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聚脱氧核糖核苷酸微针注射配合放血疗法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殷珊 胡晗菲 +1 位作者 刘翔 尹敏 《中国医疗美容》 2021年第9期44-48,共5页
目的研究多聚脱氧核糖核苷酸(Polydeoxyribonucleotide,PDRN)微针注射联合放血疗法对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作用。方法临床纳入诊断为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30例,均使用PDRN微针注射及放血疗法的治疗,分析比较患者治疗... 目的研究多聚脱氧核糖核苷酸(Polydeoxyribonucleotide,PDRN)微针注射联合放血疗法对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作用。方法临床纳入诊断为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30例,均使用PDRN微针注射及放血疗法的治疗,分析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评价指标的变化、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有效率100%。结论PDRN微针注射配合放血疗法可用于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痤疮 毛细血管扩张 多聚脱氧核糖核苷 放血疗法 针注射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耐药患者外周血IL-21、γ-IFN、IL-10及β-TGF变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耿爱文 肖丽 +1 位作者 咸建春 潘修成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69-71,共3页
目的探析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耐药患者外周血白介素-21(IL-21)、γ-干扰素(γ-IFN)、IL-10及β-转化生长因子(β-TGF)的变化情况。方法以2012年7月—2015年7月所收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是否出现核苷酸类... 目的探析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耐药患者外周血白介素-21(IL-21)、γ-干扰素(γ-IFN)、IL-10及β-转化生长因子(β-TGF)的变化情况。方法以2012年7月—2015年7月所收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是否出现核苷酸类似物耐药分为A组(无耐药,22例)与B组(耐药,26例)。另从同期健康检查的体检者中随机抽取23例作为对照组。测定3组的外周血IL-21、γ-IFN、IL-10及β-TGF水平并比较。结果 A、B组外周血IL-2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67),A组低于B组(P<0.0167);A、B组外周血IL-10、γ-IFN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67);A和B组拉米夫定应用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核苷酸类似物的耐药会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核苷类似物 耐药 白细胞介素-21 Β-转化生长因子
下载PDF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和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对Ⅰ~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石燕 陈丽 +2 位作者 李杰 吕亚莉 焦顺昌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5-382,479,共9页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RRM1)和β-微管蛋白Ⅲ与接受不同辅助化疗方案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行辅助化疗的Ⅰ~Ⅲ期非小细胞肺...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RRM1)和β-微管蛋白Ⅲ与接受不同辅助化疗方案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行辅助化疗的Ⅰ~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RCC1、RRM1和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特征、分子特征与生存规律的关系。结果 ERCC1、RRM1和β-微管蛋白Ⅲ的高表达率分别为36.4%、43.7%和38.4%,三者表达程度无相关性,ERCC1(P=0.008)和RRM1(P=0.028)在腺癌中的高表达率显著低于非腺癌,而β-微管蛋白Ⅲ在腺癌中的高表达率显著高于非腺癌(P=0.001)。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5.8个月,80例出现复发或转移,40例死亡,中位生存期未达到,中位无疾病生存期(DFS)为24.1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P=0.036)、临床分期早(P=0.001)及非腺癌(P=0.004)患者较女性、临床分期晚及腺癌患者中位DFS显著延长,而年龄、吸烟与否、化疗方案的类型及ERCC1、RRM1和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程度对DFS无影响。分层分析显示,RRM1高表达时,含吉西他滨方案组较其他方案组DFS有缩短的趋势(P=0.054);β-微管蛋白Ⅲ高表达时,紫杉类方案组较长春瑞滨和吉西他滨组DFS有缩短的趋势(P=0.076)。