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磷添加下典型温带、亚热带森林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和微生物群落属性数据集
1
作者 贾彦茹 唐玉倩 +5 位作者 张心昱 于贵瑞 王辉民 陈伏生 田大栓 张雷明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4期41-55,共15页
氮和磷是维持土壤微生物生长和活性的必需养分。中国温带和亚热带森林之间,以及森林土壤垂直剖面上的氮、磷含量差异巨大,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也显著不同。在严重氮沉降影响下,中国东部土壤养分失衡和磷元素限制日益加剧。但是,目前并没... 氮和磷是维持土壤微生物生长和活性的必需养分。中国温带和亚热带森林之间,以及森林土壤垂直剖面上的氮、磷含量差异巨大,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也显著不同。在严重氮沉降影响下,中国东部土壤养分失衡和磷元素限制日益加剧。但是,目前并没有系统的数据集展示氮沉降和磷添加如何影响中国东部森林土壤氮循环微生物和土壤理化性质,从而更好阐释氮沉降和磷添加对森林土壤氮循环的影响。本研究基于全球变化联网实验平台,测定和整理了3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森林氮磷添加样地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酶活性,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氮循环功能微生物属性数据集。本数据集包括中国东部温带(长白山)和亚热带(千烟洲和鼎湖山)森林氮磷添加野外控制实验样地的0–10cm的表层土壤和无养分添加的0–80cm土壤垂直剖面数据。数据包括:氮循环功能基因(氨氧化古菌amoA、氨氧化细菌amoA、nirK、nirS、nosZ、qnorB、narG、nir、nifH和chiA)丰度、群落多样性和组成、微生物潜在活性(硝化活性、反硝化活性、固氮活性、有机氮分解酶活性)和土壤理化性质(pH、土壤含水量、N2O排放、净硝化速率和有机碳、NH4+、NO3-、有效磷、总氮、总碳、总磷、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本数据集的创建和共享将为全球变化氮沉降和磷添加背景下森林土壤氮循环的微生物驱动机制及模拟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为森林生态系统温室气体N2O的排放、氮素淋失和养分管理提供数据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森林 亚热带森林 磷添加 土壤剖面 循环微生物 功能基因
下载PDF
林火干扰对土壤氮组分及微生物氮循环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舒洋 李航 +4 位作者 张轶超 陈佳佳 魏江生 赵鹏武 周梅 《世界林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0-25,共6页
林火干扰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和养分循环的重要因子,对于研究火烧迹地植被更新与快速恢复可提供一定的数据理论支撑,而林火干扰对土壤微生境及微生物氮循环的影响机制一直是广大学者研究的热点。文中从火烧强度、恢复时间、火烧... 林火干扰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和养分循环的重要因子,对于研究火烧迹地植被更新与快速恢复可提供一定的数据理论支撑,而林火干扰对土壤微生境及微生物氮循环的影响机制一直是广大学者研究的热点。文中从火烧强度、恢复时间、火烧木管理方式等3个方面总结国内外林火干扰对土壤氮组分及氮循环的影响研究进展,揭示了林火干扰和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壤氮循环的短期及长期影响机制,探讨不同生物技术在林火干扰下土壤微生物氮循环基因丰度变化中的应用;提出未来林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氮循环影响的研究展望:1)全面比较研究不同林火干扰模式对土壤氮组分、微生物氮循环的影响;2)研究评价不同林火干扰模式下土壤氮库的稳定性;3)加强高通量测序、定量PCR技术、宏基因组学、稳定同位素探测等技术在林火干扰与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研究中的应用。研究结果对火烧迹地植被更新、土壤氮库的重建与功能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干扰 土壤组分 微生物氮循环 火烧迹地
原文传递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土壤氮循环微生物类群数量与功能活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杰 张丹丹 +1 位作者 董龙龙 王能飞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17年第1期82-89,共8页
