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冷三能级原子注入微脉塞的光谱性质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智明 梁文青 +1 位作者 钟晓霞 谢绳武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1101-1104,共4页
利用双光子 mazer的量子力学主方程 ,建立了谱的形式理论 .通过数值计算 ,研究原子质心动量、腔长、失谐量、原子泵浦速率、腔场衰减速率以及热光子数等因素对双光子 mazer谱的影响 .结果表明 ,双光子 mazer的光谱不仅有展宽 ,而且有频... 利用双光子 mazer的量子力学主方程 ,建立了谱的形式理论 .通过数值计算 ,研究原子质心动量、腔长、失谐量、原子泵浦速率、腔场衰减速率以及热光子数等因素对双光子 mazer谱的影响 .结果表明 ,双光子 mazer的光谱不仅有展宽 ,而且有频移 .频移既可以是红移的 ,也可以是蓝移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脉塞 超冷三能级原子 光谱 双光子
下载PDF
微脉塞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智明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4-236,共13页
本文综述了微脉塞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超冷原子注入的微脉塞(MAZER)的基本理论和主要 结果。对有关的实验工作也作了简单介绍。
关键词 微脉塞 超冷原子注入 MAZER 腔量子电动力学 量子光学
下载PDF
非简并双光子微脉塞的发射几率(英文) 被引量:1
3
作者 胡明明 欧永成 张智明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872-1875,共4页
将简并双光子微脉塞的量子理论推广到非简并情形,给出了原子发射几率的解析表达式并且分析了相应的性质.发现由于在微脉塞中存在两种腔场模式,导致有两个自由度来改变原子在经过腔场时所受到的势场,因此非简并双光子微脉塞的发射几率的... 将简并双光子微脉塞的量子理论推广到非简并情形,给出了原子发射几率的解析表达式并且分析了相应的性质.发现由于在微脉塞中存在两种腔场模式,导致有两个自由度来改变原子在经过腔场时所受到的势场,因此非简并双光子微脉塞的发射几率的行为不同于简并双光子情况下的发射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射几率 非简并双光子过程 微脉塞
下载PDF
微脉塞研究进展
4
作者 杨妹清 《中国光学》 CAS 2004年第6期3-3,共1页
O431 2004064016 微脉塞研究进展=Advances in micromaser studies[刊,中]/张智明(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上海(200240))∥量子电子学报.—2004.21(2).—224-235 综述了微脉塞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微脉塞 研究进展 量子电子学 上海交通大学 物理系 综述 超冷原子 介绍 原子注入 基本理论
下载PDF
超冷V型三能级原子注入的微脉塞的光谱性质 被引量:2
5
作者 储开芹 梁文青 张智明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23-529,共7页
建立了超冷V型三能级原子注入的微脉塞的量子理论。首先推导出腔场约化密度算符随时间演化的主方程 ,并由此出发着重研究了微脉塞腔场的光谱性质。结果表明 ,与用超冷二能级原子或用热的二能级和三能级原子注入的微脉塞的光谱相比 ,用超... 建立了超冷V型三能级原子注入的微脉塞的量子理论。首先推导出腔场约化密度算符随时间演化的主方程 ,并由此出发着重研究了微脉塞腔场的光谱性质。结果表明 ,与用超冷二能级原子或用热的二能级和三能级原子注入的微脉塞的光谱相比 ,用超冷V型三能级原子注入的微脉塞具有新的光谱性质 ,对某些腔长 ,线宽可被突然加宽 ,腔场也发生大的频移。不同的原子相干性甚至可以使腔场频率发生方向相反的频移。另一方面 ,原子质心动量对光谱也有影响 ,表现在线宽和频移随质心动量减小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性质 微脉塞 超冷原子 V型三能级原子 腔场 量子光学 量子电动力学
原文传递
利用微脉塞重构腔场的Wigner函数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智明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0-74,共5页
提出了重构腔场Wigner函数的一种新方案 .该方案可以用微脉塞来实现 .发现在腔场的Wigner函数与原子的布居数之间存在一个简单的关系 .在实验上测得原子的布居数后 ,进行一个简单的数值积分 ,就可得到腔场的Wigner函数 .以单光子Fock态... 提出了重构腔场Wigner函数的一种新方案 .该方案可以用微脉塞来实现 .发现在腔场的Wigner函数与原子的布居数之间存在一个简单的关系 .在实验上测得原子的布居数后 ,进行一个简单的数值积分 ,就可得到腔场的Wigner函数 .以单光子Fock态和Schr dinger猫态为例进行了数值模拟 ,发现与用精确公式计算的结果很好地相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脉塞 WIGNER函数 量子态重构 布居数 薛定谔猫态 湮没算符 量子理论
原文传递
HPLC双波长梯度洗脱同时测定通塞脉微丸中绿原酸、阿魏酸、甘草苷的含量 被引量:12
7
作者 池玉梅 崔小兵 +2 位作者 陈维 李伟 狄留庆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7期1348-1350,共3页
