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测定CSF活性的骨髓细胞微量培养法 被引量:1
1
作者 张鸿来 刘树铮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5期95-96,共2页
我们建立了骨髓细胞~3H—TdR掺入的微量培养法,检测CSF的活性水平。利用96孔培养板,每孔含200μl培养物,其中包括5×10~5N—BMC、20%FCS、10%CSF待测物和RPMI1640培养液,37℃、5%CO_2、饱和湿度下培养4天,在终止培养前6h,加入~3H... 我们建立了骨髓细胞~3H—TdR掺入的微量培养法,检测CSF的活性水平。利用96孔培养板,每孔含200μl培养物,其中包括5×10~5N—BMC、20%FCS、10%CSF待测物和RPMI1640培养液,37℃、5%CO_2、饱和湿度下培养4天,在终止培养前6h,加入~3H—TdR(1.85×10~4B_q/孔),测集细胞,在液体闪烁计数仪上计cpm值。此法能取代传统的骨髓细胞GM—CFU培养法,用以测定CSF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落刺激因子 骨髓细胞 微量培养法
下载PDF
多细胞株微量培养法在病毒性脑炎、脑膜炎患儿病原学检测的应用研究
2
作者 王世富 张乐海 +2 位作者 王素兰 蒋芙蓉 于凤玲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37-339,共3页
目的探讨多细胞株微量培养法在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病原学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脑脊液(CSF)标本过滤除菌后分别接种于含有青霉素和链霉素微量细胞培养板单层细胞上,每份标本平行接种8株细胞:MA104、MDCK、HEL、HEK293、Vero、Hep-2、... 目的探讨多细胞株微量培养法在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病原学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脑脊液(CSF)标本过滤除菌后分别接种于含有青霉素和链霉素微量细胞培养板单层细胞上,每份标本平行接种8株细胞:MA104、MDCK、HEL、HEK293、Vero、Hep-2、Hela和BHK-21。静置培养,获得稳定的病毒株。以肠道病毒(EV)组合血清鉴定引起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的常见病毒类型。结果 126份病毒性脑炎、脑膜炎患儿CSF标本82份分离到病毒,阳性率63.0%,其中MA104阳性率为57.1%,MDCK阳性率为19.8%,HEL阳性率为11.9%,HEK阳性率为7.1%,Vero阳性率为6.3%,Hep-2阳性率为4.8%,Hela阳性率为4.0%,BHK-21阳性率为2.4%。病变细胞经血清学鉴定,78例鉴定出病毒株,鉴定率为92.8%,这些病毒中EV所占比例较高,为69.2%;ADV占11.5%,HSV-Ⅰ占5.1%,HSV-Ⅱ占6.4%;CMV占5.1%,INF占2.6%。结论 MA104细胞是分离CSF中病毒较敏感的细胞,可以作CSF中病原分离的首选细胞;联合多株细胞可提高细胞病变检出率。多株细胞微孔板培养法分离CSF病毒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细胞株 微量细胞培养 病毒分离鉴定 MA104细胞
原文传递
微量板培养法在O139群霍乱疫情中的应用与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吴以华 徐景野 +3 位作者 李岳良 王汀 王顺彩 刘捷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474-475,共2页
目的:通过采用霍乱弧菌常规培养法与微量板培养法,对一起O139群霍乱疫情现场疫源标本进行比对检测研究,以探讨微板法替代常规法的可能性。方法:用霍乱弧菌常规培养法[1]与霍乱弧菌微量板培养法[2],对某地O139群霍乱疫情现场采集的442份... 目的:通过采用霍乱弧菌常规培养法与微量板培养法,对一起O139群霍乱疫情现场疫源标本进行比对检测研究,以探讨微板法替代常规法的可能性。方法:用霍乱弧菌常规培养法[1]与霍乱弧菌微量板培养法[2],对某地O139群霍乱疫情现场采集的442份疫源检索样品,同时进行病原学检测,对比观察检测结果。结果:两种方法同时检测442份样品,共检出O139群霍乱弧菌18株,其中常规法检出16株,微板法多检出2株为18株。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62%和4.07%,阳性符合率为88.89%,检出率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微板法稍好于常规法,并且微板法还具有以下优点:1)灵敏度高;2)抗原凝集性好;3)培养板体积小、培养基量少(每孔仅用1 ml)、容量大(每板可做24份样品);4)操作简便,不需要特殊设备;5)微量板使用后,经消毒清洗可回收再利用,节约成本,在工作量大时,其实用、简便的优点更为突出。结论:微板法可以用于霍乱弧菌病原检测,可靠性较高,且检测霍乱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已达到卫生部《霍乱防治手册》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弧菌 霍乱弧菌常规培养 霍乱弧菌微量培养 比较
下载PDF
微量板培养法对不同血清型霍乱弧菌检测效果观察
4
作者 吴以华 徐景野 +3 位作者 李岳良 王汀 石优章 刘捷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8年第7期1390-1392,共3页
