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囊导尿管清理法对机械通气患儿导管内壁微生物形成的研究
1
作者 陶皛珺 鲍婧 《临床护理杂志》 2016年第1期78-80,共3页
目的探讨气囊导尿管清理法对机械通气患儿导管内壁微生物形成的影响。方法按住院日期将10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清理组,各50例,在此基础上将1d,3d,7d拔管患儿分别分为3个亚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吸痰后不清洗气管导管内壁;清理组在吸痰... 目的探讨气囊导尿管清理法对机械通气患儿导管内壁微生物形成的影响。方法按住院日期将10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清理组,各50例,在此基础上将1d,3d,7d拔管患儿分别分为3个亚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吸痰后不清洗气管导管内壁;清理组在吸痰后采用一次性气囊导尿管清理气管导管内壁,每日3次。比较两组气管导管、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检出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生命体征变化及1、3、7d细菌菌落计数。结果清理组细菌培养阳性7例(14%),其中下呼吸道分泌物阳性2例(4%),气管导管阳性5例(10%),明显低于对照组细菌培养阳性22例(44%),其中下呼吸道分泌物阳性9例(18%),气管导管阳性13例(2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清理组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清理组R、HR、BP、SPO2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清理组气管导管内细菌菌落计数在1、3、7d三个亚组分别为(2.32±2.71)×102cfu/cm2、(4.03±4.30)×102cfu/cm2、(9.32±4.08)×102cfu/cm2,对照组1、3、7d三个亚组细菌菌落计数分别为(5.36±2.42)×103cfu/cm2、(5.10±3.46)×104cfu/cm2、(2.94±1.55)×105cfu/cm2,在同一时间点,两组气管导管内细菌菌落计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气囊导尿管清理法可以防止机械通气患儿导管内细菌的粘附,从而降低VAP发生率,操作简易安全,可应用于临床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尿管清理 机械通气 微生物形成
下载PDF
前寒武纪与微生物席相关的粉砂岩岩墙——以天津蓟县古元古界串岭沟组为例 被引量:21
2
作者 梅冥相 高金汉 +1 位作者 孟庆芬 刘智荣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7-50,共14页
在天津蓟县剖面古元古界串岭沟组下部的环潮坪相粉砂质泥页岩细粒沉积中,发育许多粉砂岩岩墙。由于该粉砂岩岩墙在层面上和层内具有特别的形态,因而对其成因具有多种解释:在层面上呈纺锤状粉砂岩裂缝以及在层内呈砂质充填管形态,从而被... 在天津蓟县剖面古元古界串岭沟组下部的环潮坪相粉砂质泥页岩细粒沉积中,发育许多粉砂岩岩墙。由于该粉砂岩岩墙在层面上和层内具有特别的形态,因而对其成因具有多种解释:在层面上呈纺锤状粉砂岩裂缝以及在层内呈砂质充填管形态,从而被认为是最古老的后生动物遗迹化石;在层内呈弯弯曲曲的粉砂岩岩墙以及明显的流体化作用特点,所以又被解释为地震振荡作用形成的液化砂岩脉。显微镜下,这种岩墙具有明显的富残余有机质构成的边界,以及由粉砂颗粒相对聚集所显示出的明显的流体化作用特征;再加上与这种粉砂岩岩墙共生的沉积构造主要是皱饰构造,局部还发育变余波痕,由此表明沉积面上曾经发育过微生物席。因此,这种粉砂岩岩墙应该解释为沉积面在曾经被微生物席封闭的情况下,相对富含有机质的细粒沉积物在早期成岩作用过程中所发生的脱气作用和脱水作用的产物,最终可以归为由微生物形成的沉积构造的一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蓟县 古元古界 串岭沟组 粉砂岩岩墙 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
下载PDF
地球上最早生产氧气的微生物
3
《科技信息》 1999年第11期38-38,共1页
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微生物开始产生氧的直接证据,给揭开生命起源的奥秘带来了希望。澳大利亚地质调查局的罗杰.萨蒙斯及其同事们在近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公布了这项成果。
关键词 澳大利亚 微生物形成 藻青菌 生命起源 光合作用 地质调查局 直接证据 地球历史 《自然》 分子化石
下载PDF
从席底构造到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沉积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 被引量:42
4
作者 梅冥相 高金汉 孟庆芬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13-422,共10页
发育微生物席或微生物膜的沉积底被形象地称为席底,在席底上由于微生物席的发育使沉积物富黏性而抗水流改造,并在沉积面和沉积层内形成一系列奇形怪状的原生沉积构造,如变余波痕、皱饰构造、微生物席碎片、纺锤状或次圆状收缩裂缝等等,... 发育微生物席或微生物膜的沉积底被形象地称为席底,在席底上由于微生物席的发育使沉积物富黏性而抗水流改造,并在沉积面和沉积层内形成一系列奇形怪状的原生沉积构造,如变余波痕、皱饰构造、微生物席碎片、纺锤状或次圆状收缩裂缝等等,这些构造都归为席底构造;与席底相对应,那些不发育微生物席或微生物膜的沉积面则称为混合底,在混合底上单个沉积颗粒受到水流剪切与变形作用的改造而形成诸如正常波痕等原生沉积构造,这些沉积构造则归为混合底构造。席底和席底构造的概念很重要,用来专指微生物沉积作用的产物而区别于混合底和混合底构造。从沉积学概念的演变方面分析,混合底构造就是1964年Pettijohn和Potter所定义的原生沉积构造,他们曾经将其归为4大类并且沿用至今;席底构造也就是微生物形成的(或相关的)原生沉积构造,由于其在形成机理和形态上与Pettijohn和Potter所定义的原生沉积构造存在较大的区别,Noffke 2001年认为其应该具有合适的分类位置,所以就将席底构造归为“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并纳入Pettijohn和Potter 1964年的原生沉积构造的分类体系之中。从席底构造到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概念的演变表明了万能的微生物在沉积作用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沉积学家对微生物沉积作用认识的深入。