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重建褐飞虱内部结构
1
作者 舒润国 周行 +2 位作者 曹子雄 贺康 李飞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97-806,共10页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是一种重要的水稻害虫。本研究利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omputer tomography technology, Micro CT)获得了褐飞虱成虫的断层扫描图,通过人工建模和深度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对褐飞虱内部组织和器官进行...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是一种重要的水稻害虫。本研究利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omputer tomography technology, Micro CT)获得了褐飞虱成虫的断层扫描图,通过人工建模和深度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对褐飞虱内部组织和器官进行三维建模,获得了褐飞虱中枢神经系统、肌肉组织、消化道和生殖系统的三维模型,保留了这些结构的原始形态,准确地还原了褐飞虱体内各组织和器官的空间排布,并利用Dragonfly软件对昆虫的内部组织进行了空间体积的测量分析。本研究建立并完善了昆虫组织和器官的三维建模技术,有助于更为精准地观察昆虫的内部组织结构,可用于昆虫形态和器官发育的表型观察,为昆虫发育和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新技术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褐飞虱 内部结构 三维重构 表型组学
下载PDF
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对体表恶性肿瘤成像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姜伟乾 陈犹白 +2 位作者 陶然 杨京润 韩岩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42-250,共9页
目的探讨术中应用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对体表恶性肿瘤成像的参数设置和效果,总结体表软组织和肿瘤的Micro-CT影像特点。方法根据入选标准,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整形修复科收治的体表恶性肿瘤患... 目的探讨术中应用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对体表恶性肿瘤成像的参数设置和效果,总结体表软组织和肿瘤的Micro-CT影像特点。方法根据入选标准,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整形修复科收治的体表恶性肿瘤患者。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将离体肿瘤标本分割成合适大小(长×宽×厚不超过5 cm×3 cm×3 cm),置于Micro-CT扫描床上,在不同参数下进行扫描。(1)采用不同时间扫描:保持扫描电压不变(肉瘤为50 kV、鳞状细胞癌及其他肿瘤为70 kV),对同一标本选择4 min和14 min分别进行扫描。(2)采用不同电压扫描:保持扫描时间不变(4 min),对同一标本选择30、50、70、90 kV 4种电压分别进行扫描。对比不同扫描时间及扫描电压下的成像效果,得出不同肿瘤的最佳扫描参数。(3)对影像学感兴趣区进行取材,制作病理学HE染色切片,并采用Precice全自动数字切片扫描系统扫描获得数字切片,与Micro-CT相应截面的影像图进行对比,记录不同组织的影像学特点。结果共纳入27例患者,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33~82岁,平均63.9岁,其中皮肤鳞状细胞癌16例、基底细胞癌2例、乳房外Paget病2例、黑色素瘤1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3例、血管肉瘤1例、脂肪肉瘤2例,对比影像学和病理学标本共65组。(1)扫描时间:扫描4 min与14 min均能获得清晰的影像,并能满足观察肿瘤形态、判读肿瘤边界的要求。(2)扫描电压:对于鳞状细胞癌,电压为30、50 kV时成像不清晰,70、90 kV时成像效果较好,部分病例中的微小钙化点在90 kV时与肿瘤组织对比度不高;对于各种肉瘤,电压为30 kV时成像不清晰,50 kV时成像效果较好,70、90 kV时肿瘤与周围脂肪组织对比度不高。(3)Micro-CT影像图与病理切片对比结果显示,体表肿瘤及其周围正常软组织的影像学形态与病理学切片十分接近。正常皮肤与皮下组织分界清楚,毛囊清晰可辨。肿瘤组织的影像特点与肿瘤的种类、瘤细胞密集程度有关,主要表现为高密度影,体积较正常皮肤明显增厚,基底部相对平滑、无皮下脂肪伸入真皮内形成参差的低密度影,也无毛囊等正常的皮肤附属器影,偶尔可见散在的高密度钙化点。鳞状细胞癌、肉瘤与正常皮肤、皮下的边界可以分辨。对于局限于皮肤内的肿瘤,如基底细胞癌、乳房外Paget病等,成像效果不佳。结论Micro-CT扫描参数需要根据肿瘤性质进行选择,扫描时间对评估肿瘤影响不大,推荐术中扫描时长为4 min;鳞状细胞癌扫描电压推荐为70 kV,肉瘤为50 kV。Micro-CT对体表软组织标本皮肤结构成像清楚;对侵袭至皮下、与周围组织密度相差较大的肿瘤,形态可辨;对于生长范围不超过真皮的肿瘤,成像效果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 肿瘤 鳞状细胞癌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病理学
原文传递
微焦点计算机断层扫描在龋病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舫 吴红崑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196-198,202,共4页
微焦点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作为小型样品的三维成像工具,能够获取物体的内部与外部断面信息,并通过三维重建对其内部结构进行测量与分析。相对以往的研究手段,Micro-CT应用于龋病研究领域具有无需破环牙齿完整性、可监测体外人工... 微焦点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作为小型样品的三维成像工具,能够获取物体的内部与外部断面信息,并通过三维重建对其内部结构进行测量与分析。相对以往的研究手段,Micro-CT应用于龋病研究领域具有无需破环牙齿完整性、可监测体外人工龋病进程的动态变化等优点。本文就Micro-CT在龋病研究中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点计算机断层扫描 龋病研究 应用
