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冯至的德国文学史观是如何形成的?——以北大时代《德国文学史》备课笔记和资料卡片为中心的讨论
1
作者 叶隽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23年第3期164-191,共28页
尽管冯至将《德国文学简史》引为败笔,但其撰写事件仍不可谓不是中国德文学科史上的一大事因缘。它是诞生于“大跃进”特殊时代的奉命作文,但也是冯至北大、西南联大时期的授课经验以及《德国文学史》备课笔记,特别是大量资料卡片的结... 尽管冯至将《德国文学简史》引为败笔,但其撰写事件仍不可谓不是中国德文学科史上的一大事因缘。它是诞生于“大跃进”特殊时代的奉命作文,但也是冯至北大、西南联大时期的授课经验以及《德国文学史》备课笔记,特别是大量资料卡片的结晶。其中较为典型的即是歌德卡片和歌德研究过程。在这项工作中,冯至还明确提出了他的德国文学史撰作原则,即德国文学史观,至今仍很有意义。本文通过详细考察《德国文学简史》(上册)的编纂始末,指出其特殊的学科史意义,也就是,它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是一代学人留下的学术史轨迹,同时开启了后来者的《德国文学史》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至 德国文学史 学术史
下载PDF
汉语语境下外国文学史的现代性转换——评韩耀成先生《德国文学史》第四卷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建军 袁先来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56-159,共4页
韩耀成先生的新著《德国文学史》第四卷,既融会贯通了历史唯物主义以及辩证法思想,又吸收了当代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新思想和新方法,系统梳理了1880-1945年间德国文学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复杂的思想表现形态,对德国现代文学的立论基... 韩耀成先生的新著《德国文学史》第四卷,既融会贯通了历史唯物主义以及辩证法思想,又吸收了当代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新思想和新方法,系统梳理了1880-1945年间德国文学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复杂的思想表现形态,对德国现代文学的立论基础、目的和历史定位有着令人信服的把握,很好地解决了文化精神与文学思潮的关系问题。作为一部新型的外国文学史文本,该著作完成了汉语语境下的外国文学史由传统性到现代性的转换,是新时期个性化的外国文学史写作实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文学史 韩耀成 文学史 文化精神与文学思潮
原文传递
德国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
3
作者 叶廷芳 《中学生阅读(高中版)》 2006年第11期36-37,共2页
一向把舞台看做“道德的学校”的席勒,最后几年也把主要精力重新放在戏剧上。提高德国戏剧的原创品格,建立像样的民族剧院,从而在这一领域摆脱对外国的依赖,树立国家的文化形象,这是席勒和歌德的共同追求。席勒比歌德晚生10年,却比歌德... 一向把舞台看做“道德的学校”的席勒,最后几年也把主要精力重新放在戏剧上。提高德国戏剧的原创品格,建立像样的民族剧院,从而在这一领域摆脱对外国的依赖,树立国家的文化形象,这是席勒和歌德的共同追求。席勒比歌德晚生10年,却比歌德早逝27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文学史 双子星座
原文传递
德国早期中国文学史纂中的儒释道
4
作者 方维规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0-119,共10页
1854年,肖特所著《中国文学论纲》为世界上首部中国文学史,至1926年卫礼贤的《中国文学》出版,二者虽时隔70余年,但均属于德国早期的中国文学史纂。欧洲早期中国文学史纂虽已处于“文学”“文学史”和“文学史纂”等观念变迁之时,但在... 1854年,肖特所著《中国文学论纲》为世界上首部中国文学史,至1926年卫礼贤的《中国文学》出版,二者虽时隔70余年,但均属于德国早期的中国文学史纂。欧洲早期中国文学史纂虽已处于“文学”“文学史”和“文学史纂”等观念变迁之时,但在很大程度上套用了典型的西方文学史编写模式。当初,现代“文学”概念远未占有主导地位,西方人撰写的中国文学史,通常纵贯中国文化主要书籍,儒释道兼收并蓄,尤其见重孔子和老子思想。杂文学观主导下的文学史叙写方式,一般是通过阐释中国思想和文化来把握中国文学,其中一些观点迄今仍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早期中国文学史 儒释道 中国文化