目的研究同时测定通塞脉微丸中绿原酸、阿魏酸及甘草苷含量的方法。方法KromasilC18色谱柱,乙腈-2%冰醋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λ1=324nm,λ2=276nm。结果绿原酸、阿魏酸、甘草苷分别在0.2084~3.334、0.05035~0.8056,0.2315~3.... 目的研究同时测定通塞脉微丸中绿原酸、阿魏酸及甘草苷含量的方法。方法KromasilC18色谱柱,乙腈-2%冰醋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λ1=324nm,λ2=276nm。结果绿原酸、阿魏酸、甘草苷分别在0.2084~3.334、0.05035~0.8056,0.2315~3.704μg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07%,100.40%,98.13%,相应的RSD分别为0.73%,1.32%,0.97%(n=6)。结论本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重现性好,可作为产品质量控制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原酸 阿魏酸 甘草苷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基于“工艺-指纹图谱-效应”模式构建通塞脉微丸谱效相关性指纹图谱 被引量:8
8
作者 陈璟 王皓 +4 位作者 汪海鸿 恽菲 狄留庆 赵晓莉 蔡宝昌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9-264,共6页
目的基于"工艺-指纹图谱-效应"研究模式探讨构建通塞脉微丸谱效相关性指纹图谱的研究。方法以通塞脉微丸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提取分离工艺引起该中间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组成的改变,进而引起指纹图谱特征信息变化和主要药效学变... 目的基于"工艺-指纹图谱-效应"研究模式探讨构建通塞脉微丸谱效相关性指纹图谱的研究。方法以通塞脉微丸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提取分离工艺引起该中间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组成的改变,进而引起指纹图谱特征信息变化和主要药效学变化,利用UPLC/MS-Q-TOF技术对通塞脉微丸不同工艺中间提取物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解析,结合药效学实验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探讨通塞脉微丸谱效相关性,构建谱效相关性指纹图谱。结果肉桂酸、绿原酸、LS-A2、阿魏酸等20个化合物对于通塞脉微丸药效活性的贡献值较其他化学成分高。结论基于"工艺-指纹图谱-效应"模式研究构建中药复方制剂谱效相关性指纹图谱,是表征复方整体成分-药效相关性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纹图谱 谱效相关性
下载PDF
通塞脉微丸对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6
9
作者 胡晨 卞慧敏 +1 位作者 仇锦春 杨洪宝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85-688,共4页
目的:观察通塞脉微丸对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用线栓法制备大鼠MCAO模型,缺血3 h后再灌注,观察通塞脉微丸不同剂量对模型大鼠脑含水量、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脑梗死面积及血浆中前列腺素1α(6-K-PGF1α)、血栓烷... 目的:观察通塞脉微丸对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用线栓法制备大鼠MCAO模型,缺血3 h后再灌注,观察通塞脉微丸不同剂量对模型大鼠脑含水量、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脑梗死面积及血浆中前列腺素1α(6-K-PGF1α)、血栓烷素B2(TXB2)、内皮素(ET)含量的影响。结果:通塞脉微丸可以改善MCAO模型大鼠24 h的行为学异常,缩小脑梗塞面积,降低缺血脑组织的含水量,减轻脑水肿,降低血浆中ET、TXB2,从而改善脑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结论:通塞脉微丸对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大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 实验研究
下载PDF
通塞脉微丸干预缺血性脑中风大鼠的脑组织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涂佳玉 阿基业 +6 位作者 文红梅 王广基 曹蓓 刘林生 陆益红 王爱云 狄留庆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467-1471,共5页