而在RRM1或β-微管蛋白Ⅲ低表达以及ERCC1不同表达程度层中,各化疗方案组对DFS的影响无差异。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腺癌与否和临床分期是影响D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对于接受手术治疗及术后辅助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RRM1高表达者对吉西他滨耐药,而β-微管蛋白Ⅲ高表达者对紫杉类耐药,在耐药人群中使用其他方案似乎能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获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RCC1、RRM1和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有助于筛选辅助化疗药物及预测化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核苷还原酶M1亚基 β-管蛋白Ⅲ 辅助化疗
下载PDF
不锈钢微滤膜在5′-核苷酸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陈琦 吕浩 张业勇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9年第3期53-57,共5页
采用不锈钢微滤膜,对酶解RNA制备5′-核苷酸中杂蛋白的分离工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压力、温度对膜渗透通量、杂蛋白截留率以及透过液中杂蛋白含量等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操作条件为:压力3.8 kg.cm-2、温度20℃,此时杂蛋白截留率达到66.7... 采用不锈钢微滤膜,对酶解RNA制备5′-核苷酸中杂蛋白的分离工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压力、温度对膜渗透通量、杂蛋白截留率以及透过液中杂蛋白含量等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操作条件为:压力3.8 kg.cm-2、温度20℃,此时杂蛋白截留率达到66.7%、膜透过液中杂蛋白含量约为0.1 mg.mL-1。研究表明,滤饼层模型能较好地解释不锈钢膜的膜污染问题,通过考察膜渗透通量的恢复率,确定了最佳膜清洗方案,整个清洗过程只需要110 min,操作简捷,膜渗透通量能完全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膜 5′-核苷 污染 再生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核糖-5-磷酸异构酶A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特征分析
5
作者 尚瑞沙 齐静茹 +3 位作者 陈红丽 张志林 张轶岭 沈中元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1-66,共6页
核糖-5-磷酸异构酶A(ribose 5-phosphate isomerase A,RpiA)是多种生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高度保守的蛋白酶,在磷酸戊糖途径(PPP)中起着核心作用,参与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核糖-5-磷酸(R5P)与核酮糖-5-磷酸(Ru5P)之间的可逆异构化反应及植... 核糖-5-磷酸异构酶A(ribose 5-phosphate isomerase A,RpiA)是多种生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高度保守的蛋白酶,在磷酸戊糖途径(PPP)中起着核心作用,参与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核糖-5-磷酸(R5P)与核酮糖-5-磷酸(Ru5P)之间的可逆异构化反应及植物二氧化碳固定的卡尔文循环。为探索RpiA在家蚕微孢子虫侵染家蚕后能量代谢与物质合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通过PCR扩增得到NbRpiA基因的编码区。该开放阅读框全长345 bp,编码114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的分子质量约为13.145 kD,等电点为7.72,未发现明显已知功能结构域。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NbRpiA基因在家蚕微孢子虫感染家蚕后7 d内均有表达:从感染后2 h起,NbRpiA基因的表达水平呈缓慢上升的趋势,第2天达到最高,随后表达水平逐渐降低,从第4天开始表达水平大幅降低,至第7天降至最低。初步推测NbRpiA可能在家蚕微孢子虫孢子发芽及增殖阶段发挥作用。研究结果为了解NbRpiA在家蚕微孢子虫能量代谢与物质合成中的作用提供了初步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孢子虫 核糖-5-异构酶A 戊糖途径 核苷合成 实时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新复合杂合基因突变致非经典21-羟化酶缺陷症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6
作者 祁梦梦 王雪梅 +5 位作者 刘云婷 王倩 辛倩玉 林华 吕文山 杨丽丽 《精准医学杂志》 2023年第6期538-541,共4页
