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负压封闭引流联合持续微氧渗透技术在新生儿胸骨切口深部感染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蔡丽娜 李明兄 +3 位作者 徐京 邵文森 谢宗云 徐邦红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5-28,共4页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持续微氧渗透技术在新生儿先心病术后胸骨切口深部感染护理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13例发生胸骨切口深部感染的先心病术后新生儿,在伤口彻底清创和静脉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持续微氧渗...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持续微氧渗透技术在新生儿先心病术后胸骨切口深部感染护理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13例发生胸骨切口深部感染的先心病术后新生儿,在伤口彻底清创和静脉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持续微氧渗透技术,采用专科护士为主导的医护一体化模式,对患儿伤口进行精细化管理。结果13例手术结束至诊断胸骨切口深部感染的时间为5~17(8.73±3.84)d;使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持续微氧渗透治疗6~18(11.92±3.48)d;手术至完全愈合16~40(25.35±7.41)d。1例大动脉转位患儿行Switch术后第20天心脏骤停死亡;其余12例患儿予负压封闭引流联合持续微氧渗透技术辅助治疗后伤口愈合良好,住院时间24~64(44.62±13.51)d。出院后门诊或微信随访,没有因伤口相关问题再次入院。结论采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持续微氧渗透技术处理伤口安全有效,能促进胸骨切口深部感染伤口快速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切口感染 负压封闭引流 持续微氧渗透 医护一体化 伤口护理
下载PDF
自体富血小板凝胶联合微氧渗透及改良双负压疗法对Ⅲ~Ⅳ期压力性损伤患者的影响
2
作者 黄建民 刘胜元 +5 位作者 李世斌 甘国敏 吕洪莲 王冰 苏月园 李静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23期4032-4034,共3页
目的:探讨自体富血小板凝胶联合微氧渗透及改良双负压疗法对Ⅲ~Ⅳ期压力性损伤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84例Ⅲ~Ⅳ期压力性损伤患者,根据掷硬币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微氧渗透及改... 目的:探讨自体富血小板凝胶联合微氧渗透及改良双负压疗法对Ⅲ~Ⅳ期压力性损伤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84例Ⅲ~Ⅳ期压力性损伤患者,根据掷硬币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微氧渗透及改良双负压疗法,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体富血小板凝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压疮愈合计分量表(PUSH)评分、生长因子水平及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治疗后,和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USH各项评分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和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IL-6、IL-8、CRP水平更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水平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富血小板凝胶联合微氧渗透及改良双负压疗法能够减轻Ⅲ~Ⅳ期压力性损伤患者的创面炎症因子水平,促进患者创面愈合,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富血小板凝胶 微氧渗透 改良双负压疗 压力性损伤 炎症因子
下载PDF
湿性敷料联合持续微氧渗透创面治疗技术在慢性伤口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
3
作者 户坤 潘珊 管癸芬 《全科护理》 2021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探讨湿性敷料联合持续微氧渗透创面治疗技术在慢性伤口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某院治疗的慢性伤口病人2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3例和观察组14例。根据两组病人住院期间的病情特点拟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照组... 目的:探讨湿性敷料联合持续微氧渗透创面治疗技术在慢性伤口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某院治疗的慢性伤口病人2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3例和观察组14例。根据两组病人住院期间的病情特点拟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照组使用湿性愈合伤口管理方法对伤口进行管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持续微氧渗透创面治疗技术伤口管理方法对伤口进行管理。治疗1个疗程即28 d后比较两组病人伤口的愈合程度、伤口治疗有效时间、28 d内伤口换药次数及伤口的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病人治疗1个疗程后伤口愈合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伤口治疗有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换药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病人治疗第14天、第28天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湿性敷料联合持续微氧渗透创面治疗技术可明显提高慢性伤口的愈合率,有效缓解疼痛,缩短愈合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性敷料 微氧渗透 慢性伤口
下载PDF
负压引流结合持续微氧渗透治疗三切口食管癌术后颈部吻合口瘘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袁娟 康璐 +1 位作者 洪宇彤 钟就娣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9年第3期126-129,共4页
目的探讨负压引流结合持续微氧渗透创面治疗三切口食管癌术后颈部吻合口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8年9月行三切口食管癌术后发生颈部吻合口瘘的3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16例。对照组患者瘘口给予常规负压引流治疗,... 目的探讨负压引流结合持续微氧渗透创面治疗三切口食管癌术后颈部吻合口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8年9月行三切口食管癌术后发生颈部吻合口瘘的3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16例。对照组患者瘘口给予常规负压引流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对患者瘘口增加持续微氧渗透治疗。对比2组干预后第1、3、5、7天吻合口瘘肉芽组织覆盖率,评价治疗效果,记录愈合时间、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结果干预后第3、5、7天,研究组颈部吻合口瘘肉芽组织覆盖率升高较对照组明显(P<0.01)。研究组治愈率87.53%(14/16),高于对照组的56.25%(9/1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瘘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负压引流结合持续微氧渗透治疗颈部吻合口瘘,可促进其肉芽组织生长,缩短瘘口的愈合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颈部吻合口瘘 持续微氧渗透 负压伤口疗法
