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美两国公众眼中的日本与德国形象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昆 王孟晴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7-84,共8页
美国、中国、日本、德国是当今的世界性大国,其相互关系对全球局势的走向影响举足轻重。基于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的中美民调数据,本文从认知度、好感度、大国形象及双边关系四个方面分析比较中美公众对日本和德国形象... 美国、中国、日本、德国是当今的世界性大国,其相互关系对全球局势的走向影响举足轻重。基于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的中美民调数据,本文从认知度、好感度、大国形象及双边关系四个方面分析比较中美公众对日本和德国形象的感知。研究发现,中国公众对日本的认知度显著高于美国,但对日本的好感度低于后者。同时,中国公众对日德形象的认知相较美国更为积极,对德国的好感度较美国更高。与中国公众相比,美国公众对日本、欧盟(德)的双边关系重视程度更低。本文还就四国间的历史渊源、地缘政治关系、媒介影响、外交政策及自身国家实力的差别等因素,试图分析中美公众对日德两国形象认知异同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传播 国家形象 日本形象 德国形象 国际关系
下载PDF
形象学视域下博尔歇特文学作品中的德国形象
2
作者 李婷婷 《科教导刊》 2021年第25期49-51,共3页
在形象学视域下以博尔歇特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从其戏剧和短篇小说的文本中梳理归纳出两种德国形象:战争中的德国和废墟中的德国。这两种形象涵盖了博尔歇特不同题材的文本对于20世纪30-40年代德国形象的表述。以这两类德国形象的角度... 在形象学视域下以博尔歇特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从其戏剧和短篇小说的文本中梳理归纳出两种德国形象:战争中的德国和废墟中的德国。这两种形象涵盖了博尔歇特不同题材的文本对于20世纪30-40年代德国形象的表述。以这两类德国形象的角度可以较好地概括博尔歇特文学作品塑造的"德国形象"的性质,从中可以分析博尔歇特在二战时和二战后对德国多维度的反思视角、样式和表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 博尔歇特 德国形象 德国文学
下载PDF
屈辱与认同之间:清末民初国人眼中的德国形象——以胶澳租借地为中心 被引量:3
3
作者 曲晓雷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56-163,共8页
清末民初时期媒体和民众所认识的德国一直在被统治的"屈辱"与"认同"的两端游移。德国对青岛城市现代化因素的塑造,表现在交通、建筑、卫生以及生活方式诸方面并构成青岛城市优越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国人在构建德... 清末民初时期媒体和民众所认识的德国一直在被统治的"屈辱"与"认同"的两端游移。德国对青岛城市现代化因素的塑造,表现在交通、建筑、卫生以及生活方式诸方面并构成青岛城市优越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国人在构建德国形象时所表现的矛盾,绝不仅仅归因于现代性因素的影响,对寻求民族自强之路的渴求、德人统治方式对于原有社会秩序的力求维持、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博弈以及与日本占据时期统治方式的对比等因素亦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澳租借地 现代化 德国形象
下载PDF
中文自媒体中的德国形象 被引量:2
4
作者 张芸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7年第4期1-7,共7页
异国形象是一个民族对另外一个国度、另外一个民族的总体想象。在中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上,德国形象是极其正面的,体现了德国人的勤奋、守时、认真、严谨、富于工匠精神、勤俭节约、制度优越等等。一个民族对另外一个国家的总体想象,... 异国形象是一个民族对另外一个国度、另外一个民族的总体想象。在中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上,德国形象是极其正面的,体现了德国人的勤奋、守时、认真、严谨、富于工匠精神、勤俭节约、制度优越等等。一个民族对另外一个国家的总体想象,一个民族在另外一个民族中的某个形象可以与真实情况相吻合,也可以存在较大偏差。异国形象的建构是一种社会文化实践,是对意识形态和大众心理的微妙操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文自媒体 比较文学形象 德国形象
下载PDF
中文自媒体中的德国形象研究
5
作者 徐欢 《神州》 2016年第24期130-132,共3页
近年来,中文网络自媒体中的德国形象在众多异国形象中尤其凸显。尽管德国形象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一直不断地被塑造和流传,但互联网的兴起尤其是中文自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德国形象在自媒体的作用下在更加富有时代特色,传播范围更广... 近年来,中文网络自媒体中的德国形象在众多异国形象中尤其凸显。尽管德国形象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一直不断地被塑造和流传,但互联网的兴起尤其是中文自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德国形象在自媒体的作用下在更加富有时代特色,传播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强。德国形象以虚构的方式被创造和传播,甚至被工具化,这些德国形象有时形成一个社会热点,投射的是一部分中国人的心理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文自媒体 比较文学 形象 德国形象
下载PDF
20世纪70—90年代旅德游记中的德国形象与文化反思
6
作者 杨秋宁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6期153-160,共8页
20世纪70—90年代,中国赴德学习和考察的人士以旅德期间对德国的认知为基础,创作了诸多游记作品,并在这些作品中构建了具有他者视域的德国形象,如“绿色乌托邦”式的德国形象、“不尽如人意”的德国形象和“文化多元”的德国形象。这些... 20世纪70—90年代,中国赴德学习和考察的人士以旅德期间对德国的认知为基础,创作了诸多游记作品,并在这些作品中构建了具有他者视域的德国形象,如“绿色乌托邦”式的德国形象、“不尽如人意”的德国形象和“文化多元”的德国形象。这些形象的构建不仅从直观上反映了现代德国社会的发展状况,更是展现出作者作为“他者”的审视客体和反思自我的心路历程,映射了作者对“自我形象”的想象与思考。在20世纪70—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大潮涌来之际,中国人面对巨大的社会转型和复杂的文化变革,以德国形象为参照物,深刻反思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这一主体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不仅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掀起了“文化热”,而且使中国社会快速驶入现代化轨道,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奇迹,为当下我们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物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德游记 德国形象 多元文化 文化自觉