目的 报道1例非经典21-羟化酶缺陷症(21-hydroxylase deficiency, 21-OHD)患者的基因类型,丰富该类疾病的遗传数据库。方法 收集我院收治的1例非经典21-OHD患者临床资料,结合基因测序结果,以明确诊断。采集其亲属外周血,针对CYP21A2进... 目的 报道1例非经典21-羟化酶缺陷症(21-hydroxylase deficiency, 21-OHD)患者的基因类型,丰富该类疾病的遗传数据库。方法 收集我院收治的1例非经典21-OHD患者临床资料,结合基因测序结果,以明确诊断。采集其亲属外周血,针对CYP21A2进行高通量基因测序,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患者,女,16岁,临床表现为阴蒂肥厚,无月经来潮,多毛、痤疮,青春前期身体呈生长加速现象,骨龄提前。基因检测结果显示,CYP21A2基因有两个复合杂合变异[错义突变c.1451G>A(p:R484Q),缺失突变deletion exon 1~3]。通过对其家系进行测序,发现错义突变c.1451G>A(p:R484Q)来自于其外祖父及母亲,而缺失突变deletion exon 1~3来自于其祖母和父亲。结论 发现了1例新复合杂合基因突变致非经典21-羟化酶缺陷症患者,丰富了21-OHD致病突变数据库,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增生 先天性 类固醇21-羟化酶 CYP21A2基因 非经典21-羟化酶缺乏症 高通量核苷序列分析 突变
下载PDF
IL-6调节miR-21在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中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金贵 马利 +2 位作者 熊兵红 程勇 张才全 《西部医学》 2013年第10期1458-1463,共6页
目的检测转染微核糖核酸-21抑制剂(miR-21-inhibitor)前后前列腺癌细胞PC3在不同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下微核糖核酸-21(miR-21)的表达情况,细胞的增殖能力及雄激素受体(AR),转录信号诱导和激活者3(STAT3)水平。分析IL-6和miR-21在前... 目的检测转染微核糖核酸-21抑制剂(miR-21-inhibitor)前后前列腺癌细胞PC3在不同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下微核糖核酸-21(miR-21)的表达情况,细胞的增殖能力及雄激素受体(AR),转录信号诱导和激活者3(STAT3)水平。分析IL-6和miR-21在前列腺癌非依赖性进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通过RT-PCR检测不同IL-6浓度培养下非依赖性细胞系PC3在转染miR-21前后miR-21的表达情况。通过CCK-8检测转染前后细胞的增殖能力。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不同IL-6浓度培养下PC3细胞AR,STAT3的表达情况。结果转染miR-21能显著的抑制前列腺癌细胞miR-21的表达量,并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IL-6在短期促进PC3细胞的增殖,并且诱导miR-21的高表达。IL-6短期能够诱导PC3细胞系AR,STAT3高表达。结论 IL-6在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的进展中起重要作用,长期培养下IL-6对前列腺癌细胞系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miR-21与前列腺癌的恶性程度及依赖性相关,在前列腺癌的非依赖性进程中起重要作用,miR-21有希望成为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的一个潜在治疗靶点。IL-6可以诱导miR-21高表达,AR,STAT3在这一通路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微脱氧核糖核苷酸-21 白介素-6 转录信号诱导和激活者3(STAT3) 雄激素受体(AR)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下载PDF
MR分子探针RGD-USPIO评价核苷组合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的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赵荣荣 韩明 +1 位作者 程鑫 张仕状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63-1166,共4页
目的利用超微超顺磁性氧化铁(USPIO)标记的含有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序列的环肽探针(RGD-USPIO)评价核苷组合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的作用效果及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人肝癌细胞Bel-7402分为2组,实验组加入1mmol/... 目的利用超微超顺磁性氧化铁(USPIO)标记的含有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序列的环肽探针(RGD-USPIO)评价核苷组合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的作用效果及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人肝癌细胞Bel-7402分为2组,实验组加入1mmol/L核苷组合,对照组加入1640培养液,共同培养48h后加入等量的RGD-USPIO培养6h,行体外MR成像并测量T2WI信号强度。提取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细胞总RNA和总蛋白,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整合素α_νβ_3的表达情况。结果MR扫描显示对照组和实验组T2WI信号强度分别为241.05±15.36、997.35±4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79,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实验组α_νβ_3 mRNA表达水平是对照组的(0.22±0.02)倍(t=4.50,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实验组蛋白条带较对照组浅,实验组肿瘤细胞整合素α_νβ_3的表达较对照组低(t=11.88,P<0.01)。结论核苷组合通过抑制整合素配体—受体结合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其抗肿瘤机制可能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MR分子探针RGD-USPIO可简便、准确地评价核苷组合对Bel-7402细胞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氨-甘氨-天冬氨 超顺磁性氧化铁 核苷组合 整合素ΑΝΒ3
