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焦“德心才共育”推动高质量思政共同体建设
1
作者 汪晓萍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24-28,36,共6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大批德才兼备、心理素质过硬的人才,高质量思政共同体以共同体质量建设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效果提升。高质量思政共同体要具备以下特征:有明确的价值共识,有系统融合的育人资源产出,有思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大批德才兼备、心理素质过硬的人才,高质量思政共同体以共同体质量建设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效果提升。高质量思政共同体要具备以下特征:有明确的价值共识,有系统融合的育人资源产出,有思政胜任力过硬的成员,有清晰的协同逻辑等。其建设关键在于“强基”与“通脉”,围绕这两个关键点,文章提出以思政课、专业课、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组建思政共同体,聚焦“德心才共育”提供融合的育人要素系统、赋能教师“德心才共育”胜任力以筑牢高质量思政共同体之“基”;以明晰的“德心才”协同共育的逻辑、促进三类课程教师互惠共享的协同机制,畅通高质量思政共同体之“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心才 高质量 思政 共同体 建设
下载PDF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小学育心育德融合路径研究
2
作者 谢四元 李永福 +2 位作者 胡小兰 邵海 熊珍明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4年第8期37-40,共4页
实现心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是中小学心理育人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途径。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小学育心与育德有机融合,在育人目标上一致,在心理结构上一体,在价值引领、情感体验上具有优势。推进育心育德的融合要加大队伍建设... 实现心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是中小学心理育人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途径。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小学育心与育德有机融合,在育人目标上一致,在心理结构上一体,在价值引领、情感体验上具有优势。推进育心育德的融合要加大队伍建设,塑造心理育人工作者的积极育人理念;丰富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方式方法,优化立德树人的内容供给;拓宽积极心理育人资源,促进心理育人工作整合模式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育人 理健康教育 积极
下载PDF
高中“德心融合”育人模式构建探究
3
作者 时婧 《教育界》 2024年第2期137-139,共3页
“德心融合”育人模式是培育高中生良好心理素质与道德品质的一种教学模式。文章简单介绍了高中“德心融合”育人模式,论述了高中“德心融合”育人模式的构建要点,进一步探究高中“德心融合”育人模式的构建形式与路径,以期为高效开展... “德心融合”育人模式是培育高中生良好心理素质与道德品质的一种教学模式。文章简单介绍了高中“德心融合”育人模式,论述了高中“德心融合”育人模式的构建要点,进一步探究高中“德心融合”育人模式的构建形式与路径,以期为高效开展高中德育、心育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 融合 育人模式
下载PDF
育心育德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4
作者 陈金蕾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4年第4期58-61,共4页
围绕立德树人教育主旨,以思想引动、文化助动、课堂推动、实践带动为助推合力,从建设“四讲”人才队伍、重塑多层次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多维度”考核评价矩阵、共建“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建立课程... 围绕立德树人教育主旨,以思想引动、文化助动、课堂推动、实践带动为助推合力,从建设“四讲”人才队伍、重塑多层次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多维度”考核评价矩阵、共建“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包等方面探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建设。形成“线上线下全覆盖”“课内课外全融通”“全员全过程共育人”“育心育德并头进”的育人格局,力求实现心理成长与道德发展相统一,培养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健康 课程思政 实践路径
下载PDF
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德心融合”策略与实践
5
作者 乌日汗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 2024年第5期0089-0092,共4页
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其中,德育工作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本文利用文献法等科学研究方法,辨析了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德心融合... 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其中,德育工作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本文利用文献法等科学研究方法,辨析了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德心融合”的策略创新意见。“德心融合”策略着重于德育工作和学生心理活动的相融共生,依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强化道德引导和道德实践,以及加强形式和内容的创新。通过“德心融合”,我们可以在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规律的同时,更好地进行德育工作,使其成效更加显著。在实践方面,文章从德育课程设计、教师德育素质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具体探讨和实施步骤的提出,指出实现“德心融合”的关键在于构建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的德育工作体系,使其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引领他们主动实现价值的塑造和个性的提升。此项研究对于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以及我国道德教育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跨度指导和理论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工作 融合”策略 学生理需求 引导和道实践 育工作体系。
