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局部微量透析减少电损伤进行性坏死实验研究
1
作者 朱美抒 张力勇 +2 位作者 汪道新 李伟平 潘二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S1期10-13,共4页
目的研究局部微量透析减少实验电损肌组织进行性坏死的可行性.方法21只兔均分3组,使用兔一侧下肢非热高压重度电损模型,并将其从远到近端分为A到E5区,在E区肌下放置透析引流管,连续滴注48hCLS药液(组1)生理盐水(组2)无药液滴注(组3),伤... 目的研究局部微量透析减少实验电损肌组织进行性坏死的可行性.方法21只兔均分3组,使用兔一侧下肢非热高压重度电损模型,并将其从远到近端分为A到E5区,在E区肌下放置透析引流管,连续滴注48hCLS药液(组1)生理盐水(组2)无药液滴注(组3),伤后0h、2h、72h、96h和15d分别行临床观察和伤后2h和96h局部TC-99m同位素扫描.结果电损模型局部皮肤没有可见伤,但即时解剖见有肌坏死或损伤,胫前血管栓塞,腓深浅神经和胫腓骨膜受损,组1伤后96小时创口坏死才有扩大;2组96h肢体已环行坏死;3组8h坏死已明显;TC-99m同位素扫描显示伤后2h伤肢灌注相和血池相膝关节上水平(D段)以远放射性影像几近缺损,但在96h,组1放射性显影变化不明显,组2伤肢膝关节E区水平血池相已完全缺如呈刀切状,组3影像在髋关节下方水平完全缺失图象呈切割样.结论电损伤局部组织微量透析有效地减少了实验电损伤组织进行性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透析 电损伤 组织坏死
下载PDF
微量透析治疗严重电损伤30例护理观察
2
作者 李旭春 朱美抒 +3 位作者 张力勇 王玉芝 韩晓燕 陈辉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9年第10期2578-2579,共2页
[目的]报告30例特重度电损伤早期使用局部微量透析技术成功地避免了截肢的护理经验。[方法]对严重电损伤病人入院后立即采用局部微量透析技术治疗,并严密观察损伤局部的肢体感觉、肿胀程度、气味、包扎敷料松弛和污染程度以及远心端肢... [目的]报告30例特重度电损伤早期使用局部微量透析技术成功地避免了截肢的护理经验。[方法]对严重电损伤病人入院后立即采用局部微量透析技术治疗,并严密观察损伤局部的肢体感觉、肿胀程度、气味、包扎敷料松弛和污染程度以及远心端肢体皮肤色泽改变等,并用数值化的方法表达定时记录。[结果]本组30例病人的46个严重电损伤肢(指)体通过以上观察及时发现问题31例次,包括肢体感觉疼痛3例次,肿胀加剧8例次,包扎局部气味异常6例次,包扎松紧和敷料严重污染13例次,皮色改变1例;经及时处理,避免了局部伤情的恶化,病情缓解为最终修复赢得了时间和条件。[结论]选用肢体感觉、肿胀程度、气味,包扎敷料松弛和污染程度以及远心端肢体皮色改变等护理项目观察严重电损伤早期局部透析治疗是简单有效的,能准确和及时地反映治疗的动态变化,发现问题确保治疗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损伤 微量透析 护理 观察
下载PDF
微量透析治疗严重电损伤的数字化护理观察
3
作者 李旭春 朱美抒 +3 位作者 张力勇 王玉芝 韩晓燕 陈辉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08年第11期26-28,共3页
目的对使用超滑透析引流管局部微量透析这一新技术治疗特重度电损伤的临床相关护理项目进行数字化观察。方法包括病人感觉、局部肿胀、气味、包扎敷料松弛和污染程度以及远心端局部皮肤肌肉色泽改变等6个观察项目,每项分级设定护理观察... 目的对使用超滑透析引流管局部微量透析这一新技术治疗特重度电损伤的临床相关护理项目进行数字化观察。方法包括病人感觉、局部肿胀、气味、包扎敷料松弛和污染程度以及远心端局部皮肤肌肉色泽改变等6个观察项目,每项分级设定护理观察数值,并用其对局部微量透析治疗的特重度电损伤进行系统的观察。结论数字化护理观察系统简单有效,能够准确、科学和及时地反映局部微量透析治疗的动态变化,及时发现问题;确保治疗的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透析 护理 电损伤
下载PDF
微量透析技术在评估心脏死亡猪肝脏热缺血损伤程度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易德会 鲍志野 +1 位作者 刘浩 刘永锋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69-373,共5页
目的应用微量透析技术评估心脏死亡猪供肝的热缺血损伤程度,并筛选出相关指标。方法以猪为实验对象,建立心脏死亡模型并对肝脏进行不同时间热缺血操作,利用微量透析技术监测能量代谢指标(葡萄糖、乳酸、丙酮酸、甘油及乳酸/丙酮酸比值)... 目的应用微量透析技术评估心脏死亡猪供肝的热缺血损伤程度,并筛选出相关指标。方法以猪为实验对象,建立心脏死亡模型并对肝脏进行不同时间热缺血操作,利用微量透析技术监测能量代谢指标(葡萄糖、乳酸、丙酮酸、甘油及乳酸/丙酮酸比值)在不同热缺血时间点的变化,同时评估各热缺血时间点供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随着热缺血时间的延长,肝组织病理损伤进行性加重。葡萄糖、丙酮酸水平热缺血早期轻度下降,随热缺血时间延长而升高;甘油水平随热缺血时间延长,逐渐升高;乳酸水平在热缺血20min后明显升高;乳酸与丙酮酸比值在热缺血20min后明显升高。乳酸水平以及乳酸/丙酮酸比值随热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增高。乳酸水平及乳酸/丙酮酸比值与肝缺血时间(即肝病理损伤程度)呈明显的正相关性(P<0.001,P<0.