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鲁迅早期论文与德国思想界关系初探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芸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65-71,共7页
关键词 鲁迅 德国思想家 海克尔 论文
下载PDF
本雅明的历史哲学 被引量:5
2
作者 郭军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2003年第8期37-42,共6页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iamin,1892-1940),德国著名思想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文要介绍的是他的历史哲学思想。本雅明的历史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与神学的奇特融合。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技术...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iamin,1892-1940),德国著名思想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文要介绍的是他的历史哲学思想。本雅明的历史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与神学的奇特融合。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技术的进步意味着社会的倒退,它不能给人类带来全面的解放。本雅明批判了线性进步的历史观,但是他的历史哲学又建立在一种宗教的弥赛亚主义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雅明 历史哲学思想 德国思想家 马克思主义 神学 宗教 弥赛亚主义 单纯技术进步论 本原回归
下载PDF
充分发挥“计划”环节的教育价值
3
作者 黄进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0年第6期61-61,共1页
曾经有老师和我讨论:游戏需要做计划吗?没有计划就不能玩得更好?如果一切都要计划好,那么还会有即兴和创造性的内容吗?在某种程度上,我同意他的看法。目的性和计划性,往往体现了理性控制的力量;而游戏有很强的流动性、生成性。德国思想... 曾经有老师和我讨论:游戏需要做计划吗?没有计划就不能玩得更好?如果一切都要计划好,那么还会有即兴和创造性的内容吗?在某种程度上,我同意他的看法。目的性和计划性,往往体现了理性控制的力量;而游戏有很强的流动性、生成性。德国思想家席勒将游戏视为极具审美教育价值的活动,这一观念也是在强调游戏的感性功能。但是,当我们将"计划"看作是对后面要发生的事情的想象和期待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思想家 理性控制 创造性 生成性 计划性 游戏 审美教育价值 目的性
下载PDF
教育与信念 被引量:1
4
作者 肖川 《基础教育课程》 2016年第6期1-1,共1页
相信信念的力量,是人文精神的应有之义,也是心灵力量和教育力量的重要源泉。按哲学家贺麟的话说:"惟有抽象的观念,乃作为理性动物的人所独具,而为禽兽所无有,故抽象观念实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最可宝贵的精神力量。"真正的教育是精神... 相信信念的力量,是人文精神的应有之义,也是心灵力量和教育力量的重要源泉。按哲学家贺麟的话说:"惟有抽象的观念,乃作为理性动物的人所独具,而为禽兽所无有,故抽象观念实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最可宝贵的精神力量。"真正的教育是精神创生和灵魂的感召。因为人只能由人来建树,心灵只能由心灵来感召,所以,教师将是一个永恒的职业。没有教育信念的教师决不可能成为好的教育者。教育是一种基于信念的行为。这意味着只有基于信念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力量 人文精神 贺麟 活着 哲学问题 课堂教学 德国思想家 雅斯贝尔斯 艺术修养 彻底性
下载PDF
把书读薄
5
作者 王惠玲 《党政干部论坛》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48-48,共1页
有的人读书.越读越厚.有的人则越读越薄.实际上.读书的过程是一个由厚变薄的过程.开始读书,越读越厚,待到读懂了.读通了、读精了.书,也就越读越薄了.读书要认真.要真正读进去.要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书本知识,这样,书便越读越厚.一... 有的人读书.越读越厚.有的人则越读越薄.实际上.读书的过程是一个由厚变薄的过程.开始读书,越读越厚,待到读懂了.读通了、读精了.书,也就越读越薄了.读书要认真.要真正读进去.要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书本知识,这样,书便越读越厚.一本《资本论》,博大精深.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原理,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具体内容,它们是在概括大量实际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极精辟的一个定义,要理解它、掌握它,必须联系实际去思索:产品是不是商品?粮食在什么情况下才成为商品?废品是商品吗?待你把这些实际问题都弄懂了,才能真在把握商品的内涵.这个思考理解的过程,无形中增加了书的含量,书,也就越读越厚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读 成反比 理论体系 叔本华 德国思想家 精思 腰点 一意 一本 得其所
下载PDF
为什么说“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6
作者 胡湘理 宋洁 《新湘评论》 2023年第7期35-35,共1页
曾有一位外国友人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中国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和14亿多人口,为什么要用一个外国人的思想当作自己的指导思想呢?这个问题看似有些刁钻,他说的外国人的思想,当然是指马克思主义,它的主要创建人正是德国思想家、政治学... 曾有一位外国友人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中国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和14亿多人口,为什么要用一个外国人的思想当作自己的指导思想呢?这个问题看似有些刁钻,他说的外国人的思想,当然是指马克思主义,它的主要创建人正是德国思想家、政治学家卡尔·马克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建人 外国友人 政治学家 卡尔·马克思 德国思想家 指导思想 中国化 时代化
