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被身体所拥有:对孔子眼中德性化身体的初探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宸 《天府新论》 CSSCI 2023年第6期36-43,共8页
不是“自我”拥有身体,而是身体拥有“自我”。这是我们在返回孔子的“身体观”时,首先需要澄清的一处认识。尽管“自我”与身体之间的界限在“子曰”之中经常是模糊的,但是作为人自身所是的那个德性化身体,却极易被“自我”所遮蔽。因... 不是“自我”拥有身体,而是身体拥有“自我”。这是我们在返回孔子的“身体观”时,首先需要澄清的一处认识。尽管“自我”与身体之间的界限在“子曰”之中经常是模糊的,但是作为人自身所是的那个德性化身体,却极易被“自我”所遮蔽。因此,确切地说,“修身”并非对身体本身施加某种操作,而是解除“自我”对身体的遮蔽,让人的德性化身体能够显现出来。德性化身体以自反性的三重机制,在“自我”发挥效力之前,就已经源始地把人与世界联结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化身体 “自我” 修身 自反
下载PDF
儒家知论的德性化、超越化路径考察
2
作者 李祥俊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24,共9页
儒家知论是一种广义认识论,德性化是儒家知论的目的,超越化则是其知论德性化得以实现的依据。儒家将知、德两种意识现象统一于人的精神生命和宇宙的精神生命整体,或侧重认知能力走心即性即天的内向超越路径,或侧重认知对象走格物致知的... 儒家知论是一种广义认识论,德性化是儒家知论的目的,超越化则是其知论德性化得以实现的依据。儒家将知、德两种意识现象统一于人的精神生命和宇宙的精神生命整体,或侧重认知能力走心即性即天的内向超越路径,或侧重认知对象走格物致知的外向超越路径,形成一种从终极存在意义上把生命、道德、认知统一起来的本体认识论。儒家通过超越化实现了知论德性化,但它同时面临着如何解决超越之知与现实之知的关系问题,宋明新儒学用德性之知统摄闻见之知,现代新儒学提出智的直觉与良知坎陷的两种超越之知,对象化认识论的独立地位仍然没有得到肯定,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寻求知、德的对立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儒家知论的现代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知论 德性化 超越
下载PDF
公民德育的德性化诠释及危机与认识——公民教育在德育政策层面的价值设计和政策反思 被引量:5
3
作者 薛晓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21,共8页
公民德育具有自身独特的教育内容,包括对公民责任、民主意识、参与热情及个人尊严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公民德育应当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其政策设计应当更多体现公民教育的道德立场,而不是一般道德教育的立... 公民德育具有自身独特的教育内容,包括对公民责任、民主意识、参与热情及个人尊严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公民德育应当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其政策设计应当更多体现公民教育的道德立场,而不是一般道德教育的立场。道德教育既不能代替公民教育,同样也不能代替公民德育。严格地讲,公民德育是由公民教育所演生出的教育问题,而不是由一般德育演生出的教育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教育 公民 育政策 德性化诠释
下载PDF
德性化追求与高校贫困生境遇的改善
4
作者 尉乐音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3-85,共3页
弱势群体能不能享有社会发展的成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音符。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对贫困大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是关注弱势群体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性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以德性塑造人性,不仅... 弱势群体能不能享有社会发展的成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音符。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对贫困大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是关注弱势群体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性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以德性塑造人性,不仅是关注弱势群体生存与发展,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化 高校贫困生
下载PDF
孔子“勇”观念的德性化路径
5
作者 金雪琴 《济宁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1-7,共7页
春秋时期是一个武力角逐、诸侯争霸的时代,所以“力勇”这一概念在当时格外重要。但是,过分强调“力勇”又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弊端。孔子看到了“勇”的双重面向,强调规避“力勇”因盲目性和血气性所产生的弊端,而将“勇德”纳入儒家的... 春秋时期是一个武力角逐、诸侯争霸的时代,所以“力勇”这一概念在当时格外重要。但是,过分强调“力勇”又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弊端。孔子看到了“勇”的双重面向,强调规避“力勇”因盲目性和血气性所产生的弊端,而将“勇德”纳入儒家的德性体系以彰显“勇”的真正价值。在孔子看来,“勇”正是在与仁、礼、智、义的制约和联系中不断实现德性化,而勇之德性化的过程即表现为“力勇”成为“勇德”的过程。孔子对“勇”的德性化也开启了后世对于“勇德”的推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力勇 德性化