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682和0.453)。以热缺血30min作为供肝不可用,乳酸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0,丙酮酸的曲线下面积为0.885。以热缺血30min作为供肝不可用,乳酸水平以及乳酸/丙酮酸比值均可作为判断供肝是否可用的指标(P<0.001,P<0.001),乳酸的曲线下面积为0.950,丙酮酸的曲线下面积为0.885;当乳酸阈值选取2.3736时,其敏感性达90%,特异性达95%。当乳酸/丙酮酸比值阈值选取0.0257时,其敏感性达80%,特异性达83%。结论乳酸水平及乳酸/丙酮酸比值与肝缺血时间呈明显的正相关性,可以作为热缺血损伤的检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热缺血 微量透析技术 评估
原文传递
微量透析促活电损伤修复皮瓣的数字化护理研究
5
作者 李旭春 朱美抒 +3 位作者 张力勇 王玉芝 韩晓燕 陈辉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8年第17期1865-1867,共3页
目的对微量透析技术促进电损伤局部修复皮瓣和移植床双向存活的术后护理观察项目进行数字化的研究。方法以电损伤修复术后和皮瓣成活直接相关的6个表象:局部的感觉、肿胀程度、气味、包扎敷料松弛和污染程度及皮瓣色泽改变等作为护理... 目的对微量透析技术促进电损伤局部修复皮瓣和移植床双向存活的术后护理观察项目进行数字化的研究。方法以电损伤修复术后和皮瓣成活直接相关的6个表象:局部的感觉、肿胀程度、气味、包扎敷料松弛和污染程度及皮瓣色泽改变等作为护理观察项目,按每个项目不同表现程度设定观察整数值,分别记录和分析72 h内的结果。结果全部6项在24和48 h综合护理观察数值范围为1—12,其中0—2有102例次占37.0%,为正常稳定级病情,3—5有102例次占37.0%,为发展级须密切注意病情,≥6有72例次占26.0%,为严重级病情,要及时将可能的病情向医生汇报。其中最为敏感的表象是感觉、气味和皮瓣色泽。全部护理观察分数指标与临床病情及结果基本一致。结论结论这项护理数字化主动观察系统简单有效,能够准确、科学和及时地反映局部微量透析治疗的动态变化,及时发现问题确保治疗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透析 护理 观察 电损伤修复
原文传递
婴幼儿含肝食物微量元素的可透析性 被引量:1
6
作者 马玮娟 王振林 《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 CAS 2007年第3期129-132,共4页
研究应用响应面方法,研究肝脏以及其他成分在鸡肉与米饭和小牛肉与胡萝卜婴幼儿食物中铜、锌、铁的可透析性。尽管现代营养纲领推荐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但这可能给婴幼儿带来显著问题。膳食纤维成分增加,尤其是胡萝卜,也同时增加了鞣酸... 研究应用响应面方法,研究肝脏以及其他成分在鸡肉与米饭和小牛肉与胡萝卜婴幼儿食物中铜、锌、铁的可透析性。尽管现代营养纲领推荐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但这可能给婴幼儿带来显著问题。膳食纤维成分增加,尤其是胡萝卜,也同时增加了鞣酸和植酸含量,减少了铜和锌的可透析性;因此,在婴幼儿食品配方中胡萝卜含量被降到了最低。大米对铜的可透析性显示强烈的负向作用,在以往的配方里,豌豆和马铃薯都没有提示对微量元素可透析性有任何显著的抑制作用。婴幼儿食品配方中包含肝脏在内会显著降低鸡肉与米饭中铁的可透析性(反向二次效应)和小牛肉与胡萝卜铜的可透析性(反向线性效应);这2者都与肝脏中植酸和没食子酸的存在有关。铜可透析性的减少归因于小牛肉与胡萝卜中一些原料鞣酸的含量,而鸡肉与米饭中铁可透析性降低归因于植酸或其代谢产物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食品 微量元素 肝脏 植酸 鞣酸
下载PDF
微量肝素抗凝法在尿毒症高危出血倾向患者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7
作者 梅蓓 王莎莎 +3 位作者 郭志萍 张登峰 张文丰 古英明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8年第6期32-34,共3页
目的:探讨透析微量肝素法在尿毒症高危出血倾向患者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7月我科接收的行血液透析治疗且伴有高危出血倾向的尿毒症患者116例,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无肝素透析法抗凝,观察组... 目的:探讨透析微量肝素法在尿毒症高危出血倾向患者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7月我科接收的行血液透析治疗且伴有高危出血倾向的尿毒症患者116例,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无肝素透析法抗凝,观察组采取微量肝素法抗凝。对两组患者出血情况、体外循环凝血状况、血透充分性、每次透析维持时间及凝血指标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出血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体外循环凝血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整体尿素清除率(KT/V)较对照组高(P<0.05),每次透析维持时间较对照组长(P<0.05);观察组透析后凝血酶时间(TT)测量值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在尿毒症高危出血倾向患者血液透析中采用微量肝素法,既可提高血液透析的效果,又不会使出血危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肝素法 尿毒症 高危出血倾向 血液
