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富血小板血浆技术联合微针给药治疗雄激素性脱发的效果 被引量:1
1
作者 赵英 陈蕾 +2 位作者 郑宇 齐波 沈博 《大医生》 2023年第17期36-39,共4页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技术联合微针给药治疗雄激素性脱发患者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黑龙江省医院收治的180例雄激素性脱发患者分为对照组(给予微针疗法)与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技术联合微针给药治疗雄激素性脱发患者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黑龙江省医院收治的180例雄激素性脱发患者分为对照组(给予微针疗法)与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PRP技术),各9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毛发镜指标、头皮症状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毛囊密度、被毛密度高于治疗前,顺发速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毛囊密度、被毛密度高于对照组,顺发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毛囊炎、油腻感、头屑及瘙痒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P技术联合微针给药治疗雄激素性脱发的效果显著,不仅能有效改善毛囊密度、被毛密度及顺发速率,还能改善其头皮症状,安全性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技术 微针给药 雄激素性脱发
下载PDF
基于DLP 3D打印的高给药效率微针制备工艺
2
作者 常兆敏 刘瑛 +1 位作者 亓剑 郑淑贤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24年第1期144-152,共9页
载药微针可以实现一次性快速药物递送,无需二次药物涂敷与输送过程,但其不佳的载药量与刺入率造成了给药效率差的问题。研发了一种基于数字光处理(DLP)3D打印技术的高给药效率微针(HDMN)制备工艺。通过在载药微针上构建锯齿状针体结构... 载药微针可以实现一次性快速药物递送,无需二次药物涂敷与输送过程,但其不佳的载药量与刺入率造成了给药效率差的问题。研发了一种基于数字光处理(DLP)3D打印技术的高给药效率微针(HDMN)制备工艺。通过在载药微针上构建锯齿状针体结构与阶梯状载药结构来提高载药微针的刺入率与载药量,进而提高给药效率。实验结果表明使用环氧丙烯酸酯(EA)打印微针时,当曝光时间为700 ms、打印层厚为30μm时,打印出的微针实际尺寸与理论尺寸平均误差最小为9.2%。利用旋涂法在微针表面交联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EGDA)以改善微针生物相容性。显微镜观察发现,当交联层数为1层时,PEGDA均匀地覆盖在微针表面。石蜡膜穿刺实验结果表明,HDMN穿透了2层石蜡膜,而相同实验条件下的传统载药微针仅穿透了1层。药物释放实验结果表明,HDMN相对于传统载药微针在猪皮内留下的模拟药物浓度提升了61%。该研究为后续通过改善微针结构来优化微针性能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结构 数字光处理(DLP) 刺入率 给药效率(HDMN)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针给药对超长皮瓣抗水肿及缺血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华强 辛红伟 +1 位作者 粟磊 王付勇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53-955,共3页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针给药技术对大鼠超长随意皮瓣成活率的影响。方法在40只SD大鼠背部制作McFaflane皮瓣模型并随机分为4组,10只作为对照组不治疗,10只给予VEGF局部皮下注射,10只给予相等剂量VEGF微针技术给药,10...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针给药技术对大鼠超长随意皮瓣成活率的影响。方法在40只SD大鼠背部制作McFaflane皮瓣模型并随机分为4组,10只作为对照组不治疗,10只给予VEGF局部皮下注射,10只给予相等剂量VEGF微针技术给药,10只给予微针刺激无给药。大体观察各组间不同时间点的皮瓣成活状态,组织学观察术后7d皮瓣远端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血管计数。结果术后7d对照组(S)、VEGF(V)局部治疗组、VEGF联合微针组(VM)和微针刺激组(M)的皮瓣成活率分别为(51.24±3.53)%、(73.32±2.79)%、(91.17±4.66)%和(56.10±4,6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3.561,P=0.010)。VEGF联合微针组大鼠皮瓣硬质痂壳少于其他组,镜下观VEGF联合微针组皮下组织水肿轻于其他各组,而血管扩张和纤维组织增生明显。对照组、VEGF局部治疗组、VEGF联合微针组和微针刺激组的新生血管计数分别为(16.18±4.29)、(28.84±5.20)、(34.58±4.31)、(17.29±2.73)个/mm^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293,P=0.010)。结论VEGF联合微针技术给药能更有效地促进大鼠超长皮瓣的新生血管构建,提高随意皮瓣远端组织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移植 成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微针给药
原文传递
微针技术结合乙醇脂质体促进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透皮吸收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冯苏云 范金财 +5 位作者 刘立强 田佳 甘承 杨增杰 付思祺 陈文霖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2年第7期1159-1162,共4页
目的:探索rhaFGF透皮给药微创有效的给药方式。方法:离体实验:亚甲蓝染色经微针处理后的离体兔皮,观察微孔的分布和排列。冰冻切片HE染色观察微孔的深度。在体实验:新西兰大白兔分别分为微针+空白脂质体组、微针+rhaFGF组、微针+rhaFGF... 目的:探索rhaFGF透皮给药微创有效的给药方式。方法:离体实验:亚甲蓝染色经微针处理后的离体兔皮,观察微孔的分布和排列。冰冻切片HE染色观察微孔的深度。在体实验:新西兰大白兔分别分为微针+空白脂质体组、微针+rhaFGF组、微针+rhaFGF乙醇脂质体组、皮内注射组;时间和浓度一定时,皮肤组织切片免疫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rhaFGF的分布,ELISA法检测皮肤组织匀浆液中rhaFGF的含量,经统计后分析不同给药方式中药物经皮渗透效果最好的一组。结果:微针处理后离体兔皮微孔排列均匀,深度可达真皮层。动物给药30min后,微针+rhaFGF组、微针+rhaFGF乙醇脂质体组及皮内注射组皮肤组织匀浆液中rhaFGF含量均高于微针+空白脂质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针+rhaFGF乙醇脂质体组高于微针+rhaFGF组皮肤组织匀浆液中rhaFGF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针+rhaFGF乙醇脂质体组及皮内注射组组织匀浆液中rhaFGF含量无明显差别(P>0.05)。rhaFGF免疫荧光、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微针+rhaFGF乙醇脂质体组真皮组织中有大量rhaFGF存在,且分布均匀;结论: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微针技术结合乙醇脂质体能取得较高的rhaFGF透皮效果,使rhaFGF外用给药促进皮肤增殖,加速皮瓣扩张成为可能。此方法简单易行,同时也为其它蛋白、多肽类大分子药物的经皮给药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乙醇脂质体 阵列:经皮给药
