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针阵列给药技术对动静脉内瘘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
1
作者 曹蓓莉 胡静 +2 位作者 杨国彬 胡祎 严斌泓 《中国综合临床》 2017年第3期205-209,共5页
目的 探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加微针阵列给药技术对动静脉内瘘血管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应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病情稳定的尿毒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局部应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 目的 探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加微针阵列给药技术对动静脉内瘘血管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应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病情稳定的尿毒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局部应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无痛微针阵列技术,分别观察两组患者12个月内穿刺疼痛感、穿刺失败次数、静脉炎、血管硬化、内瘘狭窄、栓塞、假性动脉瘤、肿胀手综合征等血管并发症,多普勒超声技术测量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的血流量、血管内径等的变化.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研究结束时穿刺疼痛感(2.71±0.11 与2.76±0.14,t=2.21,P〈0.05)、穿刺失败次数(38 次与73次,χ^2=11.425,P〈0.05)、静脉炎(2例与8例,χ^2=4.341,P〈0.05)、血管硬化(2例 与 9例,χ^2=5.446,P〈0.05)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减少.(2)血管内瘘血流量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859.7±148.3) ml/min 与(946.5±169.2) 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6,P〈0.05),而治疗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瘘血流量、[(824.6±171.5) ml/min 与(1218.1±241.9) ml/min]、头静脉内径[(5.59±0.74) mm与(6.02±0.57) mm]、头静脉流速[(94.23±27.35) cm/s与(115.85±36.63) cm/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 8.212、2.382、2.877,P均〈0.05),且两组治疗后血管内瘘血流量、头静脉内径、头静脉流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3612、2.152、2.281,P均〈0.05).结论 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加微针阵列给药技术能减少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的并发症,改善血管的内径,增加血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 并发症 微针阵列给药技术 多普勒超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