南极乔治王岛南端的菲尔德斯半岛被认为是研究南极生态与生物资源的理想之地。本研究从该半岛全岛范围采集了3类不同类型的土壤样品,采用传统最大或然法(MPN)对其所含氮循环各类群微生物的总量进行了测定,同时利用常规Griess试剂、纳氏... 南极乔治王岛南端的菲尔德斯半岛被认为是研究南极生态与生物资源的理想之地。本研究从该半岛全岛范围采集了3类不同类型的土壤样品,采用传统最大或然法(MPN)对其所含氮循环各类群微生物的总量进行了测定,同时利用常规Griess试剂、纳氏试剂等显色法初步估算了各菌群的功能活性强度,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和采样点生态等进行了初步分析。目的是对该半岛土壤氮循环微生物进行先期初步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它们的其他特性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3个土样中所含氮循环微生物总量趋势为氨化菌>反硝化菌>硝化菌和固氮菌(活菌数),除极个别样品外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硝化、反硝化、氨化活性。其中,所有土壤样品均具有比较高的氨化菌含量及氨化活性强度;丘陵山坡土壤的反硝化菌含量与反硝化活性强度要高于动、植物区土壤(极个别样品除外);动物区和植物区土壤的硝化菌含量较少,但硝化活性强度较高,预示着可能存在高效功能菌株;而丘陵山坡土壤的硝化菌含量及硝化活性强度则表现得高低不一。本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地区氮循环微生物提供了前期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尔德斯半岛 南极 土壤循环微生物 MPN法 菌群数量 功能活性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西藏湿地生态系统中氮循环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李静 陈芝兰 李小卫 《西藏科技》 2015年第4期70-72,78,共4页
应用稀释倾注平板法和MPN法对西藏15个湿地土壤中N转化功能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样地间氮循环微生物数量差异性显著,其中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固氮菌,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较高,并且固氮菌对环境变化均比较敏感;土壤理... 应用稀释倾注平板法和MPN法对西藏15个湿地土壤中N转化功能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样地间氮循环微生物数量差异性显著,其中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固氮菌,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较高,并且固氮菌对环境变化均比较敏感;土壤理化性质表明,西藏湿地生态系统中微生物总数与pH、土壤含水量等因子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硝化细菌与全量P呈显著负相关(p<0.05),硝化细菌与全量K、C/N呈显著正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释倾注平板法 MPN法 西藏湿地土壤 循环微生物 差异性
下载PDF
3种沉水植物根际对沉积物中典型氮循环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陈登 蔡启佳 田翠翠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14-323,共10页
【目的】硝化—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是湖泊生态系统重要的脱氮方式,而氮循环微生物的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变化能反应湖泊生态环境的情况,作为评判生态修复的重要指标。【方法】本研究通过模拟培养实验、原位悬挂实验和荧光定量q PCR的方法,... 【目的】硝化—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是湖泊生态系统重要的脱氮方式,而氮循环微生物的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变化能反应湖泊生态环境的情况,作为评判生态修复的重要指标。【方法】本研究通过模拟培养实验、原位悬挂实验和荧光定量q PCR的方法,探讨水蕴草(Egeria densa)、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和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对根际沉积物中无机态氮含量和氨氧化古菌(ammonia oxidizing archaea,AOA)、好氧氨氧化细菌(aerobic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反硝化细菌、厌氧氨氧化菌(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Anammox)数量的影响。【结果】3种沉水植物均能显著降低根际沉积物中的铵态氮含量(P<0.05);狐尾藻和苦草根际沉积物nir S、nir K、nos Z基因拷贝数升高;苦草和狐尾藻AOA amo A拷贝数升高,AOB amo A拷贝数降低;水蕴草根际沉积物nir S、nir K和nos Z功能基因拷贝数均降低,但hz O基因拷贝数显著增加(P<0.05)。【结论】反硝化是狐尾藻和苦草根际沉积物的主要脱氮方式;苦草和狐尾藻对AOA amo A具有选择性,AOA是沉积物中氨氧化过程的主要承担者;厌氧氨氧化过程是水蕴草根际沉积物的主要脱氮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沉积物 无机 循环微生物
