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孔介质中氢氧化铁表面膜分布与微生物运移
1
作者 E.P.Knapp 钟润生 路远发 《世界地质》 CAS CSCD 1999年第1期49-53,共5页
微生物在矿物表面上的吸附作用是影响微生物在含水层中运移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而掌握了微生物在含水层中迁移规律对当地制订地下水的生物治理工程尤显必要。由于在多孔介质中矿物质存在化学不均一性,因此分几种情况来评价氢氧化铁表... 微生物在矿物表面上的吸附作用是影响微生物在含水层中运移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而掌握了微生物在含水层中迁移规律对当地制订地下水的生物治理工程尤显必要。由于在多孔介质中矿物质存在化学不均一性,因此分几种情况来评价氢氧化铁表面膜存在及分布对微生物运移规律的影响。在柱状实验中,微生物采用短杆菌属(1.2μm长),石英砂粒径为0.5~0.6mm;且覆有氢氧化铁表面膜的石英砂占总质量的10%。膜化石英砂做以下处理:(1)均匀分布;(2)置于顶部;(3)置于底部(砂柱长14cm)。配制微生物浓度为108个/mL的溶液,以14cm/h速度通过砂柱。实验结果表明:临界峰值出现在1.0孔隙体积处。绝大部分微生物被滞留在砂柱内;14.7%~15.8%的微生物被回收(当三个孔隙容量的溶液流过纯石英砂柱时),而经过含10%被氢氧化铁膜化的石英砂柱时,只有2.1%~4.0%被回收。三种砂柱实验处理出现相同的微生物临界值,表明表面膜的空间展布并不影响微生物迁移。通过模拟野外实际遇到的水文地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氢氧化铁 表面膜分布 微生物运移
下载PDF
驱油用微生物与大庆萨北过渡带油层配伍性考察
2
作者 吴松 李柏林 段吉国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7-79,共3页
为提高大庆油田萨北过渡带原油采收率,分析了该地区油藏的注入水和采出液及原油物理性质;考察了油藏本源微生物、注入微生物的活菌量和加入营养剂质量浓度之间的关系,对微生物在储层岩石中的运移配伍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萨北过渡带... 为提高大庆油田萨北过渡带原油采收率,分析了该地区油藏的注入水和采出液及原油物理性质;考察了油藏本源微生物、注入微生物的活菌量和加入营养剂质量浓度之间的关系,对微生物在储层岩石中的运移配伍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萨北过渡带原油属重质原油,含蜡多,含胶量高,油藏岩石孔隙大小可满足微生物运移需要,比较适宜微生物采油;但地层水中含微生物营养物质少,需加入营养物质保证采油效果.加入营养剂的质量浓度应为1×10^4~5×10^4 mg/L,现场接种的最低活菌量应大于10^6个/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油用微生物 营养液 微生物运移 配伍性
下载PDF
采油微生物在微驱过程中的生长、运移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6
3
作者 柯从玉 吴刚 +4 位作者 游靖 谢刚 李青 王冠 牟伯中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49-856,共8页
【目的】深入了解现场微生物驱油机理、效果评价标准及影响因素。【方法】结合现场微生物驱油过程产出液的跟踪监测及室内物模实验对微生物在地层中的生长繁殖、运移及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结果表明,通过从水井注入的外源微生物... 【目的】深入了解现场微生物驱油机理、效果评价标准及影响因素。【方法】结合现场微生物驱油过程产出液的跟踪监测及室内物模实验对微生物在地层中的生长繁殖、运移及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结果表明,通过从水井注入的外源微生物在油藏中能够有效生长繁殖,而且注入的营养液也能够激活内源微生物,但由于地层渗透率及营养液浓度的影响,产出液菌浓要比注入菌浓低1 2个数量级;葡萄糖的快速降解以及地层对微生物的过滤及吸附作用使大量的微生物停留在近井地带,仅有部分微生物能够从生产井采出,而且其运移速度要比营养液慢。【结论】地层渗透率和产出液中营养物浓度是影响微生物数量及分布的两个关键因素,现场微生物驱油产出液中的菌浓一般很难达到106个/mL以上,该研究结果对微生物驱油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驱油 现场应用 物模实验 微生物运移分布
原文传递
菲降解菌巨大芽孢杆菌在土壤中的运移规律
4
作者 耿婧 于少云 +1 位作者 寇尧 周延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229-233,共5页
首先以能够降解多环芳烃菲的巨大芽孢杆菌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对流、水动力弥散、吸附解吸与微生物的生长衰亡,确定其在饱和土壤中迁移的模型,并对其相关参数进行了试验测定和求解。微生物在土壤表面的吸附特性对其在土壤中迁移具有决... 首先以能够降解多环芳烃菲的巨大芽孢杆菌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对流、水动力弥散、吸附解吸与微生物的生长衰亡,确定其在饱和土壤中迁移的模型,并对其相关参数进行了试验测定和求解。微生物在土壤表面的吸附特性对其在土壤中迁移具有决定性影响,所有影响微生物表面特性的理化因素都将影响该过程。通过对6种微生物表面特性参数与吸附-解吸常数的测定、计算与回归,得到微生物自身物理性质对吸附影响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电位、形状系数、粒径,微生物自身物理性质对解吸影响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形状系数、电位、粒径。回归结果说明微生物表面参数与吸附-解吸参数有密切关系,在进行理论解释的基础上建立数学关系,寻找某类微生物的通用迁移方程是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芽孢杆菌 微生物运移 细菌吸附常数 细菌解吸常数
下载PDF
Fate of ^(15)N Labeled Nitrate and Ammonium Salts Added to an Alpine Meadow i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China 被引量:5
5
作者 徐兴良 欧阳华 +1 位作者 裴志永 周才平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3年第3期276-281,共6页
To understand the dynamics of added nitrogen (N) in alpine meadow and the role of alpine plants and soil microorganisms in the retention of deposited N, the fate of 15 N labeled nitrate and ammonium salts was... To understand the dynamics of added nitrogen (N) in alpine meadow and the role of alpine plants and soil microorganisms in the retention of deposited N, the fate of 15 N labeled nitrate and ammonium salts was determined in an alpine meadow for two months. Two weeks after 15 N application, total recovery of 15 N from NO - 3_ 15 N was 73.5% while it was 78% from NH + 4_ 15 N. More 15 N was recovered in plants than in soil organic matter or in microbial biomass, irrespective of forms of N added. After one month, 70.6% of added NO - 3_ 15 N and 57.4% of NH + 4_ 15 N were recovered in soils and plants. 15 N recovered in soil organic matter decreased greatly while that recovered in plants varied little, irrespective of the form N.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two weeks after 15 N application, more NO - 3_ 15 N than NH + 4_ 15 N was recovered in microbial biomass. Total recovery was 58.4% (six weeks) and 67% (eight weeks) from NO - 3_ 15 N, and 43.1% and 49% from NH + 4_ 15 N, respectively. Both plants and soil microorganism recovered more NO - 3_ 15 N than NH + 4_ 15 N. But plants recovered more 15 N than soil microorganisms. During the whole experiment plants retained more NO - 3_N and 15 N than soil microorganisms while 15 N recovered in inorganic N pool did not exceed 1% due to lower amount of inorganic N. This indicates that plants play more important roles in the retention of deposited N although microbial biomass can be an important sink for deposited N in early days after N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pine meadow soil microorganisms retention of deposited N percentage of 15 N recovery fate of NO - 3_ 15 N and NH + 4_ 15 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