下载PDF
育德与育心结合导向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发展
6
作者 张朦 张晓文 《科研成果与传播》 2024年第5期0122-0125,共4页
本文探讨了在育德与育心结合导向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发展路径。文章首先阐述了育德与育心的理论基础,明确了育德在塑造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中的核心作用,以及育心在促进学生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分析了育德与育... 本文探讨了在育德与育心结合导向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发展路径。文章首先阐述了育德与育心的理论基础,明确了育德在塑造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中的核心作用,以及育心在促进学生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分析了育德与育心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了两者结合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创新策略,包括强调全人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整合德育与心理教育内容,以及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技术。最后,文章探讨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发展的具体路径,包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和创新教育模式。通过这些措施,旨在构建一个更加全面、深入、互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育 高校理健康 发展路径 多样化教学
下载PDF
倡导德心健康的新理念——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被引量:7
7
作者 许惠芬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44-46,共3页
倡导德心健康的新理念既高扬道德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给予大学生追寻终极目标的动力,又要在意志和行为上充分运用心理的力量,在生活世界中解决冲突和困惑,追求个体完善的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的一种和谐的状态。它既是现实的需要,在理论上... 倡导德心健康的新理念既高扬道德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给予大学生追寻终极目标的动力,又要在意志和行为上充分运用心理的力量,在生活世界中解决冲突和困惑,追求个体完善的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的一种和谐的状态。它既是现实的需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也是可行的,同时也是提高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突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理健康教育 健康 融合
下载PDF
德心融合:高职生社会心态培育的新模式 被引量:1
8
作者 王丽荣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72-76,共5页
高职生是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其良好社会心态的培育,不仅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代社会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社会心态"既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高职生的社会心态,作为一种群... 高职生是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其良好社会心态的培育,不仅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代社会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社会心态"既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高职生的社会心态,作为一种群体的心境状态,是社会心理倾向与社会价值观念的综合表现,是心理与道德的有机结合。当前社会心态培育过程中存在"学科分立""德心分离"的问题,应当以"德心融合"的理念建构高职生社会心态培育模式,使"心理疏导"与"道德教育"相互协调,"思想育人"与"心理育人"有机结合,"心理发展"与"道德发展"共同提升,以此促进高职生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 高职生 社会 理疏导 培育模式
下载PDF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组成部分吗?——兼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被引量:9
9
作者 陈家麟 栾海清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4年第4期3-6,共4页