下载PDF
扫描对象对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钴铬烤瓷冠精确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赵莹 杨柳 +3 位作者 谢宇 张艳 魏溦 李江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6期686-689,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的扫描对象对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钴铬烤瓷冠精确性的影响。方法利用CAD/CAM技术制作15个钴铬烤瓷冠试件,根据不同的扫描对象:预备离体牙、硅橡胶印模和石膏模型,均分为实验B组(B1、B2和B3组),另外使... 目的比较不同的扫描对象对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钴铬烤瓷冠精确性的影响。方法利用CAD/CAM技术制作15个钴铬烤瓷冠试件,根据不同的扫描对象:预备离体牙、硅橡胶印模和石膏模型,均分为实验B组(B1、B2和B3组),另外使用传统失蜡法铸造5个试件作为对照(A组),采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比较边缘(AMD点和MG点)及内部适合性(CA点、AW点、AOT点、OA点)的差异,对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结果在边缘适合性上,B组AMD点的数值均明显小于A组(P<0.05),两组在MG点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内部适合性上,B组除OA点外的其他位点的测量数值均小于A组,其中AOT、AW、OA点B1、2组与A组的测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3组与A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CA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硅橡胶印模的精确性明显优于预备后的离体牙及石膏模型,CAD/CAM相比传统失蜡铸造技术来说,试件具有更佳的边缘及内部适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 硅橡胶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边缘及内部适合性
下载PDF
微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CT扫描对荷人胰腺癌裸鼠组织间近距离放射治疗的早期疗效评估 被引量:3
5
作者 陆健 王忠敏 +2 位作者 陈克敏 刘玉 郑云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74-577,共4页
目的探讨氟-1 8标记脱氧葡萄糖(^(18)F-FDG)微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Micro-PET/CT)对^(125)Ⅰ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的评估价值。方法将人胰腺癌SW1990细胞株接种于18只BALB/C裸鼠.并将荷瘤裸鼠... 目的探讨氟-1 8标记脱氧葡萄糖(^(18)F-FDG)微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Micro-PET/CT)对^(125)Ⅰ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的评估价值。方法将人胰腺癌SW1990细胞株接种于18只BALB/C裸鼠.并将荷瘤裸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空载粒子组和^(125)Ⅰ粒子植入组,每组6只。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行^(18)F-FDG Micro-PET/CT检查,计算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瘤体标本进行胸苷激酶1(TK1)检测细胞增殖及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生物素dUTP切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治疗前三组间SUVmax和SUVmean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125)Ⅰ粒子植入组SUVmax和SUVmean分别为0.28±0.20和0.02±0.01,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分别为(3.54±1.49和0.59±0.18)和空载粒子组(分别为3.78±1.67和0.57±0.21).三组间SUVmax和SUVmean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5)Ⅰ粒子植入组TK1阳性染色指数为37.86±1.71,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64.01±1.48)和空载粒子组(62.88±2.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125)Ⅰ粒子植入组的凋亡指数为23.78±2.53,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7.99±1.32)和空载粒子组(8.36±1.60),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SUVmax与TK1阳性染色指数呈正相关,而与凋亡指数呈负相关。结论 ^(18)F-FDG Micro-PET/CT能有效监测胰腺癌近距离放射治疗的疗效,是一个有效的评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近距离放射治疗 氟-18标记脱氧葡萄糖代谢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下载PDF