目的:选用不同血清型霍乱弧菌流行株,观察其在不同批次及保存时间的微量培养板上生长情况,分析影响因素,为该方法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霍乱弧菌微量板培养法与霍乱弧菌常规培养法平行实验,测试不同批次、不同保存时间及同一批... 目的:选用不同血清型霍乱弧菌流行株,观察其在不同批次及保存时间的微量培养板上生长情况,分析影响因素,为该方法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霍乱弧菌微量板培养法与霍乱弧菌常规培养法平行实验,测试不同批次、不同保存时间及同一批次的微量培养板对不同血清型霍乱弧菌的最小检出浓度。结果:4株霍乱弧菌作为测试菌,对两个批次的培养板每月1次各做了6批实验,微量板最长保存时间200余天。与常规法平行实验比较结果得知,同一血清型霍乱弧菌的最小检出浓度,两法之间差别不大,结果较为一致。保存长达200余天的微量板未发现有培养基干裂、杂菌污染及颜色改变,并且也未影响检测结果。在同一时间使用不同血清型霍乱弧菌,对6个批次的微量板进行两次实验,与常规法相比较,同样取得较为理想的检测效果,有的微量培养板最长保存时间长达300余天,基本上未影响检测结果。结论:微量培养板可以用于不同血清型的霍乱弧菌病原检测,结果证实不同批次或不同保存时间的微量培养板,对霍乱弧菌病原检测结果影响不大,微量板可在冰箱保存6个月以内使用不影响检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弧菌 常规培养 微量培养 细菌最小检出浓度
下载PDF
微量细胞培养法检测疑似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的沙眼衣原体 被引量:6
5
作者 李珊山 叶顺章 +4 位作者 钟铭英 王千秋 孙厚华 戴秀芹 张树文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345-347,共3页
采用微量细胞培养法分离107例疑似非淋菌性尿道炎或宫颈炎患者泌尿生殖道标本中的沙眼衣原体。总衣原体感染率为24.3%,男、女衣原体感染率分别为25.7%和21.2%。对衣原体培养阳性的患者做了临床分析,并对微量细胞培... 采用微量细胞培养法分离107例疑似非淋菌性尿道炎或宫颈炎患者泌尿生殖道标本中的沙眼衣原体。总衣原体感染率为24.3%,男、女衣原体感染率分别为25.7%和21.2%。对衣原体培养阳性的患者做了临床分析,并对微量细胞培养与传统的玻璃瓶培养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本组人群中沙眼衣原体感染有较高的流行率。微量细胞培养法与玻璃瓶培养法具有相似的敏感性,且成本低适用于大量标本的筛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眼衣原体 非淋菌性 尿道炎 微量细胞培养
下载PDF
微量液体培养基最低抑菌浓度法与罗氏比例法在结核分枝杆菌药敏试验中的价值比较 被引量:4
6
作者 刘金娜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17期28-30,40,共4页
目的比较微量液体培养基最低抑菌浓度(MIC)法与罗氏比例法在结核分枝杆菌药敏试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100株结核分枝杆菌菌株(由辽宁省结核实验室提供)为研究样本,分别采用罗氏比例法与微量液体培养基MIC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药物敏感... 目的比较微量液体培养基最低抑菌浓度(MIC)法与罗氏比例法在结核分枝杆菌药敏试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100株结核分枝杆菌菌株(由辽宁省结核实验室提供)为研究样本,分别采用罗氏比例法与微量液体培养基MIC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药物敏感性。结果微量液体培养基MIC法与罗氏比例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对乙胺丁醇、二卡那霉素、利福平、异烟肼、氧氟沙星、卷曲霉素药物的敏感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微量液体培养基MIC法应用于结核分枝杆菌药敏试验中与罗氏比例法有着良好的一致性,且检测速度快,经济适用性好,能够为临床指导结核病用药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液体培养基最低抑菌浓度 罗氏比例 结核分枝杆菌 药敏试验
下载PDF
微量全血培养法制备染色体的影响因素
7
作者 王恩楷 杨雪飞 刘爱玲 《职业与健康》 CAS 2005年第10期1492-1492,共1页
关键词 染色体 微量全血培养 标本制备
下载PDF
微量细胞培养病变法测定脊髓灰质炎三价疫苗效价
8
作者 马春桃 李明才 《湖北预防医学杂志》 2001年第1期37-37,共1页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 疫苗 微量细胞培养病变 三价疫苗 测定
下载PDF
微量培养板不同保存时间对霍乱弧菌培养效果的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吴以华 徐景野 +2 位作者 李岳良 王汀 刘捷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629-630,共2页
