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德”到“德友”:《庄子·德充符》中的伦常重建
1
作者 王玉彬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8-124,共7页
《德充符》之“至德”既有“虚”而不“实”的内在特征,亦有因“虚”而“实”的外在效应。这种外在效应有两种表现:一是常人以至德者为“师”,也即“以德为师”;二是常人因至德者而为“友”,也即“因德为友”(“德友”)。尽管“以德为... 《德充符》之“至德”既有“虚”而不“实”的内在特征,亦有因“虚”而“实”的外在效应。这种外在效应有两种表现:一是常人以至德者为“师”,也即“以德为师”;二是常人因至德者而为“友”,也即“因德为友”(“德友”)。尽管“以德为师”更本源、更高妙,然而,王骀、伯昏无人、哀骀它等至德者在《德充符》中的隐身或退让却使得“因德为友”成为一条显在而具体的伦常重建之方。“因德为友”这种居于上位者的自我开悟,有助于弱化世俗伦常关系中等级结构与权力意志的规训与侵害,从而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互化、互成奠定了对等的伦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德充符》 伦常
下载PDF
《庄子·德充符》篇畸人形象的形成与“德”之意蕴
2
作者 贾静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57-159,共3页
《庄子·德充符》篇中的畸人形象是庄子笔下描写畸人最多的篇章。庄子通过对畸人形象的描绘来诠释理想人格。《庄子·德充符》可以说是对“德”充满礼赞的篇章。从不同向度阐述六位畸人形象的形成依据,以及畸人形象蕴含的“德... 《庄子·德充符》篇中的畸人形象是庄子笔下描写畸人最多的篇章。庄子通过对畸人形象的描绘来诠释理想人格。《庄子·德充符》可以说是对“德”充满礼赞的篇章。从不同向度阐述六位畸人形象的形成依据,以及畸人形象蕴含的“德”之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德充 畸人 之意蕴
下载PDF
多元生命、复调脉络、隐显线索:《庄子·德充符》新解 被引量:2
3
作者 陈赟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3,共23页
《庄子·德充符》迄今为止被视为对形残者所象征的道家“游方之外”的生存方式之赞歌,但这种主流的单一性解释实则并未深入《德充符》的内在逻辑与思想脉络。事实上,《德充符》中存在着三种类型化的人格及其变形。其一,“游方之外... 《庄子·德充符》迄今为止被视为对形残者所象征的道家“游方之外”的生存方式之赞歌,但这种主流的单一性解释实则并未深入《德充符》的内在逻辑与思想脉络。事实上,《德充符》中存在着三种类型化的人格及其变形。其一,“游方之外”的超越性人格,以其对世间性及其机制——方(身体与社会及其礼法秩序)——的超越为特点;此类人格能够“支离其形”,因内德充实而忘其形体,因而对身体残缺超然视之。但超越性人格可游于方外而不能游于方内,形而上(超越性)与形而下(世间性)被置于相互否定的紧张对峙状态。其二,“游方之内”的圆满性人格,能进一步“支离其德”,也就是由忘形而进一步忘德,以至于“上德不德”;这种人格超越了“超越性”,能够融圣于凡、化圆为方;在方内即可游,既可通于方外,又能安于方内;换言之,圆满性人格在超越性与世间性、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达成了相即相入、交互内嵌的平衡。上述两种人格都可以做到“游”的境界,但超越性人格无法理解圆满性人格,而圆满性人格却能理解超越性人格。第三种人格则是普通的常人,既不能游于方内,也不能游于方外,但他仍然生活在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张力性结构中,既可能走向超越性,也可能向形而下沉沦,其生活充满着可上可下的无定性,因而也就是真正的可能性存在。超越性人格在《德充符》中构成显的线索,其代表是形体残缺者、相貌丑陋者,以及老聃;贯穿于全文并三次出现的庄子笔下的孔子则是圆满性人格的符号,相对于超越性人格,这是隐性的线索。常人的代表是常季、子产与惠施:常季是生活在世间但又渴慕超越性的常人亚型;子产则是常人中的“人之君子”,但其人性却被缩减为世间性及其礼法;常人的最下者则是惠施所象征的亚型,它彻底失去了对于超越性的敏感,其生存意味着形而上维度与精神实质的匮乏。《德充符》以三种人格在不同场景中的彼此交会,互为隐显,以达到交互阐释的复调效果,展开对多元人性、世间性与超越性的多元论说。这种由复调性叙事结构、多元人格及其隐显交互而组构的万籁不同的生命场景,无法被化约为身体残缺者因德而忘形的单一线性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充符》 庄子 超越性人格 圆满性人格 隐显线索
下载PDF
论庄子《德充符》中的残者形象 被引量:1
4
作者 李香珠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73-76,共4页
