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气中电火花沉积微螺旋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振龙 金柏冬 +2 位作者 曹国辉 肖凯 赵万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17-720,744,共5页
为深入研究电火花沉积微型结构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微细电火花沉积方法.对微细电火花沉积加工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预测了其实现条件,使用通用的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在空气介质和特定电参数下用铜电极可以沉积出微三维螺旋结构.实验得出... 为深入研究电火花沉积微型结构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微细电火花沉积方法.对微细电火花沉积加工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预测了其实现条件,使用通用的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在空气介质和特定电参数下用铜电极可以沉积出微三维螺旋结构.实验得出了电参数和工作介质对微螺旋结构的影响.在只使用z轴进给的情况下,在高速钢工件表面沉积出外径为0.19 mm、线径为0.1 mm,高度为3.39 mm的19圈微螺旋结构.测试显示微螺旋材料呈明显的分层结构,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其成分取决于工具电极材料,但电极中的Zn被氧化为ZnO.此外,在实验基础上对微螺旋结构的形成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火花沉积 三维结构 微螺旋结构 工艺参数
下载PDF
定域性电化学增材制造三维微螺旋构件工艺 被引量:1
2
作者 潘佳宝 贾卫平 +2 位作者 吴蒙华 苏晓冰 刘涛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5-105,共11页
针对电化学增材制造已有较多探究,但研究内容多为工艺参数对柱体成形质量的影响,工艺参数对微螺旋构件的影响尚缺乏系统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法研究极间电压、脉冲占空比和初始极间隙对微螺旋结构直径、体沉积速率和表面形貌的影响,采... 针对电化学增材制造已有较多探究,但研究内容多为工艺参数对柱体成形质量的影响,工艺参数对微螺旋构件的影响尚缺乏系统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法研究极间电压、脉冲占空比和初始极间隙对微螺旋结构直径、体沉积速率和表面形貌的影响,采用数字显微镜及扫描电镜对微螺旋构件进行检测,得出极间电压为4.0~4.4 V时,可以制备出直径均匀、形状规整的微螺旋结构,微螺旋结构体沉积速率由210μm^(3)/s增长至5 728μm^(3)/s;而电压增至4.6 V时,微螺旋结构出现大量瘤状沉积。当初始极间隙从5μm增加到20μm时,微螺旋结构平均直径由128μm增长至163μm。极间电压为4.2 V、初始极间隙为10~20μm时,随着初始极间隙的增大,微螺旋结构底部明显变粗,直径波动较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三轴联动控制阳极运动轨迹,定域电化学增材制造三维微螺旋构件,是三维金属微结构一种可行的技术方法。试验优化参数为极间电压4.2 V、脉冲占空比60%和初始极间隙5μm时,得到微观形貌质量较好、直径均匀的微螺旋构件(圈数为2圈、螺距为400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材制造 定域电沉积 微螺旋结构 初始极间隙 极间电压 脉冲占空比
下载PDF
平面磁芯螺旋结构微电感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冯书谊 周勇 +1 位作者 周志敏 向毅 《电子元件与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8-50,共3页
采用MEMS技术(包括光刻、电镀、反应离子刻蚀和机械抛光等)研制了平面磁芯螺旋结构微电感,磁芯材料为铁基纳米晶带材。其中线圈匝数为18匝,线圈导体的宽度和间隙均为30μm,厚度为20μm;电感的尺寸为3mm×3mm。测试结果表明:... 采用MEMS技术(包括光刻、电镀、反应离子刻蚀和机械抛光等)研制了平面磁芯螺旋结构微电感,磁芯材料为铁基纳米晶带材。其中线圈匝数为18匝,线圈导体的宽度和间隙均为30μm,厚度为20μm;电感的尺寸为3mm×3mm。测试结果表明:在频率为1-10MHz时,电感量和品质因数分别为3.2~1.2μH和2.3—1.1;在1MHz下,电感量和品质因数分别为3.2μH和2.3,可应用于微型化DC/DC变换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磁芯螺旋结构电感 MEMS技术 电感量 品质因数
下载PDF
Observation of the Ultrastructure in Syphilitic Chancres
4
作者 张晓东 周晶 +2 位作者 王德权 吴海燕 宋芳吉 《Chinese Journal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2002年第1期31-34,共4页
Objective: To study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primary syphilis from a morphological and structural aspect.Method: The ultrastructural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syphiliticchancre were examined by transmission elec... Objective: To study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primary syphilis from a morphological and structural aspect.Method: The ultrastructural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syphiliticchancre were examin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 Results: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syphilitic chancreoccur mainly in the dermal layer, manifested as partialthinning or lysis of the capillary basal membrane,proliferation of 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s, thickening of somecollagen fibers and rupture of collagen fibers surrounding Tpallidum, structural disruption of the axons of terminal nerves,disarrangement of the sheath of the myelinated nerve fiberswith separation of laminae and the attachment of T pallidumon its outer membrane, appearance of slightly swollen Tpallidum in the plasma of the 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s andfibroblasts, and infiltration of neutrophils, macrophages andplasma cells containing T pallidum and its debris frequentlylined by a clear sheath. Conclusion: The pathogenesis and injury of mechanism inprimary syphilis can be explained morphologically by itscharacteristic ultrastructural pathological chan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philitic chancre Treponema pallidum MICROSCOPY ULTRASTRUCTURE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