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肠道微生物“暗物质”与膳食营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
1
1
作者
楚阳阳
张怡琳
游春苹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474-482,共9页
肠道微生物“暗物质”是指在人体肠道中以低丰度或稀有丰度形式存在并影响人体健康,但其作用及其机制有待揭示的肠道微生物。目前对于膳食、肠道微生物群、宿主健康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人体肠道中高丰度微生物群,而往往忽视了...
肠道微生物“暗物质”是指在人体肠道中以低丰度或稀有丰度形式存在并影响人体健康,但其作用及其机制有待揭示的肠道微生物。目前对于膳食、肠道微生物群、宿主健康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人体肠道中高丰度微生物群,而往往忽视了肠道微生物“暗物质”的作用。因此,本文综述了膳食营养、肠道微生物“暗物质”、宿主健康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微生物组学技术的新进展;讨论了探索微生物“暗物质”与人体健康之间作用机制的重要性,为今后通过饮食干预影响肠道微生物,从而预防甚至改善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暗物质”
低丰度
微生物
群
宿主健康
膳食营养
微生物
组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人体微生物“暗物质”:勘探、培养及应用
被引量:
2
2
作者
苏悦
蔡淑珍
+3 位作者
谢新强
李滢
张菊梅
吴清平
《生物资源》
CAS
2020年第5期471-480,共10页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其代谢活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有重要影响。定植于人体表面和内部的微生物无论从细胞还是基因数量上都远超人体,而90%以上的微生物是未培养的,这严重限制了对人体共生微生物功能的研究。因此,鉴定和分离未知或以...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其代谢活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有重要影响。定植于人体表面和内部的微生物无论从细胞还是基因数量上都远超人体,而90%以上的微生物是未培养的,这严重限制了对人体共生微生物功能的研究。因此,鉴定和分离未知或以前无法培养的微生物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随着各种技术的进步,可培养的微生物数量不断增加,但仍存在不足。本文论述了利用基因组测序探索微生物"暗物质"的效果,以及分离培养未培养微生物和对其进行开发利用的重要性;综述了当前有效的微生物鉴定和培养技术,如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基因组信息抗体工程等;阐述了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的相互作用,揭示了人体微生物"暗物质"的潜力,对人体微生物"暗物质"未来的研究和发展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培养
微生物
微生物“暗物质”
培养组学
宏基因组学
原文传递
未/难培养微生物可培养策略研究: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
4
3
作者
李斌斌
吴丹妮
+3 位作者
聂国兴
周宇光
蔡曼
李文均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32-844,共13页
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众多、功能多样,虽体积微小但功能强大,关乎人类的安全健康和生态的稳定发展,在整个地球生命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7世纪以来,研究者们一直努力获得、了解和利用这些微生物,然而目前分离方法的局限性使得环...
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众多、功能多样,虽体积微小但功能强大,关乎人类的安全健康和生态的稳定发展,在整个地球生命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7世纪以来,研究者们一直努力获得、了解和利用这些微生物,然而目前分离方法的局限性使得环境中绝大部分微生物仍不能被纯培养,严重阻碍了我们对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认知。因此,如何分离获得这些仍未被培养出来的“暗物质”是微生物研究面临的严峻挑战和重大机遇。本文分析了环境中制约微生物分离培养的因素,综述未/难培养微生物可培养研究的最新进展,着重论述优化的传统培养方法及网络导向培养、膜扩散培养、微流控分选培养和细胞分选培养等新型技术的应用,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探索多技术联合使用策略,为未/难微生物资源的挖掘及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难培养
微生物
分离培养方法
培养技术
微生物“暗物质”
原文传递
未培养微生物研究:方法、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
11
4
作者
周恩民
李文均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06-723,共18页
自然界中绝大部分的微生物仍是未培养的,称之为未培养微生物或微生物"暗物质"。对其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认识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代谢特征,加深对环境中微生物参与的生态学过程的理解,还有利于重构生命之树,揭示微生物的进化历程...
