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塑料(PMMA)微流控芯片微通道热压成形工艺参数的确定 被引量:30
1
作者 王晓东 罗怡 +3 位作者 刘冲 马骊群 温敏 王立鼎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2期2061-2063,共3页
采用热压成形的方法制作塑料(PMMA)微流控芯片的微通道,其温度、压力和时间等工艺参数直接影响制作质量,而最佳的工艺参数取决于聚合物材料的流变特性。自行研制了用于塑料微流控芯片制作的热压成形机,能够对热压成形过程中的温度、压... 采用热压成形的方法制作塑料(PMMA)微流控芯片的微通道,其温度、压力和时间等工艺参数直接影响制作质量,而最佳的工艺参数取决于聚合物材料的流变特性。自行研制了用于塑料微流控芯片制作的热压成形机,能够对热压成形过程中的温度、压力进行精确的控制,利用该设备研究了PMMA在热压成形过程中的流变性能,通过获得的温度压力实验曲线,确定热压成形的温度,并研究了在该温度下压力对变形速率和复制精度的影响,从而确定热压工艺过程中的温度、压力和时间3个工艺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流控芯片 通道热压成形 聚合物的流变特性 工艺参数
下载PDF
微流控芯片微通道热压成形中塑料流动的仿真
2
作者 尉元杰 刘冲 +2 位作者 李经民 彭佳 祝连义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05B期2008-2010,2014,共4页
目前,PMMA微流控芯片微通道成形过程中热压参数的调整周期很长.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基于热粘弹性理论建立微通道成形过程中的热-应力耦合场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微通道热压成形过程进行了仿真,通过对不同压力、温度和时间下微通道成形的... 目前,PMMA微流控芯片微通道成形过程中热压参数的调整周期很长.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基于热粘弹性理论建立微通道成形过程中的热-应力耦合场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微通道热压成形过程进行了仿真,通过对不同压力、温度和时间下微通道成形的仿真,得出了最优化的工艺参数.实验结果验证了仿真结论,可以实现对微流控芯片微通道热压成形过程的快速有效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粘弹性 微通道成形 仿真
下载PDF
塑料微流控芯片的制作及其自动化 被引量:9
3
作者 王晓东 刘冲 +2 位作者 马骊群 罗怡 王立鼎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4年第7期45-48,共4页
实现塑料微流控芯片制作的自动化能够大幅度降低制作成本,稳定芯片质量,并使芯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是推广应用、实现产业化所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微流控芯片的发展现状,指出影响其推广应用的主要障碍及所面临的主要... 实现塑料微流控芯片制作的自动化能够大幅度降低制作成本,稳定芯片质量,并使芯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是推广应用、实现产业化所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微流控芯片的发展现状,指出影响其推广应用的主要障碍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实现塑料微流控芯片制作自动化的意义。简述了制作塑料微流控芯片的两种主要方法——模塑法和热压法,分析了热压法制作塑料微流控芯片的工艺过程及其实现自动化所需解决的诸如自动脱片、基片与盖片的自动对准及预联接等技术问题。介绍了大连理工大学微系统研究中心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合作研制开发的塑料(PMMA)微流控芯片的自动化制造系统,并简要说明了主要的组成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流控芯片 自动化 通道热压成形 热键合 模塑法 热压法
下载PDF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Size Prediction of Bubble in Opposite-Flowing T-Shaped Microchannel 被引量:3
4
作者 马友光 付涛涛 +2 位作者 朱春英 季喜燕 LI Huaizhi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EI CAS 2010年第4期251-255,共5页
Bubble formation in an opposite-flowing T-shaped microchannel with 40 μm in depth and 120 μm in width was real-time visualized and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 by means of a high speed camera. N2 bubbles were generat... Bubble formation in an opposite-flowing T-shaped microchannel with 40 μm in depth and 120 μm in width was real-time visualized and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 by means of a high speed camera. N2 bubbles were generated in glycerol-water mixtures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surfactant sodium dodecyl sulfate (SDS). And the images were captured by the high speed camera linked to a compute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bubble formation process can be distinguished into three consecutive stages, i.e., expansion, collapse and pinching off. The bubble size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liquid flow rate and viscosity of liquid phase as well as the decrease of gas flow rate. The surface tension of the liquid phase has no measurable influence on the bubble size. Moreover, a new approach to predicting the size of bubbles formed in the T-shaped microchannel is proposed. And the predicted values agree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CHANNEL bubble formation high speed camera opposite-flowing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