目的:通过用霍乱弧菌不定期地对冰箱内保存的微量培养板进行测试,观察不同保存时间微量板对细菌检测结果的影响,探讨微量板最佳保存时间。方法:采用霍乱弧菌常规培养法[1]与霍乱弧菌微量板培养法[2]平行实验,比较霍乱弧菌最小检出浓度... 目的:通过用霍乱弧菌不定期地对冰箱内保存的微量培养板进行测试,观察不同保存时间微量板对细菌检测结果的影响,探讨微量板最佳保存时间。方法:采用霍乱弧菌常规培养法[1]与霍乱弧菌微量板培养法[2]平行实验,比较霍乱弧菌最小检出浓度。结果:用两株菌作为测试菌,每月1次共做了6批实验,微量板最长保存时间201 d。微量板培养法细菌最小检出浓度为100~102cfu/m l;常规培养法细菌最小检出浓度为101~102cfu/m l,两法对霍乱弧菌检测试验结果的敏感性较为一致。保存长达201 d的微量板未发现有培养基干裂、杂菌污染及颜色改变,并且也未影响检测结果。结论:微量培养板可以用于霍乱弧菌病原检测,结果证实微量板可在冰箱保存6个月以内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弧菌 常规培养 微量培养 细菌最小检出浓度
下载PDF
氚标记胸腺嘧啶掺入法检测患者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被引量:2
10
作者 傅颖媛 黄淑云 胡有长 《江西医学院学报》 CAS 1995年第4期83-83,共1页
氚标记胸腺嘧啶掺入法检测患者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傅颖媛,黄淑云,胡有长(微生物学教研室免疫研究室南昌330006)标记胸腺嘧啶( ̄3H-TdR)掺入法测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是目前国内外测定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水平的重要指标... 氚标记胸腺嘧啶掺入法检测患者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傅颖媛,黄淑云,胡有长(微生物学教研室免疫研究室南昌330006)标记胸腺嘧啶( ̄3H-TdR)掺入法测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是目前国内外测定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水平的重要指标,广泛应用于实验与临床免疫的研究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氚标记胸腺嘧啶掺入 T淋巴细胞 微量全血培养 细胞免疫功能
下载PDF
微量细胞培养法在病毒性脑炎脑膜炎患儿病原学检测的应用价值探讨 被引量:9
11
作者 乔红梅 成焕吉 +2 位作者 鲁继荣 刘丽 赵芳兴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71-273,共3页
目的 探讨微量细胞培养法在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病原学检测中的应用价值及北方地区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的病原学构成。方法 应用微量细胞培养法对 12 2例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脑炎、脑膜炎患儿的咽分泌物、粪便及脑脊液进行病毒分离。结果 ... 目的 探讨微量细胞培养法在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病原学检测中的应用价值及北方地区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的病原学构成。方法 应用微量细胞培养法对 12 2例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脑炎、脑膜炎患儿的咽分泌物、粪便及脑脊液进行病毒分离。结果  12 2例脑炎、脑膜炎患儿共取鼻咽分泌物、粪便及脑脊液标本 36 6份 ,分离到病毒 6 9株 ,总阳性率为 18 9% (6 9/36 6 ) ;其中脑脊液中分离到 10株病毒 ,阳性率为 8 2 % (10 /12 2 )。 12 2例患儿中 5 1例病毒分离阳性 ,其中肠道病毒 2 5例 ,腺病毒Ⅲ型 11例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 9例 ,流感病毒 4例及巨细胞病毒 2例。结论 微量细胞培养法病毒分离具有操作简便、准确可靠、省时省物的优点 ,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膜炎 微量细胞培养 病原学 检测 儿童
原文传递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微量细胞培养法和空斑法的比较
12
作者 徐志凯 邹海殊 +3 位作者 汪力亚 王海涛 肖毅 汪美先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26-128,共3页
对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毒的微量细胞培养法和空斑法进行了比较。4株HFRS病毒及3株特异性McAb的测定结果表明,微量细胞培养法测得的病毒滴度高于空斑法,但后者检测McAb的中和效价却高于前者。
关键词 肾病综合征 出血热病毒 微量细胞培养 空斑
原文传递
微量高通量细胞培养法在脑炎病毒分离中的应用
13
作者 沈琮 李志会 +2 位作者 李鹏 岳盈盈 孟红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09年第5期159-160,F0003,共3页
