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论课程的德性境界
被引量:
1
1
作者
李晓峰
《教育探索》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78-81,共4页
关于学校课程的讨论,无时无刻不处于教育领域的前沿。因此,我们应从讨论课程本身所蕴涵的德性出发,探讨课程建设的基本规范与课程发展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律,立意为行而上的普遍指导,实质不乏具体的建议,形成课程的德性境界——良知境界、...
关于学校课程的讨论,无时无刻不处于教育领域的前沿。因此,我们应从讨论课程本身所蕴涵的德性出发,探讨课程建设的基本规范与课程发展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律,立意为行而上的普遍指导,实质不乏具体的建议,形成课程的德性境界——良知境界、合群境界、公正境界、中庸境界、无名境界——以期为课程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学校课程的实际运作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课程
德性境界
审美精神
团队意识
评价标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教育德性的境界
被引量:
4
2
作者
吴海燕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77-180,共4页
教育德性考察教育中的德性问题 ,它具有静态的逻辑结构和动态的发展规律。在教育德性的本质内核中 ,其特殊内核表现为教育德性的逐级上升的七种境界 :教育良知、断然选择、定位教育、宁静致远、安身立命、居安思危、止于至善。教育德性...
教育德性考察教育中的德性问题 ,它具有静态的逻辑结构和动态的发展规律。在教育德性的本质内核中 ,其特殊内核表现为教育德性的逐级上升的七种境界 :教育良知、断然选择、定位教育、宁静致远、安身立命、居安思危、止于至善。教育德性境界的上升机理是德得相通。教育之“德”与教育之“得”的矛盾 ,教育之个体“德得”与教育之社会“德得”的矛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德
性
教育良知
定位教育
教育哲学
教育
德性境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语》教育德性思想及启示
被引量:
3
3
作者
陈爱华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33,63,共4页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也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德性思想。其中包括"道"、"德"、"仁"、"艺"全面发展的德性价值目标,"为仁之本&qu...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也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德性思想。其中包括"道"、"德"、"仁"、"艺"全面发展的德性价值目标,"为仁之本"的德性价值取向;培养教育主体的德性忧患意识,"思齐"与"自省"的德性自觉,坚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好学、善学、乐学、无自欺之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持之以恒的德性精神;进而使得教育主体一是具有知、仁、勇的三大德性,以达到不惑、不忧、不惧的德者之德性境界,二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学(教)者之崇高德性境界,三是知命、知礼、知言,具有乐水、乐山,动静相宜的情怀,进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仁者之德性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德
性
价值
德
性
品质
德性境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两宋理学家“清淡”审美理想及其诗歌呈现问题
被引量:
1
4
作者
王培友
《文学研究》
2019年第2期25-38,共14页
宋代"清淡"及其相关话语的诗学呈现问题,受到深刻复杂的历史文化因素和时代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历史文化传统、理学传统与宋代诗学传统,互相交融而汇成了理学家的这一重要审美理想。两宋理学家崇尚"清淡"以及在诗...
宋代"清淡"及其相关话语的诗学呈现问题,受到深刻复杂的历史文化因素和时代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历史文化传统、理学传统与宋代诗学传统,互相交融而汇成了理学家的这一重要审美理想。两宋理学家崇尚"清淡"以及在诗歌创作和诗学评价中所体现出来的"清淡"风格追求,是理学家诗人"德音清和"德性境界体认与其诗歌"清淡"创作自觉相融合的产物。理学家的"清淡"审美理想,对于理学诗的风格、面貌等特质的生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理学诗
清淡
德性境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课程的德性境界
被引量:
1
1
作者
李晓峰
机构
湛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出处
《教育探索》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78-81,共4页
文摘
关于学校课程的讨论,无时无刻不处于教育领域的前沿。因此,我们应从讨论课程本身所蕴涵的德性出发,探讨课程建设的基本规范与课程发展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律,立意为行而上的普遍指导,实质不乏具体的建议,形成课程的德性境界——良知境界、合群境界、公正境界、中庸境界、无名境界——以期为课程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学校课程的实际运作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学校课程
德性境界
审美精神
团队意识
评价标准
分类号
G423.04 [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教育德性的境界
被引量:
4
2
作者
吴海燕
机构
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
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77-180,共4页
文摘
教育德性考察教育中的德性问题 ,它具有静态的逻辑结构和动态的发展规律。在教育德性的本质内核中 ,其特殊内核表现为教育德性的逐级上升的七种境界 :教育良知、断然选择、定位教育、宁静致远、安身立命、居安思危、止于至善。教育德性境界的上升机理是德得相通。教育之“德”与教育之“得”的矛盾 ,教育之个体“德得”与教育之社会“德得”的矛盾 。
关键词
教育
德
性
教育良知
定位教育
教育哲学
教育
德性境界
分类号
G41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语》教育德性思想及启示
被引量:
3
3
作者
陈爱华
机构
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
出处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33,63,共4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科技伦理的应然逻辑研究"(12BZX078)
国家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现代伦理学诸理论形态研究"(10&ZD072)
+2 种基金
江苏省道德哲学与中国道德发展研究基地项目"高技术道德哲学研究"
"科技
伦理与艺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研究项目"科学伦理研究"阶段性成果
文摘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也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德性思想。其中包括"道"、"德"、"仁"、"艺"全面发展的德性价值目标,"为仁之本"的德性价值取向;培养教育主体的德性忧患意识,"思齐"与"自省"的德性自觉,坚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好学、善学、乐学、无自欺之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持之以恒的德性精神;进而使得教育主体一是具有知、仁、勇的三大德性,以达到不惑、不忧、不惧的德者之德性境界,二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学(教)者之崇高德性境界,三是知命、知礼、知言,具有乐水、乐山,动静相宜的情怀,进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仁者之德性境界。
关键词
教育
德
性
价值
德
性
品质
德性境界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B82 [哲学宗教—伦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两宋理学家“清淡”审美理想及其诗歌呈现问题
被引量:
1
4
作者
王培友
机构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科学部
出处
《文学研究》
2019年第2期25-38,共14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宋理学诗研究”(13BZW065)阶段性成果
文摘
宋代"清淡"及其相关话语的诗学呈现问题,受到深刻复杂的历史文化因素和时代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历史文化传统、理学传统与宋代诗学传统,互相交融而汇成了理学家的这一重要审美理想。两宋理学家崇尚"清淡"以及在诗歌创作和诗学评价中所体现出来的"清淡"风格追求,是理学家诗人"德音清和"德性境界体认与其诗歌"清淡"创作自觉相融合的产物。理学家的"清淡"审美理想,对于理学诗的风格、面貌等特质的生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
宋代
理学诗
清淡
德性境界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论课程的德性境界
李晓峰
《教育探索》
北大核心
200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教育德性的境界
吴海燕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论语》教育德性思想及启示
陈爱华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论两宋理学家“清淡”审美理想及其诗歌呈现问题
王培友
《文学研究》
201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