基于μMRI生物力学建模评估股骨近端微结构力学行为
6
作者 霍晨晨 杨海胜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66-872,共7页
目的建立并验证一种基于显微磁共振成像(micro-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μMRI)和微结构分割无创评估股骨近端微观力学行为的生物力学建模方法。方法首先,对股骨样本进行μMRI扫描,基于分区域图像处理的方法分割骨微结构,建立μMRI... 目的建立并验证一种基于显微磁共振成像(micro-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μMRI)和微结构分割无创评估股骨近端微观力学行为的生物力学建模方法。方法首先,对股骨样本进行μMRI扫描,基于分区域图像处理的方法分割骨微结构,建立μMRI微有限元模型(μMRI模型),模拟侧向跌倒姿态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应力和应变。其次,借助显微CT(μCT),验证μMRI图像分割骨微结构的准确性;基于μCT构建有限元模型(μCT模型),验证μMRI模型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最后,通过模拟侧向跌倒的离体力学加载实验和应变片测量,验证μMRI模型计算骨表面应变的准确性。结果μMRI与μCT模型计算得到的骨微结构参数BV/TV显著相关(r=0.89,P<0.05),μMRI模型和μCT模型计算得到的最大和最小主应力/主应变百分位数高度相关(R^(2)>0.9)。μMRI模型计算得到的应变与力学实验测量的应变高度相关(R^(2)=0.82)。结论基于μMRI分割骨微结构建立的股骨近端微有限元模型可较为准确地表征股骨近端微观力学行为,研究结果为在体无创评估髋部股骨微结构退变和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提供了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 有限元分析 股骨 结构
下载PDF
基于X射线显微CT的合金钢中夹杂物的定量三维表征 被引量:1
7
作者 孙飞 蒙庚龙 +3 位作者 田力男 李秋蒙 李囡 刘珑 《山东科学》 CAS 2023年第3期53-59,共7页
夹杂物对钢铁的疲劳强度以及疲劳寿命均会产生影响,但是大块试样中的夹杂物情况无法直接用X射线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X射线显微CT)进行精确成像。为实现对大块试样中夹杂物的三维特征观察,采用非水溶液电解的方法获取大块试样中的夹杂物... 夹杂物对钢铁的疲劳强度以及疲劳寿命均会产生影响,但是大块试样中的夹杂物情况无法直接用X射线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X射线显微CT)进行精确成像。为实现对大块试样中夹杂物的三维特征观察,采用非水溶液电解的方法获取大块试样中的夹杂物,利用扫描电镜对电解后的夹杂物进行观察和分析,将夹杂物聚合成为圆柱形样品,最后采用X射线显微CT对夹杂物进行三维扫描,得到了大块试样中夹杂物的三维信息,并对夹杂物的各项尺寸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该研究为获取大块钢铁试样中夹杂物的三维形貌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杂物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 扫描电镜 非水溶液电解
下载PDF
2.5D机织复合材料双剪连接力学行为与损伤机制
8
作者 钱坤 江昊 张典堂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5,22,共8页
为研究装配参数对2.5D机织复合材料连接性能的影响,制备了具有不同宽径比w/D与边径比e/D的2.5D机织复合材料试样,通过双搭接拉伸实验,分析了在连接载荷下材料的力学行为与失效模式,并借助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观察试样内部损... 为研究装配参数对2.5D机织复合材料连接性能的影响,制备了具有不同宽径比w/D与边径比e/D的2.5D机织复合材料试样,通过双搭接拉伸实验,分析了在连接载荷下材料的力学行为与失效模式,并借助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观察试样内部损伤情况,阐明其损伤机制。结果表明:试样在w/D和e/D分别取6和3时,表现出较高的力学性能,但适当减少w/D或e/D依旧能保有相当强度,当w/D下降为4时,刚度减少3.18%,极限挤压强度减少2.77%;当e/D下降为2.5时,刚度与强度分别减少1.62%和7.19%;螺栓孔的位置参数对材料的失效模式影响显著,减小w/D使经纱承受更多载荷,失效模式向净张力失效演变;减小e/D使纬纱承受更多载荷,失效模式向撕裂失效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D机织复合材料 螺栓连接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 复合材料失效 损伤机制
下载PDF
SiC_(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高温环境损伤原位监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吴晓晨 郑瑞晓 +3 位作者 李露 马浩林 赵培航 马朝利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9-622,共14页
连续SiC纤维增强SiC(SiC_(f)/SiC)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耐高温、耐辐照等优点,在先进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和核反应堆包壳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SiC_(f)/SiC复合材料具有纤维、界面、基体等复杂的多尺度结构,其服役环境... 连续SiC纤维增强SiC(SiC_(f)/SiC)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耐高温、耐辐照等优点,在先进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和核反应堆包壳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SiC_(f)/SiC复合材料具有纤维、界面、基体等复杂的多尺度结构,其服役环境苛刻、损伤失效过程复杂,深刻理解与准确分析其在近服役环境下损伤失效模式对于材料和构件的可靠服役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事后分析”方法无法获取材料在复杂服役环境下的损伤失效过程数据,因此迫切需要发展面向高温服役环境的复合材料原位表征测试技术。