下载PDF
诺贝尔文学奖中的剧作家
5
作者 希京 《当代戏剧》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44-46,共3页
诺贝尔文学奖自1901年创立以来,已经产生了85位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剧作家和诗人.这些来自世界各国的文学奖得主,虽然风格特异,流派不同,但通过这项世界范围的评奖活动,肯定着人类精神中积极优秀的一面,仿如一道亮光穿过这个世界的黑暗.... 诺贝尔文学奖自1901年创立以来,已经产生了85位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剧作家和诗人.这些来自世界各国的文学奖得主,虽然风格特异,流派不同,但通过这项世界范围的评奖活动,肯定着人类精神中积极优秀的一面,仿如一道亮光穿过这个世界的黑暗.八十年来,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金榜提名中,出现了一串获奖的剧作家,作家和诗人.比昴松(1832-1910)挪威著名的作家、剧作家,1832年12月8日生于挪威斯特尔达,1910年4月26日在法国巴黎逝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文学 这个世界 评奖活动 象征主义 威斯 十年 象征派 德国文学史 肖伯纳 长夜漫漫路迢迢
下载PDF
民主德国当代文坛一瞥
6
作者 张崇智 《国际论坛》 1987年第1期59-62,共4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受法西斯迫害而被迫长期流亡国外的德国作家陆续回到了一片焦土和废墟的故乡。民主德国当时奉行的文化政策是注重团结各种不同政治信仰的反法西斯作家,吸收他们参加重建家园和国家的民主建设,所以大部分流亡作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受法西斯迫害而被迫长期流亡国外的德国作家陆续回到了一片焦土和废墟的故乡。民主德国当时奉行的文化政策是注重团结各种不同政治信仰的反法西斯作家,吸收他们参加重建家园和国家的民主建设,所以大部分流亡作家回到了当时的苏占区,即日后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亡国外 卡珊德拉 苏占区 文化政策 社会主义新人 雷马克 德国文学史 德国浪漫主义 短篇小说集 英雄形象
下载PDF
歌德与现代阿拉伯文学
7
作者 宇宙 《阿拉伯世界研究》 1991年第3期52-55,76,共5页
阿拉伯学者对歌德的研究与译介德国古典主义的代表作家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创作的《浮土德》,不仅是德国文学史上的伟大巨著,而且它与荷马史诗、但丁《神曲》齐名,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伟大史诗之一。早在本世纪初,... 阿拉伯学者对歌德的研究与译介德国古典主义的代表作家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创作的《浮土德》,不仅是德国文学史上的伟大巨著,而且它与荷马史诗、但丁《神曲》齐名,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伟大史诗之一。早在本世纪初,鲁迅先生就在报刊杂志上介绍歌德及其作品。1922年,郭沫若翻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问世。1928年,郭老翻译的《浮士德》第一部与读者见面。此后,《浮士德》第二部以及歌德的其他一些作品先后被介绍到了中国,受到中国读者的喜爱,对中国的知识阶层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因为歌德作品中反封建、反教会、追求个性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士德》 少年维特之烦恼 德国文学史 阿拉伯世界 靡非斯特 世界文学史 《神曲》 个性解放 玛甘泪 知识阶层
下载PDF
德国文化传统视野中的“反法西斯文学”
8
作者 叶隽 《译林》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91-193,共3页