下载PDF
微针介导PDRN纳米脂质体的皮肤渗透性能及抗衰功效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曦 洪延寒 +5 位作者 陈丹 罗丹 张淑婷 马佳月升 张亮韬 刘卫 《日用化学品科学》 CAS 2023年第9期30-34,共5页
研究微针介导的多聚脱氧核糖核苷酸(PDRN)经皮输送纳米脂质体(PDRN-NLPS)的皮肤渗透性能及皮肤抗衰功效。PDRN-NLPS的粒径为(50.1±0.2)nm,PDI为0.267±0.008,Zeta电位为(-30.2±0.8)mV。透皮研究表明,微针具有很好的透皮... 研究微针介导的多聚脱氧核糖核苷酸(PDRN)经皮输送纳米脂质体(PDRN-NLPS)的皮肤渗透性能及皮肤抗衰功效。PDRN-NLPS的粒径为(50.1±0.2)nm,PDI为0.267±0.008,Zeta电位为(-30.2±0.8)mV。透皮研究表明,微针具有很好的透皮给药效果,纳米脂质体在微针的介导下能够有效促进活性成分快速渗透进入皮肤。细胞抗衰功效研究表明,与游离PDRN溶液比较,PDRN-NLPs显著提高SOD活力、显著增加GSH含量及显著降低MDA水平(P<0.05或P<0.01);能够显著提高ColⅠ、ColⅢ、HA的分泌水平(P<0.05或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聚脱氧核糖核苷 纳米脂质体 皮肤渗透性能 抗衰功效
下载PDF
紫杉醇联合洛铂治疗晚期卵巢癌的效果及其对ERCC1、β-catenin、β-tubulin Ⅲ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5
10
作者 宋倪媛 陈徐 +2 位作者 李霞 何晓红 张妍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6期115-118,共4页
目的 探讨紫杉醇联合洛铂治疗晚期卵巢癌的疗效及其对核苷酸切除修复交错互补基因1(ERCC1)、β-链蛋白(β-catenin)和β3-微管蛋白(β-tubulinⅢ)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3年5月崇州市人民医院诊治的60例卵巢癌患者为... 目的 探讨紫杉醇联合洛铂治疗晚期卵巢癌的疗效及其对核苷酸切除修复交错互补基因1(ERCC1)、β-链蛋白(β-catenin)和β3-微管蛋白(β-tubulinⅢ)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3年5月崇州市人民医院诊治的60例卵巢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化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紫杉醇+卡铂组(PC组)和紫杉醇+洛铂组(PL组),每组各3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后近远期临床疗效;采用荧光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血液ERCC1、β-catemn和β-tubulinⅢ的表达水平。结果 PC组和PL组的总体有效率分别为76.66%和83.33%,疾病控制率为93.33%和96.67%;PL组的治疗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均略高于P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6.67%)明显低于PC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显示,两组1年、2年生存率、局部复发与转移率、平均生存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L组患者的ERCC1和β-tubulinⅢ的mRNA表达和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PC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患者β-catenin的mRNA表达和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紫杉醇联合洛铂对晚期卵巢癌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少,ERCC1和β-tubulinⅢ表达水平的降低可能是其潜在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杉醇 洛铂 卵巢癌 核苷切除修复交错互补基因1 Β-链蛋白 β3-管蛋白
下载PDF
正常人群21号染色体上3个位点的多态性及在染色体数目识别中的应用
11
作者 张莉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03年第2期113-115,共3页
目的 探讨正常人群 2 1号染色体 S14 35、 S12 70、 S 3个位点的多态性及三者联合应用于 2 1-三体综合征产前诊断中的可行性。 方法 利用 3个位点的四聚核苷酸重复序列多态性 ,用生物素标记聚合酶链反应 ( PCR) ,扩增 DNA ,检测沈阳... 目的 探讨正常人群 2 1号染色体 S14 35、 S12 70、 S 3个位点的多态性及三者联合应用于 2 1-三体综合征产前诊断中的可行性。 方法 利用 3个位点的四聚核苷酸重复序列多态性 ,用生物素标记聚合酶链反应 ( PCR) ,扩增 DNA ,检测沈阳地区 6 0例孕中期 ( 18~ 2 2周 )孕妇羊水。 结果  2 1号染色体 S14 35、 S12 70和 S 3个位点杂合率分别为 80 .0 0 % ( 4 8/ 6 0 )、 78.33% ( 4 7/ 6 0 )、83.33% ( 5 0 / 6 0 ) ;3个位点均纯合占 0 .75 %。 结论 正常人群 2 1号染色体上均出现 3个位点的四聚核苷酸重复序列 ,应用 PCR方法可方便和快捷地在 2 4 h内完成 2 1-三体综合征的产前诊断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聚核苷重复序列 21-三体综合征 产前诊断 多态性