庄子在《庄子·内篇·德充符》中虚构的几位形残而德全的残者形象是颇有意味的。他不仅借此揭示了当时人们所处的生存困境;也通过与拘泥于形骸之见的形全而德亏者的对照,体现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更为截断人们常规的思维方式,引... 庄子在《庄子·内篇·德充符》中虚构的几位形残而德全的残者形象是颇有意味的。他不仅借此揭示了当时人们所处的生存困境;也通过与拘泥于形骸之见的形全而德亏者的对照,体现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更为截断人们常规的思维方式,引导人们跳过形貌直指人心,体现庄子哲学超理性的特点。这一类形象的成功构想又直接影响了两千多年来中国绘画以及文学作品中对仙人或得道高人形象的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充符》 残者 人生困境 理性直觉
下载PDF
《庄子·德充符》畸人形象考论
5
作者 卫佳 杨和为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45-49,共5页
作为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杰出的天才,庄子不仅创造了很多迷离惝恍的寓言形象,也创造了很多不合于世俗审美标准的畸人形象,仅《德充符》篇就有六位之多。通过对《德充符》篇这些畸人形象之考释,可以更深入解读庄子的思想及心灵世界。庄子笔... 作为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杰出的天才,庄子不仅创造了很多迷离惝恍的寓言形象,也创造了很多不合于世俗审美标准的畸人形象,仅《德充符》篇就有六位之多。通过对《德充符》篇这些畸人形象之考释,可以更深入解读庄子的思想及心灵世界。庄子笔下的畸人形象乃是战国之世社会的真实写照,隐含着庄子对于时代无奈的不满和控诉;另一方面,庄子通过有意挑战以儒家为代表的世俗观念,开创了一种不同于世俗甚或超越世俗的审美眼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德充符》 畸人形象 形残
下载PDF
庄子笔下的畸人形象探析——以《德充符》为中心
6
作者 潘小玉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80-83,共4页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杰出的天才,庄子不仅创造了很多迷离惝恍的寓言形象,也创造了很多不合于世俗审美标准的畸人形象,以《德充符》篇最为突出。通过对这些畸人形象的分析,可以更深入解读庄子的思想。庄子笔下的畸人形象是战国之世社会...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杰出的天才,庄子不仅创造了很多迷离惝恍的寓言形象,也创造了很多不合于世俗审美标准的畸人形象,以《德充符》篇最为突出。通过对这些畸人形象的分析,可以更深入解读庄子的思想。庄子笔下的畸人形象是战国之世社会的真实写照,隐含着庄子对于时代无奈的不满和控诉。同时,畸人形象以其特立独行的存在,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一道绚丽的风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充 庄子 畸人形象
下载PDF
《庄子·德充符》校注辨正 被引量:5
7
作者 何善周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3年第3期16-33,4,共19页
本文采用传统训诂学、校勘学方法,对《庄子·德充符篇》作了校注辨正,提出了新看法,更切近庄子本意。
关键词 《庄子·德充符》 校注 辨正
下载PDF
《庄子·德充符》之“德”辨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庞雯予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55-58,共4页
"德"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庄子在《德充符》描述了众多残疾者的形象,多次提到"德",而其涵义不尽相同,本文将通过梳理《德充符》中所出现的"德"之内涵,分析其正反两面涵义,来把握庄子笔下&q... "德"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庄子在《德充符》描述了众多残疾者的形象,多次提到"德",而其涵义不尽相同,本文将通过梳理《德充符》中所出现的"德"之内涵,分析其正反两面涵义,来把握庄子笔下"德充符"之"德",进而窥探《德充符》一文的主旨与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充 庄子 残疾
下载PDF
《庄子·德充符》散论 被引量:1
9
作者 杜雁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1期37-38,共2页
