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蛋白质组学技术探寻宫颈癌相关抗原 被引量:1
1
作者 赵良平 王薇娜 +5 位作者 张庆华 黄磊 梁逢奇 田训 卢运萍 马丁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34-337,共4页
目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探寻宫颈癌相关抗原。方法:先用双向电泳(2-DE)分离宫颈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抽提的蛋白质混合物,再以免疫印迹将凝胶上的蛋白质转移到尼龙膜,继而与患者血清杂交显色后通过比较两者的反应性来筛选目... 目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探寻宫颈癌相关抗原。方法:先用双向电泳(2-DE)分离宫颈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抽提的蛋白质混合物,再以免疫印迹将凝胶上的蛋白质转移到尼龙膜,继而与患者血清杂交显色后通过比较两者的反应性来筛选目的蛋白,最后运用质谱技术鉴定目的蛋白。结果:组织蛋白经2-DE分离、转膜后与患者血清杂交、显色,癌组织来源的蛋白质呈阳性反应。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来源的蛋白质呈阴性反应的蛋白质点有4个,切取其中1个经质谱鉴定为β微管蛋白Ⅳb(Beta tubulin Ⅳb)。β微管蛋白Ⅳb在宫颈癌患者体内发生体液免疫产生了抗体。结论:β微管蛋白Ⅳb可能是宫颈癌的相关抗原;蛋白质组学技术与血清学相结合是探寻肿瘤相关抗原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组学 电泳 双向 凝胶 宫颈肿瘤 抗原 肿瘤 β管蛋白b
下载PDF
ERCC1,TUBB3在上皮性卵巢癌中表达及其临床病理特征和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可心 李琛 +2 位作者 秦誉 姚国栋 耿敬姝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294-298,共5页
目的研究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RCC1)和TUBB3编码的β-tubulin-Ⅲ(3型B微管蛋白)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情况、病理特征及其临床意义,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主要通过逆转录一实时荧光定量反应(RTq-PC... 目的研究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RCC1)和TUBB3编码的β-tubulin-Ⅲ(3型B微管蛋白)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情况、病理特征及其临床意义,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主要通过逆转录一实时荧光定量反应(RTq-PCR)方法检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ER.CCI和TUBB3mRNA的表达情况,进一步分析上皮性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与ERCC1,TUBB3的关系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ERCC1和TUBB3在上皮性卵巢癌中均呈高表达,表达率分别为28.21%(22/78)和29.49%(23/78)。单因素分析ERCC1、TUBB3基因在上皮性卵巢癌高表达患者中仅与残余肿物大小有关(P〈0.05),二者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无关。ERCC1和TUBB3在上皮性卵巢癌中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4249,P〈0.05)。结论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存在不同水平的ERCC1和TUBB3基因mRNA,二者在癌组织中表达密切相关。ERCC1、TUBB3基因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与残余肿物大小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性卵巢癌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 3型b管蛋白 逆转录一实时荧光定量 反应
下载PDF
探索结直肠癌血清外泌体有效分子标志物 被引量:1
3
作者 杨钊 邹鲁飞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3年第6期785-795,共11页
目的基于血清外泌体数据结合加权基因共表达算法(WGCNA)和蛋白-蛋白互作分析(PPI)筛选结直肠癌(CRC)患者有效血清标志物,为预测CRC的发生提供帮助。方法从外泌体数据库(http://www.exorbase.org/)中下载健康人群和CRC患者血清外泌体基... 目的基于血清外泌体数据结合加权基因共表达算法(WGCNA)和蛋白-蛋白互作分析(PPI)筛选结直肠癌(CRC)患者有效血清标志物,为预测CRC的发生提供帮助。方法从外泌体数据库(http://www.exorbase.org/)中下载健康人群和CRC患者血清外泌体基因表达数据,采用WGCNA和PPI对由118例健康人群和35例CRC患者组成的数据集进行分析,并利用外部的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GEO(https://www.ncbi.nlm.nih.gov/geo/)数据库中GSE192667和GSE24549数据集、R2预后平台(https://hgserver1.amc.nl/cgi-bin/r2/main.cgi)、CancerSEA(http://biocc.hrbmu.edu.cn/CancerSEA/)单细胞数据集和TIMER(https://cistrome.shinyapps.io/timer/)网站分析和验证核心分子。结果外泌体数据库中CRC患者较健康人群上调基因有5078个,下调基因有13004个。基于WGCNA和PPI算法获得了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GAPDH)和微管蛋白α-1B基因(TUBA1B)作为核心分子。并通过内部数据集验证GAPDH和TUBA1B表达与CRC发生相关,可以作为有效的血清外泌体分子标志物。同时,外部TCGA数据集中上述两个基因在肿瘤组织中均高表达,在R2生存平台中高表达GAPDH和TUBA1B患者预后更差。同时在GSE192667和GSE24549数据集也获得了相似的结果。基于GSE192667数据集构建并验证了生存风险模型[生存风险模型得分=GAPDH表达量×0.0015+TUBA1B表达量×(-0.0002)]。利用CancerSEA网站和TIMER网站并结合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发现核心分子涉及了多个肿瘤相关通路和功能。结论利用血清外泌体数据库结合WGCNA和PPI算法,筛选获得的GAPDH和TUBA1B可以作为CRC患者有效的血清外泌体分子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血清外泌体 基因加权共表达算法(WGCNA) 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GAPDH) 管蛋白α-1b基因(TUbA1b)
下载PDF
阿克苏红富士苹果采后腐烂病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3
4
作者 吴思雅 张志东 +1 位作者 庞学群 朱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5-209,共5页
为了明确阿克苏红富士苹果采后腐烂的主要病原菌种类。通过对阿克苏红富士苹果采后常温和低温条件下自然发病的果实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筛选,采用经典微生物分离筛选方法,结合形态学观察、基因间隔序列(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 为了明确阿克苏红富士苹果采后腐烂的主要病原菌种类。通过对阿克苏红富士苹果采后常温和低温条件下自然发病的果实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筛选,采用经典微生物分离筛选方法,结合形态学观察、基因间隔序列(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28S核糖体大亚基序列(large subunit r DNA,r DNA-LSU)及微管蛋白B(Beta tubulin,β-tubulin)序列的测定方法,并进行系统进化树的构建;同时,进行菌株的回接及病斑形态的验证。最终从腐烂的阿克苏红富士苹果病斑中分离出2类真菌,由形态学观察初步确定为链格孢霉(Alternaria sp.)和青霉(Penicillium sp.),通过进一步的多基因序列分析及菌株的回接及病斑的观察鉴定2种真菌分别为交链格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和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本研究结果可为新疆阿克苏红富士采后病原真菌的快速鉴定及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采后病害 微管蛋白b 基因间隔序列 28S核糖体大亚基序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