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模型大鼠脑组织代谢的变化特点和通塞脉微丸对异常代谢的调节作用,寻找通塞脉微丸治疗缺血性脑中风可能的代谢生物标志物,以探索通塞脉微丸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电凝法制造大鼠缺血性中风模型,将大... 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模型大鼠脑组织代谢的变化特点和通塞脉微丸对异常代谢的调节作用,寻找通塞脉微丸治疗缺血性脑中风可能的代谢生物标志物,以探索通塞脉微丸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电凝法制造大鼠缺血性中风模型,将大鼠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通塞脉组和阳性药组,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各组脑组织中内源性代谢物进行测定,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对多变量数据进行分析,t检验方法进行显著性统计分析。结果模式识别中模型组大鼠能较好地与其他3组分开。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的丙氨酸、丝氨酸、甲硫氨酸、柠檬酸、组氨酸、花生四烯酸(A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含量升高,而核糖、6-磷酸葡萄糖和肌苷的含量下降,提示脑组织中这10种内源性物质为脑缺血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这些内源性物质在通塞脉组大鼠体内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而花生四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在通塞脉组与模型组大鼠体内的含量有明显差异,说明通塞脉微丸对花生四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这两种潜在生物标志物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结论通塞脉微丸可以使造模后大鼠的体内代谢物含量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提示其治疗作用可能与相关代谢通路的调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缺血性脑中风 潜在生物标志物 大鼠脑组织 GC-MS
下载PDF
通塞脉微丸改善缺血性中风大鼠血液流变状态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王爱云 陆茵 +4 位作者 严令耕 李璘 陈文星 孟政杰 常在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52-54,共3页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考察通塞脉微丸对缺血性中风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用电凝大脑中动脉造成大鼠缺血性中风模型,给药观察对大鼠血流变指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凝血酶时间(T 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考察通塞脉微丸对缺血性中风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用电凝大脑中动脉造成大鼠缺血性中风模型,给药观察对大鼠血流变指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凝血酶时间(T 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血沉和红细胞压积的影响。结果通塞脉微丸对全血粘度有较好的降低作用,对血小板聚集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血浆粘度、血沉、压积及TT、APTT、PT的影响不大。结论通塞脉微丸能通过降低血粘度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使中风大鼠血瘀状态明显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血流变 实验研究
下载PDF
通塞脉微丸活性成分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晓燕 狄留庆 +4 位作者 赵晓莉 单进军 杨玲娟 朱蓉蓉 钱桂英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231-233,共3页
目的考察通塞脉微丸中的活性成分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动力学及微丸与标准品的吸收差异,评价该制剂用药的合理性。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方法。结果微丸中活性成分在小肠各部位均能较好地吸收,无特异性吸收部位。不同浓度溶液对... 目的考察通塞脉微丸中的活性成分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动力学及微丸与标准品的吸收差异,评价该制剂用药的合理性。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方法。结果微丸中活性成分在小肠各部位均能较好地吸收,无特异性吸收部位。不同浓度溶液对甘草苷、阿魏酸和甘草酸铵的吸收无影响;浓度对肉桂酸吸收有差异,可能借助载体转运。结论标准品中甘草苷、甘草酸铵和肉桂酸较微丸吸收快,阿魏酸无显著差异,提示微丸维持药效更持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成分 在体肠吸收 吸收速率常数
下载PDF
