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导管相关尿路感染中微生物群落动态及其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影响
1
作者 邹晓 徐向东 +1 位作者 李培越 伍治强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36-1141,1146,共7页
目的 探究老年导管相关尿路感染(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CAUTI)中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及其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以期对CAUTI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 本前瞻性队列研究共纳入30名老年导管尿路感... 目的 探究老年导管相关尿路感染(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CAUTI)中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及其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以期对CAUTI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 本前瞻性队列研究共纳入30名老年导管尿路感染患者,分为CAUTI组(n=15)和对照组(n=15)。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微生物种类,使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并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间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抗生素耐药性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相似。在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中,CAUTI组患者样本中大肠埃希菌属、葡萄球菌属和链球菌属的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大肠埃希菌属9.25%±2.44%vs 8.00%±2.49%,P<0.05;葡萄球菌属9.38%±2.70%vs 7.03%±2.17%,P<0.05;链球菌属10.09%±2.65%vs 8.95%±3.73%,P<0.05)。α多样性指数中,Simpson指数在CAUTI组有显著下降(0.58±0.31 vs 0.77±0.26,P<0.05)。β多样性分析揭示两组微生物群落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抗生素敏感性测试结果表明,CAUTI组抑菌圈直径普遍小于对照组(β内酰胺类18.45±1.23 mm vs 20.67±1.56 mm,P<0.05;喹诺酮类21.57±1.78 mm vs 23.89±1.45 mm,P<0.05;大环内酯类19.32±1.65 mm vs 22.43±1.29 mm,P<0.05)。CAUTI组耐药菌株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46.7%vs 20%,P<0.05)。结论 CAUTI患者的尿液和导尿管样本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存在显著差异,且表现出更高的抗生素耐药性。这些数据表明CAUTI的临床治疗需要更加关注抗生素的合理选择和使用,同时也提示了未来研究需要关注微生物群落对治疗响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导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 微生物群落动态 抗生素耐药性 16S rRNA基因测序
原文传递
堆肥化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及接菌剂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44
2
作者 王伟东 刘建斌 +2 位作者 牛俊玲 吕育财 崔宗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48-152,共5页
堆肥化过程中不同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及微生物群体特征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在堆肥化过程中各种微生物在数量上遵循高-低-高的变化规律。各种微生物耐热性决定其数量;一般细菌数量最多,尤其在高温期占绝对优势;放线菌和真菌在高温前... 堆肥化过程中不同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及微生物群体特征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在堆肥化过程中各种微生物在数量上遵循高-低-高的变化规律。各种微生物耐热性决定其数量;一般细菌数量最多,尤其在高温期占绝对优势;放线菌和真菌在高温前和高温过后才繁殖较多。各种菌对不同物质成分的分解作用还没有统一的定论。至于微生物制剂的接种效果一直争论不休,肯定的意见和否定的意见都有大量的证据和理由。但应该指出只有数量足够的有益微生物群体和适合它们的条件都具备时堆肥化才能快速进行,创建有益分解微生物群体和创造适合这些微生物群体的条件是不可分割的配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肥化 微生物群落动态 接菌剂
下载PDF
自然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9
3
作者 万水霞 郭熙盛 +2 位作者 朱宏赋 蒋光月 李帆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8期13710-13711,13749,共3页
[目的]研究堆肥中微生物群落的动态以揭示整个堆肥过程中的物质转化规律、腐熟度进程。[方法]通过两次自然堆肥试验,采用平板培养计数法对自然堆肥过程中微生物区系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在自然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的生长... [目的]研究堆肥中微生物群落的动态以揭示整个堆肥过程中的物质转化规律、腐熟度进程。[方法]通过两次自然堆肥试验,采用平板培养计数法对自然堆肥过程中微生物区系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在自然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的生长受温度影响很大,随着温度变化微生物在数量上遵循高—低—高的变化规律。在整个堆肥过程中细菌在数量始终占优势地位,放线菌次之,霉菌数量最少。[结论]在堆肥的起始期、高温期、降温期可以补充适合的微生物菌种来达到提温、维持高温、分解纤维素从而达到加速堆肥进程缩短堆肥周期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肥化 微生物群落动态 微生物
