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幽门螺杆菌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孙琰 满玉红 +1 位作者 毛西京 于挺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52-853,共2页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革兰氏阴性微需氧菌,多于青少年时期经粪-口或口-口途径感染,并长期存在于胃黏膜,导致机体长期慢性炎症反应。1994年,Mendall首次报道了HP感染与心脑血管疾病存在相关性,随后国内外多项研究证明H...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革兰氏阴性微需氧菌,多于青少年时期经粪-口或口-口途径感染,并长期存在于胃黏膜,导致机体长期慢性炎症反应。1994年,Mendall首次报道了HP感染与心脑血管疾病存在相关性,随后国内外多项研究证明HP感染可能参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认为HP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存在相关性。本文对HP影响脑梗死发病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需氧菌 长期慢性炎症 内皮细胞 心脑血管疾病 粘附分子 细胞毒性 炎性因子 颈动脉狭窄 巨噬细胞 颈动脉壁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2
作者 陈鸿程 杨兵 《临床医药实践》 2014年第12期942-945,共4页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革兰氏染色阴性微需氧菌,全球半数以上人口有Hp感染,研究表明,Hp与胃、十二指肠多种疾病密切相关,是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素,也是胃癌演变的始动因子,与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也有一...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革兰氏染色阴性微需氧菌,全球半数以上人口有Hp感染,研究表明,Hp与胃、十二指肠多种疾病密切相关,是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素,也是胃癌演变的始动因子,与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也有一定关系,1994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Ⅰ类致癌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病学研究 微需氧菌 始动因子 消化性溃疡 慢性胃炎 三联疗法 根除率 文献显示 呼气试验 革兰氏染色
下载PDF
弯曲杆菌病引起母牛流产的诊断与防治
3
作者 周环 《黑龙江动物繁殖》 2015年第1期48-49,共2页
1流行特点一般认为,自然交配引起的弯曲杆菌病是牛发生不育的重要病因,流产是该病的一个特征。研究表明,肉牛中该病的流行更为普遍。胎儿弯曲杆菌是一种能游动的微需氧菌,已经确认的亚种有两种,即胎儿亚种和性病亚种。亚种的鉴别主要基... 1流行特点一般认为,自然交配引起的弯曲杆菌病是牛发生不育的重要病因,流产是该病的一个特征。研究表明,肉牛中该病的流行更为普遍。胎儿弯曲杆菌是一种能游动的微需氧菌,已经确认的亚种有两种,即胎儿亚种和性病亚种。亚种的鉴别主要基于其抗原和生化特性的不同,例如性病亚种不能在含1%甘氨酸的培养基上生长,但胎儿亚种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曲杆 微需氧菌 生化特性 牛群 自然交配 分离培养 子宫内膜炎 妊娠周期 临床症状 凝集试验
下载PDF
口臭竟是幽门螺杆菌惹的祸
4
作者 刘涓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5年第8期54-55,共2页
有一天,出专家门诊时,进来一名40多岁的中年男性,戴着N95的口罩,第一眼我还有点儿纳闷,今天没有雾霾,怎么还捂这么严实?当他坐在我面前,一开口我便闻到一股口气味儿。他很不好意思地说:'大夫,对不起,我有口气快半月了,一直不好意思... 有一天,出专家门诊时,进来一名40多岁的中年男性,戴着N95的口罩,第一眼我还有点儿纳闷,今天没有雾霾,怎么还捂这么严实?当他坐在我面前,一开口我便闻到一股口气味儿。他很不好意思地说:'大夫,对不起,我有口气快半月了,一直不好意思来看病,您别嫌弃,帮我查查吧。'通过化验和碳13呼气试验,查出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阳性,给他使用了雷贝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和胶体果胶铋的四联疗法。半月之后再来复查,他的口气没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旋杆 四联疗法 雷贝拉唑 呼气试验 胶体果胶铋 第一眼 中年男性 微需氧菌 《人民政协报》 传染方式
下载PDF
海底热液环境中嗜中性微需氧铁氧化菌的多样性、生物矿化作用及其代谢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孙明雪 宿蕾 李江涛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119-2135,共17页
铁元素是深海热液活动产物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热液喷口处化能自养微生物生态系统的重要驱动元素。以Zetaproteobacteria为典型代表的嗜中性微需氧铁氧化菌是海底喷口及其周围环境中生物介导的Fe^(2+)氧化这一生物矿化作用的主要驱动者... 铁元素是深海热液活动产物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热液喷口处化能自养微生物生态系统的重要驱动元素。以Zetaproteobacteria为典型代表的嗜中性微需氧铁氧化菌是海底喷口及其周围环境中生物介导的Fe^(2+)氧化这一生物矿化作用的主要驱动者。这些铁氧化菌通过氧化Fe^(2+)获取维持自身代谢所必需的能量,同时分泌有机质将氧化后的不溶铁(氧化物或氢氧化物)沉淀于细胞外,形成具有螺旋丝带状、中空长杆状、分叉管状以及其他具有特殊形貌特征的显微结构体,进而堆积成广泛分布于海底的富铁氧化物/氢氧化物。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编码细胞色素孔蛋白的cyc2基因是Zetaproteobacteria铁氧化菌进行Fe^(2+)氧化的关键基因,而细胞色素c或其他周质细胞色素则是Fe^(2+)氧化过程中的关键电子传递载体。基于宏基因组分析的系列研究揭示了Zetaproteobacteria普遍具有多种与氮、硫、氢以及砷元素循环密切相关的功能基因与代谢途径,暗示了其在上述元素循环过程中的潜在作用。本文系统地总结了海底热液喷口及其周围环境中发现的嗜中性微需氧铁氧化菌的多样性和生理特征以及它们进行Fe^(2+)氧化生物矿化作用而形成的显微结构记录、介导Fe^(2+)氧化的关键基因与电子传递路径等,有利于全面、系统地认识该类微生物在海底热液喷口关键成矿元素的迁移与富集、维系喷口生态以及微生物成矿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与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热液系统 嗜中性 Zetaproteobacteria纲 富铁显结构 化机制 代谢特征