下载PDF
中国官方媒体下的德国形象——以2010年《人民日报》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博 余娟 +1 位作者 付宝慧 杜鸿 《才智》 2014年第32期307-307,共1页
《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在中国有举足轻重的舆论导向作用。本文对其2010年关于德国的46篇报道进行分类研究,一方面为了正确认识官方媒体下的德国形象,另一方面试图从跨文化角度来分析,中国主流媒体对德国形象报道的侧重点及其... 《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在中国有举足轻重的舆论导向作用。本文对其2010年关于德国的46篇报道进行分类研究,一方面为了正确认识官方媒体下的德国形象,另一方面试图从跨文化角度来分析,中国主流媒体对德国形象报道的侧重点及其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日报 媒体 德国形象
原文传递
苏德战争前苏联政治宣传中的“德国形象”--以《真理报》为主要考察对象 被引量:3
8
作者 陈余 《俄罗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9-156,共18页
在一切以意识形态先行的苏联,政治宣传毫无例外地成为政府向群众表达官方立场的传声筒。纵观1933-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的苏德关系,经历了由坏到好、再到坏的过程,可以说,两国外交上的风云变幻直接影响到苏联官方政治宣传媒体对德国形... 在一切以意识形态先行的苏联,政治宣传毫无例外地成为政府向群众表达官方立场的传声筒。纵观1933-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的苏德关系,经历了由坏到好、再到坏的过程,可以说,两国外交上的风云变幻直接影响到苏联官方政治宣传媒体对德国形象的塑造;同时,根据两国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刻意塑造的德国形象,又会对苏联社会大众意识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试以苏联最主要的政治报刊——《真理报》为主要考察对象,分阶段考察苏德关系变化与苏联媒体所塑造的德国形象转变的关系,并透过《真理报》一窥苏联的政治宣传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政治宣传 德国形象 《真理报》
原文传递
屠格涅夫笔下的德国人形象
9
作者 王灵玲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72-74,共3页
从 19世纪初开始 ,俄罗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体现着德国民族及其文化的影响 ,屠格涅夫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 ,在作品中以对比的手法刻画了众多德国人形象 ,并在对其评价的同时 ,通过这面活生生的镜子 ,描绘了
关键词 屠格涅夫 文学创作 德国形象 民族文化 俄罗斯 社会现实 现实主义
下载PDF
20世纪70~90年代中国游记散文中的德国形象
10
作者 杨秋宁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99-103,共5页
在形象学视域下以20世纪70~90年代中国游记散文作为研究对象,文本中的德国形象的构建从“意识形态”联邦德国形象到“绿色”乌托邦式德国形象、再到“现代性顽疾”的德国形象,这些形象既有反省重构,又有复杂并存的关系,反映了中国知识... 在形象学视域下以20世纪70~90年代中国游记散文作为研究对象,文本中的德国形象的构建从“意识形态”联邦德国形象到“绿色”乌托邦式德国形象、再到“现代性顽疾”的德国形象,这些形象既有反省重构,又有复杂并存的关系,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主体认知和社会心理上对德国社会、文化、制度的认知建构,映射出知识分子在不同时期的心理诉求。在德国“他者”形象想象、认知和理性思索中,中国知识分子实现从自我否定、反思到超越自我的转变,以期对中国现代性文化构建产生启发与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 游记散文 德国形象 文化
下载PDF
“亲密的敌人”:《英国的德国形象:钦佩、敌对和矛盾(1860—1914)》评介
11
作者 梁啸天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 2022年第2期307-317,共11页
一战前的英德关系是国际关系史研究的重中之重,它对于探讨战争罪责问题和欧洲一体化问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的英德关系史研究往往将视线聚焦在政治层面,着力考察两国的外交政策和军事冲突。澳大利亚历史学者理查德·斯库利于201... 一战前的英德关系是国际关系史研究的重中之重,它对于探讨战争罪责问题和欧洲一体化问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的英德关系史研究往往将视线聚焦在政治层面,着力考察两国的外交政策和军事冲突。澳大利亚历史学者理查德·斯库利于2012年出版的著作《英国的德国形象:钦佩、敌对和矛盾(1860—1914)》^(①)(以下简称《英国的德国形象》)跳出了传统的国际关系史书写框架,从文化史的角度考察这一时期的英德关系。这本书对史料的挖掘和关注的主题都为日后的国际关系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关系史 历史学者 军事冲突 英德关系 德国形象 政治层面 澳大利亚
原文传递
2002年—2013年间《中国新闻周刊》中的德国政治形象变迁分析
12
作者 刘悦 《青年与社会》 2019年第16期235-236,共2页
近年来,中德两国关系发展不断紧密,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加深对合作国家的了解是我们加强合作的必要手段。国人了解其他国家的最普遍方式是媒体报道,可以说,媒体报道中形成的国家形象影响着国民的认知。文章重点研究了《中国新闻周刊》2... 近年来,中德两国关系发展不断紧密,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加深对合作国家的了解是我们加强合作的必要手段。国人了解其他国家的最普遍方式是媒体报道,可以说,媒体报道中形成的国家形象影响着国民的认知。文章重点研究了《中国新闻周刊》2002年至2013年间德国政治相关的媒体报道,通过量化内容分析法研究了十几年间德国的政治形象构建及其变化,并分析其变化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闻周刊 德国政治形象 变化 中德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