下载PDF
习得性长时程增强中清醒大鼠海马齿状回几种氨基酸的变化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巧凤 金清华 +3 位作者 姜海英 崔桂玉 孙嘉斌 金秀吉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8期71-75,共5页
目的:观察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和消退过程中,自由活动大鼠海马齿状回细胞外液中天冬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甘氨酸和牛磺酸的浓度变化,探讨其与突触效应长时程增强和学习记忆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实验于2005-03/10在延边大学生理学... 目的:观察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和消退过程中,自由活动大鼠海马齿状回细胞外液中天冬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甘氨酸和牛磺酸的浓度变化,探讨其与突触效应长时程增强和学习记忆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实验于2005-03/10在延边大学生理学教研室完成。选用3月龄Wistar系雄性大鼠4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成5组,对照组、实验1a组、实验1b组、实验2组和实验3组,每组8只。实验1a组经训练建立条件反射,达学会标准后进行实验性消退;实验1b组建立条件反射的方法同1a组,每次训练前2min内用微量注射器往齿状回区注射90μmol/L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阻断剂MK-8011μL;实验2组经训练建立条件反射,达学会标准后观察其自然消退情况;实验3组经训练建立条件反射,达学会标准后继续巩固训练2d,观察其自然消退情况;对照组不配对给予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不形成条件反射。以红灯为条件刺激、脚掌电刺激为非条件刺激来形成条件反射。大鼠在信号出现期上平台为正确反应。实验训练20次/d,以连续测试10次中有9次出现正确反应定为学会标准,只有1次定为行为消退标准。应用脑部微量透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慢性埋植电极法以及电生理记录法等实验技术观察海马齿状回区几种氨基酸的浓度变化,同时以群体峰电位作为指标观察突触效应的变化。结果:各组动物无死亡,插入透析探针位置正确者进入结果分析。①对照组大鼠训练后,群体峰电位和天冬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甘氨酸、牛磺酸浓度均无明显变化(P>0.05)。②条件反射建立过程中,实验1a组、2组和3组的大鼠海马齿状回区群体峰电位和细胞外液中谷氨酸、谷氨酰胺、天冬氨酸和牛磺酸浓度均明显升高。③实验1a组大鼠经两三天的实验性消退后,群体峰电位峰值和海马齿状回区细胞外液中天冬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牛磺酸的浓度均下降到开始训练前水平,与消退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实验2组大鼠经四五天自然消退后,群体峰电位峰值和海马齿状回区细胞外液中谷氨酸、谷氨酰胺的浓度下降到开始训练前水平,与消退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实验3组大鼠巩固性训练两天后,群体峰电位峰值和海马齿状回区谷氨酸、谷氨酰胺分别比开始训练前明显增加(P<0.001、P<0.01),但与达学会标准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停止训练后需7天才有自然消退,此时的群体峰电位峰值和海马齿状回区细胞外液中谷氨酸、谷氨酰胺的浓度也基本恢复到开始训练前水平。④大鼠训练后立即检测的齿状回区谷氨酸浓度无明显变化,其后逐渐升高,至24h达最高水平。⑤实验1a组在条件性回避反射的建立和实验性消退中,齿状回区谷氨酸浓度、群体峰电位峰值和行为正确反应率的变化基本同步吻合。⑥实验1b组每实验日训练前注射MK-801后,需8个实验日的(140.5±11.6)次训练才达学会标准,与正常对照组只需(75.1±8.8)次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中,谷氨酸、谷氨酰胺、天冬氨酸、牛磺酸浓度明显增加,而随着条件反射消退,又逐渐回降,和齿状回区群体峰电位峰值以及行为正确反应率的变化呈正相关;1个实验日训练作业结束后谷氨酸浓度逐渐升高,在第24小时达最高水平,说明在行为训练中谷氨酸的渐进性增多与习得性长时程增强的形成相关;齿状回区注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阻断剂后,大鼠条件反射建立受显著抑制。提示谷氨酸、谷氨酰胺、天冬氨酸、牛磺酸可能是习得性长时程增强和学习记忆的神经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齿状回 氨基酸 微量透析 长时程增强 学习 记忆 清醒 大鼠