下载PDF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及β-微管蛋白Ⅲ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含铂类化疗方案治疗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2
12
作者 廖茂良 叶银燕 熊娅琳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4年第1期70-72,共3页
目的 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肿瘤组织内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RRM1)和β-微管蛋白Ⅲ(β-tubulinⅢ)表达与铂类标准化疗方案疗效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晚期NSCLC病例,采用实... 目的 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肿瘤组织内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RRM1)和β-微管蛋白Ⅲ(β-tubulinⅢ)表达与铂类标准化疗方案疗效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晚期NSCLC病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ERCC1、RRM1和β-tubulinⅢ的表达量,分析患者的基因表达水平与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 晚期NSCLC患者肿瘤组织内ERCC1低表达化疗有效率为75.0%,明显高于高表达的11.4%(χ^2 =15.762,P<0.01);RRM1低表达化疗有效率为72.6%,明显高于高表达的11.1%(χ^2 =14.986,P<0.01);β-tubulinⅢ低表达化疗有效率为76.6%,明显高于高表达的12.2%(χ^2=15.419,P<0.01).ERCC1、RRM1和β-tubulinⅢ的表达水平分别与铂类联合吉西他滨(GP方案)、铂类联合紫杉醇(TP方案)等化疗药物的疗效有相关性.结论 晚期NSCLC患者ERCC1、RRM1和β-tubulinⅢ表达不同,可能是标准化疗方案药物敏感性差异的重要因素,可为晚期NSCLC患者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苷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核苷还原酶M1亚基 β-管蛋白Ⅲ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非小细胞肺
原文传递
血清IL-21水平与长期核苷类药物治疗CHB患者停药后临床复发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余希 莫金英 +2 位作者 肖蒲军 詹雨林 瞿志军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9期1167-1171,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21(IL-21)水平与长期核苷(酸)类药物(N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停药后临床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感染科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CHB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治疗前HBeAg阳性患者,根...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21(IL-21)水平与长期核苷(酸)类药物(N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停药后临床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感染科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CHB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治疗前HBeAg阳性患者,根据其病情进行NA药物口服治疗至HBV-DNA下降至检测线以下,同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恢复正常、HBeAg发生血清学转换后巩固治疗至少12个月;对治疗前HBeAg阴性的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至HBV-DNA下降至检测线以下、ALT恢复正常、HBeAg发生血清学转换后巩固治疗18个月。根据其NA停药后是否发生临床复发分为临床复发组(n=26)和非临床复发组(n=54),比较两组患者停药后12、24、36、48周乙肝表面抗原(HBsAg)、HBV-DNA、ALT、IL-21水平变化;以Pearson法分析IL-21水平与HBsAg、HBV-DNA、ALT及HBeAg的相关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血清IL-21对于NA治疗CHB患者停药后复发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结果随着停药时间的延长,患者HBsAg、HBV-DNA、ALT、IL-21水平不断升高,停药12、24、36及48周时临床复发组HBsAg、HBV-DNA、ALT、IL-21水平高于非临床复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期间,CHB患者血清IL-21与HBV-DNA、ALT、HBsAg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315、0.203、0.206,P均<0.05)。ROC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L-21水平用于NA治疗CHB患者停药后复发的诊断,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849,95%CI为0.762~0.9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NA治疗CHB患者停药后血清IL-21与HBVDNA、ALT水平呈现相似的波动趋势,其水平高低对于患者临床复发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21 核苷()类药物 慢性乙型肝炎 临床复发