下载PDF
生物炭对土壤固氮微生物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剑英 姚嘉 +1 位作者 肖应辉 姜文龙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5期750-753,共4页
鉴于化肥的过量使用对土壤和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功能微生物和生物有机肥替代化学肥料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功能微生物对于作物提供养分的能力取决于土壤环境是否能够给微生物菌群提供良好的生长繁殖的条件。因此,功能微生物和土壤之间... 鉴于化肥的过量使用对土壤和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功能微生物和生物有机肥替代化学肥料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功能微生物对于作物提供养分的能力取决于土壤环境是否能够给微生物菌群提供良好的生长繁殖的条件。因此,功能微生物和土壤之间需要一个有效的媒介来实现微生物的"安居繁衍"。生物炭是一种的新型土壤改良剂,施用生物炭后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生物炭可以促进土壤中固氮微生物氮循环,刺激固氮微生物的生长及提高固氮效率。生物炭作为固氮微生物的载体,实现土壤环境改良并发挥微生物菌肥的固氮效率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微生物 微生物氮循环 土壤改良剂
下载PDF
鄱阳湖湖区主要微生物生理群数量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张志红 于一尊 +5 位作者 黄江丽 张国华 谭胤静 郑国华 涂祖新 陈宇炜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37-1042,共6页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水量随季节性变化明显。为了研究不同水量对湖区微生物生理群和环境因子影响,采集了丰水期和枯水期鄱阳湖湖区水样,通过研究水体中生理菌群氮循环微生物、解磷细菌等数量和分布特征,分析菌群数量和总氮、总磷...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水量随季节性变化明显。为了研究不同水量对湖区微生物生理群和环境因子影响,采集了丰水期和枯水期鄱阳湖湖区水样,通过研究水体中生理菌群氮循环微生物、解磷细菌等数量和分布特征,分析菌群数量和总氮、总磷和溶解氧等指标相关性,揭示鄱阳湖丰水期和枯水期生理菌群变化规律。结果表明,4种氮循环微生物中,硝化细菌(Nitrobacteria)数量最高,所有样品超过3 000 MPN·100 mL^-1。氨化细菌(Ammonifying bacteria)、亚硝化细菌(Nitrosobacteria)和反硝化细菌(Denitrifying bacteria)数量较少,平均为975.11、45.68和127.51 MPN·100mL^-1,样品之间差异明显。44%样品中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数量低于20 MPN·100 mL^-1,达到国家一级水标准,大肠杆菌为300 MPN·100mL^-1有23个,占总样品数30.67%。少数水体样品中解磷细菌(Phosphate-solubilizing bacteria)数量在20~80 CFU·mL^-1,多数样品中没有检测到解磷细菌。底泥中存在较多解磷细菌,占异养细菌5%左右。水体中总氮(TN)与大肠杆菌、氨化细菌和亚硝化细菌成极显著正相关。枯水期反硝化细菌数量明显高于丰水期,其它生理菌群则明显下降,温度是主要影响因素。鄱阳湖水质基本保持良好,没有出现大面积富营养化,大肠杆菌、氨化细菌和亚硝化细菌可以作为鄱阳湖夏季总氮污染的主要指标微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循环微生物 富营养化
下载PDF
海水养殖尾水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及其脱氮过程研究进展和展望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秋芬 田文杰 +5 位作者 孙波 迟赛赛 罗梓峻 徐爱玲 宋志文 崔正国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2-95,共14页
利用人工湿地处理海水养殖尾水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其中,脱氮是人工湿地的主要任务之一。基质上栽培的植物和附着的微生物参与的氮循环是人工湿地生物脱氮的主要路径,植物和多种氮代谢菌群在人工湿地内部相互协同与制约,构成了一个复杂... 利用人工湿地处理海水养殖尾水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其中,脱氮是人工湿地的主要任务之一。基质上栽培的植物和附着的微生物参与的氮循环是人工湿地生物脱氮的主要路径,植物和多种氮代谢菌群在人工湿地内部相互协同与制约,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氮代谢网络。海水养殖尾水的高盐度和低碳氮比(C/N)又决定了此类人工湿地独特的处理环境和生物脱氮机制。同时,人工湿地的供氧模式、水力负荷(HRT)、水力停留时间(HLR)等水力条件参数对脱氮效能也有很大影响,对这些指标进行调控和优化,可以提高湿地的整体脱氮性能。本文从海水人工湿地的构建、基质的选取、耐盐植物的筛选、氮循环相关微生物以及运行参数调控四个方面,对近年来海水养殖尾水人工湿地生物脱氮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展望,以期为深入理解海水人工湿地脱氮机制和优化运行方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养殖尾水 人工湿地 生物 耐盐植物 循环微生物
