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血管病性心绞痛患者血小板L-精氨酸-一氧化氮系统改变及静脉L-精氨酸输入的逆转效应 被引量:3
1
作者 田海涛 高连如 +6 位作者 张宁坤 王志国 陈宇 朱智明 费宇行 杨晔 唐朝枢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观察微血管病性心绞痛(MVA)患者血小板左旋精氨酸(L-Arg)转运动力学、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及一氧化氮(NO)产量,探讨血小板L-Arg-NO系统变化在MVA发病中的意义,及静脉输入L-Arg对L-Arg转运的逆转效应。方法:15例MVA患者及15例健... 目的:观察微血管病性心绞痛(MVA)患者血小板左旋精氨酸(L-Arg)转运动力学、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及一氧化氮(NO)产量,探讨血小板L-Arg-NO系统变化在MVA发病中的意义,及静脉输入L-Arg对L-Arg转运的逆转效应。方法:15例MVA患者及15例健康对照者,静脉血制备血小板悬液,用放射性核素标记法测定3H-L-Arg在血小板的转运动力学特征;测定血小板NOS活性及NO产物——亚硝酸盐(NO2-)量;15例MVA患者基础检查后,给予静脉滴入L-Arg20g/d,10d后重复上述检查。结果:MVA患者血小板L-Arg转运功能明显减低,最大转运速率(Vmax)较对照组减低34.4%(P<0.01);L-Arg转运米氏常数(Km)值增加21.4%(P<0.05);NO2-产量较对照组减少47.1%(P<0.05),NOS活性较对照组减低25.4%(P<0.01)。而应用L-Arg可明显逆转上述改变,与MVA组治疗前比较Vmax增加11.9%(P<0.01),Km降低18%(P<0.05),NO2-产量明显增加,是治疗前的1.33倍(P<0.05),NOS活性增加为治疗前的1.2倍(P<0.05)。L-Arg静滴后心绞痛发作及心电图明显改善。结论:MVA患者存在L-Arg-NO系统转运及功能障碍,MVA患者冠脉微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可能与L-Arg-NO系统障碍有关。L-Arg的补充可逆转L-Arg-NO系统障碍,在MVA治疗上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病性心绞痛 L-Arg-NO转运系统 一氧化氮合酶 L-精氨酸
下载PDF
分析尼可地尔对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12
2
作者 全虎杰 王丽红 刘晓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第1期77-79,共3页
目的分析尼可地尔对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104例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尼可地尔,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心绞痛发... 目的分析尼可地尔对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104例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尼可地尔,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及ST段压低幅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心绞痛发作频率与ST段压低幅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过程中,研究组出现心悸、头晕等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对照组出现心悸、头晕等10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可地尔治疗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可地尔 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 治疗效果
下载PDF
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患者采用尼可地尔对不良反应发生率的药学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天英 王秀艳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0年第1期62-63,共2页
目的:分析探索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患者采用尼可地尔对不良反应发生率的药学分析。方法:选择2017-06~2019-06于本院心血管科进行治疗的80例患者,80例患者通过检查均确诊为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根据治疗用药的不同将80例患者随机... 目的:分析探索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患者采用尼可地尔对不良反应发生率的药学分析。方法:选择2017-06~2019-06于本院心血管科进行治疗的80例患者,80例患者通过检查均确诊为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根据治疗用药的不同将80例患者随机划分为试验组(n=40),对照组(n=40),研究比较对于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患者不同治疗方式,其临床疗效、心绞痛发作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情况。结果:试验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90%显著高于对照组72.5%,其治疗率有效率为2:1;两组患者治疗后每周心绞痛发作频率均有所减少,且试验组的发病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不良反应事件数3例,对照组不良反应事件数15例,其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5%明显低于对照组37.5%,两组研究数据均存在较大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尼可地尔,不仅能有效降低患者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同时还能对心绞痛的治疗有显著作用,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型心绞痛 微血管病性心绞痛 尼可地尔 药学分析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尼可地尔联合低剂量替格瑞洛对老年微血管病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8
4
作者 才晶 孙晓丹 +1 位作者 张丽 李含蓄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9年第2期126-128,共3页
目的探讨尼可地尔联合低剂量替格瑞洛对老年微血管病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在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进行治疗的160例老年微血管病性心绞痛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 目的探讨尼可地尔联合低剂量替格瑞洛对老年微血管病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在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进行治疗的160例老年微血管病性心绞痛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80例,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尼可地尔(5 mg,3次/d,口服)联合低剂量替格瑞洛(60 mg,2次/d,口服)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尿常规、粪常规、心电图并记录结果。记录心绞痛发病次数,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心绞痛临床变化;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变化率(FMD)、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础动脉内径值和袖带充气施加压力时的充气后动脉内径值,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基础动脉内径值、充气后动脉内径值、FMD值均显著增高,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CRP值、TNF-α值均显著降低,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血、尿、粪常规及心电图均未出现显著异常,两组治疗方法均安全。结论尼可地尔联合低剂量替格瑞洛可以显著改善老年微血管病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减轻一系列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病性心绞痛 尼可地尔联合低剂量替格瑞洛 血管内皮功能 炎症因子
下载PDF