原文传递
干扰LncRNA表达减轻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对紫杉醇耐药的机制研究
14
作者 靳义 康聪 +3 位作者 贺平 王丁丁 杨海龙 陈晓伟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60-1467,共8页
目的研究干扰长链非编码RNA烟酰胺核苷酸转氢酶反义RNA1(LncRNA NNT-AS1)表达减轻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对紫杉醇(TAX)耐药的机制。方法构建NSCLC TAX耐药细胞系(A549/TAX),检测正常、亲本、耐药细胞中LncRNA NNT-AS1的表达情况,并验... 目的研究干扰长链非编码RNA烟酰胺核苷酸转氢酶反义RNA1(LncRNA NNT-AS1)表达减轻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对紫杉醇(TAX)耐药的机制。方法构建NSCLC TAX耐药细胞系(A549/TAX),检测正常、亲本、耐药细胞中LncRNA NNT-AS1的表达情况,并验证miR-582-5p与LncRNA NNT-AS1、HMGB2的靶向关系;体外培养A549/TAX细胞,观察单独干扰LncRNA NNT-AS1或同时干扰LncRNA NNT-AS1、miR-582-5p对细胞中LncRNA NNT-AS1、miR-582-5p、HMGB2 mRNA及其蛋白表达以及细胞活力、克隆形成、凋亡的影响;通过裸鼠成瘤实验观察干扰LncRNA NNT-AS1对肿瘤生长及肿瘤组织中miR-582-5p、HMGB2 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细胞比较,LncRNA NNT-AS1在亲本、耐药细胞中均呈高表达(P<0.05),且有递增趋势。经验证,miR-582-5p与LncRNA NNT-AS1、HMGB2均存在靶向关系。干扰LncRNA NNT-AS1表达后,A549/TAX细胞中LncRNA NNT-AS1、HMGB2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细胞活力、克隆形成数均显著降低,而miR-582-5p的表达水平、细胞凋亡率均显著升高(P<0.05);同时干扰miR-582-5p表达可使上述改变得以逆转(P<0.05)。干扰肿瘤细胞中LncRNA NNT-AS1的表达后,荷瘤裸鼠的肿瘤体积和肿瘤质量均显著降低,miR-582-5p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HMGB2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干扰LncRNA NNT-AS1的表达可靶向上调miR-582-5p的表达并下调HMGB2的表达,进而减轻NSCLC TAX化疗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烟酰胺核苷转氢酶反义RNA1 RNA-582-5p 高迁移率族蛋白2 化疗耐药 紫杉醇 非小细胞肺癌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免疫组化指标的表达与EGFR基因突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16
15
作者 邢舴 呼群 +3 位作者 苏乌云 赵海燕 王华 张称心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5-278,共4页
目的目前靶向治疗已经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表皮生长因子(EGFR)突变者的首选治疗方案,但关于免疫组化相关指标与EGFR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文中旨在分析NSCLC组织中人类胸苷酸合成酶(TS)、切除修复互补交叉基因1(ERCC1)、β... 目的目前靶向治疗已经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表皮生长因子(EGFR)突变者的首选治疗方案,但关于免疫组化相关指标与EGFR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文中旨在分析NSCLC组织中人类胸苷酸合成酶(TS)、切除修复互补交叉基因1(ERCC1)、β-微管蛋白Ⅲ(β-tubulin-Ⅲ)和核糖核苷酸还原酶亚单位1(RRM1)的表达与EGFR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初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内科并行EGFR突变检测的336例肺癌患者,进行EGFR 29种基因突变检测,EGFR基因存在突变的患者则为突变组,而无基因突变的患者则为无突变组。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进行TS、ERCC1、β-tubulin-Ⅲ和RRM1蛋白的染色,比较2组肺癌组织中上述4种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突变组患者138例(41.07%),无突变组患者198例(58.93%)。突变组、无突变组患者TS和β-tubulin-Ⅲ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2%vs 39.39%、44.2%vs 60.1%,P<0.05)。