下载PDF
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冯契先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独特贡献
6
作者 闫虹珏 《时代人物》 2024年第6期11-14,共4页
冯契先生以其学贯中西的学识、严谨真诚的治学态度,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冯氏学说。冯契先生深耕中国传统哲学领域,一方面以哲学基本问题为主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全面梳理中国传统哲学发展脉络,突出中国传统哲学的认识论的贡献;另一... 冯契先生以其学贯中西的学识、严谨真诚的治学态度,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冯氏学说。冯契先生深耕中国传统哲学领域,一方面以哲学基本问题为主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全面梳理中国传统哲学发展脉络,突出中国传统哲学的认识论的贡献;另一方面以意义世界为切入点,尝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德性之学相结合。他提出的“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治学思路不仅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实践路径,而且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当代转型与发展提出了创造性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契 马克思主义中国 理论为方法 理论为
下载PDF
韩伟:道德教育本身是一种关系性教育
7
《中小学德育》 2024年第2期80-80,共1页
韩伟在《教育研究》2023年第11期《论关系性道德教育及其价值自觉》一文中指出,关系性道德教育的核心要义在于塑造“道德关系中的能动者”、关注受教育者在“教—学”关系中探索性能力的生成、在“语言—意义”关系中创造性互动的生成... 韩伟在《教育研究》2023年第11期《论关系性道德教育及其价值自觉》一文中指出,关系性道德教育的核心要义在于塑造“道德关系中的能动者”、关注受教育者在“教—学”关系中探索性能力的生成、在“语言—意义”关系中创造性互动的生成、在“他人—责任”关系中积极生活态度的生成。关系性道德教育的价值自觉旨在促成一种“关系启蒙”,使我们对道德教育促进相互依存和相互理解的功能怀有原初的渴望,目的是获得德性教化的另一种可能性。第一,增长受教育者维护命运共同体的关系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研究》 教育 命运共同体 价值自觉 受教育者 核心要义 相互理解
下载PDF
实现中国式德性“教化”:马克思实践观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
8
作者 杨昀泰 《领导科学论坛》 2023年第10期67-71,共5页
马克思实践观是辩证唯物主义性质的理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作为马克思实践观的理论渊源,亚里士多德德性论明确了实践观的价值旨归,即以人的需求与社会进步为实践发展的目标。马克思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立场,以批判资本... 马克思实践观是辩证唯物主义性质的理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作为马克思实践观的理论渊源,亚里士多德德性论明确了实践观的价值旨归,即以人的需求与社会进步为实践发展的目标。马克思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立场,以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为手段,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德性“教化”的前提。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中国式德性“教化”的根本方略,必须坚持马克思实践观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 思想政治教育 “教 马克思实践观
下载PDF
德性与制度化规则 被引量:13
9
作者 杨育民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4-28,共5页
本文从德性与制度化规则相对应的角度考察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认为以制度化方式推行德性教化是一种原则上错误的道德建设思路 ,是泛道德主义思维方式的现代表现。本文的基本观点是 :制度化规则与道德是整合社会秩序的两种方式 ,虽然二者... 本文从德性与制度化规则相对应的角度考察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认为以制度化方式推行德性教化是一种原则上错误的道德建设思路 ,是泛道德主义思维方式的现代表现。本文的基本观点是 :制度化规则与道德是整合社会秩序的两种方式 ,虽然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关联 ,但它们在方法论层面上确实具有完全不同的规定性 ,应该在运行方式上把二者区分开来 ;社会秩序的整合并不能通过二者的浑然无分来实现 ,而是应该通过德性与制度化规则在方法论层面的异构分立所形成的“张力构架”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 社会秩序 制度规则 泛道主义
下载PDF
当代西方德性伦理视野中的德性教化及其启示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豹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7-103,共7页
