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纳米系统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被引量:2
1
作者 苑伟政 《航空制造技术》 2005年第3期28-31,共4页
微/纳米科学与技术已成为人们在微观领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种高新技术,得到世界上众多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纳米系统 机电 学术交叉 市场需求 国防建设
下载PDF
富有机质泥页岩微纳米孔隙系统演化特征及模式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徐良伟 杨克基 +2 位作者 鲁文婷 李霄 魏浩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1,共21页
富有机质泥页岩孔隙系统演化特征及其模式的研究有助于完善页岩油气微纳米储层地质理论,进一步揭示页岩油气富集成藏机理,并促进页岩油气综合地质评价与勘探开发。通过综述富有机质泥页岩孔隙系统特征及发育演化影响因素,简述了泥页岩... 富有机质泥页岩孔隙系统演化特征及其模式的研究有助于完善页岩油气微纳米储层地质理论,进一步揭示页岩油气富集成藏机理,并促进页岩油气综合地质评价与勘探开发。通过综述富有机质泥页岩孔隙系统特征及发育演化影响因素,简述了泥页岩复杂孔隙系统研究发展历程,分析了自然成熟序列泥页岩和模拟序列泥页岩孔隙系统演化特征,总结了国内外富有机质泥页岩孔隙系统演化模式,并对泥页岩孔隙系统演化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富有机质泥页岩系统孔径较小、连通性差、结构致密,较常规油气储层的孔隙更难分类与识别鉴定,其常见于石英、长石、方解石、黏土矿物等矿物基质,也可大量形成于有机质中。复杂泥页岩孔隙系统的研究经历了科学探索阶段、理论成型阶段、飞跃发展阶段。页岩微纳米孔隙的形成和演化受内因外因共同影响,其发育也受热成熟生烃作用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在外部控制因素中,沉积环境、构造背景共同决定了泥页岩微纳米孔隙系统发育的物质基础条件,在内部影响因素中,岩性与矿物组成的变化控制了页岩压裂性能和孔隙结构特征,使得泥页岩孔隙空间一定程度的增大或减小,TOC含量和干酪根类型则影响着有机质孔的孔体积和比表面积,而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则制约着不同类型孔隙的演化趋势,有机质成熟度与页岩微观储层孔隙并不是单纯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纳米孔隙随着热演化程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也存在较大的争议。此外,本文综述了自然成熟序列和模拟成熟序列泥页岩孔隙系统演化研究的现状与进展,总结了自然成熟序列和模拟成熟序列泥页岩典型的孔隙系统演化模式,分析了这些孔隙系统演化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认为应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沉积环境和不同有机质类型的样品进行深入研究,应加强泥页岩微纳米孔隙系统主控因素及其演化的定性、定量分析,改善模拟系统和模拟实验条件使之更接近真实地质条件,并提高不同成熟度序列样品微纳米孔隙系统的测量精度和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气 纳米孔隙系统 物理模拟 形成演化过程 孔隙演化模式
下载PDF
载马钱子碱纳米粒的微球系统的制备与初步评价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建 陈志鹏 蔡宝昌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6-59,共4页
目的制备包载马钱子碱纳米粒的壳聚糖微球系统(Brucine nanoparticles-in-microsphere system,Brucine-NiMS),以期获得一种降低突释作用用于关节腔注射的长效制剂。方法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材料,采用去溶剂化法制备载马钱子碱的纳米粒... 目的制备包载马钱子碱纳米粒的壳聚糖微球系统(Brucine nanoparticles-in-microsphere system,Brucine-NiMS),以期获得一种降低突释作用用于关节腔注射的长效制剂。方法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材料,采用去溶剂化法制备载马钱子碱的纳米粒(Brucine nanoparticles,Brucine-Nps)。再以壳聚糖(CS)为载体,利用喷雾干燥法将纳米粒包载于壳聚糖微球系统中。在电镜下观察Brucine-NiMS的外观,并测定其体外释放特性。结果 Brucine-NiMS的处方为:CS的型号为600kDa,CS醋酸溶液的浓度为1%,BSA与CS的比例为1∶5。喷雾干燥的条件为:蠕动泵速度为20%,进口温度为120℃,Q-Flow为40mL/h。在此条件下制备的Brucine-NiMS的包封率、载药量和粒径分别为97.35%、3.17%和1.48μm。Brucine-NiMS外观圆整,性质稳定。结论 Brucine-NiMS制备方法稳定可控,为开发药物新剂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钱子碱 纳米粒-系统 喷雾干燥
下载PDF
紫杉醇纳米粒-微球系统的研制 被引量:1
4
作者 毕秀 张丽男 +3 位作者 张晓博 马楠 谷艳玲 高子彬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36-342,共7页