下载PDF
主持人语
7
作者 李洋 《艺术广角》 2021年第1期115-115,共1页
本文所访谈的对象德国哲学家彼得·斯洛特戴克(Peter Sloterdijk)是当今欧洲最活跃、最多产的文化理论家,被认为是继海德格尔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德国思想家之一。斯洛特戴克的哲学代表作是《犬儒理性批判》(1983),在完成这部富有争议... 本文所访谈的对象德国哲学家彼得·斯洛特戴克(Peter Sloterdijk)是当今欧洲最活跃、最多产的文化理论家,被认为是继海德格尔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德国思想家之一。斯洛特戴克的哲学代表作是《犬儒理性批判》(1983),在完成这部富有争议的作品后,他连续出版了《气泡》《球体》《泡沫》——"《球体》三部曲",提出了具有生态哲学色彩的"球体学"体系,主要关注现代性条件下如何定义人的存在,重新思考孤独、困惑、无根等典型的现代性主体体验,斯洛特戴克认为,现代性与后启蒙时代的主体危机本质上是一场"球体学危机"(sphereological),即人类栖居其中几千年的"薄膜"逐渐破坏,以及人类为了提供意义、躲避非人外表而创造的共享空间的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空间 主持人 德国思想家 人的存在
下载PDF
望闻问切,把脉自主游戏--小剧院游戏的解读与思考
8
作者 王成 《年轻人(D版)(幼师园地)》 2022年第7期16-20,共5页
德国思想家马丁·海德格尔说:理解是人的生命,追求理解就是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教师理解儿童,从观察入手。北京师范大学刘焱教授指出:观察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让我们睁大眼睛去发现让人眼前一亮的事情,不是让我们去等待所谓的有价值、... 德国思想家马丁·海德格尔说:理解是人的生命,追求理解就是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教师理解儿童,从观察入手。北京师范大学刘焱教授指出:观察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让我们睁大眼睛去发现让人眼前一亮的事情,不是让我们去等待所谓的有价值、有意义的魔法时刻,而是要求教师主动在幼儿的日常行为中找到能读懂幼儿思维的细节,找到解读幼儿心灵秘密的密码,找到支持、帮助、指导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依据。那么,找到细节、解读密码、给予支持就成了理解儿童的三大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思维 人的生命 自主游戏 望闻问切 马丁·海德格尔 理解儿童 德国思想家 日常行为
下载PDF
作不作为考量党性
9
作者 彭春江 《共产党员(河北)》 2016年第29期24-24,共1页
时下有一种潜在的不良风气侵蚀着党的肌体,那就是不作为。这种“不作为”,主要表现有以下三种形式:一种是明着不作为。个别党员干部看到工作中有难题,索性撂挑子,请领导“另择贤明”。第二种是天天不在状态,也上班,也到单位,但无所事事... 时下有一种潜在的不良风气侵蚀着党的肌体,那就是不作为。这种“不作为”,主要表现有以下三种形式:一种是明着不作为。个别党员干部看到工作中有难题,索性撂挑子,请领导“另择贤明”。第二种是天天不在状态,也上班,也到单位,但无所事事,迟来早走,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第三种是表面作为,内里不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业观 权力观 入党誓词 精气神 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工人阶级 德国思想家 党员个体 担当者 攻坚任务
下载PDF
“德国学派”?——康德、黑格尔和克劳塞维茨
10
作者 崔建树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6-31,共6页
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就如同在哲学研究领域一样,德国思想家厥功至伟,如在领土国家形成初期莱布尼茨对主权观念进行了系统论述,普芬道夫对绝对主义时期的国际体系研究做出了极具创新性的贡献(托布约尔·克努成著,余万里、何宗强译:... 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就如同在哲学研究领域一样,德国思想家厥功至伟,如在领土国家形成初期莱布尼茨对主权观念进行了系统论述,普芬道夫对绝对主义时期的国际体系研究做出了极具创新性的贡献(托布约尔·克努成著,余万里、何宗强译:《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3、110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人民出版社 绝对主义 国际关系研究 莱布尼茨 克劳塞维茨 国际关系理论 德国思想家 主权观念
原文传递
汉斯·凯尔森的生平、著述与思想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书友 《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 2005年第1期261-280,共20页