下载PDF
负压封闭吸引联合持续微氧渗透技术治疗重度压疮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何淑敏 易彩兰 +1 位作者 梁彩怡 吴妙莉 《中外医疗》 2020年第3期171-174,共4页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吸引联合持续微氧渗透技术治疗重度压疮的疗效。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的60例重度压疮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持续微氧...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吸引联合持续微氧渗透技术治疗重度压疮的疗效。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的60例重度压疮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持续微氧技术治疗,治疗8周,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创面面积、深度、潜行情况、疼痛评分、创面愈合时间及愈合率、细菌培养阳性率和创面转阴率。结果治疗8周后,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320, P<0.05);其创面愈合时间(19.5±2.2)d (t=26.359)、愈合率(98.6±10.5)%(t=21.561)、细菌培养转阴率(76.9%)(χ~2=7.34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负压封闭吸引联合持续微氧渗透技术治疗可以有效改善重度压疮患者的创面,促进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封闭吸引 持续微氧渗透 重度压疮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微氧渗透辅助负压封闭治疗在食管癌三切口术后颈部吻合口瘘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康璐 袁娟 洪宇彤 《护士进修杂志》 2020年第11期1043-1045,共3页
目的探讨微氧渗透辅助负压封闭治疗在食管癌三切口术后颈部吻合口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胸科收治的37例食管癌三切口术后发生食管胃颈部吻合口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9例,对照组18例。观察... 目的探讨微氧渗透辅助负压封闭治疗在食管癌三切口术后颈部吻合口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胸科收治的37例食管癌三切口术后发生食管胃颈部吻合口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9例,对照组18例。观察组采用微氧渗透辅助负压封闭治疗,对照组给予持续负压封闭治疗。比较两组瘘口温度、渗液pH值、渗液量、治愈率、愈合时间、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瘘口温度随治疗时间增加而升高更明显(P<0.01),观察组渗液pH值、渗液量随治疗时间延长而下降更明显(P<0.01),治愈率、愈合时间、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氧渗透辅助负压封闭治疗颈部吻合口瘘可以改善瘘口微环境,强化除菌效果,有效引流渗液,缩短瘘口的愈合时间和提高瘘口治愈率,且护理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吻合口瘘 微氧渗透 负压封闭治疗 护理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联合持续微氧渗透技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7
7
作者 易彩兰 何淑敏 +1 位作者 梁彩怡 朱玮玮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1年第4期406-410,共5页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联合持续微氧渗透技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01~2019-12诊断为Wagner 2~4级的糖尿病足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负压组、氧疗组和联合组,每组20例。常规组行常规创面护理,负压组行...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联合持续微氧渗透技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01~2019-12诊断为Wagner 2~4级的糖尿病足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负压组、氧疗组和联合组,每组20例。常规组行常规创面护理,负压组行负压封闭引流,氧疗组行微氧渗透,联合组行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微氧渗透技术,每组均治疗14 d。比较四组患者治疗后创面缩小率和创面愈合时间、治疗前后创面渗出情况和组织学类型评分、创面渗液pH值、炎症水平、经皮氧分压(tcPO2)、创面细菌清除率以及6个月四组复发、截肢和死亡情况。结果治疗后负压组、氧疗组和联合组的创面缩小率、愈合时间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联合组的创面缩小率和愈合时间优于其余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四组创面渗出评分、组织学类型评分、pH值、外周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WBC)水平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tcPO2较治疗前增加(P<0.05),而联合组上述指标(tcPO2与氧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改善较其余三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负压组、氧疗组和联合组的创面细菌清除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溃疡复发率、截肢率和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封闭引流联合持续微氧渗透技术通过改善微环境氧供加速清除细菌和炎症因子,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愈合,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封闭 微氧渗透 糖尿病足溃疡
下载PDF
微氧渗透联合负压封闭引流在食管癌颈部吻合口瘘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8
作者 李贵霞 武广丽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年第13期2011-2013,共3页
目的探讨微氧渗透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在食管癌颈部吻合口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84例食管癌颈部吻合口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7年1月—2018年6月4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2018年7月—2020年1月44例患... 目的探讨微氧渗透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在食管癌颈部吻合口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84例食管癌颈部吻合口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7年1月—2018年6月4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2018年7月—2020年1月44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微氧渗透联合VSD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瘘口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治疗费用,记录瘘口愈合率、肺部感染发生率以及吻合口狭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瘘口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瘘口愈合率高于对照组,肺部感染以及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氧渗透联合VSD干预能够加快食管癌颈部吻合口瘘的愈合,提高瘘口愈合率,减少换药次数、治疗费用,并降低肺部感染以及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氧渗透 负压封闭引流 食管癌 颈部吻合口瘘 肺部感染