下载PDF
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进展:从观察到预测 被引量:7
4
作者 郝祎祺 张全国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09-815,共7页
地球上的微生物有着极高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它们的生命活动和相互作用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起到关键作用;生存在宿主体内的微生物对其宿主的健康有重要影响.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家获得了大量的关于微生物群落和功能基因组成的数... 地球上的微生物有着极高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它们的生命活动和相互作用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起到关键作用;生存在宿主体内的微生物对其宿主的健康有重要影响.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家获得了大量的关于微生物群落和功能基因组成的数据;而微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点,正在从获得观测数据转变到理解微生物相互作用过程,并预测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动态变化.近年来发展了很多针对第二代测序数据的算法和数学模型,以推测微生物种间相互作用网络,但这种自上而下的研究仍存在局限性.自下而上的实验研究可以对微生物种间作用进行直接验证,并帮助我们理解更高层次上的生态学模式和过程.与此同时,基于数学分析或模拟的理论研究展示了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动态及其对群落动态和功能的影响.今后的研究应该结合观测数据、实验验证、理论模型多种研究方法,增进我们对微生物种间相互作用的理解并做出预测,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传染病暴发、抗生素抗性进化等诸多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推断 微生物群落动态 生态功能 第二代测序技术 相关分析 时间序列分析
下载PDF
PCR-DGGE技术及其在微生物生态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5
作者 张宝涛 王立群 +1 位作者 伍宁丰 石鹏君 《生物信息学》 2006年第3期132-134,142,共4页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PCR-DGGE是一种分析微生物群落的有效工具,可以用于研究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动态性。本文简要介绍了PCR-DGGE技术原理及其在微生物生态学领域的应用,并对该技术的局限性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 PCR-DGGE 微生物生态学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 微生物多样性 微生物群落动态
下载PDF
聚糖菌颗粒污泥的反硝化特性与微生物群落分布 被引量:6
6
作者 张斌 邱志刚 +5 位作者 薛斌 谌志强 龚泰石 王雪 智维佳 王景峰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51-557,共7页
为了解聚糖菌在污泥颗粒化中的脱氮能力及其微生物生态特性,采用反应器工艺、批式试验、显微技术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来评估其反硝化能力,揭示其微生物群落的微观结构,探索聚糖菌和聚磷菌在不同粒径污泥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污泥对有... 为了解聚糖菌在污泥颗粒化中的脱氮能力及其微生物生态特性,采用反应器工艺、批式试验、显微技术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来评估其反硝化能力,揭示其微生物群落的微观结构,探索聚糖菌和聚磷菌在不同粒径污泥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污泥对有机物的吸收率稳定在90%以上.颗粒污泥的沉降指数(SVI10)稳定在30-50 mL g-1,远低于接种污泥的108.2 mL g-1.聚醣菌颗粒污泥对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反硝化去除率分别达到了65%和70%,氮气为主要气态产物.聚糖菌颗粒污泥被大量的四联球菌结构所充斥,丝状菌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构架和搭桥的作用.荧光原位杂交结果表明聚糖菌可生存于各尺寸颗粒化污泥内;而聚磷菌受到严重抑制只能较少地分布在颗粒污泥的外围空间.上述结果表明,在SBR反应器中采用厌氧搅拌—排水—好氧曝气的处理模式成功培育出具有聚糖特性的颗粒化微生物聚集体,培育成功的颗粒污泥对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均具有良好的反硝化特性.在整体颗粒污泥微生物群落中聚糖菌为优势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糖菌 反硝化 颗粒污泥 微生物群落动态 生物脱氮 气态产物 四联球菌
原文传递
PCR-DGGE技术及其在环境工程生物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黄春晓 《中原工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1期72-75,共4页
阐述了PCR-DGGE技术的原理及其优点,探讨了PCR-DGGE技术在环境工程废水生物处理、废气生物处理和污泥生物处理中的应用,分析了PCR-DGGE技术用于生物处理系统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动态性研究的现状、前景和改进的策略.