自古以来,德性教化是西方伦理学中的重要课题。尤其进入20世纪50、60年代之后,西方德性伦理的复兴使人们重新审视德性教化。在当代西方德性伦理学家看来,德性已然失落。他们从实践教化和理论教化两个方面展开研究,深化了人们对德性教化... 自古以来,德性教化是西方伦理学中的重要课题。尤其进入20世纪50、60年代之后,西方德性伦理的复兴使人们重新审视德性教化。在当代西方德性伦理学家看来,德性已然失落。他们从实践教化和理论教化两个方面展开研究,深化了人们对德性教化的认识,为现代社会中德性教化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伦理 实践教 理论教
下载PDF
冯契“化理论为德性”与毛泽东思想改造论的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华生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21-23,共3页
冯契的“化理论为德性” ,强调主体的心性修养和内在发展 ,追求自由德性和自由个性的理想境界 ,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的重新解读 ,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是对毛泽东思想改造论的补充、深化和发展 ,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关键词 冯契 理论为 毛泽东 思想改造 比较
下载PDF
谈冯契先生“化理论为德性”的思想及启示
12
作者 姚海涛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2期18-20,共3页
如何培养理想人格历来是各哲学家思想的最终归宿。冯契先生针对现实存在的以无操守和"做戏的虚无党"为特征的怪现象,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化理论为德性"的道德构建途径,旨在培养有德性的自由人格。对当今的公民道... 如何培养理想人格历来是各哲学家思想的最终归宿。冯契先生针对现实存在的以无操守和"做戏的虚无党"为特征的怪现象,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化理论为德性"的道德构建途径,旨在培养有德性的自由人格。对当今的公民道德建设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 德性化 启示
下载PDF
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论冯契对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2
13
作者 晋荣东 《思想政治课研究》 2020年第5期7-11,18,共6页
冯契是当代中国著名哲学家,也是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开拓者之一。他早在1950年代就提出课程思政的设想并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他强调“通过各科教学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是全体教师的共同任务”;主张“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 冯契是当代中国著名哲学家,也是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开拓者之一。他早在1950年代就提出课程思政的设想并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他强调“通过各科教学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是全体教师的共同任务”;主张“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用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探索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提出培养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的基本途径并积极付诸课程思政的育人实践。这些探索与实践对于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示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契 理论为方法 理论为 课程思政
下载PDF
尼撒的格列高利的古典基督教人文主义——从希腊德性教化的角度看自由意志与恩典
14
作者 章雪富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9-34,共6页
关于自由意志和恩典的看法,西方基督教基本上秉承的是奥古斯丁主义传统,以预定论和原罪论为前提,坚持强恩典和弱自由的视野。相形之下,早期基督教的希腊传统在这个问题上的独特看法通常受忽视。它从德性教化的角度平衡自由意志与恩典之... 关于自由意志和恩典的看法,西方基督教基本上秉承的是奥古斯丁主义传统,以预定论和原罪论为前提,坚持强恩典和弱自由的视野。相形之下,早期基督教的希腊传统在这个问题上的独特看法通常受忽视。它从德性教化的角度平衡自由意志与恩典之间的张力,给予“个人自由选择”以基督教信仰内的合理保护,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潮一脉相承。它又从希腊的神人和谐理论出发,强调自由与恩典之间的圆融,以及人在救赎作为中与先验性“原理”的必然关联。本文以希腊基督教的代表人物尼撒的格列高利为对象,清晰地勾勒出有别于奥古斯丁主义传统的希腊基督教人观的基本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撒 格列高利 古典基督教 人文主义 希腊 自由意志 古希腊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化理论为德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贺善侃 《理论建设》 2011年第4期37-42,共6页
