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校企联动 德知技并重——中职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的创新 被引量:1
1
作者 陶华山 张虎 《江苏教育》 2018年第60期47-48,共2页
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多方支持下,在中职机电类专业中进行了"政校企联动·德知技并重"的人才培养创新实践探索,创建了"彩虹德育"育人模式,构建了"任务项目进阶·技能素质递升"课程体系,拓建了示范共享型实训基地,搭建... 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多方支持下,在中职机电类专业中进行了"政校企联动·德知技并重"的人才培养创新实践探索,创建了"彩虹德育"育人模式,构建了"任务项目进阶·技能素质递升"课程体系,拓建了示范共享型实训基地,搭建了全媒体数字化教学平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电专业 人才培养 政校企联动 德知技并重
下载PDF
透视职业道德“德知”与“德行”的关联
2
作者 张双喜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52-53,共2页
关键词 '德知' '行' 职业道 师生关系 教学目标 价值观 性观念
下载PDF
先秦儒家“德知一体”的涵养功夫及其发展道脉
3
作者 朱荣英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86-90,共5页
中国古代涵养功夫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秦儒学率先提出尽心知性、德知双修,虚壹而静、内修外用的思想。此后,从周敦颐主张的主静立诚、自尽心性,到程朱倡导的敬明人理、进学致知;从陆九渊强调的涵泳胜心、超然无累,到王阳明阐发的... 中国古代涵养功夫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秦儒学率先提出尽心知性、德知双修,虚壹而静、内修外用的思想。此后,从周敦颐主张的主静立诚、自尽心性,到程朱倡导的敬明人理、进学致知;从陆九渊强调的涵泳胜心、超然无累,到王阳明阐发的致其良知、心外无学;再从王充、张载提出的留精澄意、必开心意,到王廷相、王夫之论证的虚以生明、思而穷隐等,先秦儒家德知并重之涵养功夫,虽几经变迁、多有发挥,然其发展道脉总是一以贯之,并无大改。其间所蕴含的辩证性与实践性内容不断追加,其所弘扬的圣贤气象之人格与致一用敬之学品,均已达到相当自觉的程度并逐步接近现代思维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德知一体” 涵养功夫 发展道脉
下载PDF
德知、德性、德行——德性伦理的动态过程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姝慧 盛邦跃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18-22,共5页
德知、德性和德行是德性伦理的三个要素。德知内化为德性是德性伦理的初始阶段,是主体对道德理论、道德规范的内化过程。德性外化为德行是德性伦理形成的关键环节,德性是一种获得性品质,德性的养成不仅要靠教化,也要注重规范的内化。德... 德知、德性和德行是德性伦理的三个要素。德知内化为德性是德性伦理的初始阶段,是主体对道德理论、道德规范的内化过程。德性外化为德行是德性伦理形成的关键环节,德性是一种获得性品质,德性的养成不仅要靠教化,也要注重规范的内化。德行反作用于德性是德性伦理的最后阶段,德行的自觉实践如何引导,主体在知善成德和行善之间如何形成有效的转化,需要构建有利于德行实践的社会环境,培养德性主体的德行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知 性伦理 动态过程
下载PDF
内化德知 养成德性 实践德行——基于校馆合作的道德教育路径 被引量:3
5
作者 吴永发 徐晨来 《教育与装备研究》 2019年第10期54-56,共3页
为实现博物馆课程资源与学校德育的有效衔接,学校应该主动与博物馆合作,充分开发博物馆的育人价值,以研学旅行、混合式学习、开设学校博物馆等形式,内化德知、养成德性、实践德行,以提升学校德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 馆校合作 德知
下载PDF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德知行教育例谈
6
作者 徐蕾 《广西教育》 2013年第13期83-83,共1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运算能力和科学素养,还要准确地把握教育时机,有针对性地融合其中的品德、思想、生活等内容开展教育,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作用,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从中... 小学数学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运算能力和科学素养,还要准确地把握教育时机,有针对性地融合其中的品德、思想、生活等内容开展教育,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作用,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从中也体现出一个教师高超的教育智慧,收到宁静致远的教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德知 教书育人
下载PDF
基于德知并行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以“与世界深度互动”为例
