1a细胞,分为A、B、C、D组,每组5个复孔。A组用微残清颗粒含药血清(血清为终体积20%)+柔红霉素1.25μg/mL培养,B组加入微残清颗粒含药血清培养,C组加入1.25μg/mL的柔红霉素培养,D组为空白对照组,加入正常细胞培养液培养。分别于培养24、48、72 h时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培养72 h时取各组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周期,AUXIN-V法测算各组细胞凋亡率,测算干预Ⅰ型跨膜糖蛋白(CD95)阳性细胞比例。培养48 h时分别采用RT-PCR、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基因(PTEN)及拓扑异构酶Ⅱα(TOPOⅡα)mRNA及蛋白。结果与C、D组比较,培养24、48、72 h时A组细胞增殖抑制率高(P均<0.05)。培养72 h时与C、D组比较,A、B组细胞周期G_(0)/G_(1)期比例下降,G_(2)/M期比例增加(P均<0.05)。与D组比较,培养72 h时A组细胞总凋亡率、早期凋亡率、晚期凋亡率高(P均<0.05);与C组比较,A、B组早期凋亡率升高,A晚期凋亡率高(P均<0.05)。与B、C、D组比较,A组CD95阳性细胞比例高(P均<0.05)。与C组比较,A、B组PTEN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均<0.05);与C、D组比较,A组TOPOⅡα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均<0.05);与D组比较,A组TOPOⅡα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C组比较,A、B组TOPOⅡα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均<0.05)。结论加入微残清颗粒含药血清与柔红霉素可抑制CD34^(+)CD38^(-)KG1a细胞的增殖、降低G_(0)/G_(1)期细胞比例、增加G_(2)/M期细胞比例,促进细胞凋亡,其可能机制为微残清颗粒含药血清提高CD34^(+)CD38^(-)KG1a细胞CD95的阳性比例、促进细胞PTEN、TOPOⅡαmRNA及蛋白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残清颗粒 白血病干细胞 Ⅰ型跨膜糖蛋白 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基因 拓扑异构酶Ⅱ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