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不同壁材结构脂微胶囊的氧化稳定性与体外消化特性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孙永 倪兴刚 +6 位作者 邓泽元 李静 潘丽娜 彭小雨 李威 高宇 汪家琦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06-213,共8页
该研究选择两种配方(配方1:酪蛋白酸钠/麦芽糊精配方;配方2:乳清蛋白/乳糖配方)对结构脂进行包埋处理,测定其氧化稳定性与体外消化特性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氧化稳定性方面,结构脂原油经氧化后其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 该研究选择两种配方(配方1:酪蛋白酸钠/麦芽糊精配方;配方2:乳清蛋白/乳糖配方)对结构脂进行包埋处理,测定其氧化稳定性与体外消化特性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氧化稳定性方面,结构脂原油经氧化后其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POV)、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substances,TBARS)值与酸价分别增加了55.199 meq/kg、4.532 mg/kg和0.280 mg/g,总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与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的含量分别减少了9.621%和15.664%;配方1的POV值、TBARS值与酸价增加了16.438 meq/kg、1.348 mg/kg和0.124 mg/g,总MUFA与PUFA减少了5.630%和9.368%;配方2的POV值、TBARS值与酸价增加了13.255 meq/kg、1.176 mg/kg和0.127 mg/g,总MUFA与PUFA减少了5.163%和8.551%。在体外消化特性方面,结构脂原油在消化过程中的最大粒径、电位与脂肪酸释放率分别为907.6 nm、-20.45 mV和69.366%;配方1分别为2355.5 nm、-10.15 mV和59.986%;配方2则为1449.65 nm、-18.75 mV和65.365%。综上所述,两种配方都显著提高了结构脂的氧化稳定性,但配方1在消化过程中的粒径增大导致其脂肪酸释放率下降,因此选择配方2作为结构脂的包埋壁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材 结构微胶囊 氧化稳定性 体外消化特性 比较
下载PDF
壳聚糖/海藻酸钠微胶囊固定化磷脂酶A_1及其结构考察 被引量:15
2
作者 孙万成 蒋笃孝 罗毅皓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00-103,共4页
对壳聚糖/海藻酸钠微胶囊固定化磷脂酶A1方法进行优化,利用红外光谱和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对微胶囊结构进行考察。表明微胶囊具有规则的通孔结构,有很大的内表面积,可增加包埋酶的效率,提高磷脂酶与卵磷脂的接触界面面积和固定化酶的... 对壳聚糖/海藻酸钠微胶囊固定化磷脂酶A1方法进行优化,利用红外光谱和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对微胶囊结构进行考察。表明微胶囊具有规则的通孔结构,有很大的内表面积,可增加包埋酶的效率,提高磷脂酶与卵磷脂的接触界面面积和固定化酶的活力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化磷脂酶A1 微胶囊结构
下载PDF
核壳结构丙烯酸酯微胶囊乳液的制备研究
3
作者 崔金海 姬学亮 《上海涂料》 CAS 2011年第7期16-19,共4页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MAA)为单体,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为复配乳化剂,以过硫酸钾-亚硫酸氢钠为氧化还原引发剂,合成了核壳结构的丙烯酸酯微胶囊乳液。探讨了乳化剂的复配、氧...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MAA)为单体,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为复配乳化剂,以过硫酸钾-亚硫酸氢钠为氧化还原引发剂,合成了核壳结构的丙烯酸酯微胶囊乳液。探讨了乳化剂的复配、氧化还原引发剂的比例和用量对微胶囊乳液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条件下,能够制得平均粒径<8μm的香味涂料用核壳结构的微胶囊乳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酸酯乳液 核壳结构微胶囊乳液 香味涂料
下载PDF
微胶囊自修复技术及其在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童晓梅 张敏 +2 位作者 张婷 陈峰 邱建辉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9-31,53,共4页
论述了微胶囊自修复技术以及自修复机理,重点阐述了微胶囊自修复技术在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中应用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分析聚合物基自修复复合材料对微胶囊结构和性能的要求,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 微胶囊 自修复技术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自修复机理 微胶囊结构
下载PDF
O/W体系微胶囊壁结构形成中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朱选 黄慧敏 许时婴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2003年第1期32-36,共5页
本文用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法研究了水解大豆蛋白(SPH)壁材微胶囊中蛋白质的结构。结果表明,蔗糖中的羟基与蛋白质中酰胺Ⅱ的羰基发生有效的氢键缔合,能减弱喷雾干燥过程中蔗糖与SPH间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蛋白质膜的不均匀收缩作用,所以... 本文用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法研究了水解大豆蛋白(SPH)壁材微胶囊中蛋白质的结构。结果表明,蔗糖中的羟基与蛋白质中酰胺Ⅱ的羰基发生有效的氢键缔合,能减弱喷雾干燥过程中蔗糖与SPH间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蛋白质膜的不均匀收缩作用,所以该壁的结构较为均匀完整。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微胶囊的超微结构,发现微胶囊的形态学性质受到壁组成和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相互作用的重大影响。水解大豆蛋白/蔗糖(SPH/S)壁材的微胶囊表面没有凹坑,而水解大豆蛋白/麦芽糊精(SPH╱MD)壁材的表面有凹坑。微胶囊的内部结构分析进一步证实了SPH/S壁材微胶囊的密度和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W体系微胶囊结构 形成 蛋白质 碳水化合物 相互作用 包装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