下载PDF
两种氮浓度对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腐解过程营养盐释放及附着生物膜内氮循环基因丰度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敏 张松贺 +2 位作者 张丽莎 周甜甜 刘远思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49-760,共12页
氨氮是地表水常见污染物,尤其在农业区域,氮类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会导致周边水体氮浓度迅速升高并保持较高水平.然而,当前对高氮水平下沉水植物腐败和附着氮循环微生物的影响尚不清楚.以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为研究用沉水植物... 氨氮是地表水常见污染物,尤其在农业区域,氮类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会导致周边水体氮浓度迅速升高并保持较高水平.然而,当前对高氮水平下沉水植物腐败和附着氮循环微生物的影响尚不清楚.以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为研究用沉水植物,在实验室内模拟水体内8和16 mg/L氮浓度下轮叶黑藻腐解过程中营养盐释放及残体表面微生物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的变化.研究发现水体两种氮浓度下轮叶黑藻腐解过程中残体腐解及营养盐释放速率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相比,植物腐败初期水体内碳、磷浓度迅速增加,而溶解氧浓度及氧化还原电位迅速降低,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水质指标逐步恢复至初期状态(第146天);水体荧光溶解性有机质主要包括紫外类富里酸、可见类富里酸、色氨酸类蛋白质和酪氨酸类蛋白质等类型.在5个氮循环相关基因中,氮负荷增加对轮叶黑藻残体生物膜内amo A、napA和narG的丰度有显著影响.冗余分析表明氮循环基因丰度受水体总氮浓度的影响较小,与植物总有机碳含量和水体化学需氧量及溶解氧浓度存在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当前氮水平对植物腐败过程影响不大、对氮循环基因丰度有一定影响,但是对该水生植被(尤其是植物腐败初期)和农业退水排放的管理仍需加强,以降低其对水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轮叶黑藻 腐解 营养盐 循环微生物
下载PDF
河口微生物污染溯源及其氮循环微生物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曾睿 吴永洁 +4 位作者 吴仁人 张杨 李开明 钟义 方继敏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82-395,共14页
在全球河口氮污染严峻的形势下,关于河口污染来源及其对氮循环微生物影响机理尚不明确.本研究以广东省江门市镇海湾河口为研究区域,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不同季节污染源对河口污染的相对贡献,表征河口氮循环微生物群落的生态学特征,... 在全球河口氮污染严峻的形势下,关于河口污染来源及其对氮循环微生物影响机理尚不明确.本研究以广东省江门市镇海湾河口为研究区域,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不同季节污染源对河口污染的相对贡献,表征河口氮循环微生物群落的生态学特征,探究氮循环微生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揭示其对不同污染源输入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在镇海湾河口已知污染来源中,畜禽养殖污染(夏季vs冬季:16.24%vs 37.75%)是河口最大污染来源,其次是沉积物(夏季vs冬季:16.20%vs 26.01%);夏季未知污染来源(51.28%)显著高于冬季(11.03%).(2)反硝化菌主要优势属为贪铜菌属(Cupriavidus)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固氮菌主要优势属为脱硫单胞菌属(Desulfuromonas)、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等,氨氧化菌主要优势属为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ira)和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氨氧化菌在反硝化菌、固氮菌和氨氧化菌中α多样性最低(3)T、SAL、pH、TP和TOC是镇海湾河口反硝化、固氮和氨氧化细菌群落共同驱动因素,同时NO_(3)^(-)也是固氮菌群落的驱动因素.(4)镇海湾河口不同污染源输入对反硝化菌、固氮菌与氨氧化菌群落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如反硝化菌群落多样性与沉积物、畜禽养殖污染呈正相关,而与农业、生活污染呈负相关;氨氧化菌群落多样性与农业、生活污染呈正相关,而与畜禽养殖污染呈负相关.本研究的开展深化了对河口污染源输入与氮循环微生物关系的认识,拟为河口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 高通量测序 污染源 循环微生物