汉斯·凯尔森当然算不上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字,但对于法学理论研究者而言,这个名字却绝不陌生,甚至是如雷贯耳。美国法学家庞德(Roscoe Pound)在1934年写道,凯尔森毫无疑问是"当代法学的领军人物"。25年之后,英... 汉斯·凯尔森当然算不上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字,但对于法学理论研究者而言,这个名字却绝不陌生,甚至是如雷贯耳。美国法学家庞德(Roscoe Pound)在1934年写道,凯尔森毫无疑问是"当代法学的领军人物"。25年之后,英国法哲学家哈特(H.L.A.Hart)将凯尔森称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分析法学中最令人鼓舞的学者"。又过了四分之一个世纪,芬兰哲学家与逻辑学家莱特(GeorgHenrik von Wright)将凯尔森与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t)相提并论,他写道:"正是这两位思想家最深刻地影响了"这个世纪的"……社会科学"(这也许是凯尔森所得到的最高赞誉罢)。其他学者在赞扬凯尔森的著作时也从不吝惜溢美之词。与之相反,许多英美学者认为凯尔森创立的纯粹法理论(Pure Theory of Law/Rein-rechttheorie)"毫无用处"、"只开花而不结果",理由据说是因为该理论"来自逻辑而非生活"。即使在凯尔森的地位(学术的和政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尔森 纯粹法理论 逻辑学家 当代法学 分析法学 英国法 法学理论 德国思想家 美国法学家 魏玛
原文传递
疫情文学的资源与后疫情时代的文学转向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光芒 《网络文学评论》 2020年第1期26-30,共5页
一德国思想家阿多诺有一个震惊世人的警句常被人提起,即"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1],也有译为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残忍的。阿多诺还说:"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你不能再写诗了"[2],意即奥斯维辛之后没有诗。不管... 一德国思想家阿多诺有一个震惊世人的警句常被人提起,即"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1],也有译为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残忍的。阿多诺还说:"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你不能再写诗了"[2],意即奥斯维辛之后没有诗。不管哪种说法,也不管哪一种解读,都不会否认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即文明与野蛮共同参与并制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残忍、最邪恶的人道主义灾难,从那之后,文学的写作如果不能够从文明价值与人性反思上发生一次根本的和彻底的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斯维辛 文明与野蛮 文学转向 人性反思 德国思想家 阿多诺 残忍
原文传递
实践总有历史
13
作者 胡华 《学前教育》 2020年第5期1-1,共1页
一转眼,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也就是我们眼里的"花草园",自2004年成立已然度过了16个春夏秋冬的轮回。在度过艰难生存期后,我们开始将工作重点转向了对课程的思考与探寻。德国思想家迈克因泰说:人生经历总是根植于相... 一转眼,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也就是我们眼里的"花草园",自2004年成立已然度过了16个春夏秋冬的轮回。在度过艰难生存期后,我们开始将工作重点转向了对课程的思考与探寻。德国思想家迈克因泰说:人生经历总是根植于相关事实的实际情况,从中"我"才能推知"我"的身份。作为教育者,这份关于自我的确认是非常宝贵的,因为"我是谁"决定了"我"在专业上的判断,决定了"我"和工作场域中每个人的关系,决定了"我"在教育探索中如何赋予情感、思想,也决定了"我"在面临困境时如何完成自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幼儿园 中华女子学院 教育探索 德国思想家 面临困境 工作场域 春夏秋冬 教育者
原文传递
恩格斯在一八六O年
14
作者 杨仁厚 《文史天地》 2020年第9期4-8,共5页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年),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军事理论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今年是恩格斯诞辰200周年,本刊特刊发此文,介绍恩格斯在1860年的重要事迹,以纪念这位伟大...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年),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军事理论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今年是恩格斯诞辰200周年,本刊特刊发此文,介绍恩格斯在1860年的重要事迹,以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导师,纪念他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出的伟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军事理论家 革命导师 弗里德里希 德国思想家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伟大贡献 恩格斯
原文传递
基于灵魂塑造的教育观——读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薪水 《思想政治课教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5-96,共2页
教育是什么?追问这一问题的必要性何在?在《什么是教育》中,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提出:"如何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塑造功能融合起来,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1)对"灵魂的塑造"的强调,与当时的... 教育是什么?追问这一问题的必要性何在?在《什么是教育》中,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提出:"如何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塑造功能融合起来,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1)对"灵魂的塑造"的强调,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不可分。如果人成为一种纯粹的客体和被训练的对象,不仅不能思考生活与存在,而且头脑还将被混杂的知识所充斥。雅斯贝尔斯坚信人必须寻回教育的本源,重新打开自我生成的途径,进入对自身存在的思考之中,从而成为真正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斯贝尔斯 塑造功能 《什么是教育》 教育观 德国思想家 自我生成 教育反思 真正的人