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归根结底是要推进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进而为提升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奠定基础。推进理想人格的塑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标。要把理想体现为人格,必须把理想转化... 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归根结底是要推进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进而为提升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奠定基础。推进理想人格的塑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标。要把理想体现为人格,必须把理想转化为信念,即一种信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化"大众的一个重要前提。塑造理想人格,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这一过程即"化理论为德性"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 理想人格 科学信仰 理论为
下载PDF
化理论为德性: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根本宗旨
16
作者 贺善侃 《思想政治课研究》 2017年第1期6-8,3,共4页
理想、信念(信仰),是"德性"的两个重要环节。从理想到信念(信仰),是实现理想的首要前提。科学的理论,同时又是科学的信仰。"化理论为德性",实现完整的理想人格,必须处理好德性与德行的关系。德性与德行的关系即理... 理想、信念(信仰),是"德性"的两个重要环节。从理想到信念(信仰),是实现理想的首要前提。科学的理论,同时又是科学的信仰。"化理论为德性",实现完整的理想人格,必须处理好德性与德行的关系。德性与德行的关系即理论与实际、言与行的关系。完善的人格必须是言与行的高度统一。"化理论为德性",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升全民思想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根本宗旨,即落脚点就在于化理论为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为 马克思主义教育 理想人格
下载PDF
冯契“化理论为德性”对毛泽东思想改造的发展
17
作者 王华生 刘再春 《青年思想家》 2004年第4期111-113,共3页
冯契的“化理论为德性”,强调主体的心性修养和内在发展,追求自由德性和自由个性的理想境界,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的重新解读,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改造论的补充、深化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关键词 冯契 理论为 毛泽东 思想改造 马克思主义哲学 心理结构 自由人格
下载PDF
德性教化乃心灵转向——解读柏拉图的德性教化理念 被引量:11
18
作者 金生肱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2年第2期14-20,共7页
柏拉图认为伦理生活具有实体性的共同体的关系 ,他把伦理价值的共契看作是公共的道德生活的根基 ,把伦理实体的共相精神作为个人道德的基石。为了形成道德的理想国 ,教化的目的就是在个人的灵魂中 ,培养正义、智慧、自制、勇敢的品格。... 柏拉图认为伦理生活具有实体性的共同体的关系 ,他把伦理价值的共契看作是公共的道德生活的根基 ,把伦理实体的共相精神作为个人道德的基石。为了形成道德的理想国 ,教化的目的就是在个人的灵魂中 ,培养正义、智慧、自制、勇敢的品格。德性教化提高个人对灵魂的自我理解 (智慧 )、自我治理、自我更新的能力 ,它是一种灵魂的治理与自我治理的统一 ,它是从灵魂深处引出理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念 柏拉图 教育 伦理道 政治 原则 精神哲学
下载PDF
荀子德性教化思想的当代价值 被引量:2
19
作者 温平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29-33,共5页
荀子提出有利于加强社会个体道德修养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德性教化思想,蕴含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需要的重要精神资源与文化基因。荀子德性教化功能的发挥紧紧围绕"礼"这个中心展开,并以礼义、礼乐、礼法作为德性实践... 荀子提出有利于加强社会个体道德修养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德性教化思想,蕴含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需要的重要精神资源与文化基因。荀子德性教化功能的发挥紧紧围绕"礼"这个中心展开,并以礼义、礼乐、礼法作为德性实践的方法原则,强调了荀子德性教化以道德教育为主的传统。文章在批判继承荀子礼义、礼乐、礼法思想中的人格理想、社会理想等道德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对其礼法并举、义利统一等治理模式加以现代性转化,对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下载PDF
古代语文德性教化内容的缘起
20
作者 彭晚红 张福国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第10期101-103,共3页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中经邦治国的儒术地位非常突出,因而,在人类文化史上,创立起在实用人文主义基础之上的"政治—伦理—语文教育"三位一体化的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强调了语文教育的文道统一,规定了教育内容是德性教化。
关键词 古代语文 经学 科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