下载PDF
MK-801对清醒大鼠习得性LTP中海马DG区谷氨酸浓度的影响
9
作者 姜岩 刘巧凤 +3 位作者 邴艳华 潘得熙 金元哲 金清华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21-526,共6页
目的观察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过程中,N-甲基-D-门冬氨酸(N-methy1-D-asparate,NMDA)受体的非竞争性抑制剂MK-801对自由活动大鼠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细胞外液中谷氨酸(Glutamate,Glu)浓度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它们与习得性突触... 目的观察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过程中,N-甲基-D-门冬氨酸(N-methy1-D-asparate,NMDA)受体的非竞争性抑制剂MK-801对自由活动大鼠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细胞外液中谷氨酸(Glutamate,Glu)浓度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它们与习得性突触效应长时程增强(learning dependenatlong-term potentiation,LD-LTP)和行为学习之间的关系。方法该实验选用Wistar系雄性大鼠,随机分4组(每组8只):对照1组和实验1组在用脑部微量注射法往海马DG区分别注射Ringer液和MK-801的条件下,利用脑部微量透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海马DG区细胞外液中Glu浓度,同时利用慢性埋植电极技术测定海马DG区群体峰电位(population spike,PS。LTP形成的指标)幅值;对照2组和实验2组进行条件反射训练,每天训练前往DG区分别注射Ringer液和MK-801,测定DG区Glu浓度和PS幅值,并观察大鼠行为正确反应率。将未进行处理前的Glu浓度和PS幅值分别定为100%。结果对照1组:海马DG区微量注射Ringer液后,DG区内Glu浓度与注射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实验1组:海马DG区微量注射60μmol/L的MK-801 1μL后,Glu水平减少到注射前的(30.67±17.76)%,与注射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照2组:随着条件反射的建立,DG区Glu出现明显增加,增加到训练开始前的(275.19±11.17)%,与训练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随着条件反射的消退,Glu水平又逐渐回降,这与DG区PS幅值以及大鼠行为正确反应率的变化呈平行关系。实验2组:DG区微量注射MK-801,显著推迟条件反射的形成,而且条件反射形成时的PS幅值及Glu浓度的变化明显小于对照2组(P<0.01)。结论NMDA受体参与谷氨酸(Glu)介导的海马DG区习得性LTP的形成过程,而且用MK-801阻断NMDA受体的作用可明显抑制突触前膜Glu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齿状回 谷氨酸 脑部微量透析 习得性突触效应长时程增强 学习记忆 MK-801 动物实验模型
下载PDF
急性酒精中毒对清醒大鼠海马DG区部分氨基酸递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许银花 崔松彪 +1 位作者 潘德熙 吴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4-466,共3页
目的本实验研究清醒状态下大鼠急性大量灌胃乙醇后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区细胞外液部分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方法将成年Wistar大鼠(270±30g)12只随机分成对照组(n=6)和酒精组(n=6)。酒精组大鼠胃内灌入50%食用酒精... 目的本实验研究清醒状态下大鼠急性大量灌胃乙醇后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区细胞外液部分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方法将成年Wistar大鼠(270±30g)12只随机分成对照组(n=6)和酒精组(n=6)。酒精组大鼠胃内灌入50%食用酒精,每次0.5ml,每10min灌1次,直到大鼠出现酒精中毒状态为止。对照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各组动物用脑内微量透析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海马DG区细胞外液中的几种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含量,包括谷氨酸(glutamate,Glu)、天冬氨酸(aspartate,Asp)、谷氨酰胺(Glutamine,Gln)、甘氨酸(Glycine,Gly)、牛黄酸(Taurine,Tau)和丙氨酸(Alanine,Ala)。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急性酒精中毒时大鼠海马DG区细胞外液中的Asp、Glu和Gly的含量均明显增加(P<0.05),而Gln、Tau和Ala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急性酒精中毒与海马DG区Asp、Glu和Gly含量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中毒 氨基酸类 海马齿状回区 脑部微量透析