本文介绍了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数字图像相关、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声发射、电阻等原位监测方法的基本原理、优势与局限性,重点讨论了以上各种原位监测方法及多种原位监测方法联用在SiC_(f)/SiC复合材料高温环境力学表征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总结了SiC_(f)/SiC复合材料高温环境原位监测技术存在的挑战,并对多种原位技术联用、太赫兹辐射等新型检测技术、复杂构件的损伤原位监测方法等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初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_(f)/SiC复合材料 原位监测 数字图像相关 声发射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 综述
下载PDF
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炎患者松质骨的显微结构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展春 程光齐 +1 位作者 张自明 戴力扬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通过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检测股骨头松质骨显微结构,研究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炎的关系。方法: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和原发性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各20名,以Micro-CT扫描检测股骨头软骨下... 目的:通过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检测股骨头松质骨显微结构,研究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炎的关系。方法: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和原发性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各20名,以Micro-CT扫描检测股骨头软骨下松质骨标本,对2组患者的松质骨显微结构参数进行比较。结果: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炎松质骨显微结构参数: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 fraction,BV/TV)、骨表面积体积比(bone surface/bone volume,BS/BV)、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骨小梁间距(trabecular separation,Tb.Sp)、结构模型指数(structure model index,SMI)、连接密度(connectivity density,Conn.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V/TV,SMI与Tb.N,TbTh,BS/BV,Tb.Sp呈相关关系。结论: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炎的显微结构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导致相反的骨缺陷;BV/TV,SMI是评价显微结构参数的2个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关节炎 结构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
下载PDF
基于Micro-CT的渣油加氢保护剂3D重构研究
11
作者 安谧 程涛 +4 位作者 宋俊男 张若霖 何京 杨晓彦 徐华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7-114,共8页
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是一种无损检测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建立分析对象的3D结构和组成。以工业运转后的渣油加氢保护剂为研究对象,创造性地引入Micro-CT对渣油加氢保护剂的微观结构进行了3D重构研究。通过比对Micro-CT切片... 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是一种无损检测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建立分析对象的3D结构和组成。以工业运转后的渣油加氢保护剂为研究对象,创造性地引入Micro-CT对渣油加氢保护剂的微观结构进行了3D重构研究。通过比对Micro-CT切片数据离散图与扫描电镜元素离散图分布,对保护剂中孔隙、金属沉积物进行了识别与确认,并采用3D重构技术重建了孔隙及沉积物的三维分布模型。结果表明,利用Micro-CT可以从微米到纳米尺度构建保护剂的3D结构模型;发现工业运转后的渣油加氢保护剂内部还有大量未被使用的封闭孔,增加孔道的连通性是提高保护剂效率的关键。这种全新的渣油加氢保护剂微观结构分析方法能为渣油加氢保护剂的开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渣油加氢保护剂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沉积物
下载PDF
泡沫铜压缩屈服强度有限元计算方法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宇 沈伟 +1 位作者 赵鹏 浦玉萍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9,共7页