原文传递
生草栽培对南丰蜜橘园土壤酶活性及氮循环功能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肖力婷 杨慧林 +1 位作者 黄文新 付学琴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76-1484,共9页
为有效解决果园长期清耕带来的土壤侵蚀、土壤肥力下降、病虫害加重等负面危害,改善果园生态环境,推广先进的果园生态管理模式,以南丰蜜橘(Citrus reticulita Blanco cv. Kinokuni)为研究对象,设置行间播种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 为有效解决果园长期清耕带来的土壤侵蚀、土壤肥力下降、病虫害加重等负面危害,改善果园生态环境,推广先进的果园生态管理模式,以南丰蜜橘(Citrus reticulita Blanco cv. Kinokuni)为研究对象,设置行间播种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自然生草和清耕对照4个处理,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不同生草条件下橘园土壤酶活性及氮循环功能微生物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清耕对照相比,橘园生草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钾、全磷、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改善了土壤肥力;生草显著提高了橘园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物酶和蛋白酶活性,促进了土壤养分转化,增加土壤氮素供应.不同生草类型对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产生了明显的影响,黑麦草处理增加了土壤AOA-amoA、AOB-amoA、nosZ和nirK基因丰度(P <0.05),分别比清耕对照提高了398.00%、163.00%、201.62%和100%;对土壤nirS基因丰度影响不显著.白三叶草处理增加了土壤AOA-amoA、AOB-amoA和nosZ基因丰度(P <0.05),分别比清耕对照提高了440%、119.06%和78.25%;对nirK和nirS基因丰度影响不显著.自然生草处理增加了土壤nosZ基因丰度(P <0.05),比清耕对照提高了122.16%;降低了nirK基因丰度(P <0.05),比清耕对照降低了68.18%;对AOA-amoA、AOB-amoA和nirS基因丰度影响不显著.橘园土壤氮循环微生物物种组成较为单一,氨氧化古菌(AOA)优势菌门为泉古菌门,白三叶草处理泉古菌门相对丰度比清耕对照提高了74.66%,而黑麦草和自然生草处理分别下降了33.37%和35.54%;氨氧化细菌(AOB)和nirK、nirS、nosZ型反硝化微生物优势菌种均为变形菌门.冗余分析(RDA)表明,橘园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主要环境因子;土壤有机质、总磷、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是影响土壤氮循环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综上,南丰蜜橘园生草栽培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土壤酶活性,增加土壤氮循环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促进土壤氮素转化及南丰蜜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草栽培 南丰蜜橘 土壤酶活性 循环微生物
原文传递
氮肥-垃圾渗滤液复合影响区非饱和-饱和带全剖面氮素分布特征及微生物响应 被引量:1
12
作者 董杰 申泽良 +3 位作者 管勇 尹政 王建收 辛佳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96-1510,共15页
农田氮肥和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是我国地下水氮素污染的两大来源,从氮肥-垃圾渗滤液复合影响区域内采集6份土壤剖面-地下水样品,分析非饱和-饱和带全剖面中氮素的分布特征,来清晰判识该类典型区域的氮素跨介质污染特征和途径,同时通过高通... 农田氮肥和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是我国地下水氮素污染的两大来源,从氮肥-垃圾渗滤液复合影响区域内采集6份土壤剖面-地下水样品,分析非饱和-饱和带全剖面中氮素的分布特征,来清晰判识该类典型区域的氮素跨介质污染特征和途径,同时通过高通量测序进行氮循环功能微生物分析,来解析氮循环功能微生物对氮素分布的响应.结果发现,在高施肥量采样点中,土壤中的硝态氮(NO^(-)_(3)-N)和溶解性有机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 DON)含量均显著高于低施肥量采样点(p<0.01),NO^(-)_(3)-N大量分布在深度0~240 cm的土壤中(p<0.05),部分NO^(-)_(3)-N下渗进入地下水,高施肥量采样点地下水中NO^(-)_(3)-N浓度在总溶解性氮(Total Dissolved Nitrogen, TDN)中占比达31.93%~84.70%,硝化菌在氮循环功能菌中占比为27.08%~87.99%,说明氮肥是该区域地下水NO^(-)_(3)-N的主要来源.