7
作者 杨颖 王笑多 《西部素质教育》 2021年第19期54-55,共2页
文章首先阐述了德知并行教育模式的内涵,然后论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最后从一石激起千层浪、多人讨论促成长、内外练习固知识三个方面阐述了基于德知并行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
关键词 与法治课教学 德知并行 初中
下载PDF
清季署德庆知州赵承炳《笔纪》史料价值
8
作者 温爱民 《肇庆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63-68,共6页
《康州署篆笔纪》《圭山从事笔纪》两本笔纪文献,出自清末光绪年间署德庆知州赵承炳之手。笔纪对清末广东德庆的社会经济、衙门运作、司法审判、对外事务、创办新学、社会弊政、筹办保甲团练、城乡社会控制、风俗民情等有较详细的记录,... 《康州署篆笔纪》《圭山从事笔纪》两本笔纪文献,出自清末光绪年间署德庆知州赵承炳之手。笔纪对清末广东德庆的社会经济、衙门运作、司法审判、对外事务、创办新学、社会弊政、筹办保甲团练、城乡社会控制、风俗民情等有较详细的记录,是了解和研究晚清粤西城乡社会面貌的一手资料,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赵承炳 笔纪文献
下载PDF
“德性之知”的认知思想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陈四光 郭斯萍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13,共4页
"德性之知"是张载提出的重要概念,其内涵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实现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体悟。张载试图用德性之知来论证儒家伦理的合理性。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分别用格物致知和涵养本心的修养工夫来实现德性之知。从心理学的角度分... "德性之知"是张载提出的重要概念,其内涵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实现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体悟。张载试图用德性之知来论证儒家伦理的合理性。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分别用格物致知和涵养本心的修养工夫来实现德性之知。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程朱与陆王的工夫论,可知其内在机制与宗教信仰相似。它通过强化人们对天理的信念,最终达到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体悟。德性之知具有如下认知特点:首先,它是一种为理学思想服务的认知,其次,其内在机制与宗教心理相类似,最后,它的实现需要体和悟两个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之 格物致 涵养本心
下载PDF
从"创造实干"到"德""知""行"合一--南京大学新闻传播本科实践教育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反思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红军 朱江丽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15-21,共7页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办好传媒教育,已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科要面对的重要课题.通过回顾南京大学前身之一——金陵大学创办影音传播教育的历史经验,梳理近年来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本科实践教育的现实进展,在回望与反思中提炼出发展实践教育的...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办好传媒教育,已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科要面对的重要课题.通过回顾南京大学前身之一——金陵大学创办影音传播教育的历史经验,梳理近年来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本科实践教育的现实进展,在回望与反思中提炼出发展实践教育的应对之策.实践教育以师生共同成长的"干中学"与"干中教"双循环模式为内生机制,以"德""知""行"合一全面育人为追求目标,以服务社会、担当时代使命为根本宗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音传播教育 实践教育 """""行"合一
下载PDF
来知德易象说及其意义 被引量:6
11
作者 林忠军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6,共14页
