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化黑茶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关系及保健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
作者 曾斌 向阳 +2 位作者 梁敏敏 何郁菲 傅冬和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1536-1541,共6页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不论是安化黑毛茶还是成品安化黑茶的生产工艺都在不断创新与突破,产品越来越丰富,品质越来越优质,促进了安化黑茶的极大发展。现代研究表明,安化黑茶品质的形成与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作用息息相关,不论是黑毛茶的...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不论是安化黑毛茶还是成品安化黑茶的生产工艺都在不断创新与突破,产品越来越丰富,品质越来越优质,促进了安化黑茶的极大发展。现代研究表明,安化黑茶品质的形成与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作用息息相关,不论是黑毛茶的渥堆过程还是茯砖茶的"发花"工艺,都是以微生物的活动为基础,微生物在利用茶叶中的营养成分供自身生长的同时还分泌多种水解酶类,促进茶叶中内含成分的转化,从而形成安化黑茶优良的品质。由于安化黑茶独特的保健功能,特别是其降脂减肥、改善消化道、防癌抗癌等作用,适应现代需求,深受消费者喜爱。本文综述了安化黑茶中的关键工艺及其创新、微生物相互关系以及其保健功能的研究概况,并对今后安化黑茶中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化黑茶 工艺 微生物关系 保健功能
下载PDF
松茸与宿主根际微生物相互关系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杨民和 杨新美 陈立国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4期76-80,共5页
通过对松茸菌窝土壤、菌根进行分离及松茸与根际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表明:在松茸菌窝土壤、根际及内根圈中,深紫被孢霉是优势菌,其它土壤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极少,几乎没有;在实验条件下,深紫被孢霉对松茸菌没有有害作用;松茸... 通过对松茸菌窝土壤、菌根进行分离及松茸与根际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表明:在松茸菌窝土壤、根际及内根圈中,深紫被孢霉是优势菌,其它土壤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极少,几乎没有;在实验条件下,深紫被孢霉对松茸菌没有有害作用;松茸菌丝由于生长缓慢,大多数土壤微生物菌落可以覆盖松茸菌丝体,抑制其生长;而深紫被孢霉由于其生态优势,可以排斥和抑制其它土壤微生物,为松茸生存和发育创造有利的生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茸 深紫被孢霉 微生物相互关系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的微生物生长环境关系抽取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健 李虹磊 +2 位作者 林鸿飞 杨志豪 张绍武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6-81,共6页
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实现细菌和栖息地的关系抽取,充分利用神经网络的特性实现对隐含的深层特征的自动学习,以避免传统人工特征设计的复杂性和冗余性.该方法利用单词以及实体属性的分布式向量丰富句法和语义信息,使用两个不同神... 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实现细菌和栖息地的关系抽取,充分利用神经网络的特性实现对隐含的深层特征的自动学习,以避免传统人工特征设计的复杂性和冗余性.该方法利用单词以及实体属性的分布式向量丰富句法和语义信息,使用两个不同神经网络模型从不同角度进行关系抽取,并融合文档级别的分类结果,在生物医学自然语言处理Bio NLP-ST 2016共享任务的BB-event语料上进行实验,取得了不错的F1值,表明该方法在微生物生长环境关系抽取上具有良好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生长环境关系抽取 卷积神经网络 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 分布式向量
下载PDF
基于海量文献挖掘的微生物-药物关系提取研究
4
作者 肖欣怡 吴诚堃 杨灿群 《中南药学》 CAS 2022年第12期2722-2728,共7页
目的对海量文献进行智能挖掘分析,从非结构化文本中提取微生物与药物相互作用关系。方法首先,通过命名实体识别方法,定位生物医学文献中的微生物与药物实体,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家标注构建微生物-药物相互作用的金标准数据集;其次,构建基... 目的对海量文献进行智能挖掘分析,从非结构化文本中提取微生物与药物相互作用关系。方法首先,通过命名实体识别方法,定位生物医学文献中的微生物与药物实体,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家标注构建微生物-药物相互作用的金标准数据集;其次,构建基于大规模预训练模型的门控深度学习模型,实现对生物医学文献中句子级别的微生物与药物相互作用关系的智能识别。结果本文提出的微生物-药物关系提取方法能够在利用少数标注数据的情况下达到73.13%的F1分值,以较小的标注代价取得了较好的识别效果。将本文方法应用于大规模的微生物-药物文献集合,并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预测结果的有效性。结论本研究提出基于文献挖掘的方法,从海量文献中对微生物与药物的关系进行了智能提取,并从模型评估和实例验证两个方面证明了其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挖掘 微生物-药物关系 关系提取
下载PDF
绿色荧光蛋白在微生物根际定殖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李世贵 吕天晓 +2 位作者 顾金刚 姜瑞波 牛永春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4-37,共4页
农业有益微生物根际定殖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其应用效果的好坏,而作为荧光标记分子的GFP被认为是当前用于分子生态学研究中最理想的报告基因,成为近年来研究微生物根际定殖的热点方法。简要介绍GFP的一些特性及其在微生物根际定殖研究中的... 农业有益微生物根际定殖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其应用效果的好坏,而作为荧光标记分子的GFP被认为是当前用于分子生态学研究中最理想的报告基因,成为近年来研究微生物根际定殖的热点方法。简要介绍GFP的一些特性及其在微生物根际定殖研究中的应用与前景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荧光蛋白(GFP) 基因标记 微生物根际定殖 微生物与植物相互关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不同生境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10
6
作者 程亮 王信 郭青云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26,共9页
为了解土壤微生物在青藏高原的分布状况及环境依赖特点,对青藏高原5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其与环境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青藏高原不同生境土壤细菌的组成和多样性,共获得1 463 157条16S rRNA基因序... 为了解土壤微生物在青藏高原的分布状况及环境依赖特点,对青藏高原5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其与环境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青藏高原不同生境土壤细菌的组成和多样性,共获得1 463 157条16S rRNA基因序列。各样品中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在4 344~5 764之间。土壤样品中细菌以变形菌门(35.5%)、放线菌门(20.4%)、酸杆菌门(12.5%)、拟杆菌门(7.3%)、绿弯菌门(6.1%)和厚壁菌门(5.3%)为主,其中变形菌门最为丰富。在变形菌门中,α-变形菌纲是第一大纲,占有45.9%的OTUs,其后是γ-变形菌纲和β-变形菌纲。Person相关性分析和RDA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含量与钾含量对细菌群落分布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群落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环境关系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强化曲贮存过程中群落与代谢组分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4
7
作者 陈晓茹 黄钧 +6 位作者 周荣清 张宿义 董异 王超 王小军 吴重德 金垚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3-69,共7页
