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深部微电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
1
作者 刘春风 尹伟华 罗蔚锋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70-371,共2页
关键词 脑深部微电极刺激 治疗 帕金森病
下载PDF
大鼠旁巨细胞外侧核微电极刺激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
2
作者 姚小卫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60-63,共4页
目的利用微电极刺激来研究大鼠旁巨细胞外侧核对心血管活动的调控作用.方法用微电极刺激旁巨细胞外侧核后监测大鼠心率和血压的变化.结果微电极刺激后大鼠出现左心室等容收缩期压力变化最大速率(±dp/dtm ax)、等容收缩期左心室内压... 目的利用微电极刺激来研究大鼠旁巨细胞外侧核对心血管活动的调控作用.方法用微电极刺激旁巨细胞外侧核后监测大鼠心率和血压的变化.结果微电极刺激后大鼠出现左心室等容收缩期压力变化最大速率(±dp/dtm ax)、等容收缩期左心室内压(LVSP)和右股动脉插管记录平均动脉血压(MAP)升高(P<0.05),心率(HR)增加(P<0.05).结论大鼠的旁巨细胞外侧核通过复杂的过程参与心血管活动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旁巨细胞外侧核 微电极刺激 动脉血压 心率
下载PDF
纵行神经束内微电极刺激和记录家兔坐骨神经束电生理信号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郑修军 张键 +1 位作者 陈统一 陈中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4-145,共2页
关键词 纵行神经束内 微电极刺激 记录 家兔 坐骨神经束 电生理信号
原文传递
基于MEMS技术的柔性神经刺激微电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罗雪娇 隋晓红 +2 位作者 朱壮晖 李刚 柴新禹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272-276,共5页
综述了基于聚合物材料和MEMS技术的柔性神经刺激微电极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并对神经刺激微电极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柔性神经刺激微电极 MEMS技术 神经功能修复
下载PDF
大鼠扣带回与大脑皮质运动区的神经纤维联系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艳 曹宇 汤浩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9-242,共4页
本研究采用皮质内微电极刺激和双重逆行荧光标记相结合的方法 ,探讨了扣带回与大脑皮质一级运动中枢不同机能代表区之间的纤维联系。在确定颜面、前肢和后肢在大脑皮质的机能代表区的基础上 ,将逆行性荧光物质分别微量注入到上述各部位 ... 本研究采用皮质内微电极刺激和双重逆行荧光标记相结合的方法 ,探讨了扣带回与大脑皮质一级运动中枢不同机能代表区之间的纤维联系。在确定颜面、前肢和后肢在大脑皮质的机能代表区的基础上 ,将逆行性荧光物质分别微量注入到上述各部位 ,观察和计数在扣带回被逆行标记的细胞。结果表明 ,投射到颜面机能代表区的神经元分布在扣带回的吻、腹侧部 ;投射到前肢机能代表区的神经元分布在尾、背侧部 ;未见到从扣带回投射到后肢机能代表区的神经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内微电极刺激 逆行荧光标记 扣带回 大脑皮质运动区 大鼠 神经纤维联系
下载PDF
80例震颤麻痹患者的护理体会
6
作者 吴美珠 陆曦 陈影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169-169,共1页
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病(PD),是一种较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变。患者多数在门诊用药物治疗,有条件者可行脑深部微电极刺激(DBS)治疗。在疾病早期,患者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其护理主要在于指导和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提高其自... 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病(PD),是一种较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变。患者多数在门诊用药物治疗,有条件者可行脑深部微电极刺激(DBS)治疗。在疾病早期,患者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其护理主要在于指导和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随着病情发展,护理任务则越来越重,尤其是晚期卧床不起的患者,更要重视家庭护理。近5年来,我们对门诊80例PD患者采取药物治疗,并给予健康教育和家庭护理,取得了较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任务 震颤麻痹 患者 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变 脑深部微电极刺激 独立生活能力 药物治疗 自我保护意识
下载PDF
帕金森病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彭昌鼎 《实用医药杂志》 2004年第3期273-276,共4页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药物冶疗 基因治疗 苍白球毁损术 丘脑毁损术 微电极刺激
下载PDF
视觉假体研究使盲人复明成为可能
8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84-84,共1页
解放日报报道:让盲人复明,这个美好愿望不再遥不可及。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联合举办的生物医学工程论坛获悉,视觉假体已成为各国科学家研究的热点。上海交大教授任秋实领衔的973项目致力于研究视神经假体,... 解放日报报道:让盲人复明,这个美好愿望不再遥不可及。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联合举办的生物医学工程论坛获悉,视觉假体已成为各国科学家研究的热点。上海交大教授任秋实领衔的973项目致力于研究视神经假体,相关动物实验证明,微电极刺激能引起动物视觉感受。今年,该项研究计划开展人体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假体 视觉 复明 盲人 上海交通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 动物实验 微电极刺激
下载PDF
苍白球毁损术中微刺激的定位作用 被引量:4
9
作者 张华 高国栋 +4 位作者 张宝国 王学廉 贺世民 冯兴军 李立宏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75-77,共3页
目的 探讨微电极电刺激 (微刺激 )技术在帕金森病苍白球毁损术的定位作用。方法 采用微电极进行术中电刺激 ,记录不同部位微刺激引起视束及内囊反应的数值。结果 微电极电刺激在靶点区的电刺激电流值在 10 0 0Hz,脉宽 0 2ms视束可... 目的 探讨微电极电刺激 (微刺激 )技术在帕金森病苍白球毁损术的定位作用。方法 采用微电极进行术中电刺激 ,记录不同部位微刺激引起视束及内囊反应的数值。结果 微电极电刺激在靶点区的电刺激电流值在 10 0 0Hz,脉宽 0 2ms视束可达 1~ 10mA ,内囊反应则为 15mA以上。结论 微电极电刺激能精确探及内囊和视束的位置 ,可以有效避免内囊及视束损伤 ,阻止偏瘫和视野缺损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颤性麻痹 苍白球毁损术 微电极刺激 定位
原文传递
视觉假体研究使盲人复明成为可能
