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DM站微波路径曲率半径
1
作者 Ozon.,MI 徐绍铨 《武测译文》 1993年第1期15-19,共5页
关键词 EDM站 微波路径 曲率半径
下载PDF
微波加载路径对煤体致裂效果影响试验研究
2
作者 吴旭飞 胡国忠 +1 位作者 李康 杨南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0-28,共9页
为了探索微波的加载路径对微波致裂煤体效果的影响,利用自主研制的微波辐射试验装置开展了不同微波加载路径下的煤体致裂试验,研究了微波辐射前后煤样的P波波速、抗压强度、弹性模量、煤样表面裂隙演化及煤体微结构损伤因子的变化特征,... 为了探索微波的加载路径对微波致裂煤体效果的影响,利用自主研制的微波辐射试验装置开展了不同微波加载路径下的煤体致裂试验,研究了微波辐射前后煤样的P波波速、抗压强度、弹性模量、煤样表面裂隙演化及煤体微结构损伤因子的变化特征,揭示了不同微波加载路径对煤体致裂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微波辐射后煤样P波波速平均降幅为40.13%,其中微波连续加载条件下降幅高达56.47%;煤体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受微波辐射影响较明显,平均抗压强度降幅高达74.91%,弹性模量降幅均超过65.01%,其中连续加载下高达80.11%;煤体累积损伤因子与加载路径有关,不同微波加载路径对煤体内部微结构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微波连续加载与间歇加载均促进煤体表面裂隙的发育,在连续加载下,煤样表面裂隙更发育,破坏更显著。因此,煤体微波加载路径的改变能有效致裂煤体,在微波能量为216 kJ的试验条件下,通过微波连续辐射煤样,可最大程度对煤体进行致裂,煤体的致裂效果达到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增透 微波路径 损伤表征 裂隙演化 煤体致裂
下载PDF
基于超导约瑟夫森结的双路径量子纠缠微波信号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吴德伟 李响 +1 位作者 杨春燕 苗强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共8页
量子纠缠微波信号是微波频段的连续变量纠缠态,在固态量子信息处理、量子计算机和量子通信等领域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在超导条件下利用泵浦信号驱动约瑟夫森结可以产生纠缠微波。简述了约瑟夫森参量放大器、约瑟夫森环形调制器和约瑟夫... 量子纠缠微波信号是微波频段的连续变量纠缠态,在固态量子信息处理、量子计算机和量子通信等领域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在超导条件下利用泵浦信号驱动约瑟夫森结可以产生纠缠微波。简述了约瑟夫森参量放大器、约瑟夫森环形调制器和约瑟夫森混合器3种参量设备,介绍了2种基于超导约瑟夫森结的双路径量子纠缠微波生成方案,比较了它们的异同,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预测了纠缠微波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物理 路径量子纠缠微波 超导约瑟夫森结 约瑟夫森参量放大器 约瑟夫森环形调制器 约瑟夫森混合器
下载PDF
交叉AR反射效应的逆过程——生成路径纠缠微波必要条件
4
作者 吴德伟 王湘林 +2 位作者 李响 朱浩男 韩昆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2-96,共5页
针对路径纠缠微波的生成原理尚无确切理论依据的现状制约着路径纠缠微波信号制备质量提升的问题,首先从现有路径纠缠微波信号制备方案出发,对各方案中生成路径纠缠微波的核心器件——微波分束器依次进行了分析。其次,在对比超导180°... 针对路径纠缠微波的生成原理尚无确切理论依据的现状制约着路径纠缠微波信号制备质量提升的问题,首先从现有路径纠缠微波信号制备方案出发,对各方案中生成路径纠缠微波的核心器件——微波分束器依次进行了分析。其次,在对比超导180°混合环、威尔金森功分器和约瑟夫森混合器这3种现有微波分束器的基础上,建立了微波分束器简化模型。最后,通过分析普通金属端口与超导体接触界面附近发生的交叉AR反射效应逆过程,从微观层面对路径纠缠微波的生成原理给出了合理且具有普适性的解释。文中的研究使得从源头上提高所制备路径纠缠微波信号的质量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径纠缠微波 微波分束器 超导180°混合环 威尔金森功分器 约瑟夫森混合器 交叉Andreev(AR)反射效应
下载PDF
基于纠缠见证的路径纠缠微波检测方法 被引量:2
5
作者 朱浩男 吴德伟 +3 位作者 李响 王湘林 苗强 方冠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20,共8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纠缠见证的路径纠缠微波信号检测方法.路径纠缠微波是微波频段上的连续变量纠缠,介绍了利用微波压缩态和微波分束器制备路径纠缠微波的方法.根据部分转置正定判据以及2?2纠缠态密度矩阵的部分转置具有负本征值的性质,分... 提出了一种基于纠缠见证的路径纠缠微波信号检测方法.路径纠缠微波是微波频段上的连续变量纠缠,介绍了利用微波压缩态和微波分束器制备路径纠缠微波的方法.根据部分转置正定判据以及2?2纠缠态密度矩阵的部分转置具有负本征值的性质,分别对常见的两种2?2纠缠进行了纠缠见证算符的构造,用于对两路信号是否为纠缠态进行判定.将连续变量纠缠的路径纠缠微波分解为大量2?2纠缠子系统叠加的纠缠态,证明其能够利用所构造的2?2纠缠见证算符来检测路径纠缠微波.同时分析了微波分束器的作用,并利用微波分束器设计了一种用于检测路径纠缠微波信号的实验方案,并在理论上分析了纠缠检测所得到的结果.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检测路径纠缠微波信号,降低了检测的复杂度和计算量.本文的研究为纠缠微波的检测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径纠缠微波 纠缠见证 纠缠微波检测
下载PDF
一种生成质量最优路径纠缠微波信号的压缩参量选择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湘林 吴德伟 +3 位作者 李响 朱浩男 陈坤 方冠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24-30,共7页