论文从易学起源、易学本质、象辞关系、象理关系论述了来知德以易象为核心的易学思想。来知德易学提出易起源于象、舍象不可以言易、立象系辞、假象寓理,确立了易象在易学研究中的地位,批判了王弼和宋明儒者重理不重象的倾向。来氏的&qu... 论文从易学起源、易学本质、象辞关系、象理关系论述了来知德以易象为核心的易学思想。来知德易学提出易起源于象、舍象不可以言易、立象系辞、假象寓理,确立了易象在易学研究中的地位,批判了王弼和宋明儒者重理不重象的倾向。来氏的"假象寓理",不仅有以象为本、无象则无理的意义,也内涵以象为工具、以彰显理为易学归宿的意蕴。"主宰者理",是言理主宰世界一切,易象只是理解和解释义理的工具而已,以此克服了汉儒将易学研究局限在易象层面的倾向。来知德从无象则无易到假象寓理、主宰者理,完成由象数到义理、由天道到人道的论证,阐发了以太极或理为本体、贯通天人的义理之学,从而与宋代程朱易学和明代以阐发程朱易学为宗旨的官学易学区别开来。来氏虽提出了许多不同于程朱易学的观点,但在许多方面仍未超越程朱易学。同时,来氏错综理论以至其整个易学,也吸收了汉儒互体之说、京房八宫说、虞翻卦变与旁通说、孔颖达非覆即变说等象数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象 错综 假象寓理 主宰者理
下载PDF
作为动力之知的儒家“体知”论——杜维明对当代道德认识论的贡献 被引量:9
12
作者 黄勇 黄家光(译) 《哲学分析》 CSSCI 2020年第3期101-116,196,197,共18页
“体知”是杜维明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说明儒家传统所强调的一种特殊的知识类型。这种知识类型在宋明儒学中被称作“德性之知”,而与“闻见之知”相区别。这种知识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方面,要获得这样的知识,不能只靠理智的认知活动,... “体知”是杜维明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说明儒家传统所强调的一种特殊的知识类型。这种知识类型在宋明儒学中被称作“德性之知”,而与“闻见之知”相区别。这种知识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方面,要获得这样的知识,不能只靠理智的认知活动,还需要有内心的体验活动;另一方面,这样的知识不只让其拥有者知道孰是孰非,而且还会让他好是恶非、行是除非。这种知识类型既与西方传统认识论强调的命题性知识(knowing-that)不同,也与20世纪中叶为赖尔所强调的能力之知(knowing-how)不同。就其能够驱使其拥有者做出与这种知识相应的行动而言,它是一种动力之知(knowing-to);就这种知识不只是信念(belief)而且也是欲望(desire)而言,它是一种信欲(besire)。在这个意义上,作为动力之知的“体知”概念的提出是对当代认识论特别是道德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之 动力之 杜维明
下载PDF
来知德“舍象不可以言易”的易学思想探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棋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75-79,共5页
晚明易学家来知德继承并发展了朱熹易学,抉发并阐扬了以象解易的原则与方法,形成"舍象不可以言易"的易学思想。这一思想不仅表明《周易》的特点集中于易象,易象的实质是蕴示易理、彰显易学天人之学的底蕴,而且证明通过易象探... 晚明易学家来知德继承并发展了朱熹易学,抉发并阐扬了以象解易的原则与方法,形成"舍象不可以言易"的易学思想。这一思想不仅表明《周易》的特点集中于易象,易象的实质是蕴示易理、彰显易学天人之学的底蕴,而且证明通过易象探究易理是最为合理而有效的。来氏易学思想既纠正了明代易学偏重易理、疏忽易象的流弊,也深化了对易象和易理关系问题的哲学思考,对推动明代易学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学 易理
下载PDF
试论来知德的像象观与错综说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体胜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8-57,共10页
像象观和错综说,是来氏易学中的两大创见。来知德所谓的易象内涵,包含"事理之彷佛近似"和"可以想像"两个层面。这一像象观,是对《系辞传》以来的模写说、特别是朱熹易象说的一个重大发展和推进,其实质是对易模写说... 像象观和错综说,是来氏易学中的两大创见。来知德所谓的易象内涵,包含"事理之彷佛近似"和"可以想像"两个层面。这一像象观,是对《系辞传》以来的模写说、特别是朱熹易象说的一个重大发展和推进,其实质是对易模写说如何可能和如何建构这一问题所作的覃思和论说。错,在形式上指的是爻性皆对整相反的两个卦。综的形式则有两种:一是四正之卦在别卦中或上或下的变化;二是四隅之卦或一别卦与其颠倒后所得之卦之间的关系。而综的第一种形式,似从未有学者注意到和发明过。错、综虽形式各异,但二者得以确立的形上学理据却都是阴阳之理:错实质上是阴阳的相互对待,综则是阴阳的上下流行。在来氏易学中,错综不仅是取象条例,而且是卦序的内在建构原则。来知德的像象观和错综说,在易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像象 错综
下载PDF
研究者由行德而知德——伦理审查的实践路径 被引量:2
15
作者 邓蕊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0-21,26,共3页
伦理审查作为一种实践的研究,其目的是"为善",使研究者的行为符合德性。然而,研究者不是先获得德性再做合德性的事,而是通过做合德性的事而成为有德性的人。"研究者行德"在伦理审查为善目的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伦理审查作为一种实践的研究,其目的是"为善",使研究者的行为符合德性。然而,研究者不是先获得德性再做合德性的事,而是通过做合德性的事而成为有德性的人。"研究者行德"在伦理审查为善目的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研究者知德"是伦理审查为善目的的理想目标,伦理审查为善目的的实践路径是"研究者由行德而知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审查
下载PDF
