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德性主体——1937—1946年废名身份的认证 |
张吉兵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2
|
德性主体性解读之社会建构论视角 |
杨能山
|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0 |
|
3
|
主体性的转变:由认识主体到德性主体——蒙培元先生生态哲学思想探析 |
何晓
|
《鄱阳湖学刊》
|
2016 |
1
|
|
4
|
浅谈德性的价值 |
杨发明
李国清
|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2000 |
0 |
|
5
|
现代性语境下道德哲学视域中的教师伦理 |
晏辉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0 |
|
6
|
唤醒美德的自主养德实践 |
赵华
|
《江苏教育》
|
2022 |
0 |
|
7
|
从血缘伦理到社会伦理:道德教育的时代境遇 |
彭海霞
李金和
|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8
|
道德与知识、事功的冲突——由牟宗三“良知坎陷”引发的思考 |
卢盈华
|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
2009 |
0 |
|
9
|
道德与知识、事功的一致——由牟宗三“良知坎陷”引发的思考(一) |
卢盈华
|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0 |
|
10
|
新时期道德教育理论发展的基本态势 |
|
《大庆社会科学》
|
2012 |
0 |
|
11
|
德性的“主体性”与“普遍性”——基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一种探讨 |
廖申白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9
|
|
12
|
丰富学生道德体验 促进主体德性建构 |
黄志煊
|
《课程教学研究》
|
2013 |
1
|
|
13
|
浅论东西方传统自然观的差异 |
秦桂秀
|
《经济与社会发展》
|
2006 |
2
|
|
14
|
先秦儒家“金规则”的具体内涵和现代意义 |
陈广思
|
《当代社科视野》
|
2012 |
0 |
|
15
|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执政伦理建设的重要内容 |
王仕国
赖海燕
|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
2006 |
2
|
|
16
|
毛泽东执政伦理思想研究 |
赖海燕
|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0 |
|
17
|
艺术伦理对主体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的价值干预 |
潘毅
|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18
|
《易传》三才之道中的生态意涵——一项基于比较环境伦理学的省察 |
张新
|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19
|
從“方知”到“真能”——朱子對曾子窮理處事之學的詮釋 |
陳榮開
|
《历史文献研究》
CSSCI
|
2017 |
0 |
|
20
|
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何所向与何所为 |
晏辉
|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