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文本”与“真实”的概念——试论德希达对传统史学的冲击
被引量:
5
1
作者
黄进兴
《开放时代》
2003年第2期83-100,共18页
本文拟取德希达(Derrida)的文本观,作为剖析后现代理论对史学冲击的一个面相,尤其着重其学术史上的意义,且试图评估德氏理论的优劣长短。全文计分三个章节:(一)近代史学的确立;(二)德希达的解构策略与文本观;(三)拦截后现代。
关键词
德希达
传统史学
文本观
史学冲击
近代史学
解构策略
后现代理论
原文传递
重访人文主义:从沙特、海德格、德希达到牟宗三
2
作者
林镇国
《开放时代》
2003年第1期75-86,共12页
沙特、海德格、德希达和牟宗三面对人文主义时,彼此持有不同也难于通约的立场。在西方,是寻求人的自由解放;在东方,是寻求人的完成。以牟宗三为代表的新儒家哲学若未能进入哲学论述的后设分析,未能正视语言转向的意义,则其拘于形上学范...
沙特、海德格、德希达和牟宗三面对人文主义时,彼此持有不同也难于通约的立场。在西方,是寻求人的自由解放;在东方,是寻求人的完成。以牟宗三为代表的新儒家哲学若未能进入哲学论述的后设分析,未能正视语言转向的意义,则其拘于形上学范围里建构圆教的真理,终不免有所“不见”——不见论述与权力、性别、种族的隐喻关系。站在“边界”进行论述分析,也许是新儒家当前面对自我的一项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主义
沙特
海
德
格
德希达
牟宗三
哲学
文化
原文传递
诗无意象的可能性?
被引量:
1
3
作者
简政珍
《文学与文化》
2012年第3期48-58,共11页
本文第一部分说明诗不假言说,而趋于沉默。意象显现(show)而非明言(tell),因而语言充满稠密度,进而拓展读者的想象空间。诗不只是现实的反映,而更是积极的反映。但反映并非言说与呼喊,因为诗不是陈情书,也非口号。诗人的职责在陈述(desc...
本文第一部分说明诗不假言说,而趋于沉默。意象显现(show)而非明言(tell),因而语言充满稠密度,进而拓展读者的想象空间。诗不只是现实的反映,而更是积极的反映。但反映并非言说与呼喊,因为诗不是陈情书,也非口号。诗人的职责在陈述(describe),而非开药方(prescribe)。论文进一步说明意象不是理念的化身,书写者或是哲学家不仅无法将意象套入理念的框架,意象且经常从既有的理念中逸走。意象能使抽象的理念具象化,因而使书写有了生命的轮廓,不论中西传统,诗因为书写意象,因而也书写了诗性的存有。本文第二部分以台湾《吹鼓吹诗论坛》的"无意象诗"专辑为例,指出形象也可能是意象,意象的根源不一定是形体,标题是文本重要的一部分,虽然诗行中没有意象但题目的意象也已经自我解构所谓的"无意象诗"。本文的结论是,大多数的无意象诗诗质匮缺,诗质较为浓密的"无意象诗"经常寄居于"意象的幻影"里。有些诗擅长谈玄说理,但去除意象的哲思,和哲学相比,其深度总让人另有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无意象诗
“意象的幻影”
海
德
格
德希达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本”与“真实”的概念——试论德希达对传统史学的冲击
被引量:
5
1
作者
黄进兴
出处
《开放时代》
2003年第2期83-100,共18页
文摘
本文拟取德希达(Derrida)的文本观,作为剖析后现代理论对史学冲击的一个面相,尤其着重其学术史上的意义,且试图评估德氏理论的优劣长短。全文计分三个章节:(一)近代史学的确立;(二)德希达的解构策略与文本观;(三)拦截后现代。
关键词
德希达
传统史学
文本观
史学冲击
近代史学
解构策略
后现代理论
分类号
K09 [历史地理—历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重访人文主义:从沙特、海德格、德希达到牟宗三
2
作者
林镇国
出处
《开放时代》
2003年第1期75-86,共12页
文摘
沙特、海德格、德希达和牟宗三面对人文主义时,彼此持有不同也难于通约的立场。在西方,是寻求人的自由解放;在东方,是寻求人的完成。以牟宗三为代表的新儒家哲学若未能进入哲学论述的后设分析,未能正视语言转向的意义,则其拘于形上学范围里建构圆教的真理,终不免有所“不见”——不见论述与权力、性别、种族的隐喻关系。站在“边界”进行论述分析,也许是新儒家当前面对自我的一项课题。
关键词
人文主义
沙特
海
德
格
德希达
牟宗三
哲学
文化
分类号
G112 [文化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诗无意象的可能性?
被引量:
1
3
作者
简政珍
机构
台湾亚洲大学外文系
出处
《文学与文化》
2012年第3期48-58,共11页
文摘
本文第一部分说明诗不假言说,而趋于沉默。意象显现(show)而非明言(tell),因而语言充满稠密度,进而拓展读者的想象空间。诗不只是现实的反映,而更是积极的反映。但反映并非言说与呼喊,因为诗不是陈情书,也非口号。诗人的职责在陈述(describe),而非开药方(prescribe)。论文进一步说明意象不是理念的化身,书写者或是哲学家不仅无法将意象套入理念的框架,意象且经常从既有的理念中逸走。意象能使抽象的理念具象化,因而使书写有了生命的轮廓,不论中西传统,诗因为书写意象,因而也书写了诗性的存有。本文第二部分以台湾《吹鼓吹诗论坛》的"无意象诗"专辑为例,指出形象也可能是意象,意象的根源不一定是形体,标题是文本重要的一部分,虽然诗行中没有意象但题目的意象也已经自我解构所谓的"无意象诗"。本文的结论是,大多数的无意象诗诗质匮缺,诗质较为浓密的"无意象诗"经常寄居于"意象的幻影"里。有些诗擅长谈玄说理,但去除意象的哲思,和哲学相比,其深度总让人另有期待。
关键词
意象
无意象诗
“意象的幻影”
海
德
格
德希达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文本”与“真实”的概念——试论德希达对传统史学的冲击
黄进兴
《开放时代》
2003
5
原文传递
2
重访人文主义:从沙特、海德格、德希达到牟宗三
林镇国
《开放时代》
2003
0
原文传递
3
诗无意象的可能性?
简政珍
《文学与文化》
201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