下载PDF
慢性酒精中毒对清醒大鼠相关脑区部分氨基酸含量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郑雪梅 许银花 +2 位作者 金东春 崔松彪 吴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0-152,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酒精中毒对清醒大鼠苍白球腹侧核(ventral pallidum,VP)和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细胞外液部分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建立慢性酒精中毒自由饮模型采用脑内微量透析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目的探讨慢性酒精中毒对清醒大鼠苍白球腹侧核(ventral pallidum,VP)和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细胞外液部分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建立慢性酒精中毒自由饮模型采用脑内微量透析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清醒自由状态下大鼠苍白球腹侧核和中脑腹侧被盖区细胞外液中的部分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含量,包括谷氨酸(glutamate,Glu)、天冬氨酸(aspartate,Asp)、谷氨酰胺(glutamine,Gln)、甘氨酸(glycine,Gly)、丙氨酸(alanine,Ala)和牛磺酸(taurine,Tau)。结果苍白球腹侧核区6%酒精组大鼠细胞外液Gly、Tau、Ala含量增高,12%酒精组大鼠细胞外液Gln、Asp含量明显减少。中脑腹侧被盖区6%酒精组大鼠细胞外液Asp、Glu含量均明显增高,12%和8%酒精组大鼠细胞外液Asp、Glu、Ala、Gly、Gln含量均明显增高,而Tau含量在VTA区无明显变化。结论慢性酒精中毒与苍白球腹侧核区Gly、Tau、Ala含量增加有关;慢性酒精中毒与苍白球腹侧核区Gln、Asp含量减少有关;慢性酒精中毒与中脑腹侧被盖区Asp、Glu、Ala、Gly、Gln含量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酒精中毒 氨基酸类 苍白球腹侧核 中脑腹侧被盖区 脑部微量透析
下载PDF
双氢麦角碱对急性酒精中毒大鼠海马DG区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12
作者 许银花 吴光 +1 位作者 郑雪梅 崔松彪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9-242,共4页
目的观察双氢麦角碱对急性酒精中毒大鼠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区细胞外液部分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方法将成年Wistar大鼠(270±30 g)18只随机分成对照组(n=6)、酒精组(n=6)和治疗组(n=6)。酒精组与治疗组大鼠胃内先灌入50%食... 目的观察双氢麦角碱对急性酒精中毒大鼠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区细胞外液部分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方法将成年Wistar大鼠(270±30 g)18只随机分成对照组(n=6)、酒精组(n=6)和治疗组(n=6)。酒精组与治疗组大鼠胃内先灌入50%食用酒精,每次0.5 ml,每10 min灌1次,直到大鼠出现酒精中毒状态为止。30 min后,治疗组大鼠灌胃双氢麦角碱0.7 mg/kg,酒精组灌胃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对照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各组动物用脑内微量透析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海马DG区细胞外液中的几种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含量,包括谷氨酸(glutamate,Glu)、天冬氨酸(aspartate,Asp)、谷氨酰胺(Glutamine,Gln)、甘氨酸(Glycine,Gly)、牛黄酸(Taurine,Tau)和丙氨酸(Alanine,Ala)。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急性酒精中毒时大鼠海马DG区细胞外液中的Asp、Glu和Gly的含量均明显增加(均为P<0.05),而Gln、Tau和Ala含量无明显变化(均为P>0.05)。(2)治疗组大鼠海马DG区细胞外液中的Asp、Glu和Gly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均为P>0.05)。结论(1)急性酒精中毒与海马DG区Asp、Glu和Gly含量增加有关。(2)双氢麦角碱可降低急性酒精中毒导致的大鼠海马DG区Asp、Glu和Gly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中毒 氨基酸类 海马齿状回区 脑部微量透析 二氢麦角碱