介绍了路径纠缠微波及其生成原理,将生成信号以量子力学算符的形式表示,并在光子数态表象下展开,定性地给出了生成信号与压缩参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种路径纠缠微波信号质量评价方法,即通过信号中纠缠微波光子总数的期望值表征信号的... 介绍了路径纠缠微波及其生成原理,将生成信号以量子力学算符的形式表示,并在光子数态表象下展开,定性地给出了生成信号与压缩参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种路径纠缠微波信号质量评价方法,即通过信号中纠缠微波光子总数的期望值表征信号的纠缠度,间接实现对信号质量的评价.基于这种信号质量评价方法,提出了一种生成质量最优路径纠缠微波信号的压缩参量选取方法:在近似确定有效纠缠微波光子数的前提下,找出生成不同微波光子数纠缠概率最大时的一组压缩参量值,进而得出各个压缩参量值所对应的一组纠缠微波光子总数的期望值,其中的最大值对应的压缩参量值即为生成质量最优信号所要选择的压缩参量值.通过理论分析,发现路径纠缠微波信号质量由压缩参量决定,且只与压缩幅有关,而与压缩角无关.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纠缠微波光子数的最大有效值取为"26"时,纠缠微波光子总数期望值的最大值对应的压缩幅值为1.77,即压缩幅取此值时所得到的路径纠缠微波信号质量最佳,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本文的研究为路径纠缠微波在实验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如何生成高质量信号的问题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径纠缠微波 信号质量 压缩参量 纠缠微波光子总数期望值
下载PDF
微波加热路径对花岗岩力学及能量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李鑫 李庆文 +2 位作者 相犇 郭红臣 朱燕文 《矿业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9-124,共6页
为探究花岗岩在不同微波加热路径下的力学性能和能量特性变化规律,通过控制加热功率和加热时间来设置不同微波加热路径对岩石进行加热。利用能量理论对微波照射后的损伤岩石力学性能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分析,得到岩石在变形破坏过程中的弹... 为探究花岗岩在不同微波加热路径下的力学性能和能量特性变化规律,通过控制加热功率和加热时间来设置不同微波加热路径对岩石进行加热。利用能量理论对微波照射后的损伤岩石力学性能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分析,得到岩石在变形破坏过程中的弹性能、耗散能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微波加热条件下,相比于加热时间,加热功率对岩石造成的损伤更大;岩石热损伤存在损伤突变阈值,当超过该阈值时,损伤急剧增大;不同微波加热路径下岩石内部的能量演化规律大体相同,峰值强度点处总能量和弹性能随着加热功率和加热时间的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加热路径 力学性能 峰值强度 能量 岩石损伤
原文传递
Comparison of CloudSat Cloud Liquid Water Paths in Arctic Summer Using Ground-Based Microwave Radiometer 被引量:3
8
作者 LIU Shuang Georg Heygster ZHANG Supi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0年第4期333-342,共10页
Arctic clouds strongly influence the regional radiation balance, temperature, melting of sea ice, and freezing of sea water. Despite their importance, there is a lack of systematic and reliabie observations of Arctic ... Arctic clouds strongly influence the regional radiation balance, temperature, melting of sea ice, and freezing of sea water. Despite their importance, there is a lack of systematic and reliabie observations of Arctic clouds. The CloudSat satellite launched in 2006 with a 94GHz Cloud Profiling Radar (CPR) may contribute to close this gap. Here we compare one of the key parameters, the cloud liquid water path (LWP) retrieved from CloudSat observations and from microwave radiometer (MWR) data taken during the ASCOS (Arctic Summer Cloud Ocean Study) cruise of the research vessel Oden from August to September 2008. Over the 45 days of the ASCOS cruise, collocations closer than 3 h and 100 km were found in only 9 d, and collocations closer than 1 h and 30 km in only 2 d. The poor correlations in the scatter plots of the two LWP retrievals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patchiness of the cloud cover in these two days (August 5th and September 7th), as confirmed by coincident MODIS (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 ter) images. The averages of Oden-observed LWP values are systematically higher (40-70 g m-2) than the corresponding CloudSat observations (0-50 g m2). These are cases of generally low LWP with presumably small droplets, and may be explained by the little sensitivity of the CPR to small droplets or by the surface clut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SAT liquid water path ARCTIC microwave radiometer COLLOCATION Ode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