通塞脉微丸含药脑脊液对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新庄 赵晓莉 狄留庆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3-125,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通塞脉微丸含药脑脊液对不同因素所致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探讨通塞脉微丸防治缺血性脑中风的作用机理。方法以MTT法观察通塞脉微丸含药脑脊液对过氧化氢、连二亚硫酸钠、谷氨酸造成的PCI2细胞损伤模型中细胞存... 目的通过观察通塞脉微丸含药脑脊液对不同因素所致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探讨通塞脉微丸防治缺血性脑中风的作用机理。方法以MTT法观察通塞脉微丸含药脑脊液对过氧化氢、连二亚硫酸钠、谷氨酸造成的PCI2细胞损伤模型中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连续多次给药(1.45/kg)后0.5~3h的通塞脉微丸含药脑脊液对过氧化氢损伤的PC12细胞均有明显保护作用(P〈0.05~0.01),其中以2.0h的通塞脉微丸含药脑脊液保护作用最明显;该时间点通塞脉微丸含药脑脊液对谷氨酸、连二亚硫酸钠造成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亦有显著保护作用。结论通塞脉微丸含药脑脊液对PC12细胞损伤有显著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细胞内钙超载、对抗自由基的氧化损伤和谷氨酸的兴奋性毒性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脊液 PC12细胞
下载PDF
通塞脉微丸化学成分的HPLC/MS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伟东 蔡宝昌 丁选胜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8年第11期2355-2358,共4页
目的:研究通塞脉微丸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可将三萜、黄酮及有机酸类等10余种化学成分较好的分离。根据紫外光谱可大致判断其化合物类型,由电喷雾质谱得到各成分的分子量,进而推测出其中主要成分的可能结构。结果:发现... 目的:研究通塞脉微丸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可将三萜、黄酮及有机酸类等10余种化学成分较好的分离。根据紫外光谱可大致判断其化合物类型,由电喷雾质谱得到各成分的分子量,进而推测出其中主要成分的可能结构。结果:发现可能有绿原酸、甘草苷、夏拂托苷、甘草素-4’-芹糖葡萄糖苷、异甘草素葡萄糖芹糖苷、木犀草苷、安格洛苷C、异甘草苷、木犀草素、异甘草素、甘草糖苷B、甘草酸单铵盐、甘草酸等13个化合物。结论:通过对通塞脉微丸化学成分的解析,为阐明通塞脉微丸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有力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LC/MS 化学成分
下载PDF
RP-HPLC双波长梯度洗脱法同时测定通塞脉微丸中阿魏酸、甘草素、肉桂酸、哈巴俄苷的含量 被引量:4
15
作者 陶金华 狄留庆 +1 位作者 文红梅 赵晓莉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CAS 2010年第2期66-69,共4页
目的建立以RP-HPLC双波长法同时测定通塞脉微丸中阿魏酸、甘草素、肉桂酸、哈巴俄苷4个有效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Packing Material HederaODS-2柱(250 mm×4.6 mm,5μm)柱,以乙腈-1.0%磷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双波长检测,λ_1=... 目的建立以RP-HPLC双波长法同时测定通塞脉微丸中阿魏酸、甘草素、肉桂酸、哈巴俄苷4个有效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Packing Material HederaODS-2柱(250 mm×4.6 mm,5μm)柱,以乙腈-1.0%磷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双波长检测,λ_1=320 nm,λ_2=276 nm;流速为1.0 mL·min^(-1);柱温30℃;结果阿魏酸、甘草素、肉桂酸和哈巴俄苷分别在32.04~160.2、12.2~61.0、12.24~61.2、11.88~59.4μg·mL^(-1)内有良好线性关系,r≥0.9995。4个份均能达到基线分离,各组分的平均回收率在97.30%~100.94%之间。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该制剂质量控制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P-HPLC 甘草素 阿魏酸 肉桂酸 哈巴俄苷
下载PDF
通塞脉微丸及中间体中总黄酮含量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伟东 狄留庆 +1 位作者 姚海峰 蔡宝昌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420-2421,共2页
目的测定通塞脉微丸及中间体中总黄酮的含量。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结果选择甘草苷为标准品,标准曲线方程为:A=24.667C-0.034 46(r=0.999 9),通塞脉微丸总黄酮的含量范围在17%~21%之间;通塞脉微丸中间体总黄酮的含量范围在27%~... 目的测定通塞脉微丸及中间体中总黄酮的含量。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结果选择甘草苷为标准品,标准曲线方程为:A=24.667C-0.034 46(r=0.999 9),通塞脉微丸总黄酮的含量范围在17%~21%之间;通塞脉微丸中间体总黄酮的含量范围在27%~29%之间。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44%(n=6),RSD为0.97%。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重复性好,可作为该制剂质量控制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丸中间体 总黄酮 紫外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通塞脉微丸活性部位群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伟东 蔡宝昌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87-190,共4页