以常规大曲(B)和强化大曲(F)为对象,应用多相检测技术研究其贮存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和代谢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贮存过程中2类大曲的糖化力和B曲的发酵力增高,而B曲的酯化力和液化力降低。2类大曲其余的理化性质、挥发性组分含量和微生... 以常规大曲(B)和强化大曲(F)为对象,应用多相检测技术研究其贮存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和代谢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贮存过程中2类大曲的糖化力和B曲的发酵力增高,而B曲的酯化力和液化力降低。2类大曲其余的理化性质、挥发性组分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的α-多样性指数增减交替变化,且F曲的挥发性含量增高,种类增多。B曲和F曲的最适贮存周期分别是60~90和90~120 d。F曲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指数高于B曲的,真菌的则相反。B曲的优势菌Weissella与Pichia、Rhizomucor负相关,F曲中优势菌Bacillus与多数真菌属正相关。大曲中的挥发性物质与Bacillus、Thermomyces、Thermoascus、Rhizomucor、Saccharopolyspora和Pichia密切相关。Bacillus licheniformis强化增强了碳水化合物代谢能力,从而使四甲基吡嗪和2,3-丁二醇合成含量增高。研究结果为系统科学地判定大曲最佳贮存期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大曲 贮存过程 挥发性组分 微生物互作关系 代谢途径
下载PDF
Modeling heap biooxidation of arsenic-bearing gold ore 被引量:5
8
作者 LI Jia-feng ZHONG Shui-ping +3 位作者 TONG Lin-lin ZHANG Deng-chao BAO Dong-bin YANG Hong-y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5期1424-1431,共8页
To design heap biooxidation process,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its internal rules.The heap biooxidation of gold ore from Anhui province was researched in this stud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in microorganisms i... To design heap biooxidation process,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its internal rules.The heap biooxidation of gold ore from Anhui province was researched in this stud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in microorganisms in the heap were A.ferrooxidans,F.acidiphilum and L.ferrodiazotrophum.Under their combined action,gold leaching extent rose from 35.62%to 78.08%in 80 d.Boltzmann model matches the actual oxidation effect better and the model equations were obtained.The model predicted that the oxidation extents of arsenic and sulfur are 58.577%and 42.122%after one year,and the gold leaching extent was 80.40%.The arsenic and sulfur oxidation extents,and gold leaching extent were all linearly correlated.It is more reliable to predict gold leaching extent by sulfur oxidation extent.These results provided good guidance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the actual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p biooxidation gold ore microbial community fitting CORRELATIVITY
下载PDF
Intestinal microbiota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Friend of foe? 被引量:32
9
作者 Francesca Fava Silvio Danese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5期557-566,共10页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arises from disruption of immune tolerance to the gut commensal microbiota, leading to chronic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and mucosal damage in genetically predisposed hosts. In healthy...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arises from disruption of immune tolerance to the gut commensal microbiota, leading to chronic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and mucosal damage in genetically predisposed hosts. In healthy individuals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have a symbiotic relationship with the host organism and possess important and unique functions, including a metabolic function (i.e. digestion of dietary compounds and xenobiotics, fermentation of undigestible carbohydrates with production of short chain fatty acids), a mucosal barrier function (i.e. by inhibiting pathogen invasion and strengthening epithelial barrier integrity), and an immune modula- tory function (i.e. mucosal immune system priming and maintenance of intestinal epithelium homeostasis). A fine balance regulates the mechanism that allows co- existence of mammals with their commensal bacteria. In IBD this mechanism of immune tolerance is impaired because of several potential causative factors. The 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 and activity of IBD patients are abnormal, with a decreased prevalence of dominant members of the human commensal microbiota (i.e. Clostridium IXa and IV groups, Bacteroides, bifldobacteria) and a concomitant increase in detrimental bacteria (i.e. sulphate-reducing bacteria, Escherichia coll. The observed dysbiosis is concomitant with defectiveinnate immunity and bacterial killing (i.e. reduced mucosal defensins and IgA, malfunctioning phagocytosis) and overaggressive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 (due to ineffective regulatory T cells and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which are considered the basis of IBD pathogen- esis. However, we still do not know how the interplay between these parameters causes the disease. Studies looking at gut microbial composition, epithelial integrity and mucosal immune markers in genotyped IBD populations are therefore warranted to shed light on this obscure pathogene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BIOTA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Microbial dysbiosis Immune tolerance Innate immu-nity Mucosal barrier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