原文传递
在自然的或者物理的时间观之外——海德格尔《时间概念》译后记 被引量:3
16
作者 孙周兴(译) 《书城》 2020年第3期20-27,共8页
《时间概念》是德国思想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的一本小书,由两个文本组成,其一是海德格尔作于一九二四年的论著《时间概念》,当时计划在《德国文学科学和精神史季刊》上发表,但因篇幅过长(译成中文大概有... 《时间概念》是德国思想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的一本小书,由两个文本组成,其一是海德格尔作于一九二四年的论著《时间概念》,当时计划在《德国文学科学和精神史季刊》上发表,但因篇幅过长(译成中文大概有八九万字),或者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终于未能刊出,故这部论著在作者生前一直未公开发表过;其二是作者于一九二四年七月二十五日在马堡神学家协会上做的同名演讲,后由哈特姆特·蒂特延(Hartmut Tietjen)博士编辑,一九八九年在马克斯·尼迈耶出版社出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丁·海德格尔 德国思想家 译后记 尼迈耶
原文传递
基于儿童的诗歌教学特点与方法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芳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6年第6期50-51,共2页
诗歌是汉语文化的瑰宝,也是汉语中比较精致、纯粹、优美的文学样式。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曾经断言:"一切艺术,就其本质而言都是诗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诗歌教学唤醒儿童的诗性智慧。儿童是"天然的诗人",诗歌本性与儿童的本性... 诗歌是汉语文化的瑰宝,也是汉语中比较精致、纯粹、优美的文学样式。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曾经断言:"一切艺术,就其本质而言都是诗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诗歌教学唤醒儿童的诗性智慧。儿童是"天然的诗人",诗歌本性与儿童的本性是相通的。苏教版的教材中有许多诗歌——现代诗和古代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教学 古代诗 现代诗 德国思想家 苏教版 汉语文化 诗性智慧 言语表达 诗歌意境 诗眼
原文传递
历史呼唤着社会主义艺术强者
18
作者 王仲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13-14,共2页
今天,中国艺术界的各个门类都在讨论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和特征问题,这对思想混乱了一阵的艺术界来讲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其实。
关键词 超越资本主义 历史眼光 历史时代 发展理论 人类艺术 人类社会 艺术理论家 资本主义世界 艺术素质 德国思想家
原文传递
培养整全人的自由交往——读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
19
作者 付毅 《思想政治课教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5-96,共2页
什么是大学?大学要培养的是何种意义上的人?对于这些问题,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在《大学之理念》一书中进行了深刻的哲学分析。他从人的生命存在层面出发,对大学之内涵、任务、目标以及教学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雅斯贝尔斯指出... 什么是大学?大学要培养的是何种意义上的人?对于这些问题,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在《大学之理念》一书中进行了深刻的哲学分析。他从人的生命存在层面出发,对大学之内涵、任务、目标以及教学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雅斯贝尔斯指出大学作为探求真理的地方,其教育使命不只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自由交往培养出不同于“专业人”的“整全人”。因此,雅斯贝尔斯极为推崇苏格拉底式的交流,在对话过程中双方或多方可以就某一问题进行论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斯贝尔斯 教育使命 整全人 德国思想家 对话过程 苏格拉底式 哲学分析 自由交往
原文传递
西方是否人类的样板?——新几内亚巴鲁亚人的变化与衰落
20
作者 莫里斯·戈德利耶 刘达超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CSSCI 1992年第2期153-166,共14页
本栏两文均与本期主题密切相关。莫里斯·戈德利耶的论文考察了西方现代性对新几内亚巴鲁亚社会的冲击;这是他20多年来一直在观察的。西方的现代性有如看守大门的杰纳斯,是个两面神;目前世界的东方和南方的民主化进程可以看作它含... 本栏两文均与本期主题密切相关。莫里斯·戈德利耶的论文考察了西方现代性对新几内亚巴鲁亚社会的冲击;这是他20多年来一直在观察的。西方的现代性有如看守大门的杰纳斯,是个两面神;目前世界的东方和南方的民主化进程可以看作它含笑的一面,作者在此写的是它具有毁灭性的一面,从而就它之是否可以充当普遍性的样板作反思。斯特凡·布罗伊尔在本栏的第二篇文章中,按德国思想家罗伯特·埃利亚斯的论述,对文明和现代性两概念作批判性的分析。埃利亚斯死于1990年8月1日,是历史社会学领域中很有名望的学者。他考虑的问题包括国家、民主、个人自由之间的交互关系,以及民主化及其所要求的自我克制之间的复杂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利亚斯 自我克制 布罗伊尔 现代性 社会学领域 德国思想家 戈德 个人自由 咖啡树 交互关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