目的制备紫杉醇纳米粒-微球系统(taxol nanoparticals-in-microsphere system,TAX-NiMS),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为载体,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紫杉醇纳米粒(taxol na... 目的制备紫杉醇纳米粒-微球系统(taxol nanoparticals-in-microsphere system,TAX-NiMS),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为载体,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紫杉醇纳米粒(taxol nanoparticals,TAX-NPs)。以包封率、载药量及粒径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法优化处方。采用内源乳化凝胶法,以海藻酸钙为包裹材料,制备包覆TAX-NPs的微球系统。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TAX-NiMS的表面和内部形态,并测定其粒径及体外释放特性。结果纳米粒优化处方:PLGA质量浓度为100 g·L-1,聚乙烯醇质量浓度为10 g·L-1,油相与水相体积比为1∶10,超声功率为300 W。微球优化处方:海藻酸钠(NaALG)质量浓度为15 g·L-1,Span-80质量浓度为10 g·L-1,Ca CO3与Na ALG质量比为1∶3,油相与水相体积比为1∶5。此条件下制备的TAX-NiMS的包封率、载药量和平均粒径分别为(84.33±1.11)%、(1.12±0.15)%和(2.678±0.014)μm。TAX-NiMS的12h释放量仅达到16.51%。结论 TAX-NiMS的制备方法稳定可控,且突释效应显著减小,为药物新剂型的开发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杉醇 纳米粒-系统 内源乳化凝胶法 海藻酸钙
下载PDF
非局部因子和表面效应对微纳米材料振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徐晓建 邓子辰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17,共8页
基于非局部理论和表面效应模型,导出表面吸附物对微纳米材料的动力学方程,研究非局部因子和表面能对微纳米传感器振动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非局部因子、表面能、吸附物种类、附加刚度和基底种类对微纳米结构的振动特性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纳米机电系统(MEMS NEMS)传感器 非局部理论 表面效应 振动特性 原子 分子吸附
下载PDF
微系统动力学中的若干非线性问题 被引量:2
6
作者 傅卫平 方宗德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7-25,共9页
微系统是近十多年迅速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微系统动力学是微系统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系统一般具有固有的非线性.本文从建模、分析、设计、控制、实验、测试、材料及制造等几方面归纳了微系统动力学中的若干非线性问题,并对... 微系统是近十多年迅速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微系统动力学是微系统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系统一般具有固有的非线性.本文从建模、分析、设计、控制、实验、测试、材料及制造等几方面归纳了微系统动力学中的若干非线性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 动力学 非线性 尺度效应 多能域耦合 特征尺寸 /纳米机电系统
下载PDF
微/纳米力学中的若干重要问题 被引量:2
7
作者 包广圭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5-9,共5页
本文评述了微/纳米力学中的若干重要问题:1)微/纳米力学中的相似方法与尺度效应;2)微/纳米力学中的表面力;3)微/纳米机电系统的失效分析;4)微/纳米机电系统中的热应力与热疲劳;5)微/纳米机电系统的工艺力学。
关键词 /纳米力学 /纳米机电系统 尺度效应 表面力 失效分析 工艺力学
下载PDF
基于LabVIEW的微纳加工系统设计与研究
8
作者 赵相晖 赖磊捷 朱利民 《机电一体化》 2014年第A04期28-32,44,共6页
根据约束刻蚀加工工艺原理要求,开发了基于LabVIEW软件的微纳米加工系统。系统主要由宏动定位平台、微动定位平台、微力传感器、电化学工作站以及控制系统组成。系统通过数据采集卡和运动控制卡来实现仪器的定位与运动控制,对接触检测... 根据约束刻蚀加工工艺原理要求,开发了基于LabVIEW软件的微纳米加工系统。系统主要由宏动定位平台、微动定位平台、微力传感器、电化学工作站以及控制系统组成。系统通过数据采集卡和运动控制卡来实现仪器的定位与运动控制,对接触检测和主动恒力控制等关键技术进行了重点研究,使用LabVIEW编写了运动控制软件,最后在此系统上开展了光学微透镜阵列的电化学湿印章刻蚀加工试验。实验结果表明该工艺成功地把模板上的微透镜阵列图案复制到了硅基底上,具有较高的复制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湿印章 纳米加工系统 LABVIEW 约束刻蚀剂层
下载PDF
