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立基于人才创新平台的微生物与生化药学教学新模式 被引量:4
1
作者 范华英 傅风华 +3 位作者 张雷明 杨刚强 杜源 周莎莎 《药学教育》 2019年第1期35-37,共3页
生物制药工业对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生物制药行业对生物制药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烟台大学药学院在建设具有特色的国家级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过程中的经验,围绕现有生物制药方向本... 生物制药工业对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生物制药行业对生物制药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烟台大学药学院在建设具有特色的国家级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过程中的经验,围绕现有生物制药方向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不足,提出建立基于人才创新平台的微生物与生化药学教学新模式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培养 生物制药 教学新模式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下载PDF
试论《微生物与生化药学》更名为《生物制药科学》的必要性 被引量:6
2
作者 黄凤杰 何书英 吴梧桐 《药学教育》 2006年第5期14-18,共5页
近20多年来,生物药物的研究内容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扩充,《生物制药科学》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多种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整合,使《生物制药科学》进入了生命科学的前沿。为了学科发展需要,将《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学科更名为《... 近20多年来,生物药物的研究内容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扩充,《生物制药科学》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多种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整合,使《生物制药科学》进入了生命科学的前沿。为了学科发展需要,将《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学科更名为《生物制药科学》,既延续和发展了原有学科,又进一步拓展了基础研究的内涵,更具“宽基础,强实用”的专业特色,并与国际同类学科发展水平相一致,有利于加强国际交流与学术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生物制药科学 学科
下载PDF
翻转课堂在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实验教学的实践 被引量:5
3
作者 邬贤 李琳 路新卫 《基础医学教育》 2021年第8期559-562,共4页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实验课程对于提高药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目前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实验教学的普遍现状,提出了改革思路。以质粒DNA的提取、酶切和鉴定为例,将翻转课堂应用到实验教学实践中。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实验课程对于提高药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目前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实验教学的普遍现状,提出了改革思路。以质粒DNA的提取、酶切和鉴定为例,将翻转课堂应用到实验教学实践中。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从提升师生互动、课堂吸引力、学习兴趣及学习主动性等方面着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课程知识信息前置,课中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实现课后知识的内化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达到了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实验教学 翻转课堂 教学改革
下载PDF
网络课堂在“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4
作者 吴秀丽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第4期350-351,共2页
基于网络课堂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等优点,拟在"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中引入网络课堂,探索互联网环境下"同步教、同步学和同步互动"的课堂对当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建立课堂效果... 基于网络课堂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等优点,拟在"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中引入网络课堂,探索互联网环境下"同步教、同步学和同步互动"的课堂对当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建立课堂效果的评价体系,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课堂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研究生培养
下载PDF
建立基于人才创新平台的微生物与生化药学教学模式探索
5
作者 吴世成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5期154-154,共1页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课程对我国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关系到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为满足生物制药行业日益提升的发展需求,我国对生物制药人才培养的重视度越来越高。本文将围绕着高职高专学校基于人才创新平台...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课程对我国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关系到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为满足生物制药行业日益提升的发展需求,我国对生物制药人才培养的重视度越来越高。本文将围绕着高职高专学校基于人才创新平台的微生物与生化药学教学模式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创新平台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教学模式
下载PDF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教学模式融合探析
6
作者 汪园 林忠晓 余细勇 《新课程研究(下旬)》 2019年第12期26-28,共3页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起步较晚,但是产业发展迅速,人才缺口大。该专业的特点是应用性强,知识更新快,因而对人才的要求更高。文章针对该专业培养模式的薄弱环节,融合创新教育整合专业课程,以项目化教学方式为主线,提出了微生物与生化药...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起步较晚,但是产业发展迅速,人才缺口大。该专业的特点是应用性强,知识更新快,因而对人才的要求更高。文章针对该专业培养模式的薄弱环节,融合创新教育整合专业课程,以项目化教学方式为主线,提出了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融合的教学改革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教学改革 人才培育 项目化教学
下载PDF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林伊利 杨青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0年第12期11-13,共3页
十九大报告指出目前中医药战略地位已跃上新高度,中医药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在党和国家大力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大背景下,对中医药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促成研究生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强化创新思维、提高创... 十九大报告指出目前中医药战略地位已跃上新高度,中医药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在党和国家大力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大背景下,对中医药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促成研究生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强化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已成为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紧迫任务。文章结合本校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学生的特点,从本硕衔接、引进优质生源;"精英小班化教学";研本1+1联动;构建导学共同体四个模式的实践角度对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架构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 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原文传递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创新对策 被引量:2
8
作者 陈睿 袁彩英 +3 位作者 刘本涛 吕金燕 李本杰 霍丽妮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第8期99-100,共2页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是药学领域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在高校研究生培养的经验较少。本文针对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现状进行阐述,并结合该校实际情况,对该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提出创新对策,以保障该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培养现状 创新对策
原文传递
生物药物专家——王凤山教授
9
作者 刘纯慧 《食品与药品》 CAS 2010年第11期457-458,共2页
王凤山,男,1961年生,汉族,山东曹县人。1978年10月~1982年7月在山东医学院药学系学习,获学士学位;1982年7月毕业后分配到化工部勘探公司化肥厂职工医院工作,任药师;1983年8月考入山东医科大学药学系,师从于我国著名生化药学专家、时任... 王凤山,男,1961年生,汉族,山东曹县人。1978年10月~1982年7月在山东医学院药学系学习,获学士学位;1982年7月毕业后分配到化工部勘探公司化肥厂职工医院工作,任药师;1983年8月考入山东医科大学药学系,师从于我国著名生化药学专家、时任中国药学会生化药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天民教授攻读硕士学位;1986年7月毕业后留校,先后任助教(1986年)、讲师(1988年)、副教授(1994年)和教授(1998年)。其间,1995年10月~1996年10月在英国伦敦大学Imperial College作为访问学者研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教授 委员会 中国药学 生物技术药物 生物药物 生化药物 玻璃酸 专家 重大新药创制 生化药学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下载PDF
重组苯丙氨酸脱氢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 被引量:1
10
作者 夏羽行 于敏 +2 位作者 赵晨 李端华 王辂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80-1383,1422,共5页
苯丙氨酸脱氢酶(L-phenylalanine dehydrogenase,EC 1.4.1.20,PDH)在临床上可用作苯丙酮尿症的检测用酶,工业上可用于合成手性氨基酸与手性催化反应,但来自野生菌的PDH产量较低而且纯化困难,限制了其大规模的使用。基因重组酶的开发为... 苯丙氨酸脱氢酶(L-phenylalanine dehydrogenase,EC 1.4.1.20,PDH)在临床上可用作苯丙酮尿症的检测用酶,工业上可用于合成手性氨基酸与手性催化反应,但来自野生菌的PDH产量较低而且纯化困难,限制了其大规模的使用。基因重组酶的开发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思路。为了研究重组PDH的分离纯化和酶学性质,利用基因工程菌发酵诱导PDH表达,采用双水相分离和离子交换柱色谱得到纯化酶,通过研究酶反应最适温度、最适pH值、动力学参数及热稳定性等得到重组酶的酶学性质。实验发现,纯化后的PDH纯度达到95%,酶反应最适温度为60℃,最适pH值为10.5、酶学动力参数K_m为(4.27±0.28)mmol/L,k_(cat)/K_m为(1.26±0.03)L/(mmol·s),重组酶在50℃高温下10min仍能保持较高活性,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为该酶在工业化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重组苯丙氨酸脱氢酶 分离纯化 酶学性质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