10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38-138,共1页
解放日报报道:让盲人复明,这个美好愿望不再遥不可及。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联合举办的生物医学工程论坛获悉,视觉假体已成为各国科学家研究的热点。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任秋实领衔的973项目致力于研究视神... 解放日报报道:让盲人复明,这个美好愿望不再遥不可及。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联合举办的生物医学工程论坛获悉,视觉假体已成为各国科学家研究的热点。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任秋实领衔的973项目致力于研究视神经假体,相关动物实验证明,微电极刺激能引起动物视觉感受。今年,该项研究计划开展人体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假体 视觉 复明 盲人 上海交通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 动物实验 微电极刺激
原文传递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long and short train theta burst stimulation on LTP induction in rat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slices:Multi-electrode array recordings
11
作者 何莹 刘明刚 +1 位作者 巩克瑞 陈军 《Neuro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5期309-318,共10页
Objective There is substantial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notion that the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 is an important limbic structure involved in multiple brain functions such as sensory perception, motor conflict... Objective There is substantial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notion that the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 is an important limbic structure involved in multiple brain functions such as sensory perception, motor conflict monitoring, memory, emotion and cognition. It has been shown that long term potentiation (LTP) is an important synaptic model of neural plasticity in the ACC,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spatiotemporal properties of ACC at network level. 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see the LTP induction effects across different layers of the ACC by using different conditioning stimuli (CS) protocols. Methods A unique multi-electrode array recording technique was used in the acutely-dissociated ACC slices of rats. Long and short train theta burst stimulation (TBS) paradigms were applied in layer V-VI as the CS and the LTP induction effects were compared across different layers of the ACC. Briefly, both long and short train TBS are composed of bursts (4 pulses at 100 Hz) with a 200 ms interval, however, the former (TBS1) was with 10 trains and the latter (TBS2) was with 5 trains. After test stimulation at layer V-VI in the ACC, network field potentials (FPs) could be simultaneously recorded across all layers of the ACC. Results The waveforms of FPs were different across different layers. Namely, positive-going waveforms were recorded in layer I and negative-going waveforms were recorded in layers V-VI, in contrast, complex waveforms were localized mainly in layers II-III. Following application of two CS protocols, the induction rate of LTP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BS 1 and TBS2 regardless of the spatial properties. TBS1 had more than 60% success, while TBS2 was less than 25% in induction of LTP. Moreover, both the 2 CS protocols could induce LTP in layers II-III and layers V-VI without layer-related difference. However, no LTP was inducible in layer I. Conclusion The present findings indicate that stimulation protocols may, at least in part, account for a large portion of variations among previous LTP studies, and hence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selecting the best LTP induction protocol when designing such experiments. Moreover, the present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prominent superiority of multi-electrode array recording in revealing the network properties of synaptic activities in the ACC, especially in comparing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different layers of this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 term potentiation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theta burst stimulation multi-electrode array recordings RA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