  纳粹上台,既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场浩劫,亦为德国文学史上的一轮劫难.作为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具有标本意义的阶段,法西斯潮流的兴起,是20世纪的重要遗产,包括作为其伴生物的法西斯文学与法西斯学术(权且如此立名),其历史经验与惨痛...   纳粹上台,既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场浩劫,亦为德国文学史上的一轮劫难.作为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具有标本意义的阶段,法西斯潮流的兴起,是20世纪的重要遗产,包括作为其伴生物的法西斯文学与法西斯学术(权且如此立名),其历史经验与惨痛教训值得深刻检讨、探究和发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法西斯文学 德国文学史 文化传统
原文传递
精神史、学术史与世界文学:施寒微《中国文学史》的德国路径
9
作者 郑心婷 李松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4年第7期208-226,共19页
施寒微的《中国文学史》是二战后德国首部系统完整的通史性著作。该书以独特的文学史分期、丰富的学术文献对中国文学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梳理与分析,反映了海外中国文学研究的潮流与趋势。作为德国的中国文学史编纂谱系的延展,该著... 施寒微的《中国文学史》是二战后德国首部系统完整的通史性著作。该书以独特的文学史分期、丰富的学术文献对中国文学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梳理与分析,反映了海外中国文学研究的潮流与趋势。作为德国的中国文学史编纂谱系的延展,该著作体现了德国学者的精神史理念、学术史方法及其世界文学意义。分析该书如何架设学术对话的平台,可以为中国文学走向国际提供参照和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的中国文学史编纂 精神史理念 学术史方法 世界文学意义 德国路径
原文传递
瑞士德语文学现状:间歇还是终结?
10
作者 佩措尔特 宁瑛 《外国文学动态》 1994年第4期7-8,共2页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于欧洲的政治、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在德语文学界出现了一种否定战后文学传统的说法。不但"民主德国的文学已告终结,而且在德国文学史上不过是一个脚注",同时也宣告"告别战后联邦德国的文学,它...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于欧洲的政治、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在德语文学界出现了一种否定战后文学传统的说法。不但"民主德国的文学已告终结,而且在德国文学史上不过是一个脚注",同时也宣告"告别战后联邦德国的文学,它同样因为太受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忽视美学因素而应消亡"。与此同时由于迪伦马特和弗里施两位享有世界声誉的大师相继谢世,瑞士文学也出现了间歇,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就成了文学史家关注的问题。1994年4月27日,莱比锡大学教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语文学 德国文学史 弗里施 迪伦马特 文学传统 世界声誉 文学史 莱比锡大学 瑞士人 文学论争
原文传递
浮土德
11
作者 樊修章(译) 《当代外国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1-71,共1页
《浮士德》是歌德最为重要和知名的代表作,从开始创作到最终完成耗时近60年,涵盖了歌德整个文学生涯,同时也是德国文学史上难以逾越的经典,有着世界性的影响,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称欧洲四大名著。《... 《浮士德》是歌德最为重要和知名的代表作,从开始创作到最终完成耗时近60年,涵盖了歌德整个文学生涯,同时也是德国文学史上难以逾越的经典,有着世界性的影响,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称欧洲四大名著。《浮士德》取材于德国16世纪关于浮士德的民间传说,作品讲述了浮士德与魔鬼梅非斯托订约,从自己的书斋出发进入外部世界,并不懈追求爱情、权力及美与理想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士德》 《哈姆雷特》 浮士德 文学生涯 德国文学史 《荷马史诗》 《神曲》 四大名著