目的分离鉴定通塞脉微丸活性部位群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通塞脉微丸活性部位群经硅胶柱层析分离,IR,NMR和MS方法确定结构。结果分得9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是:肉桂酸,阿魏酸,甘草素,木犀草素,异甘草素,甘草苷,咖啡酸,绿原酸,甘草次酸。结论... 目的分离鉴定通塞脉微丸活性部位群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通塞脉微丸活性部位群经硅胶柱层析分离,IR,NMR和MS方法确定结构。结果分得9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是:肉桂酸,阿魏酸,甘草素,木犀草素,异甘草素,甘草苷,咖啡酸,绿原酸,甘草次酸。结论通塞脉微丸中主要活性部位群是黄酮类、酚酸类及皂苷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部位群 化学成分 分离 鉴定
下载PDF
通塞脉微丸低极性成分的GC-MS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伟东 姚海峰 蔡宝昌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27-629,共3页
目的:对通塞脉微丸低极性成分进行GC-MS分析。方法:以GC-MS结合保留时间鉴定低极性成分,采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它们在样品中的相对含量。结果:微丸中50多种成分被分离,36种成分被鉴定。结论:通塞脉微丸的制备工艺是合理的,能较好地保留... 目的:对通塞脉微丸低极性成分进行GC-MS分析。方法:以GC-MS结合保留时间鉴定低极性成分,采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它们在样品中的相对含量。结果:微丸中50多种成分被分离,36种成分被鉴定。结论:通塞脉微丸的制备工艺是合理的,能较好地保留对脑中风有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当归超临界萃取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极性成分 GC—MS分析
下载PDF
UV法测定通塞脉微丸及中间体中总皂苷的含量
19
作者 李伟东 姚海峰 蔡宝昌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CAS 2009年第2期31-34,共4页
目的测定通塞脉微丸及中间体中总皂苷的含量。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结果选择甘草酸铵为对照品,标准曲线方程为:A=2.3017C+0.06078(r=0.9995),在0.078~0.702mg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通塞脉微丸总皂苷的含量范围在46%~48%之间。... 目的测定通塞脉微丸及中间体中总皂苷的含量。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结果选择甘草酸铵为对照品,标准曲线方程为:A=2.3017C+0.06078(r=0.9995),在0.078~0.702mg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通塞脉微丸总皂苷的含量范围在46%~48%之间。通塞脉微丸中间体总皂苷的含量范围在67%~70%之间。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81%(n=6),RSD为1.7%。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重现性好,可作为该制剂质量控制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丸中间体 总皂苷 紫外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通塞脉微丸和丁基苯酞对PC12细胞缺氧缺糖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
20
作者 程锦 狄留庆 +2 位作者 赵晓莉 毕肖林 单进军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41-43,共3页
目的探讨通塞脉微丸和丁基苯酞对PC12细胞缺氧缺糖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以肾上腺嗜铬瘤克隆化细胞株PC12细胞为材料,制备缺氧、缺糖损伤模型;MTT法测定PCl2细胞存活数及乳酸脱清酶法测定细胞损伤程度。结果形态学检查发现,通塞脉微... 目的探讨通塞脉微丸和丁基苯酞对PC12细胞缺氧缺糖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以肾上腺嗜铬瘤克隆化细胞株PC12细胞为材料,制备缺氧、缺糖损伤模型;MTT法测定PCl2细胞存活数及乳酸脱清酶法测定细胞损伤程度。结果形态学检查发现,通塞脉微丸和丁基苯酞对两种损伤模型中的PC12细胞具有明显保护作用,MTT染色和乳酸脱氢酶活性测定显示,通塞脉微丸和丁基苯酞可显著提高损伤模型中PC12细胞的存活数,降低细胞损伤程度,其中以对缺氧损伤保护作用尤为显著。结论通塞脉微丸和丁基苯酞对PC12细胞缺氧和缺糖损伤模型均有显著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基苯酞 PC12细胞 缺氧损伤模型 缺糖损伤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