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血管内血栓形成实验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赵秀梅 刘育英 尹玲 《微循环学杂志》 2002年第2期29-30,共2页
目的 :建立一种血栓形成的模型 ,用于新药开发的药效研究。方法 :利用光化学反应原理制备血栓模型 ,即从静脉内注入光敏剂—血卟啉 ,用落射荧光显微镜的汞灯作光源 ,经紫外滤光片 (波长为 45 5nu)照射后 ,成功地建立了局部血管内血栓形... 目的 :建立一种血栓形成的模型 ,用于新药开发的药效研究。方法 :利用光化学反应原理制备血栓模型 ,即从静脉内注入光敏剂—血卟啉 ,用落射荧光显微镜的汞灯作光源 ,经紫外滤光片 (波长为 45 5nu)照射后 ,成功地建立了局部血管内血栓形成的模型。在此模型上 ,研究了四种中药制剂抗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通过观测光照后微血管内血栓形成的时间、血栓的大小等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四种中药制剂预防组血栓出现的时间均晚于对照组 ,血栓的面积也小于对照组 ;四种中药制剂抗血栓形成的药效有明显的差异 ,2号制剂有极显著效果。结论 :该模型制作简单 ,重复性好 ,病灶的部位、大小容易控制 ,对研究在体血栓形成过程的动态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内血栓形成 实验模型 建立 应用
下载PDF
微血管内血栓形成与参芪脑保颗粒的预防作用
2
作者 杜卫 刘育英 +1 位作者 赵秀梅 尹岭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5期126-127,共2页
目的:研究中药参芪脑保颗粒对大鼠肠系膜微血管内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实验于2001-09/12在解放军总医院微循环实验室进行。将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对照组和参芪脑保预防组,分别给予饮用水及参芪脑保颗粒灌胃,连续5d,于第6天... 目的:研究中药参芪脑保颗粒对大鼠肠系膜微血管内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实验于2001-09/12在解放军总医院微循环实验室进行。将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对照组和参芪脑保预防组,分别给予饮用水及参芪脑保颗粒灌胃,连续5d,于第6天用光化学法制成肠系膜血栓模型,观察光照后微血管内血栓形成的时间、不同时间点血栓形成的大小及血栓占管腔的面积比。结果:参芪脑保预防组比实验对照组血栓出现时间晚;血栓的大小在光照后1min(15.39±6.54)×100μm2,10min(22.28±7.84)×100μm2也较对照组小(17.05±2.45),(25.45±9.12)×100μm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参芪脑保预防组血栓占管腔的面积比在光照后1min(38.10±13.24)%,10min(52.09±17.12)%,均较实验对照组小(42.0±17.87)%,(56.63±14.62)%,P<0.05。结论:参芪脑保颗粒对大鼠肠系膜微血管内血栓形成有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内血栓形成 参芪脑保颗粒 预防作用 WISTAR大鼠 大鼠肠系膜 解放军总医院 对照组 血栓模型 光化学法 不同时间 出现时间 实验室 微循环 饮用水 光照 显著性 面积 管腔
下载PDF
益脑通络胶囊对微血管内血栓形成预防作用的实验研究
3
作者 杨红海 徐光辉 《中国民康医学》 2007年第18期757-758,共2页
关键词 微血管内血栓形成 益脑通络胶囊 实验研究 预防作用 落射荧光显微镜 治疗作用 缺血性中风 静脉内注射
下载PDF
C蛋白抗凝途径及其控制微血管内血栓形成和炎症的作用(原载:Crit Care Med 2001Jul;29(7Suppl):S48—51;discussion 51—2)
4
《传染病网络动态》 2002年第1期17-17,共1页
关键词 C蛋白 微血管内血栓 DIC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败血症 生理机制
下载PDF
血栓性微血管病11例分析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2
5
作者 徐丽斌 刘国平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9年第10期913-915,共3页
关键词 血栓微血管 文献复习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微血管内血栓形成 溶血性尿毒症 血小板下降 急性肾衰竭
下载PDF
异丙肾上腺素ISP致心肌微血管阻塞的机理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汪学军 欧阳静萍 +3 位作者 涂淑珍 刘金保 董传仁 凌宏 《微循环学杂志》 1992年第1期8-11,共4页
本实验通过对血浆凝固性的动态变化和自由基系统有关指标的变化的监测以及心肌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大鼠皮下注射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ISP)(85mg/kg)后早期(4h以前)即有明显的血浆高凝状态、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和心肌微血管内血栓形成,且... 本实验通过对血浆凝固性的动态变化和自由基系统有关指标的变化的监测以及心肌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大鼠皮下注射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ISP)(85mg/kg)后早期(4h以前)即有明显的血浆高凝状态、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和心肌微血管内血栓形成,且心肌缺血损伤程度与血浆凝固性紊乱程度之间呈正直线相关;心、肝、肾和脑以及血清MDA含量显著增加(P<0.01),心肌的SOD和GSH—Px活性均显著增高。提示ISP引起的膜脂质过氧化、血浆高凝状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血管内皮受损和微血栓形成是ISP致心肌微血管阻塞的重要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肾上腺素 微血管阻塞 ISP 机理探讨 微血管内血栓形成 血清MDA含量 凝血系统激活 膜脂质过氧化 高凝状态 病理学观察 自由基系统 正直线相关 血栓形成 心肌组织 动态变化 皮下注射 损伤程度 心肌缺血 内皮受损 血浆
下载PDF
12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临床分析
7
作者 张秀凤 贾春颖 +1 位作者 苗艳杰 卢伟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第7期165-166,共2页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临床分析 出血综合征 微血管内血栓形成 纤维蛋白溶解 去纤维蛋白 DIC患者 消耗性凝血病
下载PDF
血栓性微血管病肾损害 被引量:8
8
作者 吕继成 赵明辉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55-257,共3页
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MA)是一组急性临床病理综合征,其主要特征是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下降以及微血管内血栓形成。肾脏受累时多引起急性肾衰竭。经典的TMA包括溶血尿毒综合征(HUS)和血栓性血小... 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MA)是一组急性临床病理综合征,其主要特征是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下降以及微血管内血栓形成。肾脏受累时多引起急性肾衰竭。经典的TMA包括溶血尿毒综合征(HUS)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其它还有恶性高血压、硬皮病肾危相、妊娠相关肾病等。尽管病因和发病机制多样,最终均可导致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诱发微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微血管 肾损害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微血管内血栓形成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溶血尿毒综合征 急性肾衰竭 病理综合征 血小板下降
原文传递
纤溶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其在DIC发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袁凯锋 廖小梅 郑素萍 《现代临床医学》 2006年第6期466-468,共3页
关键词 纤溶系统活性 DIC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微血管内血栓形成 感染性疾病 多器官功能损害 凝血系统 致病因素
下载PDF
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0
作者 包海燕 乔渝森 吴德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40-443,共4页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累及全身多器官系统的血栓性微血管病,以血小板聚集引起弥散性微血管内血栓形成、导致脏器缺血为特征,经典的五联征包括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AHA)、神经精神症状、肾脏损害及发热...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累及全身多器官系统的血栓性微血管病,以血小板聚集引起弥散性微血管内血栓形成、导致脏器缺血为特征,经典的五联征包括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AHA)、神经精神症状、肾脏损害及发热。TTP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获得性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微血管内血栓形成 血栓微血管 神经精神症状 血小板聚集 器官系统
原文传递
产科大出血导致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宁宁 钟惠珍 王军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06年第6期348-349,共2页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产科大出血 临床分析 急性 微血管内血栓形成 DIC患者 出血综合征 纤维蛋白溶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