分析尼可地尔对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姝杰 《中外医疗》 2021年第12期98-100,共3页
目的探讨尼可地尔对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治疗效果的作用。方法方便选择该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130例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计算机表法分组处理,将全部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参照组,每组65例。观察组采用尼... 目的探讨尼可地尔对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治疗效果的作用。方法方便选择该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130例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计算机表法分组处理,将全部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参照组,每组65例。观察组采用尼可地尔方案治疗,参照组施行常规方法治疗,对两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①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2.31%,与参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8.4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93,P=0.025)。②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7.69%,与参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7,P=0.042)。③治疗前,观察组和参照组的心绞痛发作频率分别为(11.05±1.82)次/周、(10.97±1.78)次/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3,P=0.800);治疗后,观察组和参照组的心绞痛发作频率分别为(3.79±1.58)次/周、(5.43±1.62)次/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43,P<0.001)。结论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患者接受尼可地尔治疗,在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面优势突出,并且能够有效减少心绞痛的发作频率,故此建议在临床方面应用并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可地尔 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 治疗效果
下载PDF
尼可地尔治疗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价 被引量:7
6
作者 洪雨 《海峡药学》 2019年第1期151-152,共2页
目的探究分析尼可地尔治疗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从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患者中抽选120例,采用数字随机分配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 目的探究分析尼可地尔治疗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从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患者中抽选120例,采用数字随机分配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可地尔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无明显差异(t=1.32,P=0.19),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心绞痛发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t=5.51,P=0.00)。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χ~2=0.15,P=0.70)。结论在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患者治疗中采取尼可地尔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可地尔 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 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尼可地尔对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治疗效果 被引量:7
7
作者 刘婷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第2期81-82,共2页
目的探析尼可地尔对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84例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曲美他嗪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尼可地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心... 目的探析尼可地尔对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84例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曲美他嗪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尼可地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心绞痛发作次数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显效22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患者显效18例,有效1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1.0%;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为(4.8±1.2)次/周,少于对照组的(7.4±1.6)次/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可地尔的应用可有效提高稳定型微血管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可地尔 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 治疗效果
下载PDF
分析尼可地尔对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
8
作者 孙茹 《家庭生活指南(下旬刊)》 2020年第9期110-110,共1页
研究尼可地尔在稳定型微血管病行管心绞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 80 例稳定型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病例资料截取时间为 2019 年 5 月~ 2020 年 4 月,将所有 80 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 40 例,观察组 40 例。为对照组患者提供曲... 研究尼可地尔在稳定型微血管病行管心绞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 80 例稳定型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病例资料截取时间为 2019 年 5 月~ 2020 年 4 月,将所有 80 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 40 例,观察组 40 例。为对照组患者提供曲美他嗪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采用尼可地尔治疗方法,比较不同治疗方法下,患者临床症状。结果:观察组经过治疗后,临床有效例数(显效+有效)为 37 例,有效率为 92.50%;对照组治疗有效共计 27 例,有效率为67.50%,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ST段导联平均个数(3.06±1.02)个,ST段压低幅度(4.51±1.12)mV;对照组 ST 段导联个数为(4.52±1.56)个,ST 段压低幅度为(5.48±2.15)组间比较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稳定型微血管心绞痛的治疗过程中,使用尼可地尔治疗方案效果较为理想,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优化心电图指标,为患者康复治疗提供了支持,尼可地尔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可地尔 稳定型 微血管病性心绞痛 治疗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