以超声波辅助电沉积工艺制备得到的泡沫铜为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实现了对泡沫铜结构的三维重构,并通过有限元软件建立了与电沉积泡沫铜的真实三维结构相一致的... 以超声波辅助电沉积工艺制备得到的泡沫铜为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实现了对泡沫铜结构的三维重构,并通过有限元软件建立了与电沉积泡沫铜的真实三维结构相一致的有限元简化模型—十四面体三棱柱模型。基于十四面体三棱柱模型,开展了对泡沫铜压缩屈服强度的有限元计算方法研究,深入探讨了十四面体三棱柱单胞模型引起的应力分布变化,建立了屈服强度与孔隙率之间的定量关系。通过对模型进行主动设计,提出了力学性能更为优异的十四面体圆柱模型,为3D打印制备高性能泡沫金属提供了模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铜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 有限元 屈服强度
下载PDF
基于字典学习的超分辨率显微CT图像重建 被引量:2
13
作者 姚佳丽 李中源 +2 位作者 吴华珍 李光 罗守华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57-963,共7页
为提高显微CT重建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提出了一种基于字典学习的超分辨率图像重建算法.首先,将重建图像进行网格细化,并使用面积权值模型实现对投影过程的精确建模.然后,选择高质量的图像作为训练样本,采用K-SVD算法构建图像字典.基于该... 为提高显微CT重建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提出了一种基于字典学习的超分辨率图像重建算法.首先,将重建图像进行网格细化,并使用面积权值模型实现对投影过程的精确建模.然后,选择高质量的图像作为训练样本,采用K-SVD算法构建图像字典.基于该图像字典,利用正交匹配追踪算法实现对重建图像的稀疏表达,并以此作为稀疏项约束引入到重建算法的目标函数中.最后,使用梯度下降法求解目标函数.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基于插值的超分辨率重建算法相比,所提算法的超分辨率结果在图像对比度、边缘保持方面具有优势,并且保留了更多的图像高频信息,从而有效提高了重建图像的空间分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分辨率重建 字典学习 面积权值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下载PDF
基于三柱结构的股骨头坏死病理和显微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逸炜 缪语 +4 位作者 朱斌 刘可心 薛峰 李广翼 张长青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22年第3期190-196,共7页
目的比较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NFH)患者股骨头内侧、中间和外侧区域的显微结构和组织病理学差异。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9年10月因ONFH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股骨头标本,共计23例(男17例,女6例),按病因分为激素性(11例)、酒精性(7例)、创伤... 目的比较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NFH)患者股骨头内侧、中间和外侧区域的显微结构和组织病理学差异。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9年10月因ONFH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股骨头标本,共计23例(男17例,女6例),按病因分为激素性(11例)、酒精性(7例)、创伤性(3例)、原发性(2例)。所有患者均为国际骨微循环研究协会(ARCO)Ⅲ期。将股骨头坏死标本进行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以主要压力骨小梁为标志,将股骨头分为内侧区、中间区和外侧区。对坏死区和交界反应区内侧、中间和外侧进行骨计量学分析;行组织学切片HE染色,比较不同区域的组织病理学差异。结果大体观察示股骨头关节面塌陷,坏死区为淡黄色致密组织,骨小梁形态紊乱;交界反应区可见肉芽组织、纤维组织以及硬化的松质骨;正常区骨小梁形态规则,方向齐整。骨计量学分析结果显示,坏死区不同区域在骨体积分数(BV/TV)、骨表面积与体积比(BS/B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间隙(Tb.Sp)、各向异性度(DA)、连通性密度(Conn.D)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内侧坏死区骨小梁数目(Tb.N)显著低于中间坏死区和外侧坏死区,结构模型指数(SMI)显著高于中间坏死区和外侧坏死区(P<0.05);内侧交界区BV/TV显著低于中间交界区和外侧交界区,BS/BV、SMI显著高于外侧交界区,Tb.Th显著低于外侧交界区(P<0.05),而交界反应不同区域Tb.Sp、Tb.N、DA、Conn.D无统计学差异(P>0.05)。HE染色显示,在外侧交界反应区可见炎性细胞大量浸润在纤维组织周围;与内侧交界区相比,外侧交界区的血管生成更加丰富。结论ONFH中,坏死区的显微结构相似,而交界区的显微结构存在显著区域差异,与内侧区域相比,外侧交界区表现出更致密的显微结构;在组织病理学方面,外侧交界区的血管浸润也更为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 病理组织学
下载PDF
大鼠髁突软骨下骨骨微结构生长发育的特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纯 贾莹 +3 位作者 杨世榕 丁琪 杨桦 陈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2期5162-5166,共5页
