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丙沙星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5
1
作者 马驿 彭金菊 +3 位作者 王芸 陈法霖 陈进军 孙永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06-1512,共7页
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和Biolog法,分析环丙沙星作用下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多样性,以揭示环丙沙星在环境中残留对土壤微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环丙沙星(wCIP≥0.1μg/g)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影响显著(P<0.05),土... 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和Biolog法,分析环丙沙星作用下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多样性,以揭示环丙沙星在环境中残留对土壤微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环丙沙星(wCIP≥0.1μg/g)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影响显著(P<0.05),土壤中环丙沙星浓度愈高,微生物量碳含量愈低,100μg/g的环丙沙星处理使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下降58.69%。环丙沙星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影响显著,环丙沙星降低了土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羧酸、氨基酸、聚合物、酚类和胺类的碳源利用率;环丙沙星(wCIP≥0.1μg/g)显著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强度和代谢多样性,但不同浓度的环丙沙星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的影响不同,0.1、1、10μg/g的环丙沙星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处理前期(用药第7天、21天),这种影响在处理后期(用药第35天)表现不明显,100μg/g的环丙沙星在用药的前期和后期均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土壤中环丙沙星积累到该浓度可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产生难以逆转的长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丙沙星 土壤微生物群落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碳源利用率
下载PDF
洛克沙胂暴露对土壤微生物碳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张草 白玲 +2 位作者 郭瑞子 马驿 孙永学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13,共6页
【目的】运用Biolog法分析洛克沙胂作用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多样性,以揭示洛克沙胂在环境中残留对土壤微生物学性状的影响。【方法】采集新鲜土壤加入不同质量浓度的洛克沙胂溶液混匀,使药物质量分数(以As计)分别为:低质量分... 【目的】运用Biolog法分析洛克沙胂作用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多样性,以揭示洛克沙胂在环境中残留对土壤微生物学性状的影响。【方法】采集新鲜土壤加入不同质量浓度的洛克沙胂溶液混匀,使药物质量分数(以As计)分别为:低质量分数组15 mg· kg-1、中质量分数组75 mg· kg-1、高质量分数组150 mg· kg-1,放置在室温(20~25℃)下培养,于处理后第1、2、3、5、8周分别采取培养土壤,用Biolog法进行分析。【结果和讨论】洛克沙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影响显著,且存在一定的剂量依赖效应。经主成分分析,第1周,洛克沙胂低质量分数组( w=15 mg· kg -1)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对照组差异不明显,第2、3、5、8周,各组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类型差异显著,其中高质量分数组( w=150 mg· kg-1)与对照组差异最大。结果表明,洛克沙胂可致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能力与多样性改变,胁迫浓度越高其作用越强。同时,洛克沙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能力与多样性的影响还表现出时间差异,在暴露胁迫的后期(第5、8周),洛克沙胂的影响逐步减弱,可能与洛克沙胂在土壤中发生化学结构改变和降解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克沙胂 土壤微生物群落 功能多样性 微生物碳源利用率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红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25
3
作者 孙凤霞 张伟华 +3 位作者 徐明岗 张文菊 李兆强 张敬业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792-2798,共7页
采集湖南省祁阳县红壤长期定位施肥19年的土壤样品,分析长期不同施肥红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碳源利用率,以揭示长期施肥对红壤微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19年后,有机肥单施或与化肥配合施用均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 采集湖南省祁阳县红壤长期定位施肥19年的土壤样品,分析长期不同施肥红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碳源利用率,以揭示长期施肥对红壤微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19年后,有机肥单施或与化肥配合施用均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碳源利用率.单施有机肥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分别为231和81mg·kg-1,化肥有机肥配施分别为148和73mg·kg-1,均显著高于化肥配施秸秆、不施肥和单施化肥;施用有机肥和化肥配施秸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占全氮的比例平均为6.0%,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和不施肥.Biolog-ECO分析中,平均吸光值(AWCD)的大小为:化肥有机肥配施、单施有机肥>对照>单施化肥、化肥配施秸秆.单施有机肥或与化肥有机肥配施增加了红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羧酸、氨基酸、聚合物、酚类和胺类的碳源利用率;化肥配施有机肥的红壤微生物对聚合物类碳源利用率最高,化肥配施秸秆的红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类碳源的利用率最高.表明施用有机肥能显著提高红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碳源利用率,提高红壤肥力,保持作物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微生物生物量碳 微生物生物量氮 微生物碳源利用率 红壤
原文传递
施用生物质炭和羊粪对宿根连作茶园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19
4