目的建立用微量高通量、多细胞谱培养法分离未明原因脑炎患儿中病毒的方法,探讨脑炎患儿中肠道病毒的感染情况。为大量、及时分离病毒、病毒鉴定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8株不同的细胞接种于96孔细胞培养板中,每种细胞接... 目的建立用微量高通量、多细胞谱培养法分离未明原因脑炎患儿中病毒的方法,探讨脑炎患儿中肠道病毒的感染情况。为大量、及时分离病毒、病毒鉴定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8株不同的细胞接种于96孔细胞培养板中,每种细胞接种一行,细胞长成单层后孔内接种脑脊液标本,每孔5~10μl,每份标本纵向接种8孔(8种细胞系),35℃、5%CO2培养。出现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者传代培养两次。两次均出现CPE者视为细胞培养阳性,-70℃保存用于病毒鉴定。将培养物首先用肠道病毒通用引物做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并测序,进行初步筛查。结果93份标本中有56份出现明显的CPE,病毒分离率为60.22%(56/93),其中在MA104细胞出现病变者40份,阳性率为43.01%。其中6份培养物的RNA用肠道病毒通用引物得到了扩增,序列测定确定为肠道病毒。结论微量多细胞培养法具有简便、快速等特点,适合用于病毒的初步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细胞培养 细胞系 肠道病毒属 病毒分离
原文传递
微量板细胞培养法检测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
14
作者 钟铭英 尹跃平 +1 位作者 魏万惠 王红春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2012年第3期198-199,共2页
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感染,是近年来全世界范围内流行较严重的性病之一,也是被我国2007年列为国家重点监测的5种性病之一。可导致尿道炎、附睾炎、宫颈炎,并可继发盆腔炎性疾病、异位妊娠和不育症,因此,Ct早期诊断和治疗是... 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感染,是近年来全世界范围内流行较严重的性病之一,也是被我国2007年列为国家重点监测的5种性病之一。可导致尿道炎、附睾炎、宫颈炎,并可继发盆腔炎性疾病、异位妊娠和不育症,因此,Ct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沙眼衣原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细胞培养、抗原检测和核酸检测等。在这几种诊断技术中,细胞培养是目前检测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较为敏感和特异的方法,被视为“金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板细胞培养 沙眼衣原体 泌尿生殖道
原文传递
苯中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高耘 邢彩虹 +2 位作者 戴宇飞 张林林 李桂兰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2年第2期81-84,共4页
用 G分带技术及标准的微量全血培养法检测苯中毒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结构畸变及数目畸变。中毒组的染色体结构畸变率与对照组的比较未显示差异 ,但结构畸变类型出现特异性改变。染色体数目畸变率及其中亚二倍体率中毒组均明显高于... 用 G分带技术及标准的微量全血培养法检测苯中毒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结构畸变及数目畸变。中毒组的染色体结构畸变率与对照组的比较未显示差异 ,但结构畸变类型出现特异性改变。染色体数目畸变率及其中亚二倍体率中毒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苯中毒患者是苯致白血病的高危人群 ,深入研究染色体畸变在苯诱导白血病过程中的作用 ,对筛选高危职业人群有很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分带技术 微量全血培养 白血病 苯中毒 外周血 淋巴细胞 染色体畸变
下载PDF
石油化工放射工作人员细胞遗传学分析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邵华 李吉贵 +3 位作者 李洁清 商希梅 梁丽萍 高敏 《中国辐射卫生》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6-127,共2页
目的分析研究长期接触射线的石油化工放射工作人员细胞遗传学改变,评价X,γ、中子射线对人体细胞遗传学影响。方法染色体培养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微核测定采用常规培养法。结果射线组人员染色体畸变率为0.28%,微核细胞率为3.23‰,明显... 目的分析研究长期接触射线的石油化工放射工作人员细胞遗传学改变,评价X,γ、中子射线对人体细胞遗传学影响。方法染色体培养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微核测定采用常规培养法。结果射线组人员染色体畸变率为0.28%,微核细胞率为3.23‰,明显高于对照组(0.145%,0.16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不同射线工龄组、不同放射应用专业人员的染色体畸变率、淋巴细胞微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工作人员 分析研究 石油化工 染色体畸变率 微量全血培养 淋巴细胞微核率 体细胞遗传学 遗传学改变 微核细胞率 长期接触 微核测定 专业人员 对照组 显著性 射线
下载PDF
食管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rDNA转录活性分析
17
