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脂加工过程对大豆油中微量化合物含量及豆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1
作者 M.Y.Jung S.H.Yoon +1 位作者 D.B.Min 郑大年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34-37,共4页
毛豆油经过脱胶、碱炼、脱色、脱臭的加工过程,能除去99.8%的磷脂、90.7%的铁、100%的叶绿素,97.3%的游离脂肪酸和31.8%的生育酚。加工过程中豆油磷和铁的含量变化相关系数为r=0.99;在毛油、脱胶油、碱炼油、脱色油和脱臭油中α-、... 毛豆油经过脱胶、碱炼、脱色、脱臭的加工过程,能除去99.8%的磷脂、90.7%的铁、100%的叶绿素,97.3%的游离脂肪酸和31.8%的生育酚。加工过程中豆油磷和铁的含量变化相关系数为r=0.99;在毛油、脱胶油、碱炼油、脱色油和脱臭油中α-、β-、γ-和δ-生育酚的相对比例几乎是恒定不变的。在豆油中γ-和δ-生育酚占豆油中生育酚总量的94%。豆油的氧化稳定性顺序为:毛油>脱臭油>脱胶油>碱炼油>脱色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油 微量化合物 氧化稳定性
下载PDF
油气勘探新技术——从微量化合物分析油气行踪
2
作者 翰青 《国外测井技术》 1998年第2期78-78,共1页
汕气好动不喜静,常常从它们居住的地方沿孔隙向别处迁移这样使得常规的勘探方法往往扑空,打出一些于井来,造成极大的浪费。为了确切掌握油气行踪,提高打井的准确率,一些汕气公司不惜耗费巨资进行研究。
关键词 油气勘探 勘探技术 油气走向 海上钻井 微量化合物
下载PDF
加工工序对大豆油的微量化合物含量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3
作者 Jung.,MY 谢安华 《天津粮油科技》 1990年第1期23-26,共4页
关键词 大豆油 加工工序 微量化合物 氧化
全文增补中
石油烃中微量含氧化合物的检测 被引量:7
4
作者 南秀琴 巴海鹏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6-111,共6页
根据DeansSwitch中心切割原理,建立了一种采用微板流路控制的毛细管气相色谱切割反吹技术分析石油烃中微量含氧化合物的方法。以非极性DB-1石英毛细管色谱柱(简称DB-1柱)为预分析柱、强极性CP—Lowox石英毛细管色谱柱(简称CP—Lowo... 根据DeansSwitch中心切割原理,建立了一种采用微板流路控制的毛细管气相色谱切割反吹技术分析石油烃中微量含氧化合物的方法。以非极性DB-1石英毛细管色谱柱(简称DB-1柱)为预分析柱、强极性CP—Lowox石英毛细管色谱柱(简称CP—Lowox柱)为分析柱,通过设置电磁阀的切换时间可将DB-1柱中需检测的含氧化合物组分切割至CP—Lowox柱进一步分离,DeansSwitch切割时带入的烃在CP—Lowox柱上与含氧化合物的分离效果良好,不干扰石油烃中含氧化合物的检测。采用外标法定量,通过标准试样线性效果验证,各含氧化合物的标准工作曲线的相关系数均达No.99以上,相对标准偏差为0.73%~1.05%,回收率为89.68%。101.40%,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通过对实际试样进行测定,定量结果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 微量含氧化合物 中心切割 气相色谱
下载PDF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测定汽油中的14种微量含氧化合物 被引量:7
5
作者 王云玉 李丹 +4 位作者 郑建国 周明辉 刘莹峰 翟翠萍 肖前 《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 2014年第2期12-14,共3页
建立了汽油中14种微量含氧化合物的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测定方法。该方法有效消除汽油中复杂成分对目标组分分析结果的影响,提高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14种组分标准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59~0.9999,最低检测限为0.05~0.1m... 建立了汽油中14种微量含氧化合物的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测定方法。该方法有效消除汽油中复杂成分对目标组分分析结果的影响,提高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14种组分标准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59~0.9999,最低检测限为0.05~0.1mg/L,加标回收率为83.1~108.0%。该方法是汽油中微量含氧化合物测定的一种简便快捷、准确可靠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二维气相色谱 飞行时间质谱 汽油 微量含氧化合物
下载PDF
微量有机化合物催化燃烧反应器数学模拟
6
作者 应卫勇 房鼎业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8-52,共5页
建立了甲苯、二甲苯、环己烷催化燃烧反应器的一维拟均相数学模型 ,在MnCuOx/Al2 O3 催化剂上催化燃烧反应动力学采用Langmuir双曲型动力学方程。模拟计算了废气处理量、废气中有机化合物的浓度。
关键词 微量有机化合物 催化燃烧反应器 数学模拟 甲本 二甲苯 环己烷 工厂废气
下载PDF
微量的硝基苯或二硝基化合物废水处理
7
作者 杨坤朋 《科技创业月刊》 2011年第16期156-158,共3页
利用硝基苯或二硝基化合物中硝基被还原的性能,在CuSO4酸性溶液中,用锌粉将硝基还原成胺基,经重氮偶合反应生成紫红色染料,用722分光光度计于555nm处进行比色测定,具有灵敏度高,简单快捷的特点。