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德育的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可以从起源、理论基础、特征、教育者队伍、学生观、目标、原则、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来论述;其联系则可以从内容、形式、方法、效果等方面来论述。在学校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德育的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可以从起源、理论基础、特征、教育者队伍、学生观、目标、原则、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来论述;其联系则可以从内容、形式、方法、效果等方面来论述。在学校教育系统中,两者应保持各自相对的独立性,既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相互替代。强调在"以德育德"、"以心育心"的同时,注重"以心育德"和"以德育心",可以提高新时期我国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理健康教育
下载PDF
从孔孟“仁者爱人”到朱熹“仁者,爱之理,心之德” 被引量:4
10
作者 乐爱国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5-14,共10页
对于孔子讲"仁",朱熹发挥孟子所言"仁,人心也",认为"仁"是以仁之性为体,发用于爱之情,由内而外不断生发的动态过程,兼性情、体用、仁爱、内外于一体,既不是汉唐诸儒"以爱为仁",又不是二程门人&... 对于孔子讲"仁",朱熹发挥孟子所言"仁,人心也",认为"仁"是以仁之性为体,发用于爱之情,由内而外不断生发的动态过程,兼性情、体用、仁爱、内外于一体,既不是汉唐诸儒"以爱为仁",又不是二程门人"离爱而言仁",因而是"爱之理"。同时,仁又具"生意",而包"仁义礼智"四德,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因而是"心之德",是"人心之全德""本心之全德"。相对于今天对孔子"仁"的解读,或只讲"仁"为外在道德,或只讲"仁"为内在心性,将二者分别开来,朱熹把"仁"界定为"爱之理,心之德",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孟子 朱熹 爱之理
下载PDF
心理教育应用于学校德育的意义、原则与路径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季 《中小学德育》 2015年第4期22-26,共5页
学校德育与心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目标取向的一致性和性质内容的独特性。德育与心育相互整合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必由之路。心理教育应用于学校德育具有增强德育规范性避免随意性,提高德育预期性降低盲目性和增强德育实效性减少低效性... 学校德育与心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目标取向的一致性和性质内容的独特性。德育与心育相互整合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必由之路。心理教育应用于学校德育具有增强德育规范性避免随意性,提高德育预期性降低盲目性和增强德育实效性减少低效性的意义。德心整合—共生、和合—内生、融合—续生是现代生态德育的特征,也是心理教育应用于学校德育的基本原则;原理应用、理念应用、技术应用是心理教育应用于学校德育的行之有效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教育 学校 整合 意义 原则 路径
下载PDF
种“德”者必养其“心”——论王阳明经典诠释思想的价值维度
12
作者 鲍永玲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29,共4页
"经典"是民族精神文化流淌的坚实"河床",对建构我们的精神世界具有强烈的典范意义。王阳明虽不完全以说经、解经方式展开自己的思想,其思想体系深处却仍然离不开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阳明以"良知"规定了... "经典"是民族精神文化流淌的坚实"河床",对建构我们的精神世界具有强烈的典范意义。王阳明虽不完全以说经、解经方式展开自己的思想,其思想体系深处却仍然离不开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阳明以"良知"规定了经典诠释的价值和道德向度,并强调学者要"立志用功"、"种德养心",时时"栽培灌溉"和"修剪繁枝"以扩充良知,造就完美的人格。这种生命成长的隐喻,使存载"圣人之学"的儒家经典充满了时代精神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 为己之学 良知 简易
下载PDF
经典道德范畴诠释的心学化向度——王阳明“种德者必养其心”论发微 被引量:1
13
作者 邓立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6-51,共6页
阳明心学之经典诠释可谓心学思想激流的渊薮,以范畴为表征的经典道德在征引、解读、诠释的境域下紧扣心学内核,其价值通过情理互动、互融的动态过程进一步彰显。由王阳明"种德者必养其心"的观点审视,无论是仁、义、礼、智,还... 阳明心学之经典诠释可谓心学思想激流的渊薮,以范畴为表征的经典道德在征引、解读、诠释的境域下紧扣心学内核,其价值通过情理互动、互融的动态过程进一步彰显。由王阳明"种德者必养其心"的观点审视,无论是仁、义、礼、智,还是孝、悌、忠、信等等经典范畴,在整体的理论预设及运思历程中与心学体系化建构融为一体,以"心"养德、以"心"种德、以"心"明德的心学诠释建构本体、实践、超越的三维向度,遂成为理想人格形塑的"立德"之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道范畴 阳明 者必养其 学化
下载PDF
心统德智、心物并重:试论张君劢的新心学
14
作者 刘增光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0-86,共7页
张君劢所主张的新义理学可以称作"新心学"。此新心学上接王阳明而回到孟子,一方面打破了宋儒排他性的道统论,调和理学与心学两派;另一方面通过援西释孟,将孟子重新定位为中国观念论的创始者,由此以契接西方重视知识论的观念... 张君劢所主张的新义理学可以称作"新心学"。此新心学上接王阳明而回到孟子,一方面打破了宋儒排他性的道统论,调和理学与心学两派;另一方面通过援西释孟,将孟子重新定位为中国观念论的创始者,由此以契接西方重视知识论的观念论哲学传统。而理智自主、精神自由也就成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儒家的方法",这成为他调和朱陆、融通中西的窗口。虽然张君劢主张德智并重、心物并重,但是他又主张德行优先,其哲学可称为"德性的理智主义"。张君劢对德智关系、心物关系的新看法,对于了解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强调"心理建设",统合"可爱"与"可信"、传统与现代的努力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君劢 物并重
下载PDF
德心共育,构建高校心理教育“五进”模式
15
作者 朱卫嘉 邓卓明 +2 位作者 廖桂芳 屈莲华 向守俊 《重庆高教》 2009年第2期21-24,共4页