作者 罗治文 刘苏 《胃肠病学》 2001年第C00期3-3,共1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T细胞rDNA转录活性检测在食管癌诊断及手术疗效判定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对38例食管癌患者及33例健康人外周血培养72h,处理后经AgNOR染色,用KL型肿瘤免疫图象分析系统检测IS%(银染核仁积分面积/细... 目的;探讨外周血T细胞rDNA转录活性检测在食管癌诊断及手术疗效判定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对38例食管癌患者及33例健康人外周血培养72h,处理后经AgNOR染色,用KL型肿瘤免疫图象分析系统检测IS%(银染核仁积分面积/细胞核积分面积),分析rDNA转录活性。结果:患者T细胞AgNO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其诊断敏感性为73.68%、特异性为81.82%。食管癌术后2周内组AgNOR低于食管癌术前组(P<0.01),手术2周后T细胞AgNOR较术前升高(P<0.05),但仍代于对照组(P<0.01)。结论:外周血T细胞转录活性的检测可作为食管癌诊断、术后疗效判定、肿瘤复发的监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外周血T细胞 RDNA转录活性 微量全血培养
下载PDF
对不同年龄人群脊灰中和抗体的检测分析
18
作者 王俊 冯燕 《华西医学》 CAS 2000年第3期368-368,共1页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 中和抗体 微量组织培养 血清诊断
下载PDF
习惯性流产夫妇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19
作者 张爱菊 周长文 +5 位作者 陶淑玲 王学芳 张瑞雪 张雅琴 杨爱景 唐桂荣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1997年第4期9-10,共2页
用RPMI1640培养基,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对58对流产夫妇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不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有7例核型异常,占受检人数的6.03%,其中男性1例,女性6例,异常核型中平衡易位5例,倒位1例,缺失1例。本研究结果,染色体... 用RPMI1640培养基,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对58对流产夫妇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不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有7例核型异常,占受检人数的6.03%,其中男性1例,女性6例,异常核型中平衡易位5例,倒位1例,缺失1例。本研究结果,染色体异常率6.03%稍高于平均值(4.90%),与khudr综述中总结流产夫妇染色体异常发生率的6.20%比较接近,远远高于正常群体染色体异常率0.50%,由此可见,习惯性流产和染色体异常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产夫妇 细胞遗传学研究 RPMI1640 微量全血培养 染色体不稳定性 外周血淋巴细胞 异常发生率 染色体异常 习惯性流产 核型异常 受检人数 平衡易位 异常核型 异常率 培养 平均值
下载PDF
金矿井下工作人员细胞遗传学调查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商希梅 陈英民 +4 位作者 毕明卫 宋钢 马娅 李贞 乔建维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1-204,共4页
目的探讨某金矿井下凿岩等从业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与微核情况。方法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和胞质分裂阻滞(CB)法,分析调查对象的染色体畸变与微核细胞形成情况。结果井下从业人员染色体型畸变率为0.72%,染色单体型畸变率为... 目的探讨某金矿井下凿岩等从业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与微核情况。方法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和胞质分裂阻滞(CB)法,分析调查对象的染色体畸变与微核细胞形成情况。结果井下从业人员染色体型畸变率为0.72%,染色单体型畸变率为0.41%,总畸变率为1.16%,淋巴细胞微核细胞率为10.8‰,微核率为11.6‰,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14%、0.18%、0.33%、8.7‰和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22、9.501、50.476、8.672、12.546,P〈0.01)。染色体畸变率与微核阳性检出率随着井下工龄的增加而呈升高的趋势,各工龄组间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井下从业21年以上工龄组明显高于井下从业6年以下工龄组,但其他各工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染色体畸变类型主要以无着丝粒断片为主,其次是双着丝粒体和单体断裂,偶见一个细胞内有两种畸变。结论目前金矿井下凿岩等从业者存在一定的职业危害效应,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 遗传学调查 工作人员 染色体畸变率 微核细胞率 微量全血培养 健康对照组 矿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