背景:髁突的生长发育是影响整个颞下颌关节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髁突软骨下骨作为髁突骨改建与骨重塑的最终呈现区域,具有更为活跃的改建基础,而以往研究并未对髁突软骨下骨及其微观结构进行充分探讨。目的:应用Micro CT观察大鼠髁突软... 背景:髁突的生长发育是影响整个颞下颌关节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髁突软骨下骨作为髁突骨改建与骨重塑的最终呈现区域,具有更为活跃的改建基础,而以往研究并未对髁突软骨下骨及其微观结构进行充分探讨。目的:应用Micro CT观察大鼠髁突软骨下骨微结构及生长发育特点。方法:24只3周龄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0月龄组、3月龄组、5月龄组和7月龄组,每组6只。麻醉处死后截取右侧下颌髁突,行Micro CT扫描,将髁突9宫格划分后,选取中部前、后段软骨下骨作为兴趣区域,检测骨微结构参数。结果与结论:①雌鼠0-7个月之间多数参数发生了显著生长变化(P <0.05);从3-5个月,骨面积密度、骨表面积和骨体积比例、骨小梁数目、连通性以及骨小梁连接密度发生了显著变化(P <0.05),部分参数开始稳定;到7个月,只有骨体积分数和总孔隙率依然显示显著差异(P<0.05);②雄鼠从0-7个月仅骨小梁模式因子、骨小梁分离度、结构模式指数以及连通性随时间生长变化不明显(P>0.05);从3-5个月多数参数平稳变化(P> 0.05);生长至7月龄,骨面积密度、骨小梁数目、连通性及骨小梁厚度大幅改变(P <0.05);③从3-7个月雌雄大鼠骨形态、骨小梁形态、骨小梁空间结构均发生显著变化,但雄性变化较雌性波动更大;④结果说明,髁突软骨下骨骨质致密,以板状骨为主;雌性髁突软骨下骨生长发育早于雄性,并且先于雄性进入生长平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髁突 髁突软骨下骨 结构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生长发育 大鼠
下载PDF
显微CT应用于正畸微种植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田亚敏 陈岩 郭立娜 《转化医学杂志》 2014年第3期184-188,共5页
微种植体支抗技术是正畸治疗中一种有效和理想的办法,而其稳定性是获得可靠支抗的必要条件。显微CT是一种新型的采用X线成像原理进行超高分辨率三维成像技术,可以在不破坏样品的情况下对微种植体周围的骨质进行超高分辨率X线成像,获得... 微种植体支抗技术是正畸治疗中一种有效和理想的办法,而其稳定性是获得可靠支抗的必要条件。显微CT是一种新型的采用X线成像原理进行超高分辨率三维成像技术,可以在不破坏样品的情况下对微种植体周围的骨质进行超高分辨率X线成像,获得高精度三维图像,并进行结构、密度和力学的定量分析,是研究硬组织材料的强大工具。本文对显微CT目前在正畸微种植体领域方面的应用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 正畸 种植体
下载PDF
泼尼松对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股骨微结构及生物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5
17
作者 吴青云 熊雪婷 +4 位作者 许碧莲 陈文双 崔燎 吴铁 张新乐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18-1022,共5页
目的应用骨生物力学和micro-CT技术,探讨泼尼松对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股骨微结构及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40只8周龄Lewis♂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CON)组6只、其余34只用来建立CIA模型。免疫3周后筛选出CIA大鼠随机分成CIA组... 目的应用骨生物力学和micro-CT技术,探讨泼尼松对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股骨微结构及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40只8周龄Lewis♂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CON)组6只、其余34只用来建立CIA模型。免疫3周后筛选出CIA大鼠随机分成CIA组、CIA加泼尼松4.5mg·kg-1·d-1组和CIA加泼尼松9 mg·kg-1·d-1组。CON和CIA组给予溶剂对照溶液,其它2组给予泼尼松4.5、9 mg·kg-1·d-1。连续给药90 d后处死,取左股骨进行生物力学测定,然后进行micro-CT扫描及三维重建。结果与CON组比较,CIA组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骨体积分数、骨密度明显减小,而骨小梁分离度、结构模型指数明显增加,骨生物力学参数(弹性载荷、最大载荷、断裂载荷、刚度)均明显减小。与CIA组比较,泼尼松2个剂量组骨体积分数与骨小梁数量均增加,骨小梁分离度均减小,而骨生物力学参数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泼尼松治疗CIA大鼠3个月后,对股骨松质骨微结构破坏有所改善,但对股骨生物力学性能和骨密度没有明显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 泼尼松 焦点计算机断层扫描 骨生物力学 大鼠
下载PDF
微CT构建人手舟骨骨内血管高精度三维模型
18
作者 沈重成 王鼎予 +4 位作者 方璇 刘怀存 江东 余家阔 张卫光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57-560,共4页
目的通过微CT(micro CT)扫描重建获得手舟骨内血管高精度模型,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选取3个新鲜上肢,从肱动脉插管并灌注铅丹造影剂,灌注结束24 h后解剖手舟骨。用micro CT扫描,构建手舟骨血管三维模型以观察手舟骨的骨内及骨外... 目的通过微CT(micro CT)扫描重建获得手舟骨内血管高精度模型,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选取3个新鲜上肢,从肱动脉插管并灌注铅丹造影剂,灌注结束24 h后解剖手舟骨。用micro CT扫描,构建手舟骨血管三维模型以观察手舟骨的骨内及骨外血管分布。结果手舟骨表面存在一个连续的"Ⅴ"型血管区,自掌侧桡腕关节远端的韧带附着区到达手舟骨腰部桡侧,进一步折返沿背侧嵴向近端尺侧延伸。手舟骨桡侧腰部的"Ⅴ"型折返点和背侧血管较为密集。手舟骨桡侧远端结节内的骨内血管较为丰富,有3~5支骨内主干血管,来自于桡侧腰部和结节周围的骨外血管。而手舟骨近端尺侧的骨内血管只有1~2支主干血管,且行程较长。舟月骨间韧带内的血管没有发出骨内分支。结论手舟骨表面存在一个连续的"Ⅴ"型的血管区。手舟骨桡侧腰部的"Ⅴ"型折返点和背侧血管较为密集,其骨内分支是手舟骨的主要供血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舟骨 骨内血管 缺血性坏死 高精度三维模型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下载PDF
去势大鼠骨质疏松发病过程中股骨骨小梁的微焦点CT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梁世桢 朱国雄 金岩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10-513,共4页