原文传递
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那些事
6
作者 周颖 《大众医学》 2024年第4期64-65,共2页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螺旋形微需氧菌,对人类“情有独钟”,是目前能够在人体胃内生长的唯一一种细菌。它们常在胃黏膜表面“安营扎寨”,与人类共处已有约10万年历史。幽门螺杆菌可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层”,导致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螺旋形微需氧菌,对人类“情有独钟”,是目前能够在人体胃内生长的唯一一种细菌。它们常在胃黏膜表面“安营扎寨”,与人类共处已有约10万年历史。幽门螺杆菌可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层”,导致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据统计,全世界曾有2/3人口感染了幽门螺杆菌。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有所下降,2014一2020年期间,全球成人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由50%~55%下降到43%。目前,全球儿童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高达32.3%,中国儿童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为29%。儿童一旦感染幽门螺杆菌,若不进行根除治疗,大多将伴随终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 十二指肠溃疡 慢性胃炎 微需氧菌 根除治疗 胃溃疡 儿童感染 胃黏膜
原文传递
A novel sampling method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gut microbiota 被引量:1
7
作者 Alina Guimares Quintanilha Bruno Zilberstein +5 位作者 Manoel A A Santos Denis Pajecki Eduardo Guimares Hourneaux Moura Paulo Roberto Arruda Alves Fauze Maluf-Filho Ivan Cecconello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29期3990-3995,共6页
AIM: In order to characterize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icroorganisms in different sites of the lower digestive tract (LDT) in healthy volunteers, a specific technique was developed for collecting mucous of... AIM: In order to characterize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icroorganisms in different sites of the lower digestive tract (LDT) in healthy volunteers, a specific technique was developed for collecting mucous of the distal ileum, colon and rectum. METHODS: A polyethylene tube was designed to go through the colonoscope channel with a No. 8 French tube. In order to avoid internal contamination, the distal extremity was protected with a membrane of microfilm after being sterilized in ethilene oxid. To facilitate the aspiration of a precise volume, its interior was coated with silicone. One hundred rnicrolliter (0.1 mL) sample of mucous was collected and transferred into an Eppenddorff tube containing nine hundred rnicrolliter (0.9mL) of VMGA-3 (viable medium of Goteborg). This procedure was repeated at each site of the LDT with a new sterilized catheter. RESULTS: All sites revealed the "non pathogenic" anaerobic bacteria Veillonella sp (average 10s colony forming units/mL-CFU/mL), allowing to conclude an environment of low 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 (redox) in the LDT. It was also characterized the presence of Klebisiella sp with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predominance (SSP) in the ileum. Enterobacter sp was found with SSP in the sigrnoid colon, Bacteroides sp non-pigmented (npg) and Ecoli with SSP in the sigrnoid colon and rectum, Enterococcus sp and Lactobacillus sp with SSP in the rectum, all in a mean concentration of 10s CFU/mL CONCLUSION: This procedure is feasible and efficient and can point out a similar distribution of the aerobic and anaerobic bacteria with the presence of biological markers of normal microbiota in the LD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ony count MICROBIAL FUNGI Aerobic bacteria Anaerobic bacteria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Large Intestine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MICROBIOLOGY CATHETERIZ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