关键词 PCR-DGGE技术 生物处理系统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微生物群落动态
下载PDF
PCR-DGGE技术及其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 被引量:7
8
作者 梁慧珍 崔丽华 +1 位作者 张春辉 赵树欣 《酿酒科技》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89-91,共3页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PCR-DGGE是一种分析微生物群落的有效工具,可以用于研究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动态性。简要介绍了PCR-DGGE技术原理及其在食品行业中微生物生态学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 PCR—DGGE 微生物群落动态 食品行业 应用
下载PDF
Comparative study on bioleaching of two different types of low-grade copper tailings by mixed moderate thermophiles 被引量:9
9
作者 Xiao-dong HAO Xue-duan LIU +4 位作者 Qin YANG Hong-wei LIU Hua-qun YIN Guan-zhou QIU Yi-li LIANG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9期1847-1853,共7页
The bioleaching of two different types of low-grade copper tailings,acid-leaching tailings(ALT)and copper flotation tailings(CFT)by mixed moderate thermophiles,and the variation of mineralog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ch... The bioleaching of two different types of low-grade copper tailings,acid-leaching tailings(ALT)and copper flotation tailings(CFT)by mixed moderate thermophiles,and the variation of mineralog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ir dissolution processes were comparatively investigated.Results showed that bioleaching behaviors of the two types of tailing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In ALT bioleaching,lower redox potential,higher[Fe3+]/[Fe2+]ratio and higher cell density in solution were obtained.These resulted in higher total copper,primary copper sulfide and secondary copper sulfide extractions,compared with CFT bioleaching.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gypsum and some metal organic complexes were detected in CFT bioleaching,which could cause the sluggish oxidation of sulphide minerals.The shifts of microbial community in the leachates and leaching residues varied greatly between ALT and CFT bioleaching.The percentage of iron-oxidizing bacteria in ALT bioleaching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FT,but the sulfur-oxidizing bacteria percentage was the opposite.The archaeon F.thermophilum L1 was detected in ALT but not in CF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EACHING TAILINGS microbial community dynamics mineralogical analysis
下载PDF
Soil Microbiological Activity and Carbon Dynamics in the Current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A Review 被引量:13
10
作者 Javid A.SOFI Aabid H.LONE +5 位作者 Mumtaz A.GANIE Naseer A.DAR Sajad A.BHAT Malik MUKHTAR Mohd Ashraf DAR Shazia RAMZAN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5期577-591,共15页
Microbial activities are affected by a myriad of factors with end points involved in nutrient cycling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issues.Because of their prominent role in the global carbon balance and their possible rol... Microbial activities are affected by a myriad of factors with end points involved in nutrient cycling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issues.Because of their prominent role in the global carbon balance and their possible role in carbon sequestration, soil microbes are very important organisms in relation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s. This review focuses mainly on the responses of soil microbes to climate changes and subsequent effects on soil carbon dynamics. An overview table regarding extracellular enzyme activities(EAA) with all relevant literature data summarizes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ecosystems under various experimental treatments on EAA. Increasing temperature, altered soil moisture regimes, and elevated carbon dioxide significantly affect directly or indirectly soil microbial activities.High temperature regimes can increase the microbial activities which can provide positive feedback to climate change, whereas lower moisture condition in pedosystem can negate the increase, although the interactive effects still remain unanswered. Shifts i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have been determined by gene probing, phospholipid fatty acid analysis(PLFA),terminal restriction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 and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 but in a recent investigations,omic technological interventions have enabled determination of the shift in soil microbe community at a taxa level, which can provide very important inputs for modeling C sequestration process. The intricacy and diversity of the soil microbial population and how it responds to climate change are big challenges, but new molecular and stable isotope probing tools are being developed for linking fluctuations in microbial diversity to ecosystem fun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cycling carbon dioxide carbon exchange carbon sequestration microbe community soil enzymes soil moisture soil temperatur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