目的:应用微焦点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研究大鼠去势后股骨松质骨骨微结构的改变及其改变规律。方法:24只10周龄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去势组与对照组,每组12只,去势组大鼠行去势即双侧卵巢切除术,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去势后3... 目的:应用微焦点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研究大鼠去势后股骨松质骨骨微结构的改变及其改变规律。方法:24只10周龄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去势组与对照组,每组12只,去势组大鼠行去势即双侧卵巢切除术,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去势后3月,经Micro-CT扫描股骨后,行三维重建,并进行股骨骨松质骨微结构相关参数定量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去势组大鼠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及骨小梁数量(Tb.N)分别减小72.6%、39.0%和56.4%(P<0.05);骨表面积和骨体积比(BS/BV)、骨小梁分离度(Tb.Sp)及骨小梁模式因子(Tb.Pf)分别增加63.7%、354.2%和72.6%(P<0.05);而骨小梁平均骨密度(Tb.Mean)分别为(443.92±39.07)HU和(428.67±50.82)HU,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去势大鼠股骨骨松质骨质量明显降低,骨小梁数量减少,骨小梁分离度增加,骨小梁平均骨密度无明显改变,提示大鼠去势后骨质疏松发病过程中,股骨松质骨微结构的改变是以骨小梁的破坏为基本单位进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去势 股骨 骨小梁 焦点计算机断层扫描
下载PDF
In-situ Micro-CT analysis of deformation behavior in sandwich-structured meta-stable beta Ti−35Nb alloy
20
作者 Yu-jing LIU Zi-lin ZHANG +4 位作者 Jin-cheng WANG Xiang WU Xiao-chun LIU Wei-ying HUANG Lai-chang ZHANG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8期2552-2562,共11页
Beta Ti−35Nb sandwich-structured composites with various reinforcing layers were designed and produced using additive manufacturing(AM)to achieve a balance between light weight and high strength.The impact of reinforc... Beta Ti−35Nb sandwich-structured composites with various reinforcing layers were designed and produced using additive manufacturing(AM)to achieve a balance between light weight and high strength.The impact of reinforcing layers on the compressive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porous composites was investigated through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and finite element method(FEM)analyse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ddition of reinforcement layers to sandwich structures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compressive yield strength and energy absorption capacity of porous metal structures;Micro-CT in-situ observation shows that the strain of the porous structure without the reinforcing layer is concentrated in the middle region,while the strain of the porous structure with the reinforcing layer is uniformly distributed;FEM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reinforcing layers can alter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reduce stress concentration,thereby promoting uniform deformation of the porous structure.The addition of reinforcing layer increases the compressive yield strength of sandwich-structured composite materials by 124%under the condition of limited reduction of porosity,and the yield strength increases from 4.6 to 10.3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ta titanium alloy sandwich-structured composite in-situ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compressive behavio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