原文传递
相爱相杀的大作家们
12
作者 黄薇 《教师博览(上旬刊)》 2023年第8期34-35,共2页
在文学艺术界,从来不乏美妙友谊,但并非所有人都能走到终点。1友谊需要求同存异的包容心。歌德与席勒算是神仙友谊,席勒比歌德小10岁,两人的友谊激发出彼此的创作,共同支撑起德国文学史上辉煌的“古典主义”时代。
关键词 包容心 求同存异 文学艺术界 德国文学史 席勒 古典主义 友谊 歌德
原文传递
逝去未尽英雄志——“埃格蒙特-奥兰宁结构”的意义
13
作者 叶隽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2-57,共6页
本文以歌德的戏剧《埃格蒙特》为研究个案,指出该作代表了歌德思想的重要转折标志,即由浪漫思脉向启蒙思脉的转向。一方面提出"埃格蒙特-奥兰宁结构"以凸显埃格蒙特这一人物类型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则进一步追问英雄向死而生... 本文以歌德的戏剧《埃格蒙特》为研究个案,指出该作代表了歌德思想的重要转折标志,即由浪漫思脉向启蒙思脉的转向。一方面提出"埃格蒙特-奥兰宁结构"以凸显埃格蒙特这一人物类型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则进一步追问英雄向死而生的命题,适当时引入克莱斯特的名作《洪堡王子》略作参照,凸显德国启蒙背景下不同代表性作家的思路差别。最后揭示此剧作为歌德转型启蒙之作的意义,是歌德倾向于启蒙思脉的重要标志,即在爱情与秩序之间的自由诉求。这是一种向现实妥协的选择,但也是一种告别青春浪漫时代的向社会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埃格蒙特》 德国文学史 思想史
原文传递
从歌德的《浮士德》看柏辽兹的《浮士德》
14
作者 柯云燕 《才智》 2011年第15期337-337,共1页
浮士德是西方民间传说和文学中影响力最大最持久的形象之一。歌德的《浮士德》就取材于16世纪德国的这个民间传说。有关江湖术士浮士德,可能为魔法师,传说他与魔鬼订了出卖灵魂三十四年的契约,生前尽情享受,死后入地狱的民间传说。《浮... 浮士德是西方民间传说和文学中影响力最大最持久的形象之一。歌德的《浮士德》就取材于16世纪德国的这个民间传说。有关江湖术士浮士德,可能为魔法师,传说他与魔鬼订了出卖灵魂三十四年的契约,生前尽情享受,死后入地狱的民间传说。《浮士德》是德国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是世界文学宝库的明珠。歌德的这部作品以老博士浮士德和魔鬼梅菲斯特的一场打赌为主线展开,梅菲斯特要求做浮士德的奴仆,极力使他感到满足,而浮士德必须不满足、不断地要求,否则,他将死去,灵魂将被魔鬼支配。梅菲斯特设计了学者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士德》 德国文学史 柏辽兹 世界文学 康塔塔 瓦格纳 玛格丽特 多尼采蒂 管弦乐曲 拉科西
原文传递
弗林 抒情诗四首
15
作者 裘明仁 《译林》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41-142,共2页
格奥尔克·封·德·弗林(Georg von derVring,1889—1968),是德国当代现实主义作家、诗人,早在20至30年代,就以其贯穿着人道主义与反战精神的作品《士兵祖伦》(1927)、《拉斐特营》(1929)及《玫瑰竞赛》(1932)等长篇小说而... 格奥尔克·封·德·弗林(Georg von derVring,1889—1968),是德国当代现实主义作家、诗人,早在20至30年代,就以其贯穿着人道主义与反战精神的作品《士兵祖伦》(1927)、《拉斐特营》(1929)及《玫瑰竞赛》(1932)等长篇小说而享有盛名,成为德国文坛反战小说的重要代表人物,从而奠定了他在德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其他题材的主要作品还有《偷猎者约翰娜》(1934)、《金头盔》(1948)、《一千另一条路》(1955)及历史小说等。他才华出众,除文学创作之外,同时又是出色的翻译家与艺术家,以其毕生的耕耘,为当代德国的文坛艺苑留下了丰富的作品。他的诗作语言清丽、情景交融,带有民歌风格,质朴隽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才华出众 历史小说 现实主义作家 德国文学史 弗林 民歌风格 文学创作 拉斐特 永远永远 鸟鸣
原文传递
安娜·西格斯的面部表情
16
作者 克里斯塔·沃尔夫 李士勋 《外国文学动态》 1994年第5期33-36,共4页