下载PDF
持续微氧渗透联合改良双负压疗法治疗Ⅲ~Ⅳ期压力性损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何淑敏 《系统医学》 2022年第8期6-10,共5页
目的观察持续微氧渗透联合改良双负压疗法治疗Ⅲ~Ⅳ期压力性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20年6月在该院诊治的60例Ⅲ~Ⅳ期压力性损伤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改良双负压吸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 目的观察持续微氧渗透联合改良双负压疗法治疗Ⅲ~Ⅳ期压力性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20年6月在该院诊治的60例Ⅲ~Ⅳ期压力性损伤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改良双负压吸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持续微氧渗透,持续治疗28 d。观察伤口面积缩小率、肉芽组织覆盖率、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应用压力性损伤愈合计分表(PUSH)评估伤口愈合情况,记录90 d愈合率和愈合时间,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伤口面积缩小率和肉芽组织覆盖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34、12.501,P<0.05);观察组创面细菌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572,P<0.05);观察组90 d愈合率为(96.21±2.88)%,愈合时间为(105.17±4.45)d,优于对照组的(78.43±3.37)%,(119.50±6.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69、-10.125,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PUSH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44,P=0.659),治疗后两组患者PUSH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60,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67,P<0.05)。结论持续微氧渗透联合改良双负压疗法加速Ⅲ~Ⅳ期压力性损伤患者的创面愈合,提高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微氧渗透 改良双负压疗法 Ⅲ~Ⅳ期压力性损伤 疗效
下载PDF
湿性敷料联合持续微氧渗透创面治疗技术在慢性伤口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0
作者 袁珂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10期299-300,共2页
观察湿性敷料联合持续微氧渗透创面治疗技术在慢性伤口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选本院接收的68例慢性伤口患者,选取时间为2019年5月-2020年5月,分组依据系统抽样法,各34例;对照组实施传统干性愈合原理处理,观察组接受湿性敷料结... 观察湿性敷料联合持续微氧渗透创面治疗技术在慢性伤口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选本院接收的68例慢性伤口患者,选取时间为2019年5月-2020年5月,分组依据系统抽样法,各34例;对照组实施传统干性愈合原理处理,观察组接受湿性敷料结合持续微氧渗透创面技术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94.12%)比对照组(76.47%)高,差异明显(P<0.05);创面愈合时间、肉芽组织新生时间、换药次数方面,观察组均比对照组少,差异显著(P<0.05)。结论:湿性敷料结合持续微氧渗透创面治疗技术在慢性伤口治疗中应用效果明显,不仅可以取得显著治疗效果,而且有助于创面及早愈合,此外,该方法可以加快肉芽组织新生速度,值得临床进一步采纳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伤口 持续微氧渗透创面治疗技术 湿性敷料
下载PDF
Effect of Working Temperature on the Resistance Characteristic of a Pleated Stainless Steel Woven Filter
11
作者 李娟 石玉美 汪荣顺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9年第6期949-954,共6页
Effect of working temperature on the resistance characteristic including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and the pressure drop evolution of a pleated stainless steel woven filter with a nominal pore size of 0.5 μm has b... Effect of working temperature on the resistance characteristic including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and the pressure drop evolution of a pleated stainless steel woven filter with a nominal pore size of 0.5 μm has been studied.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was obtained based on the pressure drop data and the Darcy's law. In three filtration experiments, pure carbon dioxide at 283 K, nitrogen at 85 K and liquid helium at 18 K are adopted, respectively. It is found that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decreases at the working temperature due to the cold shrink of the filter element at cryogenic temperature. Then, two kinds of feed slurries, mixture of liquid nitrogen and solid carbon dioxide at 85 K, and mixture of liquid helium and solid nitrogen at 18 K, flow into the filter cell. The solid particles are deposited on the filter surface to form a filter cake and the purified liquid flows through the filter. It is found that the pressure drop evolution shows the same trend on these two temperatures,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with high filtration efficiency, indicating the feasibility of the filter for cryogenic application. However, variant cake resistances are obtained, which is resulted from the different interactions between solid particles in the feed slurry at lower working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istance characteristic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pressure drop woven filter working temperatur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