这些相关的沉积构造及其所形成的席底,就像叠层石(被当作正生长原生沉积构造)一样在前寒武纪地层之中较为普遍。随着后生动物的大规模出现而造成的寒武纪“农艺革命”(Agronom ic revolution)的开始,显生宙的席底及其相关的席底构造多出现在那些不适宜后生动物居住的地方并大多被混合底及其相关的混合底构造所替代;因此,与微生物相关的原生沉积构造,除熟知的叠层石以外,在席底上发育的一系列原生沉积构造,由于其具有特别的指相意义并有助于古环境重塑而被很自然地归到“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该类构造由于其在前寒武纪的普遍性和显生宙的局限分布性,特别是在生物大灭绝事件之后的灾难性泛滥,对于研究地球表层环境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说,从席底构造到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是近年来沉积学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较为重要的基本概念。根据这一重要概念,对前寒武纪地层中一些常常被认为是遗迹化石、长期以来存在的“臼齿状构造谜”(Molar-tooth structure en igm a)等奇形怪状的沉积构造的成因以及从前寒武纪到显生宙地层中均有分布的特殊的纹理化构造等,将会得到一些更加合理的认识;另一方面,关于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表层生物变化与沉积变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将会发现更多的新问题而得到进一步的思考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席底构造 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 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 有意义的概念演变
下载PDF
前寒武纪细粒碎屑岩中纺锤状裂缝的成因分析:以燕山东部长城群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林 汤冬杰 +3 位作者 付星梅 周锡强 李楠 梁光胜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99-706,共8页
燕山东部天津蓟县至河北兴隆一带中元古界长城群细粒碎屑岩中,普遍发育有在层面上表现为纺锤状裂缝的沉积构造,并曾经被解释为后生动物遗迹化石或地震震荡液化脉等。这种沉积构造常与变余波痕、皱饰构造等相伴产出。根据初步观察与研究... 燕山东部天津蓟县至河北兴隆一带中元古界长城群细粒碎屑岩中,普遍发育有在层面上表现为纺锤状裂缝的沉积构造,并曾经被解释为后生动物遗迹化石或地震震荡液化脉等。这种沉积构造常与变余波痕、皱饰构造等相伴产出。根据初步观察与研究的结果推断,纺锤状裂缝可能是由于微生物席对沉积面的封闭作用,导致沉积物在成岩作用早期发生脱气与脱水等作用的产物,因此可以将其归入微生物参与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席底构造)的范畴。纺锤状裂缝与其他的席底构造一样,为前寒武纪的沉积环境重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证据,同时也说明在前寒武纪的地球表层环境中,微生物以其新陈代谢的多样性及巨大的生物量,在沉积纪录中留下了重要的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纺锤状裂缝 微生物参与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 成因分析 碎屑岩 长城群 燕山东部
下载PDF
不同生物污染控制条件下对反渗透污染的控制效果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子潇 魏屹 +2 位作者 张宏宇 李博 顾鑫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96-99,共4页
以微滤产水作为源水,建立处理水量为15 m^3/h的反渗透中试装置,结合预测和表征反渗透生物污染的微生物黏膜形成率(BFR)指标,分析在不同生物污染控制措施下反渗透生物污染的程度及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增加进水余氯浓度和非氧化杀菌剂投... 以微滤产水作为源水,建立处理水量为15 m^3/h的反渗透中试装置,结合预测和表征反渗透生物污染的微生物黏膜形成率(BFR)指标,分析在不同生物污染控制措施下反渗透生物污染的程度及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增加进水余氯浓度和非氧化杀菌剂投加频次后,反渗透系统的污染问题得到了较好的控制,3组试验的反渗透月标准化产水量下降率分别为23.7%、15.6%和8.6%,微生物黏膜形成率分别为11.37、3.87和0.29 pg/(cm^2·d)。通过分析微生物黏膜形成率与反渗透污染程度的关系可以看出,在较高微生物黏膜形成率条件下,反渗透膜标准化产水量下降趋势较快,反渗透系统污染程度增长明显。微生物黏膜形成率能较好地反映反渗透系统受污染的程度,可以作为预测反渗透生物污染趋势的有效指标。同时药剂成本只增加了0.033元/m^3,处理成本增加不大,可以在实际生产中得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渗透 生物污染 微生物黏膜形成 标准化产水
原文传递
发酵蔬菜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赵杰 唐琴丽 《食品工业》 CAS 2023年第8期225-230,共6页
发酵蔬菜不仅是一种有效的蔬菜保藏方式,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传统的发酵食品。因其独特的风味品质,发酵蔬菜广受消费者青睐。但随着相关检测技术的广泛运用及消费者对食品健康安全的认知逐渐增加,人们对于发酵蔬菜的观念产生了较大变化,... 发酵蔬菜不仅是一种有效的蔬菜保藏方式,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传统的发酵食品。因其独特的风味品质,发酵蔬菜广受消费者青睐。但随着相关检测技术的广泛运用及消费者对食品健康安全的认知逐渐增加,人们对于发酵蔬菜的观念产生了较大变化,其主要原因在于消费者对于发酵蔬菜认识不够充分。因此,文章从发酵蔬菜的生产与消费、食品安全、微生物组成与风味形成及其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让消费者正确认识发酵蔬菜的利害关系,并为发酵蔬菜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蔬菜 生产消费 安全性 微生物组成及风味形成 应用价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