开展德心共育的理论研究,深刻认识大学生心理素质欠佳的德育背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构建德心共育的高校心理教育进军营、进班级、进宿舍、进家庭、进网络的“五进”模式;以德心共育为基本思路,以活动为载体,... 开展德心共育的理论研究,深刻认识大学生心理素质欠佳的德育背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构建德心共育的高校心理教育进军营、进班级、进宿舍、进家庭、进网络的“五进”模式;以德心共育为基本思路,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自助和互助为主要方式,激发了学生主体意识,促进了学生的自我成长与成才,实现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层次有机结合,收到良好的育人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育 理教育 “五进”模式
下载PDF
大学生情绪调节教育德心共育模式探究
16
作者 王媛丽 吉高卿 +1 位作者 刘美 耿茹 《品位·经典》 2021年第18期128-130,共3页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自编访谈问卷,通过对四名承担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高校教师的访谈,得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情绪调节内容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联系的文本资料,通过对这些文本资料的总结,探究大学生情绪调节教育德心共...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自编访谈问卷,通过对四名承担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高校教师的访谈,得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情绪调节内容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联系的文本资料,通过对这些文本资料的总结,探究大学生情绪调节教育德心共育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情绪调节 共育
下载PDF
“德心共育”理念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路径
17
作者 王利军 韦唯 《广西教育》 2023年第33期56-59,共4页
本文解析“德心共育”理念的内涵及研究背景,对德育和心育的内在联系进行讨论;阐明“德心共育”协同育人对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最后从完善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优化协同育人教学方法、拓宽协同育人载体、构建协同育人... 本文解析“德心共育”理念的内涵及研究背景,对德育和心育的内在联系进行讨论;阐明“德心共育”协同育人对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最后从完善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优化协同育人教学方法、拓宽协同育人载体、构建协同育人的文化氛围等方面,探讨学校“德心共育”多维、多样、多元协同育人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育” 协同育人 研究生 高校教育
下载PDF
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德心共融教育探索
18
作者 潘群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7年第19期161-162,共2页
五年制高职作为改革开放后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新学制,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了学生、家长的关注,也获得了社会的认可。但由于社会环境对五年制高职教育认识不足,其地位没有被社会充分肯定,导致五年制学生自卑不自信的现状比比皆是。拥有... 五年制高职作为改革开放后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新学制,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了学生、家长的关注,也获得了社会的认可。但由于社会环境对五年制高职教育认识不足,其地位没有被社会充分肯定,导致五年制学生自卑不自信的现状比比皆是。拥有健康的心态、完善的人格与良好的素质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本文从德育与心育的辩证关系入手,提出德心共融教育的必要性与实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 育教育 理健康教育 共融
下载PDF
育心养德、德心结合:中学德育新路径 被引量:3
19
作者 祝长水 陈安福 +1 位作者 宋玉平 方义康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49-50,共2页
育心养德、德心结合是中学德育的一条新路径,基本策略是开展"四情"教育、"十心"教育、学会关爱教育和自主教育。
关键词 结合
下载PDF
学校德育视角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卫卿 王永利 陈粲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3期71-73,共3页
基于学校德育视角,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都存在一致性,二者的一致也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来看,其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价标准等方面都有所创新。要切实提升... 基于学校德育视角,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都存在一致性,二者的一致也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来看,其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价标准等方面都有所创新。要切实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必须提升教育者的素质,重点关注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需求,完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 理健康教育 共育 校园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