下载PDF
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DG区几种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3
13
作者 元艺兰 朴虎男 +1 位作者 吴光 崔松彪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2年第6期334-337,344,共5页
目的本实验利用长期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备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VD)大鼠模型,并观察大鼠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区细胞外液中几种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探讨血管性痴呆记忆认知障碍和海马DG区氨基酸类物质含量的关系。方法... 目的本实验利用长期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备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VD)大鼠模型,并观察大鼠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区细胞外液中几种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探讨血管性痴呆记忆认知障碍和海马DG区氨基酸类物质含量的关系。方法将成年Wistar大鼠(250~300 g)随机分成对照组(n=6)、假手术组(n=6)和模型组(VD组)(n=6)。对照组不做手术,假手术组只剥离双侧颈总动脉但是不结扎,模型组剥离并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术后30 d开始采用Morris水迷宫进行学习记忆的行为学观察;训练结束后利用脑内微量透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海马DG区细胞外液中的7种氨基酸类物质(包括天门冬氨酸、谷氨酰胺、谷氨酸、甘氨酸、牛磺酸、丙氨酸和γ-氨基丁酸)的含量。结果 (1)VD组与假手术组、对照组比较,水迷宫实验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假手术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2)VD组海马DG区细胞外液中的谷氨酰胺、牛磺酸、丙氨酸和γ-氨基丁酸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均<0.05)。其余3种氨基酸无明显变化(P均>0.05);假手术组的海马DG区7种氨基酸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 (1)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能有效制备VD模型;(2)VD可能与海马DG区谷氨酰胺、牛磺酸、丙氨酸和γ-氨基丁酸含量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海马DG区 氨基酸 微量透析 水迷宫
原文传递
颅脑外伤术后脑氧代谢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唐杨 刘文俊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8年第2期141-144,共4页
颅脑外伤是现代社会共同面对的治疗难题,一直是青少年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在颅脑外伤治疗过程中,预防和减少继发性脑损伤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严密监测脑功能,尤其是脑氧代谢平衡,早期发现脑灌注不足、脑组织用氧障碍,及时给予干预可以... 颅脑外伤是现代社会共同面对的治疗难题,一直是青少年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在颅脑外伤治疗过程中,预防和减少继发性脑损伤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严密监测脑功能,尤其是脑氧代谢平衡,早期发现脑灌注不足、脑组织用氧障碍,及时给予干预可以降低病死率同时减轻神经系统后遗症.当前脑氧代谢的监测方法包括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近红外光谱技术经颅脑氧饱和度、脑组织氧分压、脑微量透析等.该文通过临床实践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以上几种监测手段进行描述,总结各种脑氧代谢监测手段的特点,旨在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以期更好地改善颅脑外伤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外伤 脑氧代谢 颈静脉球血氧饱合度 脑组织氧分压 近红外光谱技术 经颅脑氧饱和度 微量透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