作者 李艳春 李兆伟 +3 位作者 林伟伟 蒋宇航 翁伯琦 林文雄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73-1282,共10页
茶树长期宿根连作会导致土壤酸化严重、土壤营养不平衡、根际土壤微生态结构恶化.研究生物质炭、羊粪对宿根连作茶树生长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对宿根连作茶树土壤环境的调节效果,可为宿根连作茶园土壤微生态的改... 茶树长期宿根连作会导致土壤酸化严重、土壤营养不平衡、根际土壤微生态结构恶化.研究生物质炭、羊粪对宿根连作茶树生长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对宿根连作茶树土壤环境的调节效果,可为宿根连作茶园土壤微生态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宿根连作20年的茶园土壤为对象,利用Biolog技术和磷脂脂肪酸(PLFA)方法,研究施用生物质炭(40 t·hm^(-2))和羊粪替代部分化肥对连作茶树产量和品质、土壤化学性质、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质炭、羊粪1年后酸化茶园土壤的p H和土壤养分显著提高,并提高了茶叶产量.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用生物质炭、羊粪替代部分化肥处理显著提高了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碳源代谢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对胺类、碳水化合物和聚合物的相对利用有所增加.生物质炭和羊粪处理的根际土壤总PLFA含量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提高了20.9%和47.5%,羊粪处理还显著降低了总饱和/总单一不饱和脂肪酸比例.生物质炭和羊粪可改善茶园土壤酸化状况和土壤肥力,对宿根连作茶树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两种措施均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和微生物量、提高了多样性指数、改善了微生物群落结构.施用生物质炭和羊粪可作为调节宿根连作茶园根际土壤微生态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宿根连作 土壤微生物群落 微生物碳源利用率 磷脂脂肪酸
原文传递
尿酶抑制剂对羊瘤胃氨态氮释放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白云峰 张永根 +1 位作者 李杰 郑伟 《饲料博览》 2001年第1期8-9,共2页
应用瘤胃微生物尿酶抑制剂调控羊瘤胃内氨的释放速度,使之与微生物的利用相匹配。以 0、 20、40 80mg/kg共 4种水平添加到饲料中投给 12只带永久性瘘管的 4月龄东北细毛羊,分别于 0、 2、 4、 6、 8小时 5个时间点取瘤胃液,测定 pH... 应用瘤胃微生物尿酶抑制剂调控羊瘤胃内氨的释放速度,使之与微生物的利用相匹配。以 0、 20、40 80mg/kg共 4种水平添加到饲料中投给 12只带永久性瘘管的 4月龄东北细毛羊,分别于 0、 2、 4、 6、 8小时 5个时间点取瘤胃液,测定 pH值和氨态氮( NH3— N)。结果以 40mg/kg组氨抑制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 瘤胃 氨态氮 氨抑制率 释放速度 尿酶抑制剂 微生物利用率 饲料添加剂
下载PDF
Soil calcium content as the driving factor for vegetative structure and soil microbial function diverging across a fire chronosequence of the boreal forests in northeast China
6
作者 Zhiyong Zhou Ying Shen +1 位作者 Bo Wang Huan Zhang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CSCD 2022年第2期372-384,共13页
The role of biophysical variables in constructing community structure changes with the time since fire.The major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verify the transition stage and its underlying variables for the postfire ... The role of biophysical variables in constructing community structure changes with the time since fire.The major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verify the transition stage and its underlying variables for the postfire forest and soil microbial function in the boreal forested area of China.A 50-year fire chronosequence was presented,and biomass of forbs,shrubs and woody plants was separately weighted to assess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whole community with the year since fire(YSF).Simultaneously,soil biophysical properties were measured for stands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after fire.Soil microbial functions,i.e.growth efficiency(GE)and carbon use efficiency(CUE),were calculated based on ecoenzymatic and soil nutrient stoichiometry.In terms of vegetative structure,forbs’proportion decreased from 75%to 1.5%,but the proportion of woody plants increased from 0.04%to 70%across this fire chronosequence.GE and CUE of soil microorganisms averaged 0.242 and 0.236 and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9,15 and 31 YSF than in 2 and 3 YSF.Soil metal content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t the late stage of this fire chronosequence,and soil calcium content show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woody plant biomass an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soil microbial function.Overall,the present work highlights that the time period of 15 and 31 YSF is a hallmark stage for aboveground vegetative structure and soil microbial function to change in different trends and that the calcium content may partly account for these two divergent trajecto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etative recovery fire chronosequence soil microbial carbon use efficiency soil ecoenzymatic activity soil microbial biomass soil metal conten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