EGFR突变与TS低表达、β-tubulin-Ⅲ低表达相关(r=-0.332、-0.157,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患者EGFR突变的风险是男性患者2.109倍[OR=2.109、95%CI:1.268~3.509],腺癌患者EGFR突变的风险是腺鳞癌的24.265倍[OR=24.265,95%CI:3.508~167.845],鳞癌患者EGFR突变的风险是腺癌的15.2倍[OR=15.200,95%CI:4.480~51.569],肺穿刺患者EGFR突变发生是手术患者的2.364倍[OR=2.364,95%CI:1.266~4.413],TS低表达的患者EGFR突变的风险是高表达患者的6.171倍[OR=6.171,95%CI:3.145~12.109]。结论 NSCLC组织中TS和β-tubulin-Ⅲ的低表达可以提示EGFR基因的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人类胸苷合成酶 切除修复互补交叉基因1 β-管蛋白Ⅲ 核糖核苷还原酶亚单位1 表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的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宋琦 刘玉 +3 位作者 王忠敏 黄蔚 陆健 陈克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95-799,共5页
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人胰腺癌SW1990细胞株接种于BABL/c裸鼠右下肢旁腹股沟区偏背侧皮下,成瘤后取瘤块接种,6周后成瘤8~10mm。共16只成瘤大小合适的裸鼠用于实验,分别植入... 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人胰腺癌SW1990细胞株接种于BABL/c裸鼠右下肢旁腹股沟区偏背侧皮下,成瘤后取瘤块接种,6周后成瘤8~10mm。共16只成瘤大小合适的裸鼠用于实验,分别植入125I粒子(8只)和空载粒子(8只)。粒子植入后,每4天测量肿瘤的长径和短径并称裸鼠体重,裸鼠处死后称量瘤体重。瘤体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生物素dUTP切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凋亡细胞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结果 125I粒子治疗组肿瘤体积增长缓慢,而对照组肿瘤体积增长迅速。实验组和对照组瘤体重分别约(2.68±0.70)g和(4.68±1.45)g,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抑瘤率约42.66%。粒子植入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间裸鼠体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肿瘤细胞坏死明显,而对照组肿瘤细胞无明显或仅有少许坏死。TUENL法检查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凋亡指数分别为(23.2±1.9)%和(8.1±1.5)%,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化染色发现:实验组及对照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染色指数分别为(49.8±1.8)%和(82.2±2.4)%,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裸鼠心、肝、肺、肾及脾脏等组织无明显放射性炎症表现。结论 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是有效的,其作用机制包括: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降低细胞增殖,并且125I粒子植入瘤体内对周围脏器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I粒子 短距离放疗 胰腺癌 末端脱氧核糖核苷转移酶-生物素dUTP切口末端标记法 免疫组织化学 磁共振
下载PDF
低频电刺激改善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何志承 杨万章 +1 位作者 向云 王维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01-305,共5页
目的探讨低频电刺激(LFS)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和梗死侧脑组织神经干细胞(NSC)增殖、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MCAO),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又分为7 d和14 d两个亚组,每个亚组12只。术后... 目的探讨低频电刺激(LFS)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和梗死侧脑组织神经干细胞(NSC)增殖、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MCAO),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又分为7 d和14 d两个亚组,每个亚组12只。术后2 d开始进行LFS治疗。采用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评估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大鼠梗死侧大脑侧脑室的室管膜下层(SVZ)的5-溴尿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BrdU),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梗死侧大脑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结果 LFS治疗后14 d,实验组大鼠N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1);LFS治疗后各时间点实验组大鼠梗死侧大脑的SDF-1、BrdU和VEGF水平均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上调(P<0.01)。结论 LFS能改善脑梗死大鼠功能障碍,其可能机制是通过激活SDF-1/CXCR4轴,进而发挥促进NSC增殖和血管再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电刺激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5-溴尿嘧啶脱氧核糖核苷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大鼠