《庄子·德充符》用六个肢体残缺的形象象征完美的道德,寓"全"于"不全"之中,用"不全"、"无完"来表现全能的、无边无际的道。庄子运用寓言去传达其后的不言之意,寓"不言"于"... 《庄子·德充符》用六个肢体残缺的形象象征完美的道德,寓"全"于"不全"之中,用"不全"、"无完"来表现全能的、无边无际的道。庄子运用寓言去传达其后的不言之意,寓"不言"于"言"之中;让人领悟言外之意的唯一方法就是"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德充
下载PDF
《庄子》残疾人形象寓意新探——以《德充符》为中心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益君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232-234,共3页
《庄子》塑造的众多残疾人形象,以《德充符》一篇尤为突出,反映了残疾人从认识自我到完善超越自我的过程,代表了《庄子》中残疾人的精神。《庄子》残疾人新的寓意就在于:他们不是从人道上或是法律上给残疾人以帮助,而是从精神上给现实... 《庄子》塑造的众多残疾人形象,以《德充符》一篇尤为突出,反映了残疾人从认识自我到完善超越自我的过程,代表了《庄子》中残疾人的精神。《庄子》残疾人新的寓意就在于:他们不是从人道上或是法律上给残疾人以帮助,而是从精神上给现实的残疾人以榜样的力量,给他们从精神上指出了一条超越残缺自我的光明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德充 残疾人 形象寓意
下载PDF
《庄子·德充符》讲疏(上)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鍾陵 《高校教育管理》 1997年第3期1-22,共22页
关键词 《人间世》 《庄子·德充符》 《齐物论》 《庄子》 林云铭 不言之教 《养生主》 兀者 林希逸 孔子
下载PDF
论《庄子·德充符》“德性”伸展之向度 被引量:1
12
作者 唐亚萍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328-332,共5页
通过分析庄子《德充符》中几位形体残缺,但内在形象光辉之人,论述了道德是如何充实于人心的,即道德充实,显现于外在,散发美的光华,就是德充之符验。认为在庄子的视野中,这种充实于心的道德与人性、道性,以及自由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道... 通过分析庄子《德充符》中几位形体残缺,但内在形象光辉之人,论述了道德是如何充实于人心的,即道德充实,显现于外在,散发美的光华,就是德充之符验。认为在庄子的视野中,这种充实于心的道德与人性、道性,以及自由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道德与它们何以相容,这是研究庄子"德性"应该关注的核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德充符》 人性 道性 自由
下载PDF
《聊斋志异·香玉》与德充之美
13
作者 谢伟 《淄博师专学报》 2016年第3期74-76,共3页
《聊斋志异》塑造了众多超然的主人公形象,蕴含着"以德胜形"的道家思想。在《聊斋志异·香玉》中,蒲松龄将这一思想形象化、具体化,意在指出吸引人的是内在精神美。黄生、香玉、绛雪三者交往摆脱形体束缚,都具有德充之美。
关键词 德充之美 精神美 胜形 顺应自然
下载PDF
“翣”考——也谈谈《庄子·德充符》中“翣”
14
作者 杨敏姣 《课外语文(下)》 2015年第9期216-217,共2页
本文拟对《庄子·德充符》:“战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要资;刖者之履。无为爱之。”进行分析,考释名物词“翣”。通过从工具书的义项、相似形制名物对比、大小语境等方面切入研究,对“翣”释义进行解读。
关键词 《庄子·德充符》 棺饰
下载PDF
《庄子·德充符》讲疏(下)
15
作者 王鍾陵 《高校教育管理》 1997年第4期1-22,共22页
关键词 寓言 《庄子·德充符》 《人间世》 林希逸 林云铭 命运感 内保之而外不荡 《逍遥游》 《养生主》 天命观
下载PDF
王闿运《老子注》“德充应帝王”政治哲学思想探析
16
作者 雷定京 李夫泽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96-101,共6页
王闿运《老子注》“德充应帝王”政治哲学思想极为高妙精微。王闿运作为同光年间重要的湖湘哲人,继承了六朝论语学的释理传统、吸收了王弼解老的理论精粹、吸收了遍注诸子的实践经验。在政治哲学理论建构上他倡明的“清净勤世”的德性要... 王闿运《老子注》“德充应帝王”政治哲学思想极为高妙精微。王闿运作为同光年间重要的湖湘哲人,继承了六朝论语学的释理传统、吸收了王弼解老的理论精粹、吸收了遍注诸子的实践经验。在政治哲学理论建构上他倡明的“清净勤世”的德性要求,期望培育主体圣人品性;强调了“言兵佐治”的实践途径,希求缔造富国强兵之盛世;提出“知圣率人”的管理方法,期望挽救内忧外患之危机。点明了“德充而应帝王”的成王成圣之光明大道,实现了道德践履与政治实践的合二为一。在政治理论发展方面及政治实践探索方面,“德充应帝王”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闿运 德充 应帝王 政治哲学 言兵佐治 知圣率人