下载PDF
用于微针经皮给药成像的扫频OCT系统 被引量:10
5
作者 宋思雨 李中梁 +5 位作者 高云华 余俊杰 南楠 王瑄 袁春晓 王向朝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03-210,共8页
微针经皮给药结合了注射和经皮给药两者的优势,可提高大分子药物的经皮吸收量,对皮肤几乎无损害,因此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此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利用成像手段对微针刺入皮肤的深度、药物颗粒的吸收/释放行为等进行研究。利用... 微针经皮给药结合了注射和经皮给药两者的优势,可提高大分子药物的经皮吸收量,对皮肤几乎无损害,因此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此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利用成像手段对微针刺入皮肤的深度、药物颗粒的吸收/释放行为等进行研究。利用圆环达曼光栅产生的贝塞尔光束照射样品,搭建了一套扫频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系统。该系统能够在更长的焦深范围内保持高的横向分辨率,实测系统的有效焦深为1.68 mm,共焦位置附近的横向分辨率为3.61μm,满足微针经皮给药的成像要求。利用搭建的系统对可溶性微针刺入皮肤前后进行成像,能够清晰地看到微针的边缘、刺入深度和在皮肤上留下的微通道,并观察到了微针在皮肤内的溶解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光学 扫频光学相干层析成像 经皮给药 贝塞尔光束 圆环达曼光栅
原文传递
微针阵列给药技术对动静脉内瘘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
6
作者 曹蓓莉 胡静 +2 位作者 杨国彬 胡祎 严斌泓 《中国综合临床》 2017年第3期205-209,共5页
目的 探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加微针阵列给药技术对动静脉内瘘血管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应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病情稳定的尿毒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局部应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 目的 探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加微针阵列给药技术对动静脉内瘘血管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应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病情稳定的尿毒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局部应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无痛微针阵列技术,分别观察两组患者12个月内穿刺疼痛感、穿刺失败次数、静脉炎、血管硬化、内瘘狭窄、栓塞、假性动脉瘤、肿胀手综合征等血管并发症,多普勒超声技术测量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的血流量、血管内径等的变化.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研究结束时穿刺疼痛感(2.71±0.11 与2.76±0.14,t=2.21,P〈0.05)、穿刺失败次数(38 次与73次,χ^2=11.425,P〈0.05)、静脉炎(2例与8例,χ^2=4.341,P〈0.05)、血管硬化(2例 与 9例,χ^2=5.446,P〈0.05)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减少.(2)血管内瘘血流量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859.7±148.3) ml/min 与(946.5±169.2) 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6,P〈0.05),而治疗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瘘血流量、[(824.6±171.5) ml/min 与(1218.1±241.9) ml/min]、头静脉内径[(5.59±0.74) mm与(6.02±0.57) mm]、头静脉流速[(94.23±27.35) cm/s与(115.85±36.63) cm/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 8.212、2.382、2.877,P均〈0.05),且两组治疗后血管内瘘血流量、头静脉内径、头静脉流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3612、2.152、2.281,P均〈0.05).结论 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加微针阵列给药技术能减少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的并发症,改善血管的内径,增加血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 并发症 阵列给药技术 多普勒超声
原文传递
微针辅助左旋肉碱水凝胶制剂体内外经皮渗透性评价 被引量:4
7
作者 张锁慧 邱玉琴 高云华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2309-2313,共5页
目的:探讨微针经皮给药系统对强亲水性药物左旋肉碱经皮渗透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改良的Franze扩散池,采用针高150μm的实心硅微针阵列作用于猪耳朵皮肤进行体外经皮实验评价。制备卡波姆水凝胶作为左旋肉碱的给药载体,并与市售的左... 目的:探讨微针经皮给药系统对强亲水性药物左旋肉碱经皮渗透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改良的Franze扩散池,采用针高150μm的实心硅微针阵列作用于猪耳朵皮肤进行体外经皮实验评价。制备卡波姆水凝胶作为左旋肉碱的给药载体,并与市售的左旋肉碱外用制剂进行渗透性比较。体内试验考察了大鼠贴敷左旋肉碱凝胶贴片6h血液以及皮肤中的药物浓度变化。结果:左旋肉碱微针体外累积渗透量较被动扩散提高了30倍。浓度为0.5%的卡波姆980水凝胶作为左旋肉碱药物载体,经皮渗透性优于市售制剂。体内试验表明,左旋肉碱经微针促渗后可进入体循环,在给药的1~6h期间血液以及皮肤中药物浓度保持平稳。结论:微针经皮给药系统能够有效地促进左旋肉碱的经皮渗透性,从而实现缓控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给药 左旋肉碱 水凝胶 浓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