姜黄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及其微纳米粒传递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杨慧 童雨 廖正根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696-3705,共10页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易复发性和使人衰弱的、多因素导致的复杂炎症性疾病,其发病具体原因尚不清楚,目前治疗UC的药物主要包含合成药物和单克隆抗体,然而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可能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姜黄素...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易复发性和使人衰弱的、多因素导致的复杂炎症性疾病,其发病具体原因尚不清楚,目前治疗UC的药物主要包含合成药物和单克隆抗体,然而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可能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姜黄素是从姜科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活性成分,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可能与多种炎症细胞通路靶点相互作用有关,是治疗UC的候选药物。通过对近年来姜黄素治疗UC的机制及其微纳米传递系统抗UC研究进行归纳,并进一步讨论姜黄素抗炎制剂的开发与临床应用存在的局限性和可能的解决方法,为姜黄素在UC防治中的深入研究及其制剂开发应用提供一定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溃疡性结肠炎 免疫细胞 氧化应激 肠道菌群 纳米粒传递系统
原文传递
纳米级动态粘着接触的有限元模型与仿真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媛 张向军 《计算机仿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6-119,共4页
对纳米级动态粘着接触过程进行仿真,是为了研究微纳米尺度的机电系统(如MEMS)中所存在的纳米级表面接触和摩擦,对系统进行减粘附设计。利用商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的纳米尺度的动态粘着接触模型,采用原子间Len-nard-Jones作用势函... 对纳米级动态粘着接触过程进行仿真,是为了研究微纳米尺度的机电系统(如MEMS)中所存在的纳米级表面接触和摩擦,对系统进行减粘附设计。利用商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的纳米尺度的动态粘着接触模型,采用原子间Len-nard-Jones作用势函数来描述表面力,用数值求解的方法来描述基本球-盘模型的接触-分离行为,最终得到接触过程的力-位移曲线和粘着接触的分离点和粘着力的大小。将有限元粘着接触模型仿真所得结果与常用的接触模型(DMT模型、JKR模型)解析解对比,证明了有限元粘着接触模型的适用性。由于有限元模型不受接触副几何形状和材料性质的限制,可以进一步对表面形貌修饰后的粘性接触过程和多峰粘着接触过程进行仿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机电系统 粘着接触 有限元法
下载PDF
一种新颖的基于离子束刻蚀的纳米沟道制备技术 被引量:1
11
作者 史明甫 焦继伟 +4 位作者 包晓清 冯飞 杨恒 李铁 王跃林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05A期1462-1465,共4页
研究了一种新颖的基于MEMS工艺中离子束刻蚀的纳米沟道制备技术,通过研究离子束刻蚀微米级线条时,离子束刻蚀角度与刻蚀的轮廓形状之间的关系,在2μm线条内刻蚀出纳米沟道所需要的掩模图形,并结合KOH的各向异性腐蚀,成功获得了纳米沟道... 研究了一种新颖的基于MEMS工艺中离子束刻蚀的纳米沟道制备技术,通过研究离子束刻蚀微米级线条时,离子束刻蚀角度与刻蚀的轮廓形状之间的关系,在2μm线条内刻蚀出纳米沟道所需要的掩模图形,并结合KOH的各向异性腐蚀,成功获得了纳米沟道阵列。在两种不同的离子束刻蚀条件下,在2μm图形内分别制备出单纳米沟道和双纳米沟道,最小宽度可达440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机械系统纳米沟道 离子束刻蚀
下载PDF
负载芍药苷-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微球的制备及体外缓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曾林如 裘世杰 +2 位作者 汤样华 辛大伟 徐灿达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22年第3期387-389,共3页
目的:运用改良的乳液聚合法制备芍药苷-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微球,并测定载药微球的各项理化性质,绘制释放度曲线。方法:运用改良的乳液聚合法制备芍药苷-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微球,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其形状形态,利用公式计算其包封率及载药... 目的:运用改良的乳液聚合法制备芍药苷-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微球,并测定载药微球的各项理化性质,绘制释放度曲线。方法:运用改良的乳液聚合法制备芍药苷-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微球,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其形状形态,利用公式计算其包封率及载药量。将微球溶解于PBS缓冲液及生理盐水后,运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时间微球释放的药物浓度,绘制释放度曲线。结果:运用改良的乳液聚合法制备芍药苷-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微球过程顺利,扫描电镜下观察,微球表面光滑,形状规整,形态均一饱满,分布均匀。微球包封率(88.9±6.1)%,载药量(12.6±0.86)%,体外释放突释效应不明显,40 d累积释放药量在pH为7.0的PBS缓冲液中为(82.778±4.65)%,在生理盐水中为(71.812±4.78)%。结论: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微球可以作为芍药苷理想的缓释载体,其包封率适宜,体外释放性能较好,突释效应小,缓释性良好。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微球能够延长芍药苷药物的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在临床上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苷 纳米球缓释系统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中药单体