自然界中绝大部分的微生物仍是未培养的,称之为未培养微生物或微生物"暗物质"。对其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认识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代谢特征,加深对环境中微生物参与的生态学过程的理解,还有利于重构生命之树,揭示微生物的进化历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未培养微生物是发现新基因资源和新活性物质的巨大宝库。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和培养技术的成熟和完善,从环境中直接破译未培养微生物的遗传信息,并实现培养逐渐成为可能。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宏基因组技术和单细胞基因组技术或两者结合运用,研究环境中未培养微生物的主要方法和挑战,总结分析了目前已经解析的未培养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并对未来研究的机遇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培养
微生物
微生物“暗物质”
宏基因组
单细胞基因组
原文传递
题名
肠道微生物“暗物质”与膳食营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
1
1
作者
楚阳阳
张怡琳
游春苹
机构
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乳业研究院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
出处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474-482,共9页
基金
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计划项目(20XD1430100)。
文摘
肠道微生物“暗物质”是指在人体肠道中以低丰度或稀有丰度形式存在并影响人体健康,但其作用及其机制有待揭示的肠道微生物。目前对于膳食、肠道微生物群、宿主健康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人体肠道中高丰度微生物群,而往往忽视了肠道微生物“暗物质”的作用。因此,本文综述了膳食营养、肠道微生物“暗物质”、宿主健康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微生物组学技术的新进展;讨论了探索微生物“暗物质”与人体健康之间作用机制的重要性,为今后通过饮食干预影响肠道微生物,从而预防甚至改善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微生物“暗物质”
低丰度
微生物
群
宿主健康
膳食营养
微生物
组学
Keywords
microbial"dark matter"
low abundance microbiota
host health
dietary nutrition
microbiomics
分类号
TS201.3 [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人体微生物“暗物质”:勘探、培养及应用
被引量:
2
2
作者
苏悦
蔡淑珍
谢新强
李滢
张菊梅
吴清平
机构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华南应用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微生物安全与健康重点实验室
出处
《生物资源》
CAS
2020年第5期471-480,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977020)
广东省重点研发专项(2018B020205002)
广东省科学院创新驱动发展专项(2020GDASYL-20200301002)。
文摘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其代谢活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有重要影响。定植于人体表面和内部的微生物无论从细胞还是基因数量上都远超人体,而90%以上的微生物是未培养的,这严重限制了对人体共生微生物功能的研究。因此,鉴定和分离未知或以前无法培养的微生物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随着各种技术的进步,可培养的微生物数量不断增加,但仍存在不足。本文论述了利用基因组测序探索微生物"暗物质"的效果,以及分离培养未培养微生物和对其进行开发利用的重要性;综述了当前有效的微生物鉴定和培养技术,如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基因组信息抗体工程等;阐述了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的相互作用,揭示了人体微生物"暗物质"的潜力,对人体微生物"暗物质"未来的研究和发展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未培养
微生物
微生物“暗物质”
培养组学
宏基因组学
Keywords
uncultured microorganism
microbial"dark matter"
culturomics
metagenomics
分类号
Q93 [生物学—微生物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未/难培养微生物可培养策略研究: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
4
3
作者
李斌斌
吴丹妮
聂国兴
周宇光
蔡曼
李文均
机构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出处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32-844,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170101)。
文摘
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众多、功能多样,虽体积微小但功能强大,关乎人类的安全健康和生态的稳定发展,在整个地球生命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7世纪以来,研究者们一直努力获得、了解和利用这些微生物,然而目前分离方法的局限性使得环境中绝大部分微生物仍不能被纯培养,严重阻碍了我们对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认知。因此,如何分离获得这些仍未被培养出来的“暗物质”是微生物研究面临的严峻挑战和重大机遇。本文分析了环境中制约微生物分离培养的因素,综述未/难培养微生物可培养研究的最新进展,着重论述优化的传统培养方法及网络导向培养、膜扩散培养、微流控分选培养和细胞分选培养等新型技术的应用,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探索多技术联合使用策略,为未/难微生物资源的挖掘及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
未/难培养
微生物
分离培养方法
培养技术
微生物“暗物质”
Keywords
uncultured microorganisms
isolation and culture method
culture technique
microbial“dark matter”
分类号
Q93-335 [生物学—微生物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未培养微生物研究:方法、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
11
4
作者
周恩民
李文均
机构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06-723,共1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470139
31600103)
+1 种基金
博士后科学基金(2016M602569)
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岗位计划(2014)~~
文摘
自然界中绝大部分的微生物仍是未培养的,称之为未培养微生物或微生物"暗物质"。对其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认识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代谢特征,加深对环境中微生物参与的生态学过程的理解,还有利于重构生命之树,揭示微生物的进化历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未培养微生物是发现新基因资源和新活性物质的巨大宝库。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和培养技术的成熟和完善,从环境中直接破译未培养微生物的遗传信息,并实现培养逐渐成为可能。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宏基因组技术和单细胞基因组技术或两者结合运用,研究环境中未培养微生物的主要方法和挑战,总结分析了目前已经解析的未培养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并对未来研究的机遇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未培养
微生物
微生物“暗物质”
宏基因组
单细胞基因组
Keywords
uncultivated microorganisms, microbial "dark matter", metagenomics, single-cell genomics
分类号
Q93-3 [生物学—微生物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肠道微生物“暗物质”与膳食营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进展
楚阳阳
张怡琳
游春苹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人体微生物“暗物质”:勘探、培养及应用
苏悦
蔡淑珍
谢新强
李滢
张菊梅
吴清平
《生物资源》
CAS
2020
2
原文传递
3
未/难培养微生物可培养策略研究:机遇与挑战
李斌斌
吴丹妮
聂国兴
周宇光
蔡曼
李文均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4
原文传递
4
未培养微生物研究:方法、机遇与挑战
周恩民
李文均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1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