铵态氮(NH^(+)_(4)-N)在非饱和带深度0~20 cm和400~460 cm的范围内含量较高(p<0.05),垃圾填埋场下游的地下水NH^(+)_(4)-N浓度均超标,在TDN中占比为26.40%~59.71%.统计分析表明,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可能是造成地下水中NH^(+)_(4)-N浓度空间差异的重要因素,并很可能是导致地下水位波动带附近出现NH^(+)_(4)-N高积累的主要原因(p<0.05).这些结果将有助于复合影响区氮素的污染评估和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分布 垃圾渗滤液 非饱和-饱和带 循环功能微生物
原文传递
Dynamics of Microbial Activity Related to N Cycling in Cd-Contaminated Soil During Growth of Soybean 被引量:1
13
作者 YANG Ye CHEN Ying-Xu +1 位作者 TIAN Guang-Ming ZHANG Zi-Jian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3期383-388,共6页
The potential influences of cadmium (Cd) on the biochemical processes of the soil nitrogen (N) cycle, along with the dynamics of ammonification,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processes in the rhizosphere and non-... The potential influences of cadmium (Cd) on the biochemical processes of the soil nitrogen (N) cycle, along with the dynamics of ammonification,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processes in the rhizosphere and non-rhizosphere (bulk soil), respectively, were investigated in a Cd-stressed system during an entire soybean growing season. In terms of Cd pollution at the seedling stage, the ammonifying bacteria proved to be the most sensitive microorganisms, whereas the effects of Cd on denitrification were not obvious. Following the growth of soybeans, the influences of Cd on ammonification in the bulk soil were: toxic impacts at the seedling stage, stimulatory effects during the early flowering stage, and adaptation to the pollutant during the podding and ripening stages. Although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in the bulk soil decreased throughout the entire growth cycle, positive adaptation to Cd stress was observed during the ripening stage. Moreover, during the ripening stage, denitrification in the bulk soil under high Cd treatment (20 mg kg-1) was even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indicating a probable change in the ecology of the denitrifying microbes in the Cd-stressed system. Changes in the activity of microbes in the rhizosphere following plant growth were similar to those in the non-rhizosphere in Cd treatments; however, the tendency of change in the rhizosphere seemed to be more moderate. This suggested that there was some mitigation of Cd stress in the rhizosp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DMIUM microbial activity nitrogen cycle RHIZOSPHER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