下载PDF
氢溴酸东莨菪碱纳米粒-微球系统的研制 被引量:7
13
作者 吕维玲 胡晋红 +1 位作者 朱全刚 李凤前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914-919,共6页
制备氢溴酸东莨菪碱纳米粒-微球系统(scopolamine hydrobromide nanoparticles-in-microsphere system,SH-NiMS)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以三聚磷酸钠(TPP)为交联剂,以壳聚糖为载体材料,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SH纳米粒,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为... 制备氢溴酸东莨菪碱纳米粒-微球系统(scopolamine hydrobromide nanoparticles-in-microsphere system,SH-NiMS)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以三聚磷酸钠(TPP)为交联剂,以壳聚糖为载体材料,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SH纳米粒,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设计综合评分法优化纳米粒处方。调整喷雾干燥仪器参数,以HPMC为载体材料,将制得的SH纳米粒在喷雾干燥作用下制备成包裹纳米粒的微球系统,即NiMS系统。在电镜下观察SH-NiMS的外观、红外检测其结构变化并测定其体外释放特性。纳米粒制备处方经正交试验优化为:壳聚糖/TPP为3∶1(w/w),HPMC浓度0.3%、SH浓度0.2%。喷雾干燥的制备条件调节为蠕动泵速度15%,进口温度110℃,在此条件下制得的SH-NiMS包封产率、载药量和平均粒径分别为94.2%、20.4%和1256.5nm。SH-NiMS外观圆整,性质稳定。结果表明,SH-NiMS制备方法稳定可控,为开发药物新剂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溴酸东莨菪碱 纳米粒-系统 纳米 喷雾干燥
原文传递
基于Hamaker假设的黏着接触弹性模型 被引量:1
14
作者 樊康旗 贾建援 +1 位作者 朱应敏 陈光焱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06-610,共5页
为研究微纳米系统中的黏着接触问题,基于Hamaker假设和Lennard-Jones的势能定律,通过积分方法得到了球体与平面间的黏着力,同时结合经典弹性理论建立了一种新型的球体与平面黏着接触的弹性模型.该模型可以同时得到平面轮廓随间距的变... 为研究微纳米系统中的黏着接触问题,基于Hamaker假设和Lennard-Jones的势能定律,通过积分方法得到了球体与平面间的黏着力,同时结合经典弹性理论建立了一种新型的球体与平面黏着接触的弹性模型.该模型可以同时得到平面轮廓随间距的变形过程及黏着力和平面变形量随间距的变化规律,当球体半径较大时,所建模型与基于Derjaguin近似的黏着模型给出的结果基本一致,随着球体半径的逐渐减小,2种模型的差异逐渐增大,这是由于Derjaguin近似的误差随球体半径的减小而增大引起的.因此,当球体的半径趋近纳米级时,基于Hamaker假设的黏着接触模型消除了Derjaguin近似所带来的误差,可以更加准确地给出黏着力和平面变形量随间距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着接触 弹性模型 Hamaker假设 微纳米系统
下载PDF
非常规油气地质学重要理论问题 被引量:139
15
作者 贾承造 郑民 张永峰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0,共10页
2012年常规能源燃料的消费量和生产量达到创纪录的历史最高水平,石油和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非常规油气产量的大幅上升使油气供需基本达到平衡。但目前对非常规油气还有很多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没有解决,对非常规油... 2012年常规能源燃料的消费量和生产量达到创纪录的历史最高水平,石油和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非常规油气产量的大幅上升使油气供需基本达到平衡。但目前对非常规油气还有很多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没有解决,对非常规油气的分布富集规律、勘探开发特点还没有把握。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回顾了近期全球油气勘探形势,提出了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的4项重要理论问题:①"含油气系统"理论的深化再认识,提出了含油气盆地"全含油气系统"的"全过程成藏"模式,从烃类生-排-运-聚全过程定量化研究的4个关键问题出发,分析了非常规油气成藏机理;②细粒沉积体系与致密相带沉积学,通过解析细粒沉积与非常规油气生成关系的角度提出了3个研究结合点;③页岩与致密储层中微-纳米孔隙系统和流体相态,提出了微-纳米孔隙系统在非常规油气研究方面应重点关注的5个方面,并解析了微-纳米孔隙发育特点及微-纳米孔隙中流体相态的特征;④非常规油气富集规律与资源评价,从非常规油气聚集特征出发,优选建立了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结构 非常规油气 勘探形势 理论难题 含油气系统 致密相带 -纳米孔隙系统
下载PDF