关键词 比色 722分光光度计 微量硝基苯或二硝基化合物测定
下载PDF
云南切梢小蠹幼虫表皮碳氢化合物与龄数的相关性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梦蝶 钱路兵 +2 位作者 泽桑梓 杨斌 李宗波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1-159,共9页
【目的】探究一种能准确反映云南切梢小蠹幼虫发育状况的化学分类指标,以便提高虫害预测预报精度及害虫综合管理能力。【方法】基于形态指标,包括头壳宽、体长、上颚长与宽划分龄数,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云南切梢小蠹不同龄数幼... 【目的】探究一种能准确反映云南切梢小蠹幼虫发育状况的化学分类指标,以便提高虫害预测预报精度及害虫综合管理能力。【方法】基于形态指标,包括头壳宽、体长、上颚长与宽划分龄数,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云南切梢小蠹不同龄数幼虫的正己烷浸提液进行检测,结合谱库检索、科瓦特指数、C8-C40烷烃混合标品等确定化合物种类和含量,用主成分分析和随机森林进行成分分析,并对比龄级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结果】云南切梢小蠹幼虫表皮碳氢化合物由正链烷烃、支链烷烃和烯烃3类19种化合物组成,正链烷烃以正二十五烷为代表,占比55.02%±8.20%;支链烷烃以13-甲基-二十九烷含量最高,占整个支链烷烃94.04%±14.02%;烯烃类以1,21-二十二烷二烯为主,占比63.03%±0.39%。随幼虫龄数增加,碳数、碳链长度和种类均明显增加,含量呈指数级递增(y=e 0.0865x-0.629,R=0.911),其中1龄幼虫有8种,含量为每虫2.32 ng±0.59 ng;2龄幼虫有8种,含量为每虫44.40 ng±11.46 ng;3龄幼虫有17种,含量为每虫280.75 ng±72.48 ng。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联合贡献率为81.7%,可将不同龄数的云南切梢小蠹幼虫明显区分开,龄级与龄级间无重叠,划分的标准明显优于形态指标法;化合物2,6,11-三甲基-十二烷、正十五烷、正十九烷、正二十三烷、正二十五烷具有较大的重要性,龄级间含量亦有显著差异(P<0.0001),2,6,11-三甲基-十二烷可用于1龄幼虫的标识性物质,正二十三烷和正二十五烷可识别2龄和3龄幼虫。【结论】云南切梢小蠹不同龄数幼虫的表皮碳氢化合物种类与含量有显著差异,2,6,11-三甲基-十二烷可用于1龄幼虫识别,正二十三烷和正二十五烷可用于识别2龄和3龄幼虫,幼虫表皮碳氢化合物能作为划分龄数的最佳分类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切梢小蠹 幼虫 表皮碳氢化合物 微量化合物 龄级 戴尔氏法则
下载PDF
HA-SrCO_3-SiO_2复合涂层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 被引量:1
9
作者 柴海红 黄紫洋 +2 位作者 余宏鹏 黄玲玲 沈秋芳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59-865,共7页
为制得在力学性能和生物活性方面都较为优异的羟基磷灰石(HA)复合涂层,首先,通过添加二元成骨微量元素化合物SrCO_3和SiO_2,以壳聚糖为造孔剂,采用电泳沉积的方法辅以高温烧结制得HA-SrCO_3-SiO_2复合涂层;然后,使用FTIR、XRD、SEM、ED... 为制得在力学性能和生物活性方面都较为优异的羟基磷灰石(HA)复合涂层,首先,通过添加二元成骨微量元素化合物SrCO_3和SiO_2,以壳聚糖为造孔剂,采用电泳沉积的方法辅以高温烧结制得HA-SrCO_3-SiO_2复合涂层;然后,使用FTIR、XRD、SEM、EDS、万能材料试验机和电化学工作站对复合涂层进行测试与表征,并通过1.5倍离子浓度模拟体液的浸泡培养评价HA-SrCO3-SiO2复合涂层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HA-SrCO_3-SiO_2复合涂层与基体间的结合强度达28.6 MPa;在模拟体液中浸泡培养7d后,复合涂层表面完全碳磷灰石化,说明该复合涂层具有比单一掺杂成骨微量元素化合物复合涂层及纯HA涂层更为优异的生物活性。所得结论表明制得的HA-SrCO_3-SiO_2复合涂层有望开发成为新一代人工骨替代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成骨微量元素化合物 羟基磷灰石 复合涂层 结合强度 生物活性
原文传递
叶黄素加压降解开发烟用香原料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邓字 田耀伟 刘思奎 《食品工业》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8,共2页
以叶黄素为原料,丙二醇为溶剂,通过加压加热的方式促进其氧化降解,得到了适用于烟草加香的特色香原料产品。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加压氧化技术生产烟草微量特征化合物时。反应釜空气压力以(3~5)bar,反应釜温度110~120℃,降解时间(10~15)... 以叶黄素为原料,丙二醇为溶剂,通过加压加热的方式促进其氧化降解,得到了适用于烟草加香的特色香原料产品。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加压氧化技术生产烟草微量特征化合物时。反应釜空气压力以(3~5)bar,反应釜温度110~120℃,降解时间(10~15)min为最佳。叶黄素加压降解产物主要含有13种特征潜香物质,其中包括酮类化合物(8种)、醛类化合物(2种)、醇类化合物(2种)、内酯类化合物(1种)。评吸结果表明,叶黄素的加压降解产物在卷烟加香上具有广阔的开发价值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黄素 加压降解 烟草微量特征化合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