下载PDF
论《庄子·德充符》之贵德忘形思想
17
作者 孟玲 《怀化学院学报》 2017年第9期48-51,共4页
《庄子·德充符》描写了六位形残貌丑的有德者。庄子通过德与形的对比充分阐发了其贵德忘形思想。德是人得之于道的常心,形指人得之于道的形骸外之事;德是形的根本,形是德的寓所;成德与否由人心决定,而形的得失由命决定。面对德与形... 《庄子·德充符》描写了六位形残貌丑的有德者。庄子通过德与形的对比充分阐发了其贵德忘形思想。德是人得之于道的常心,形指人得之于道的形骸外之事;德是形的根本,形是德的寓所;成德与否由人心决定,而形的得失由命决定。面对德与形,人应该"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并通过在心上下工夫,最后达到"才全而德不形"的理想人格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德充符》 忘形
下载PDF
从《德充符》看庄子德概念的道物二重性
18
作者 徐莹 《哲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78,共9页
“德”的早期含义与天命密切相关,且最初得自帝和天。庄子之“德”,首先是一个表示道的概念,主要内涵是内在于万物的道,这使庄子之“德”具有道物二重性:道性是指万物之德共同具有的道的属性,此为德的同一性;物性是指“万物各有其德”... “德”的早期含义与天命密切相关,且最初得自帝和天。庄子之“德”,首先是一个表示道的概念,主要内涵是内在于万物的道,这使庄子之“德”具有道物二重性:道性是指万物之德共同具有的道的属性,此为德的同一性;物性是指“万物各有其德”中德的个体属性,此为德的分别性。对人而言,德即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和本质特征。这种本质特征,从道的角度讲,是德;从人和万物的角度讲,是性。德不是道与性的中介,德和性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德充符》中塑造了诸多形残德全、形全德残的形象,表达着德与形的对立。但德与形同出于道,二者同根同源,原本并不对立。德形之争是道性与物性的冲突,是人成为人之后,由于对名、利、智、识等人为之物的过度使用和追求,使天然的内在生命遭到我害而导致的一种人为对立。解除此“天刑”之轻的方法是“吾丧我”。离形去智之后,被外物、被人为遮蔽的天德彰显并充实起来,人类用这种“内在于自身的道”,便可与天地万物、与大道融为一体。而形残德全者具有的那些神奇能力,是道的力量。孔子在该篇的反复出现,更加凸显出德的道物二重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德充 道性 物性
原文传递
庄子的“宇宙身体”观及其美学意涵--以《庄子·德充符》为中心
19
作者 邹蕴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82-90,共9页
《庄子·德充符》篇借助残缺和丑陋的身体形象来反思儒家身体观所暴露的问题。儒家礼义式的身体观主张身体承担着礼乐教化的伦理功能,从而生发出文质彬彬、美善统一的审美观念,却也导致了文胜于质的弊病。庄子学派把人的肉身视作宇... 《庄子·德充符》篇借助残缺和丑陋的身体形象来反思儒家身体观所暴露的问题。儒家礼义式的身体观主张身体承担着礼乐教化的伦理功能,从而生发出文质彬彬、美善统一的审美观念,却也导致了文胜于质的弊病。庄子学派把人的肉身视作宇宙大化中的一部分,这种“宇宙身体”观重视人的真情流露,而不拘泥于礼文的形式,由此衍生出重质轻文的美学传统。“宇宙身体”的观念虽然打破了人与外物的边界,但并非要完全废弃肉身,而是主张通过运用和训练身体的官能让其回归自由的状态,这种借由技艺而循序渐进的修炼过程是一种美学的工夫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德充符》 文质关系 宇宙身体 美学工夫论
下载PDF
《德充符》义理探微
20
作者 孙明君 《文史知识》 2023年第5期88-90,共3页
一德充符郭象《庄子注》曰:“德充于内,物应于外,外内玄合,信若符命而遗其形骸也。”林希逸曰:“符,应也。有诸已则可以应诸外。充,足也。德充于已,则随所应而应之。”(方勇《庄子纂要》贰,学苑出版社,2018,679页)《德充符》通过对一群... 一德充符郭象《庄子注》曰:“德充于内,物应于外,外内玄合,信若符命而遗其形骸也。”林希逸曰:“符,应也。有诸已则可以应诸外。充,足也。德充于已,则随所应而应之。”(方勇《庄子纂要》贰,学苑出版社,2018,679页)《德充符》通过对一群畸形人的描写主要展示庄子的德论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注》 德充 林希逸 学苑出版社 郭象 形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