下载PDF
基于基因检测的26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疗效观察
18
作者 石林 陈嘉 +3 位作者 沈波 孙晓峰 陈凌翔 周青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2年第23期25-27,共3页
目的观察基于肺癌化疗预测因子指导下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疗效。方法 26例NSCLC患者标本行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RRM1)、β-微管蛋白(β-tubulin)和胸苷酸合成酶(TS)基因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选择化疗... 目的观察基于肺癌化疗预测因子指导下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疗效。方法 26例NSCLC患者标本行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RRM1)、β-微管蛋白(β-tubulin)和胸苷酸合成酶(TS)基因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选择化疗方案,每例患者至少完成2个周期化疗后评估客观疗效、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及毒性反应。结果客观缓解率(ORR)为34.6%,疾病控制率(DCR)为57.7%。其中,一线治疗ORR为60%,DCR为70%;二线治疗ORR为30%,DCR为60%。总体PFS为4.9个月;其中一线、二线和三线PFS分别为6.7个月、4.5个月和1.5个月。毒性反应以血液学及消化道反应为主。结论根据肺癌化疗预测因子制定的化疗方案可提高NSCLC一线和二线治疗的疗效,延长一线治疗的PFS,毒副作用可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检测 非小细胞肺癌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核糖核苷还原酶M1 Β-管蛋白 胸苷合成酶
下载PDF
鲜红斑痣相关基因及激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迪丽努尔·吾甫尔 丁媛 康晓静 《医学综述》 CAS 2022年第6期1085-1090,共6页
鲜红斑痣是一种体细胞基因突变疾病,这种突变可改变正常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导致血管畸形。在大部分鲜红斑痣/Sturge-Weber综合征患者中存在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q多肽(GNAQ)基因体细胞突变位点,且突变与部分临床表现密切相关。推测GNA... 鲜红斑痣是一种体细胞基因突变疾病,这种突变可改变正常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导致血管畸形。在大部分鲜红斑痣/Sturge-Weber综合征患者中存在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q多肽(GNAQ)基因体细胞突变位点,且突变与部分临床表现密切相关。推测GNAQ基因突变可作为早期鲜红斑痣的预测因子指导早期干预治疗。RAS p21蛋白激活因子1(RASA1)的体细胞“二次突变”与鲜红斑痣伴发综合征毛细血管-动静脉畸形的发病有关。基因突变引起下游通路中的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APK)、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等蛋白激酶活化,参与鲜红斑痣发生的不同阶段。深入研究鲜红斑痣相关GNAQ基因、RASA1基因和MAPK、PI3K等可为其早期诊断及分子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红斑痣 体细胞突变 鸟嘌呤核苷结合蛋白q多肽 RAS p21蛋白激活因子1 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 磷脂酰肌醇-3-激酶
下载PDF
绿舒筋对艾氏腹水癌细胞DNA、RNA及蛋白质合成代谢的影响
20
作者 童秋声 路承彪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1992年第2期15-16,32,共0页
本文采用核素前体掺入法研究了绿舒筋对艾氏腹水癌(EAC)细胞DNA、RNA和蛋白质合成的影响。该药在0.1~5mg/ml范围内,不同程度地抑制~3H-TdR、~3H-UR和~3H-Leu掺入到EAC细胞的DNA、RNA和蛋白质中,呈浓度依赖性。去除绿舒筋后,~3H标记物... 本文采用核素前体掺入法研究了绿舒筋对艾氏腹水癌(EAC)细胞DNA、RNA和蛋白质合成的影响。该药在0.1~5mg/ml范围内,不同程度地抑制~3H-TdR、~3H-UR和~3H-Leu掺入到EAC细胞的DNA、RNA和蛋白质中,呈浓度依赖性。去除绿舒筋后,~3H标记物掺入曲线呈递增型,与5-FUdR掺入曲线相似,提示绿舒筋是通过干扰癌细胞及蛋白质代谢发生抗癌作用的,而非损伤DNA模板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舒筋 5-脱氧尿嘧啶核苷 脱氧核糖 核糖 蛋白质 艾氏腹水癌 ~3H-胸腺嘧啶核苷 ~3H-尿苷 ~3H-亮氨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