苏格拉底“德性即知识”辨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田薇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02年第2期72-73,共2页
本文从德性的根据、德性认知的方法,实现德性的途径几个方面,简要阐释苏格拉底“德性即知识”的基本思想。这一思想典型地体现了在解决道德问题上的知识论思路。从当代呼吁世界伦理的背景来看,人类若想建立最基本的为所有人都能认同的... 本文从德性的根据、德性认知的方法,实现德性的途径几个方面,简要阐释苏格拉底“德性即知识”的基本思想。这一思想典型地体现了在解决道德问题上的知识论思路。从当代呼吁世界伦理的背景来看,人类若想建立最基本的为所有人都能认同的普遍的伦理行为规范,最有效的是通过理性考量的途径来实现。这一思想为认识我国的传统道德观念和当代社会的伦理实践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格拉底 性即识” 伦理学 方法 同一 理性主义
下载PDF
探索“知德合一”的中国现代文化——张君劢的儒学复兴思想析论
17
作者 欧阳询 文碧方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25-130,共6页
张君劢是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并非"中体西用"式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张君劢极力发掘儒学蕴含的民主与科学因子,并以现代西方哲学精神创新性诠释儒学的理性之自主、万物之有、致知穷理及形上形下相通等基本范畴,力图... 张君劢是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并非"中体西用"式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张君劢极力发掘儒学蕴含的民主与科学因子,并以现代西方哲学精神创新性诠释儒学的理性之自主、万物之有、致知穷理及形上形下相通等基本范畴,力图融会中西文化于一体。探索"知德合一"的中国现代文化,是张君劢复兴儒学的目标,旨在使儒学复兴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一种文化内驱力。张君劢的这些思想对于现今更好地利用和弘扬儒家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君劢 儒学复兴 合一 中国现代文化
下载PDF
知识与德性的生成 被引量:5
18
作者 戴景平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14-15,共2页
关于知识在德性生成中的作用问题 ,一直是伦理学史上较为引人关注且争议又很大的问题 ,自从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知识即美德”的“知德合一”说后 ,关于二者的关系问题的争论就一直未曾停息过。回顾一下伦理思想史 ,不难看出 ... 关于知识在德性生成中的作用问题 ,一直是伦理学史上较为引人关注且争议又很大的问题 ,自从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知识即美德”的“知德合一”说后 ,关于二者的关系问题的争论就一直未曾停息过。回顾一下伦理思想史 ,不难看出 ,知识和德性分属不同的领域 ,二者既相互区别 ,又有着内在的联系 ,知识只是德性形成的诸多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不是唯一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学 品质 苏格拉底 合一” 经验论 唯理论
下载PDF
由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关系看马一浮的儒学修养体系
19
作者 彭战果 《社科纵横》 2006年第3期128-129,共2页
宋明儒者自张载后,一直有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关系的讨论。马一浮先生作为20世纪著名的儒学大师,自不能绕过这个问题。他自觉到了闻见与德性因地上的分别,并通过见性尽性,达到了果地上的融通。在见性与尽性上,针对两种人分别了两种方法,... 宋明儒者自张载后,一直有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关系的讨论。马一浮先生作为20世纪著名的儒学大师,自不能绕过这个问题。他自觉到了闻见与德性因地上的分别,并通过见性尽性,达到了果地上的融通。在见性与尽性上,针对两种人分别了两种方法,于两种方法中又分析了见性与尽性的关系:全证中的统一与分证中的统一。于儒家心性学的现代阐释,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之 闻见之 见性 尽性
下载PDF
德性之知:认识论视野下的张载生态哲学
20
作者 王汐朋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8-143,共6页
张载的"德性之知",是以宇宙共同体为认知对象的生态认识方法。在这种认识视野下,宇宙存在"幽明"的双重境域和"太和纟因纟昷"的运动形式。张载"民胞物与"的生态境界,不是"我"与他者... 张载的"德性之知",是以宇宙共同体为认知对象的生态认识方法。在这种认识视野下,宇宙存在"幽明"的双重境域和"太和纟因纟昷"的运动形式。张载"民胞物与"的生态境界,不是"我"与他者的直接关系,而是通过"我"与宇宙本体的关系,间接架构起"我"对宇宙成员的道德关怀。张载肯定《中庸》由理性认知而致道德觉解的修养进路,并提出"大其心"的生态修养方法,即人的精神追求应印合宇宙生养万物的生态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之 幽明 太和 民胞物与 大其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