中国中西部盆地典型陆相页岩纹层结构与储层品质评价 被引量:19
16
作者 吴松涛 朱如凯 +4 位作者 罗忠 杨智 姜晓华 林敏捷 苏玲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2-72,共11页
陆相页岩油已成为中国油气勘探重大接替领域之一。作为页岩独具特色的组构特征,纹层结构对烃源岩品质、储层品质与工程品质评价具有重要影响,因而成为关注重点。文章以中国中西部典型咸化湖盆与淡水—微咸水湖盆富有机质页岩为研究对象... 陆相页岩油已成为中国油气勘探重大接替领域之一。作为页岩独具特色的组构特征,纹层结构对烃源岩品质、储层品质与工程品质评价具有重要影响,因而成为关注重点。文章以中国中西部典型咸化湖盆与淡水—微咸水湖盆富有机质页岩为研究对象,剖析纹层结构特征,探讨其对甜点优选的影响。研究发现:(1)不同类型湖盆页岩纹层结构具有差异,湖盆咸化程度影响纹层结构,碳酸盐纹层主要发育在咸化湖盆,在淡水—微咸水湖盆中发育较少;(2)纹层结构具有亚毫米级非均质性特征,不同纹层的TOC与孔隙结构存在差异,同一类纹层在不同盆地的品质具有明显差异;(3)纹层结构决定了页岩油微观运聚特征与“原生源储”富集模式,影响滞留烃含量、流体可动性及压裂改造。开展陆相页岩纹层结构精细评价,寻找规模优质页岩岩相分布区,是油气勘探从源外进入源内后必须关注的问题,是源内经济有效资源发现的基础,对页岩油“甜点区”与“甜点段”优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油气 非均质性 纳米孔喉系统 富有机质页岩 细粒沉积
下载PDF
造缝产烃还是改质造烃?——论含油气源岩层系的储集层属性和烃源岩属性 被引量:9
17
作者 杨智 邹才能 +4 位作者 吴松涛 潘松圻 李嘉蕊 蒋文琦 王小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3-194,共12页
源岩层系油气已成为世界油气工业体系中举足轻重的重点领域,未来发展潜力很大。本文通过深入解读含油气源岩层系的地质形成条件,发现储集层属性和烃源岩属性在根本上决定了源岩层系油气成功开发的技术路径。储集层属性是指储集层储存和... 源岩层系油气已成为世界油气工业体系中举足轻重的重点领域,未来发展潜力很大。本文通过深入解读含油气源岩层系的地质形成条件,发现储集层属性和烃源岩属性在根本上决定了源岩层系油气成功开发的技术路径。储集层属性是指储集层储存和渗滤油气的物理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地史时期微—纳米级孔-喉-缝系统充注和聚集了大面积连续型油气资源,人工压裂形成缝网系统突破了致密储层的连通属性短板,成功开发了规模油气资源,突破流动属性短板可能是另一个发展方向。烃源岩属性是指烃源岩滞留、转化和排出油气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包括已转化的滞留油气和未转化的残留有机质,滞留及潜在烃类资源规模巨大,地下人工加热等方式理论上可突破烃源岩的有机质数量和成熟度属性短板,可能是实现成功开发的有效路径。储集层属性和烃源岩属性是实现源岩层系油气规模发展的内在潜质基础,公共属性参数是外部环境基础。造缝产烃还是改质造烃?前提是准确研判优选何种内在属性参数,基础是系统整合优化所有外在属性参数,推动实现源岩层系油气商业化可持续发展,未来中低熟富有机质页岩及油页岩、中高熟富气态烃页岩层系、低变质程度富油煤岩、深层可气化煤炭等是值得期待的战略发展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岩层系油气 储集层属性 烃源岩属性 纳米孔喉系统 煤岩油 页岩油 页岩气
下载PDF
长沙市小区绿色建筑雨水收集设施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文萍 黄用贤 +2 位作者 肖卫华 杨良玖 熊子维 《湖南农业科学》 2015年第12期75-77,共3页
以小区单独建筑物屋面雨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长沙降雨量变化特性和屋面年径流可利用潜力;设计了屋面雨水集雨系统,即初期雨水弃流装置以及蓄水池系统,后者包括雨水净化与有效容积确定;其中,设计混凝沉淀箱、过滤箱及储水箱,微纳米增氧... 以小区单独建筑物屋面雨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长沙降雨量变化特性和屋面年径流可利用潜力;设计了屋面雨水集雨系统,即初期雨水弃流装置以及蓄水池系统,后者包括雨水净化与有效容积确定;其中,设计混凝沉淀箱、过滤箱及储水箱,微纳米增氧系统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可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达到雨水回灌地下水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屋面雨水 混凝沉淀 过滤 纳米增氧系统
下载PDF
冻结开关控制生物网络液体电路中的信号传输(英文)
19
作者 白晓丹 刘静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06年第5期219-227,共9页
通过引入一种新概念型电开关,首次提出研究生物网络液体电路或具有普遍意义的导电性微流体系统中的电学关断问题,通过有选择性地对通路中的水性电溶液实施冻结,则其内在特定方向上传输电流的离子可因溶液冻结后绝缘性的形成而被完全阻断... 通过引入一种新概念型电开关,首次提出研究生物网络液体电路或具有普遍意义的导电性微流体系统中的电学关断问题,通过有选择性地对通路中的水性电溶液实施冻结,则其内在特定方向上传输电流的离子可因溶液冻结后绝缘性的形成而被完全阻断,而一旦复温融化后,则此微流体电路中的电流又恢复其开启状态。为初步证实上述设想,设计了相应的概念性试验,通过检测溶液或生物系统在冻结及加热时的电阻瞬态响应规律,证实了方法的可行性。总结了冻结性电开关在控制导电性液体电路方面的工作性能及其在电泳分析、液相色谱分析以及在控制神经网络中信号传输方面的潜在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流体系统 生物网络 湿性电路 液体电路 半导体制冷片 纳米电开关 冻结及融化
下载PDF
Nanotechnoscience as Combination of the Natur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被引量:1