本期介绍的这篇杂文(Essay)是作者特意为今年出版的新书《安娜·西格斯画传》而写的。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感情真挚地回忆了她与安娜·西格斯的交往,用简练而深刻的文字塑造了一代文化巨人的有血有肉的动人形象。像德国历史上的... 本期介绍的这篇杂文(Essay)是作者特意为今年出版的新书《安娜·西格斯画传》而写的。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感情真挚地回忆了她与安娜·西格斯的交往,用简练而深刻的文字塑造了一代文化巨人的有血有肉的动人形象。像德国历史上的许多诗人一样,安娜·西格斯也属于苦恋型的知识分子,在法西斯统治时期是如此,在她为之呕心沥血的新德国的30多年中也是如此,德国重新统一后,在一切都将予以重新评价的过程中,安娜·西格斯也要被放到历史的天平上重新衡量一番。然而,人们发现,他们以前并不完全了解她,她的一生给后人留下许多有益的启示。她所塑造的众多人物,不仅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将在德国文学史上永放光彩。因为:"没有他们本世纪会是什么样子呢?"一这篇杂文实际上被当作该书的导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格斯 德国文学史 面部表情 法西斯统治 德国历史 文化巨人 毕希纳 这个世界 爱伦堡 克莱斯特
原文传递
开宗立派的毕希纳
17
作者 张文慧 《新世纪剧坛》 2013年第4期75-80,共6页
格奥尔格·毕希纳是十九世纪德国文学史上最令人不安也是最现实的作家,被视为表现主义先驱及德国第一个现代剧作家。他的剧作极具创新性,在不到二十四年的生命里,他开创了与同时代剧作家完全不同的戏剧创作手法,对后来的现代戏剧产... 格奥尔格·毕希纳是十九世纪德国文学史上最令人不安也是最现实的作家,被视为表现主义先驱及德国第一个现代剧作家。他的剧作极具创新性,在不到二十四年的生命里,他开创了与同时代剧作家完全不同的戏剧创作手法,对后来的现代戏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尽管作品不多,他在德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却是举足轻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希纳 德国文学史 格奥尔格 表现主义戏剧 戏剧创作 现代戏剧 开宗立派 荒诞派戏剧 布莱希特 十九世纪
原文传递
我的老师冯至
18
作者 李肇星 《杉乡文学》 2005年第10期23-23,共1页
我在山东胶南老家上中学时, 在鲁迅先生一本什么书中读到过这样的话:冯至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出现的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之一。等我到北大念书后,才知道冯至是我们西方语言文学系的主任。两个月后,我第一次见到了大名鼎鼎... 我在山东胶南老家上中学时, 在鲁迅先生一本什么书中读到过这样的话:冯至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出现的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之一。等我到北大念书后,才知道冯至是我们西方语言文学系的主任。两个月后,我第一次见到了大名鼎鼎的冯至本人。那天傍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至 文学 抒情诗人 西方语言 次见 一本 上中 杜甫诗歌 德国文学史 海涅
原文传递
道一声别离,我的友谊 作家们的决裂时分
19
作者 黄薇 《国家人文历史》 2022年第1期124-133,共10页
第一次读到歌德与席勒的故事,感叹,这是什么神仙友谊?席勒比歌德小10岁两人境遇悬殊,是穷小子与富二代的相识,初见话不投机后成莫逆之交。两人的友谊激发出彼此的创作,将当时颓丧的席勒重新拉入文学的怀抱,歌德也仿佛浮士德般焕发第二... 第一次读到歌德与席勒的故事,感叹,这是什么神仙友谊?席勒比歌德小10岁两人境遇悬殊,是穷小子与富二代的相识,初见话不投机后成莫逆之交。两人的友谊激发出彼此的创作,将当时颓丧的席勒重新拉入文学的怀抱,歌德也仿佛浮士德般焕发第二次青春,两人佳作迭出,共同支撑起德国文学史上辉煌的“古典主义”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士德 德国文学史 佳作迭出 席勒 穷小子 富二代 友谊 古典主义
原文传递
2004年德语学习全年总目录
20
《德语学习》 2004年第6期61-64,共4页
关键词 德语学习 大学德语四级考试 王炳钧 文学欣赏 文学鉴赏 德国文学史 目录 检索工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