20
作者 Vitaly G. Gorokhov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2年第4期257-266,共10页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thodological specialty of the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in the nanotechnology. In the nanotechnoscience, on the one hand, similar with the classical natural science are created explanatory 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thodological specialty of the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in the nanotechnology. In the nanotechnoscience, on the one hand, similar with the classical natural science are created explanatory schemes of the natural phenomena and formulated predictions of the course of the definite natural events on the basis of mathematics and experimental data, and on the other, as in the engineering sciences are constructed not only the projects of the new experimental situations but also structural schemes of the new nanosystem unknown in nature and technology. The operation of nanotheory is realized by the iteration method. At first a special engineering problem is formulated. Then it is re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the structural scheme of the nanosystem which is transformed into the idea about the natural process reflecting its performance. To calculate and mathematically model this process a functional scheme is constructed. Consequently, the engineering problem is reformulated into a scientific one and then into a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ed by the deductive method. This path from the bottom to the top represents the analysis of schemes (the bottom up approach). The way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the synthesis of schemes (the top down approach)--makes it possible to synthesize the ideal model of a new nanosystem from idealized structural elements, according to the appropriate rules of deductive transformation, to calculate basic parameters of the nanosystem and simulate its function. Nanotechnology is at the same time a field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a sphere of engineering activity, in other words--nanotechnoscience--similar with systems engineering as the analysis and design of large-scale, complex, man-machine systems, but now as micro- and nanosystems.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in the nanoexperiment is not only an arrangement of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but also at the same time a facility to fabricate the electrically conducting bridges between an electrode and the selected nanotubes and computer modeling and the design of different artifa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technoscience nanosystems engineering nanosystem natural science engineering science technological theor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